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不是「長得慢」,可以參考數據判斷,光靠臆想是沒用的。
執筆:張大貓
編輯:張大貓
定稿:歐陽比文
作為父母,幾乎沒人不希望自家的娃能長「大高個」,我們都知道,體重的變化很容易,但身高,一旦錯過了最佳的生長期,想再長可就難了。
家長們每天看著自己的娃,都在琢磨著孩子什麼時候能長起來,可看看牆上身高表標記著的冰冷數字,似乎娃也沒啥變化。
還有些家長不光擔心娃長得不高,還覺得孩子長得慢,擔心是不是存在發育遲緩的問題。甚至疑惑需不需要去看看大夫。
當孩子「年增長」不足這些數的時候,真就需要諮詢醫生了
如今這個年代,家長「恐矮」確實可以理解,有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在乎寶寶的身高問題了。但這也不意味著你覺得「孩子長得慢」孩子真就是長得慢,這其中是存在一定的標準的。
並且有時候孩子長得稍慢也並不意味著就是發育遲緩,到底用不用看醫生,還是要根據標準來大致判斷。
嬰兒時期是孩子生長最快的階段,這時候也確實需要父母注意觀察孩子的生長規律。0~3歲的生長規律大約如下:
0~3個月:3.5cm/月;4~6個月:2cm/月;7~9個月:1.5cm/月;10~12個月:1cm/月;1~2歲,10~11cm/年;大於2歲,4~7cm/年。
一般來說,3歲以下孩子每年身高增長大概在7cm,3歲以後一直到孩子的青春期(13歲)之前,每年身高增長大約在4~5cm,而青春期(13~19歲)之內每年大約增長5.5~6cm。
當然,以上數據都是平均數據,不需要強行對比,僅為參考,並且男孩和女孩的發育節奏也有不同,會存在一定的差異,父母要注意一下。
但如果整體水平差的太多,比如生長的數據和生長的節奏都存在很大偏差,那孩子可能真的是存在生長遲緩的問題,家長可以帶娃去醫院看看。
孩子身高不符合期望,能靠著「生長激素」或者保健品增高嗎?
首先要說明的是,截至目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從未審批過任何帶有「增高」功能的產品。
但有些無良商家為了達到短期內能讓孩子增高的目的,會在一些產品裡添加「性激素」,這確實可以讓娃在短期內長高些,但代價也很大——加速骨癒合,反而影響孩子最終身高。
而至於「生長激素」,這是為了治療確診存在「矮小」疾病的一種手段,但不是為了給娃增高就可以使用的,它存在一定的適應症,並非人人可用。
類似的還有「斷骨增高」法,也是一種治療手段,並不適用普通人長個增高,家長千萬別因小失大,為了幾釐米最後導致孩子落下終身頑疾,得不償失。
想讓娃長高個,家長要做好這3點
我們都知道,孩子的身高是「七分天註定,三分靠打拼」,遺傳佔了絕大部分的比例,但我們仍然有30%的機會可以努力,讓娃長成理想身高。
1)確保營養均衡
孩子從出生開始,家長就應該注意娃的營養均衡問題,多數娃生長遲緩都和營養有關,孩子越小的時候,營養對於身高的重要性越大。
攝食不當、餵養不足從最開始就會影響娃的體重增長,久而久之也會影響身高的發育。因此建議寶媽注意一下餵養問題。
純母乳餵養一定要堅持到6個月,之後及時添加輔食,1歲後以輔食為主,哺乳為輔;輔食添加的原則要由少到多、從細到粗、從稀到稠、從一種到多種,注意營養均衡全面;餵養的原則是定時、定量、定點,這樣能從小培養孩子規律又良好的飲食習慣;飯菜儘量多樣化,色香味均要顧及到,以便刺激娃的食慾。2)帶娃合理運動
科學合理的運動可以平衡娃全身的鈣、磷代謝,進而加速礦物質在骨頭內的沉積,並且還能刺激生長激素的分泌,甚至可以說,運動是能使孩子生長潛力得到最大發揮的最佳手段。
1歲以內的娃建議嘗試抬頭、爬行、翻身等動作,更小的娃可以嘗試「Tummy Time」;2~3歲的娃可以嘗試一些提高運動協調性的活動,比如爬行、快走、拍球等等;孩子再大些,就可以幫他養成一些長期的運動習慣了,比如籃球、跳繩、騎車等等。3)確保充足睡眠
睡眠是影響娃身高的另一個原因,因為睡眠會對孩子的生長激素分泌產生很大的影響,生長激素在白天分泌的很少,主要在娃睡後1-2小時內分泌,所以說,睡眠多少會影響身高。
因此,保證孩子的充足睡眠,也就確保了生長激素的分泌不會少,孩子自然有機會長得更高。
一般來說,2月內的新生兒每天要睡21~22個小時,2月到周歲內的孩子每天要睡14~16個小時,2~3歲的要睡12~14個小時,4~6歲的需要11~12個小時。
錦鯉媽咪有話說
孩子的身高永遠是家長們討論不完的話題,也是家長們最敏感的話題之一,但家長一定要尊重事實,做好自己的該做的,不要太過緊張焦慮,只要做到位,孩子的身高終究不會太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