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曾珺 東方紅啦
六盤山風景(李迎朝 攝)
在北京的人民大會堂寧夏廳,有一塊賀蘭石屏,上面鐫刻著一首毛澤東手書的詞——《清平樂·六盤山》。
很多人不知道,我們今天看到的這首詞其實是毛澤東根據最初寫就的《長徵謠》多次修改而成,而他作詞時並沒有留下手跡。
當年,紅軍長徵四渡赤水,之後在毛澤東的指揮下,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翻過夾金山、走出荒無人煙的大草地,再翻過岷山,接著很快就要抵達陝北革命根據地。
當勝利快要來臨的時候,毛澤東一連寫下包括《清平樂·六盤山》在內的四首詩詞,表達了這種興奮心情。
1935年10月7日,毛澤東率部翻過甘肅六盤山。六盤山山脈位於寧夏西南部,主峰在固原縣西南、隆德縣東北,海拔3500米。因山路曲折,需要盤旋六道才能達到山頂,故名。
六盤山是紅軍長徵途中翻越的最後一座高山。為了紀念這次軍事行動,毛澤東特意寫下一首《長徵謠》作為紀念:
天高雲淡,望斷南歸雁,不到長城非好漢!
同志們,屈指行程已兩萬!
同志們,屈指行程已兩萬!
六盤山呀山高峰,赤旗漫捲西風。
今日得著長纓,同志們,何時縛住蒼龍?
同志們,何時縛住蒼龍?
六盤山「紅軍小道」的「過草地」景觀(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這首自由體例的詩歌在後來出版時曾數易其名並經改動,才形成今天看到的版本。1941年12月5日,中共組織在上海辦的刊物《奔流新集之二•橫眉》以《毛澤東先生詞(長徵時作)》為題刊載了這首詩。1942年8月1日,新四軍《淮海報》副刊上刊登了兩首毛澤東詩詞,其中一首就是《長徵謠》。在(天津)知識書店於1949年6月出版的關青編著《二萬五千裡長徵》一書中,題目被改為《詠紅軍•長徵》。
這首詞以規範的詞牌《清平樂•六盤水》發表則是在1949年8月1日的《解放日報》。毛澤東在原作的基礎上,將「望斷南歸雁」的「歸」字改為「飛」字,「赤旗漫捲西風」的「赤旗」改為「紅旗」,「今日得著長纓」改為「今日長纓在手」。
從《長徵謠》到《清平樂》,歷經8次改動。1957年1月《詩刊》創刊,毛澤東應邀抄錄發表,又把詞中「紅旗漫捲西風」的「紅旗」改為「旄頭」,並寫下了橫、豎兩幅書法,供《詩刊》選用。不過,今天廣為流傳的版本,也就是1963年1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詩詞》的文本: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
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捲西風。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因為反覆修改的原因,關於這首詩的寫作時間曾引起過一些爭論。當年毛澤東的警衛陳昌奉回憶:「1935年12月的一天,也就是黨中央駐在瓦窯堡期間,毛主席沒有開會,也沒有看書,靜靜地坐在桌前,反覆吟誦,揮筆寫出了《清平樂·六盤山》。」
在石仲泉所著《我觀黨史四集》一書中則提到,時任寧夏回族自治區主席楊靜仁曾當面問過毛澤東,《清平樂·六盤山》這首詞是否長徵途中所寫。毛澤東說,長徵時千難萬險,哪裡有時間寫!這是在延安感懷長徵的情景寫的。
不過無論是什麼時候寫的,這首詞都抒發了毛澤東在翻越六盤山時的豪情壯志。
而這番豪情壯志後來也真的實現了。告別戰亂年代,1949年迎來全面建設的新時期,這首詞也被賦予了新的生命。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提出為迎接即將到來的建國十周年,決定在北京興建一批公共建築作為獻禮,簡稱「國慶十大工程」,其中包括改建天安門廣場、建設萬人大會堂(後稱人民大會堂)、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等。後經過多次研究,決定調整「國慶十大工程」為人民大會堂、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民族文化宮、全國農業展覽館、北京工人體育場、北京火車站、釣魚臺賓館、民族飯店和華僑大廈。
1959年9月25日,《北京日報》1版
「十大建築」總面積超過67萬平方米,除了組織北京的34個設計單位之外,還邀請了上海、南京、廣州等地的30多位建築專家,進京共同進行建築方案創作。從1958年9月確定任務後到1959年9月國慶十周年前夕,匯聚各方力量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建成。
人民大會堂位於天安門廣場西側,南北長336米,東西寬206米,高46.5米,佔地面積1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7.18萬平方米。由萬人大禮堂、5000人宴會廳和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樓三個部分組成,大小廳室有100多個。1958年10月18日開工,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即1959年9月就落成了。
