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稱日本政黨政治可能「走向崩潰」

2021-01-09 騰訊網

日本《東京新聞》11月22日社論原題:時代閉塞感+不信任情緒=?

民主黨政權正以出人意料的速度大失民心。不過考慮到國民對政府抱有日益嚴重的不信任情緒,這一結果似乎也在情理之中。筆者十分擔心的是,政黨政治可能走向崩潰。

目前,民主黨政權末期症狀陸續顯露出來。如此一來,可能不少人又會提議更換內閣。但事情遠沒有這麼簡單。民主黨在大選中已無勝算。不僅民主黨很可能失去政權,甚至政黨本身都會走向解體。

前民主黨代表小澤一郎最近在網絡節目中的發言可謂一針見血地點出了當今政壇問題所在。「如果(民主黨政權)失敗,政壇必然陷入混亂局面。即使民主黨政權失去民心,也不意味著國民會同意將政權交還至自民黨手中。民主黨和自民黨無法在大選中獲得半數以上議席,而極右和極左勢力可能會趁機抬頭。」

國民曾熱切期待政權更迭帶來新鮮空氣,但民主黨政權的表現令國民十分失望。這種失望情緒可能演變為對政黨和政治的嚴重不信任情緒。如果放任這一趨勢,政黨政治可能走向衰落,極端言論可能橫行於世。小澤的發言實際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這讓人不由地回想起二戰前夕的日本。如今的情況與當時十分相似。

