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既然三界不是眾生歸命之福地,因此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時,便發誓要成就一個超越三界、真實的、沒有眾生無窮輪迴、安樂清淨、不能被汙染、不可被破壞的終極清淨的世界,指的就是《往生論》所說的「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這句話。
我們作為凡夫,從娑婆世界的視角,以了了分明的心念,來專注細緻地觀查和了解極樂世界所具有的功德成就,就是「觀察莊嚴清淨功德成就」。
《論注》對此是這樣表述的:「欲置眾生於不虛偽處,於不輪轉處,於不無窮處,得畢竟安樂大清淨處,是故起此清淨莊嚴功德也。『成就』者,言此清淨不可破壞,不可汙染。」
《大明三藏法數》這樣解釋「清淨」一詞,「謂此涅槃之理,安住清涼,諸障悉淨,故曰清淨」,這是以修行究竟涅槃之法理來解釋「清淨」;《佛光大辭典》定義「清淨」,「指遠離因惡行所致之過失煩惱」,並引用《寶性論》卷四說「清淨」有二種,「一曰自性清淨,萬法皆空,本來即清淨;二曰離垢清淨,離煩惱而成為清淨」,這是從自證本性方面來解釋「清淨」;《佛學常見辭彙》解釋「清淨法界」是「清淨本然的法界,也就是佛所證的真如境界」,這是以修行究竟得果來解釋「清淨」。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論注》所言的「清淨」是佛的涅槃清淨,因為「此清淨不可破壞,不可汙染」。而非《攝大乘論釋》卷二所言的,由有漏道之修行,能暫時壓抑現行之煩惱的世間清淨的概念。此「清淨」亦是天親菩薩偈言「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所表達的果地清淨歸命之所在,是諸障消滅的根本究竟之清淨。
佛所發起的並要達成的這個「清淨功德成就」,不能理解為單一的、有別於其他不同種類的功德成就,這個「清淨功德成就」指的是極樂世界整體全貌都是這一成就下所通徹的世界,是沒有絲毫汙染的世界相。
不僅保證了極樂世界的依報環境和佛本體的正報都是清淨的,還包括了蓮花化生,過去、現在和未來前往極樂世界的大海會眾菩薩所具有的功德成就皆是清淨無染的。連同此清淨功德成就,《論注》一共講了國土、佛和菩薩三種莊嚴,二十九種功德成就,其他所列各類功德成就,在《論注》中分別表達在後。正如《論注》所言:「『觀察莊嚴清淨功德成就』。此清淨是總相。彼安樂國也。『世界相』者,彼安樂世界清淨相也,其相別在下。」
為了把《往生論》「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這一問題講得更加透徹,曇鸞大師在《論注》中引用「安樂」是菩薩慈悲正觀,來說明極樂世界眾生的境界。曰:「安樂,是菩薩慈悲正觀之由生,如來神力本願之所建。胎卵溼生,緣茲高揖;業系長維,從此永斷。續括之權,不待勸而彎弓;勞謙善讓,齊普賢而同德。『勝過三界』,抑是近言。」
文中大意是:讓大眾達到安心和歡樂,是菩薩慈悲起行之因由。可以這樣理解,沒有眾生三界之苦,也就沒有菩薩慈悲之修行,菩薩與眾生緊密不分,我們此時聯想法藏比丘在因地所發的第十八願「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所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而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佛的慈悲本願為苦難眾生所建。正因為此,三界中的胎生、卵生、溼生、化生這些雜居眾生,由於有安樂世界的存在,那麼就應該在辭別三界時,高舉作揖致禮;這是因為三界眾生由於業力牽引而導致的輪迴從此永遠斷掉,所應該的感恩戴德。那麼到了極樂世界,眾生的境界就如同往空射箭,且箭箭相續,首尾相連,不使墮地一樣,不用諸佛相勸,也不會再行退轉了;極樂世界眾生居功而自謙,與普賢菩薩之德行等同。而極樂世界勝過三界,只是曇鸞大師一種隨順凡夫根機,讓凡夫可以理解的大致方便說法,其實西方極樂世界勝過三界道豈止這麼直白與簡單。用今天的語言來說,是完全沒有絲毫的可比性!
由此,西方極樂世界是佛真實功德所成,是清淨無染的安樂國土,是眾生可以永恆的、理想的、完美的歸命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