1959年9月,人民大會堂外景(高宏攝)
根據周恩來的意見,以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設計、命名了會議廳。人民大會堂管理局決定,各省會議廳分別由各省、自治區自己設計布置。寧夏自治區人民委員會辦公廳的同志在布置寧夏廳時,提出了這樣一種方案:把毛澤東的《清平樂·六盤山》刻在寧夏特有的賀蘭石上,再配上一幅毛主席長徵過六盤山的畫。
由於毛澤東當時作這首詞時未留下手稿,時任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委員會秘書長的黑伯理便想到了董必武,希望他出面邀請毛澤東再寫一副手稿。20世紀50年代初,董必武擔任政務院副總理兼政法委員會主任時,黑伯理在政法委員會辦公廳工作過,兩人是相識的。
黑伯理先是給董必武寫了幾封信,後來到北京開會時又親自登門拜訪。黑伯理提議,不僅要把這首詞用賀蘭石雕刻後掛在人民大會堂寧夏廳,還可立碑於六盤山上。幾番下來,董必武被黑伯理的誠意所感動。他告訴黑伯理,毛澤東現在很少題字題詞,只能嘗試一下。
之後,董必武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信中說:「主席:我受了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委一位同志之託,他要我轉懇你把你在六盤山作的清平樂詞寫一紙給寧夏,那裡的同志將把他刻石立碑於六盤山上以留紀念。受託很久了,總覺得這樣的瑣事麻煩你太不應該。日前,寧夏來信催問,無奈,只得請你原諒,費神隨筆一揮為盼!我從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你的詩詞十九首中錄出清平樂一詞如另紙供閱,以省記憶!此致敬禮!董必武(一九六一年)八月二十五日。」
毛澤東寫給董必武的回信
1961年,毛澤東在江西廬山召開中央工作會議之暇,書寫了《清平樂·六盤山》一詞轉送寧夏同志,同時覆信董必武。信中說:
必武同志:
遵囑寫了六盤山一詞,如以為可用,請轉付寧夏同志。如不可用,可以再寫。順祝健康!
毛澤東
一九六一年九月八日
董必武回京後,讓秘書申德純打電話告訴黑伯理,毛澤東已經書寫好《清平樂·六盤山》的消息,請他們速來京取。黑伯理立即動身赴京,到申德純處取到了這首詞的手書墨寶。
毛澤東書寫《清平樂·六盤山》手跡
1961年9月30日,《寧夏日報》在頭版套紅刊發毛澤東的《清平樂·六盤山》詩詞手書墨跡,同時還發表了一篇《不到長城非好漢》的社論。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委員會辦公廳也著手布置相關人員雕刻《清平樂·六盤山》的石屏。他們把從賀蘭山中採到的石料運往北京,在北京德勝門外找了個地方開始雕刻創作。
幾個月後,《清平樂·六盤山》刻在長3米、寬1米的褐色賀蘭石板上,用楠木作框,掛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寧夏廳。毛澤東這份珍貴的手書墨寶和寫給董老的信原件以前存放於寧夏博物館,1982年由中央檔案館徵集收藏。
參考文獻:
[1]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著. 中國共產黨北京歷史 第2卷 1949-1978[M]. 北京:北京出版社, 2011.06.
[2]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宣教局,中共黨史出版社編. 第3屆全國黨史文化論壇文集 黨史文化與長徵文化 第3冊[M].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2018.03.
[3]毛澤東著;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 毛澤東文藝論集[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2.04.
[4]長沙市博物館編;盛強編注. 毛澤東詩詞對聯書法藝術碑廊內容賞讀[M]. 長沙:嶽麓書社, 2015.01.
[5]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陝西省子長縣委員會. 子長文史資料 第2輯[M]. 政協陝西省子長縣委員會, 1990.08.
[6]石仲泉著. 我觀黨史四集 中[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01.
[7]孫曉勝.北京:從「十大建築」的變遷看古都新貌.人民網,http://env.people.com.cn/GB/10046234.html.
圖片來源:新華社、寧夏日報、北京日報
作者:曾珺,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責編:小林
網編:宋瑩
監製:方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