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代周報
6月19日上午,李冠雄像平常一樣到蘭花基地噴灑農藥,為蘭花殺蟲。現在並非蘭花的銷售旺季,他的日子還過得有些清閒。
他是惠州市龍門縣龍華鎮水坑村的村民,同時也是開啟當地蘭花種植風潮的帶頭人。李冠雄的想法是,村裡越來越多人參與蘭花種植,蘭花基地的規模越來越大,吸引更多外地客商前來採購,與村民一同致富。
如今,共同致富願望逐步實現。掌握種植經驗的李冠雄將蘭花種植技術傳授給感興趣的村民,還會聘請村裡的貧困戶到基地幫忙幹活。
去年,被評定為省級貧困村的水坑村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在定點幫扶單位惠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原市質監局,下稱「市場監管局」)的幫扶帶動下,村民生產生活條件有明顯改善。2015年水坑村民人均收入只有7960元,2019年村民人均收入達20799元,貧困戶人均收入17816.7元。
今年5月20日,水坑村對外公告稱,貧困村與貧困人口雙退出。惠州市龍門縣龍華鎮水坑村駐村第一書記朱東海告訴時代周報記者,自2016年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惠州市場監管局籌集幫扶資金投資參與的光伏發電項目,為貧困戶帶來了切實收益。
經過3年發展,水坑村舊貌換新顏。朱東海介紹,水坑村將繼續推進新農村示範村項目工程建設,逐步健全示範村建設長效機制,推進村莊綠化、亮化、美化,進一步完善農村基礎設施。「下一步,將圍繞鄉村旅遊,充分挖掘當地的旅遊資源,打造旅遊名片。」他對時代周報記者說。
蘭花致富
在水坑村,蘭花種植是當地脫貧攻堅的關鍵詞。
李冠雄是當地種植蘭花第一人。2009年以前,他一直在佛山打工,收入僅能維持家庭基本生活。考慮到成家後照顧家人,李冠雄回鄉找工作。但是,工業在水坑村並不發達,當地人多以農業種植為主。
由於沒有養殖、種植技術,李冠雄回家後一直沒有找到好的工作。
直到2012年,李冠雄了解到蘭花種植業有發展前景。「蘭花作為室內植物,能夠滿足很多家庭的室內綠化、花卉觀賞需要,有市場前景。另外,本地的自然條件十分適合蘭花生長。」
於是,李冠雄下定決心,嘗試種植蘭花。他特意遠赴清遠英德,向一位種花師傅學習蘭花種植技術。一個月學成歸來,他開始回鄉創業,將多年打工的積蓄投入其中,專門用1畝地來試種種苗,一邊摸索,一邊種植蘭花。
農活還是要講究經驗。李冠雄學的只是蘭花種植,但之前從沒接觸過農業的他,在實際操作中甚至連如何施肥、如何灑藥都不會。幸好村裡都是農戶,他一有空就到田裡,向村裡農戶請教交流,從基本的農業種植開始學起,還時不時到蘭花市場取經。
蘭花在逐漸成長。眼看著蘭花長勢極好,李冠雄也有了信心。在掌握種植技術和要領後,他開始擴大蘭花種植規模。
如今,李冠雄的蘭花種植基地大概種有15畝的蘭花,品種以墨蘭為主,主要銷往國內北方城市。「種植蘭花每畝每年能賣5萬―6萬元,除去成本每畝能賺三四萬元。」他對時代周報記者說。與傳統農產品銷售模式不同,蘭花銷售模式的特點是靈活,種植戶可根據市場的需求選種和決定銷售花苗的時長。
蘭花香飄水坑村,越來越多村民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不斷有村民向李冠雄請教蘭花種植技術。如今,李冠雄的蘭花基地還輻射帶動了周邊6戶農戶共同種植,最終建立了約60畝的蘭花種植基地。
不僅是傳授技術經驗,李冠雄還會聘請村裡貧困戶到基地幹活。「每年大概有30天需要請臨時工來幹活,每次都會聘請五六個人,都是請自己村裡的貧困戶來幫忙幹活。」
貧困村變身
高聳的文筆塔、恬靜的老巷道、整潔的農家院……現在的水坑村呈現出一片恬靜美好的鄉村氛圍。但在2016年之前,村裡的基礎設施並不完善,不少貧困戶還住在危房之中,生活條件堪憂。
朱東海介紹,水坑村全村共有2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65人為貧困人口,主要致貧源是因病、因殘以及缺少勞動力。「這些人中持有殘疾證的有12人,50歲以上的有14人,基本上是老弱病殘。」
要發展先要有產業。作為定點幫扶單位,惠州市市場監管局先後籌集了300多萬元幫扶資金,用於產業發展和環境美化。
光伏發電站就是其中的重點產業扶貧項目。2017年,惠州市市場監管局籌集了100萬元,和龍門縣園投公司合作開展了光伏發電項目,以提高村集體和貧困戶的收入。「該項目在2019年建成投產並取得了收益,村集體分到了47600元,有勞動力貧困戶每人增加收入約610元。」朱東海稱,這個項目增加了村集體收入,讓貧困戶看到實實在在的收益。
在建設產業的同時,扶貧工作組還關注貧困戶的居住環境和當地村容村貌,幫助村內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對村裡的貧困戶開展教育扶貧、產業扶貧、醫療扶貧、危房改造等工作。
一名有著50年黨齡的老黨員李九原本就住在泥磚房裡。由於沒有勞動力,身為低保戶的他只能依靠每月發放的低保金過日子,生活拮据,居住條件簡陋。扶貧工作組多次走訪後,通過現有的扶貧政策為其進行危房改造。如今,他住上了水泥房,還有幫扶資金投資扶貧項目後的分紅,日子過得知足又幸福。
朱東海介紹,目前水坑村2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均有安全住房、有安全飲用水、有電用、有電視信號覆蓋、有網絡信號覆蓋、有教育保障、有醫療保障、有穩定收入來源或最低生活保障,全部達到「兩不愁三保障」和「八有」脫貧條件。
發力鄉村遊
摘掉貧困村的「帽子」後,扶貧工作組將心思放在鄉村振興上。
這裡有振興基礎:高聳的文筆塔、巍峨的護村城堡都是讓人印象深刻的景象。這些自帶厚重古樸的建築物向外展示,這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古村落。
「可待開發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朱東海介紹,水坑村歷史悠久,古建築眾多,如有200多年歷史的文筆塔就是當地標誌性建築。大面積的明末清初建築群,藏有不可多得的木刻族譜,被列入省鄉村旅遊開發目錄。
儘管水坑村頗具旅遊資源,但要想開發利用仍有難度。
「古建築群部分房屋還有住戶,文物保護修復開發規劃資格要求高,資金需求大。此外,項目沒有形成市場、社會資金資源、政府和村集體以及村民的合力。」朱東海介紹,當地政府已經在旅遊開發方面做了規劃。「第一步就是根據新農村建設,做好道路、排汙等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包括做好汙水處理和垃圾清運工作,推進農村無害化衛生戶廁建設,加強人居環境整治等。」朱東海說。
下一步,水坑村還將發掘當地古老的歷史文化,合理開發利用古建築。「通過發展鄉村旅遊和發展生態農業,提高村民收入水平。」朱東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