引言
每個人每一天都被各種問題包圍,大到「我是誰」這種人生終極問題,小到「今天出門穿什麼衣服」。
對一個問題作出了解決方案,就要面對它帶來的結果。正因如此,大家一定都希望每一個解決方式都是正確的,別發生因穿錯衣服見準公婆,而不受待見這樣的事。
古人說:四十不惑,意思是要經過完整的人生歷練,人到中年時才能清晰地看清事物而沒有疑惑。
難道在「不惑」之前,非要經歷無數次的試錯?
其實,思維方式是可以培養的。《透過結構看世界:洞悉本質的思考藝術》這本書,就詳細介紹了一種科學的思維方式——「結構思考力」。
這本書的作者李忠秋,曾任教於國家部委直屬本科院校,2010年結束了四年的高校教師生涯,成為一名職業講師。他創辦了「結構思考力」學院,是國內在該領域內最有影響力的研究、實踐與推廣者。
全書分理念篇、方法篇和應用篇。
「理念篇」介紹了「結構思考力」的原理、理論依據與基本模型框架。
「方法篇」闡述「結構思考力」的三層次模型、具體方法和工具。
「應用篇」介紹了「結構思考力」在個人表達、問題解決與團隊共識三個方面的實際應用。
運用書中的方法,能讓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更全面,在表述時更加清晰,決策時更加準確。在這裡推薦給大家。
一、為什麼要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
1、首先來了解兩個「概念」——心智模式和「思考結構」
01、心智模式
人對外來刺激的反應、對外界事物的判斷非常迅速,是因為頭腦中早已形成了對事物判斷的標準。
學習型組織理論大師彼得聖吉把這個「標準」稱為人腦中的「圖像」、「鏡子」、「地圖」等,即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指:我們心中關於我們自己、別人、組織及周圍世界每個層面的假設、形象和故事。
心智模式深受習慣思維、定式思維、已有知識的局限,往往是不完善的、有缺陷的。
心智模式從人的幼兒時期就開始形成了,並且對人的一生都起決定性的影響。
書中提到馬戲團裡的動物,比如大象,在幼象之時就被鐵鏈拴住腿,多次的掙扎無果後,在大腦裡形成無法逃脫的意識。成年後的大象,即使僅用一根繩索拴住腳,它也不會逃脫。
動物尚且如此,人們已經形成的思想觀念、習性更加根深蒂固,心智模式不會輕易改變。
02、「思考結構」的形成
研究和理解人類的「思考結構」和心智模式,依據的是認知心理學。
心理學家認為每個人都有一個容量巨大的長時記憶系統。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不同,每個人的大腦中都積累了數千個緊密相連的網絡模型,從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思考結構」。
「思考結構」非常隱性地存在於人們的心智模式中,人們看待和分析問題採用的不同「思考結構」,決定了一個人看待事物的視角,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考和決策。
「思考結構」形成於個人的教育經歷、生活經歷和職業經歷,與社會環境和文化也有很大的關係。
例如,一個中國人和一個外國人,在「家庭觀」、「育兒觀」的問題上就會有不同的觀點。
外國人,爺爺奶奶這一輩是幾乎不帶小孩的,也很少介入小孩的家庭教育。
在中國,一家人圍著孩子轉。很多時候孩子生下來就扔給爺爺奶奶帶,父母反而管的少。
2、心智模式和「思考結構」的缺陷
01、人們的心智模式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欠缺
書中談到4點:
a、人們頭腦中的經驗、觀念、知識、價值觀等,一般是事物的共性。用這種共性去推導個別事物,結論必然出現偏差。如「以貌取人」。
b、固化於頭腦中的「圖像」本身有偏差,真理都是相對的,有一定的適用範圍。如「隔行如隔山」。
c、客觀事物本身具有假象,使人們難以在一開始就把握住本質,難免會浮於表面、片面化。
d、客觀事物總是處在發展變化之中,用固定的認識去判斷發展變化著的事物,難免出現偏差。
02、「思考結構」常扭曲我們所見
a、「思考結構」產生於人的主觀意識,根植於心智模式中。如前一點所談到的,人們的心智模式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欠缺,同理,「思考結構」總是不健全、不完整的。
所以,人在看待事物時,總不免會強化某個視角,淡化其他的視角。
b、一旦習慣了某個「思考結構」,就會產生依賴感,習慣性地從某個特定的視角審視問題,很難改變。
這也意味著某些被忽略的問題會一直存在,人會在在一個方面反覆出錯,而自己完全意識不到。
c、人的「思考結構」不是具體可感的一般事物,它是隱性的,所以別人怎樣看待事物,其真實觀點和根源難以捕捉。
自己本身的「思考結構」不健全,別人的「思考結構」又難以捕捉,「思考結構」的缺陷讓問題的表達與解決,會陷入「雞同鴨講」、「背道而馳」、「霧裡看花」、「不明所以」的境地。
「心智模式」和「思考結構」的缺陷,阻礙了人們看待事物的視角,使人們的認知發生偏差。
二、結構思維有哪些用處
結構思考力的核心用處是幫助我們思考更清晰、表達更有力。
1、在《理念篇》裡,作者談到結構思考力的兩個作用
01、透過結構看世界幫我們洞悉本質
結構就是「系統」,是事物內部各組成部分之間的比例關係,以及其相互之間的聯繫。
凡事皆有其結構。無限的宏觀世界、微觀世界,人類社會中的一切事物都有結構,人的思維也同樣有結構。
認知心理學家通過大量的試驗,證明人類在接受和理解信息時,具有「結構優先」效應。
「結構優先」是指:在信息呈現環節中,有結構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記憶和傳承。因此有結構的信息被優先選擇。
結構視角,讓我們更容易把握事物的本質,把事情看得清楚透徹。
結構思維化的表達,也更易讓別人接受我們的觀點。
02、透過結構看世界讓我們與眾不同
當今社會,善思、善講、善寫的人才備受青睞,但無論哪種人才,他們都表現出一個與眾不同的特點——心智,而賦予他們心智的方法,就是「結構思考力」。「結構思考力」使他們在觀察認識事物的時候,能夠更快地抓住事物的本質,發現事物發展的規律,因而與眾人相比,更聰明、更有智慧。
2、在《應用篇》裡,作者談到結構思維的具體應用
首先是在日常表達中,運用結構思維能快速整理思路,令語言簡潔並更具說服力。
再則根據不同的時機和需求選擇不同的表達結構,使他人聽清、聽懂,讓他人接受自己的思想。
在組織中貫徹結構思考力,可以幫助參與者理清思路,引導團隊快速達成共識並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
結構思考的方式不只適用於工作狀態,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培養結構思考力,合理加以運用,可以從繁瑣的日常瑣事中迅速理出頭緒,讓生活輕鬆自在。
三、怎樣培養結構思維
如果「思考結構」與認知事物發展的情況相符,就能有效地指導行動;反之,就無法實現自己好的構想。
所以,要保留「思考結構」中科學的部分,完善不科學的部分。
完善不科學的「思考結構」,不僅要培養改變觀念、學習新知、換位思考的意識,養成優化「思考結構」的習慣,而且要掌握科學的方法。
書中《方法篇》詳細講解了結構思考力三層次模型。
整個過程中,三個步驟是不斷循環進行的。
通過理解、重構、呈現方法的循環運用,我們可以從結構的視角更全面、清晰地看待和認知事物,有效改善思考質量。
1、理解——隱性思維顯性化
第一步是理解,即覺察自己和他人「思考結構」的存在,然後評估這樣的「思考結構」是否符合現在的客觀環境。
書中分享了一些方法,教讀者覺察並評估自己的「思考結構」,為未來重構更清晰、全面、廣闊的「思考結構」奠定基礎。
具體方法叫做結構思考的識別概括。分為三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識別——識別信息中的事實、理由及結論。
書中分享了識別結論、理由的線索,像指示詞線索:結論指示詞有「因此、由此可知、可以斷定、問題的實質是、所以」,理由指示詞有「由於、因為、鑑於」等。
二是關注幾個重要位置,比如一篇文章的開頭、結尾,通常都會表述結論和論據。
三是:試著問一問「為什麼」、「所以呢」。
第二個步驟:判斷——找出結論、理由和事實之間的對應關係(並畫出結構圖)。
第三個步驟:概括——用一兩句話對信息的結構進行概括。
2、重構——顯性思維結構化
當現有的「思考結構」不符合客觀環境時,需要針對眼前的問題或決策重構一個合適的「思考結構」。
這個臨時的「思考結構」,不像固有的「思考結構」那樣深刻,但同樣有助於解決問題和決策。
01、重構的正確理念:先總後分
分為4點:
a、全局觀,鳥瞰式的觀察,避免「盲人摸象」的片面性。
步驟是:先從整體到局部,把握這個事物同周圍事物之間的關係;再剖析其內部結構,把握其特性;再綜合,以達到全面認知的理性認識。
b、透過現象看本質:先找到複雜事物背後的根源,然後才能找到應對的措施。
c、站在未來看現在:「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既要有目標,又要有切實的行動。
d、驗證邏輯思維,考察實踐成果。對事物作出判斷後,要關注其發展變化,與預期結果作對比,在實踐中不斷地修正認知,不斷提升認知事物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02、重構的核心原則:論、證、類、比
論——結論先行:「開門見山」,一次只表述一個主題;
證——以上統下:這一個層次的表述要完整概括下一個層次的思想;
類——歸類分組:將同一類型的思想劃歸到同一組別;
比——邏輯遞進,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對思想進行組織。
邏輯順序包括:時間順序、結構順序和重要順序。
3、呈現——結構思維形象化
這是常說的「圖示化」表達。運用形象化的方式呈現出現有的「思考結構」,從而更直觀地讓自己和對方能夠理解。
a、配關係:分析要素之間的關係。
比如,有些要素之間是流程步驟關係,這個關係就是流動模式;有些要素是用數據說話,這個關係就是作對比的比較模式。
b、得圖示:根據關係選擇匹配的圖示。
在上一步配關係中,已經明確了不同關係下該運用什麼圖示,這一步就是選擇合適的圖示。在本書的附錄部分提供了一個圖示庫。
c、上包裝:運用類比、引用、整合等方式,讓對方更容易記憶並接受你的觀點。
比如:簡化濃縮觀點以讓人更容易記住;運用類比法清晰表達觀點;引用名人名言為你的觀點作背書;還可以用色彩、詞語、數字來包裝你的觀點,像「雙因素」、「愛情三角理論」、「需求五層次」等等。
結語
在這篇文章裡,我主要從「思考結構」的概念出發,寫到固有的「思考結構」影響人對事物完整、正確的判斷和決策;運用「結構思考力」這種科學思維方式,可以提高思維質量、把握事物本質、防止認知偏差、解決實際問題;並著重解析了如何培養「結構思考力」。
正如《透過結構看世界》書中所言:
結構思考力不但是一種幫助我們洞悉事物本質的思考藝術,更是一種透過結構看世界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態度。
Get「結構思考力」這種科學思維方式,無須以身試錯,在40+到來之前早早達到「不惑」,把握人生主動權,助力你邁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