財政危機、國民貧困和外交對立是日本當時面臨的三大難題。國內政黨卻忙於黨派紛爭,導致國民不滿情緒日益高漲。隨著政黨政治逐漸走向瓦解,日本最終走是了法西斯道路。

遺憾的是,自民黨和民主黨政治家似乎無人能夠當頭棒喝,嚴厲指出當前政治弊病。

政黨政治坐標已經發生混亂,國會本應在這一關鍵時刻正確發揮作用。但實際情況是各黨派在國會上互相找茬,根本無法找出建設性的解決方法。

相關焦點

  • 近代日本政黨內閣未能解決農業問題,失去民心,政黨政治走向崩潰
    在《泰晤士報》的報導中,近代日本社會中存在的很多突出的問題,政府又沒能解決好這些問題,這導致政府政績不佳,失去民心,政黨政治走向了崩潰。《泰晤士報》認為在農業問題中,日本政府都沒拿出有效的辦法來解決。在農業問題上,《泰晤士報》認為日本農民陷入困境,「水稻和其他農作物的歉收讓日本東北部地區陷入饑荒狀態,自然災害使得日本的農民陷入了困境,甚至不得不賣掉自己的孩子,國會內部聚焦於爭吵之中,無暇顧及」。而到了1920年代末期,日本京都地區西北部的農民發生暴動,最終造成了多人受傷,《泰晤士報》認為這是因為政府未能有效解決該地區的土地歸屬權問題,引發了民眾的不滿。
  • 徐萬勝:日本平成時代政黨政治面臨的「政治民主」課題
    但是,政黨政治的演變應體現出「政治民主」追求,達成任一結果的政治過程是存有價值取向判斷的。在朝野競爭、政策決定與政治參與領域,平成時代的日本政黨政治演變面臨著是否完全體現「政治民主」的課題挑戰。「總體保守化」與朝野競爭的健全性冷戰時期,日本政黨政治的主要結構特點是「保革對立」,即保守勢力自民黨與革新勢力社會黨圍繞一系列重大政策方針產生了嚴重對立:自民黨主張日本走資本主義道路、日美同盟與修改憲法;社會黨主張日本走社會主義道路、和平中立與維護憲法。因此,儘管是自民黨一黨長期執政,但此種涇渭分明的政策對立軸的存續,體現了朝野政黨開展政策性競爭的健全性。
  • 日本政治制度缺陷致首相頻繁更換 政黨只顧選舉
    政治制度缺陷致首相頻繁更換  梁雲祥  日本首相更換頻繁背後深層次原因何在?日本問題專家、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梁雲祥分析稱,這是由日本民主政治制度缺陷和日本政治文化所導致。  梁雲祥稱,日本目前正處於一個彷徨期,或者叫過渡期。是由於日本經濟低迷,再加上日本的政治問題導致。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日本雖然是民主制度,但這一制度設計有一些問題,比如首相的權力相對來說不是很大,日本首相實際上是內閣的首席,是一個召集人,賦予他的權力非常小。
  • 徐萬勝:日本平成時代政黨政治演變的內在邏輯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學刊》供本網特稿原標題《論日本平成時代政黨政治:改革、競爭與獨大》,原文刊載於《日本學刊》2019年第2期發表(全文約1.6萬字)。【作者】徐萬勝(戰略支援部隊信息工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參考消息網4月22日報導 徐萬勝認為,日本平成時代政黨政治發端於自民黨「一黨支配」體制的動搖,歷經「多黨重組」及「兩黨競爭」,終止於自民黨「一黨獨大」格局的形成。其間,自民黨先後兩次在下野後又上臺執政,並最終確立了「安倍一強」支配體制。
  • 中國九一八事變毀滅了日本剛剛建立的政黨政治?
    作者|蕭西之水,網易歷史專欄作家,日本史作家,出版作品《誰說日本沒有戰國》《第〇次世界大戰》,目前研究方向為大正昭和時代政黨政治、昭和時代日本軍部與官僚體系等。本文為網易歷史頻道獨家稿件,謝絕轉載。
  • 日本明治時代的政黨、元老與軍部三方博弈
    元老藉助自己的影響,通過對首相的舉薦來幹預國家政治,在軍部上臺之前的日本歷屆首相都要依賴於元老的舉薦。最後的元老西園寺公望贊成政黨政治,並且通過實際行動來推進政黨政治。西園寺舉薦的、由政黨組成的內閣先後有加藤高明內閣、若槻內閣、田中內閣、濱口內閣等,但是西園寺的舉薦卻產生了相反的效果。因為長期在元老的舉薦之下,政黨形成了一種惰性和慣性,反認為元老推薦是才是常態了。
  • 笪志剛:被保守主義綁架的日本政治
    菅義偉內閣啟航不足兩個月,日本社會就出現了前首相安倍明年可能再次參加自民黨總裁競選、希望安倍復出「梅開三度」等一些聲音。對於安倍是否可能復出,暫且還難預料。單就這種輿論而言,它釋放了日本社會怎樣一種思潮,折射了政界怎樣一種生態,又釋放了島國怎樣一種危機意識,我們倒是可以做下分析。
  • 扶桑走馬|政黨合併謀求執政是個老梗:日本政黨政治史一瞥
    到1877年因西鄉隆盛反叛明治政府而起的「西南戰爭」時,在政府媒體形容叛軍為「私學校黨」(反叛以私學校的學生為主力)的另一邊,同情反叛的民間報紙則稱其為「新政黨」。「政黨」一詞誕生於其時,原指一種「新政」的黨徒,稍後明治學者就用來迻譯西語的「party」一詞,稍前日本最早的民權運動家板垣退助就建立了第一個近代政黨「愛國公黨」。
  • 加強世界政黨研究 開創政黨外交新局面——「疫情背景下的世界政黨...
    加強世界政黨研究 開創政黨外交新局面——「疫情背景下的世界政黨政治走向和政黨外交」研討會觀點摘要    「疫情背景下的世界政黨政治走向和政黨外交」網絡視頻研討會現場。
  • 日本政治或現「新55年體制」
    如果岡田領導的民主黨繼續低迷下去,日本將可能迎來自民黨一黨獨大、長期執政的「新55年體制」,導致日本民主政治的倒退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馮武勇日本最大在野黨民主黨1月18日選出新的黨代表(黨首),61歲的岡田克也時隔10年後再次出任民主黨代表。22日,民主黨舉行國會兩院議員總會,正式決定了新一屆領導層。
  • 「2012大選」後的日本政局走向
    日本政治力學結構發生變化 本次大選參選政黨多達14個,除了3個未獲得席位的政黨,其他11個政黨瓜分了眾議院的480個議席。在眾議院議席數中,過半數的241席、佔三分之二可以進行「再表決」的320席以及可以提出對內閣「不信任案」的最低數51席分外引人注意。自民黨不僅單獨大幅過半數,如加上公明黨的31席,兩黨議席數已達325席。
  • 日媒:佔卜美大選走向為時過早 日本對美依賴將告終結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從地緣政治上來說,川普一旦當選總統帶來的後果可能更為嚴重」。英國《金融時報》稱,世界其他地區對川普成為美國總統的可能性感到難以置信並且不寒而慄,並已據此開始悄悄反思其對美國的姿態。美國重返亞洲的核心元素TPP可能就此坍塌。日本可能不得不更認真地考慮自衛措施,而不再依賴於美國提供的安全保障。亞洲其他國家會不可避免地由更為反覆無常的美國轉向相對穩定的中國。
  • 日媒:日本讓「阿童木」從動漫飛向戰場
    而今,這些只存在虛擬世界的「機械戰士」,正在走向現實。最近,日本豐田公司宣布,將於明年在美國矽谷設立新公司,專門用於推進人工智慧技術研究(AI)。值得關注的是,新公司的CEO將由美國國防部國防高等研究計劃局項目主管擔任。日媒爆料稱,該主管是軍事機器人研發項目的領軍人物。
  • 「解讀」高揚:「極化」的政黨政治是美國抗疫的「阿喀琉斯之踵」
    新冠病毒疫情已經成為兩黨攻訐的新角力場,在這個角力場上,控制疫情不是關鍵,政黨利益才是核心訴求。這種政黨政治「極化」帶給美國抗疫工作的是無解的政治困境,已成為美國抗疫工作的「阿喀琉斯之踵」。本文作者系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高揚,文章來源於「海外網」。
  • 背景:日本參議院選舉制度及各參選政黨情況
    中新網7月21日電 綜合報導,日本國會參議院選舉21日正式投計票,來自日本各黨派的433名候選人角逐參議院改選的121個議席。選前民調顯示,此次自民與公明執政聯盟選情佔優,有望破解「扭曲國會」現象。日本參議院的權力雖然相對而言小於眾議院,但仍然有權否決眾議院批准的議案。
  • 大正時代,對日本政黨內閣形象破壞更嚴重的是各個政黨自身的腐敗
    大正時代,對日本政黨內閣形象破壞更嚴重的是各個政黨自身的腐敗,這些事情的影響力雖然不像西門子事件那麼突出,但這些腐敗來自於政黨本身,直接地加劇了民眾對政府的不滿,也給法西斯分子提供了口實,對他們進行攻擊。
  • 日媒稱大阪地震暴露城市「軟肋」:基礎設施老化脆弱
    日媒稱大阪地震暴露日本城市「軟肋」:基礎設施老化脆弱  參考消息網6月20日報導 日媒稱,日本大阪府北部6月18日上午發生6.1級強烈地震。以大阪府為中心廣泛地區受到地震影響,合計造成4人死亡,約300人受傷。近畿(日本本州中西部)周邊地區交通一度癱瘓,對人們上班上學造成了影響。
  • 日華媒:日本式「聯邦制」嚴重泡沫化 民怨沸騰
    中新網7月1日電 據日媒報導,最近,衝繩縣因駐日美軍問題與日本中央政府越鬧越僵,「衝繩乾脆獨立算了,反正日本是地方自治」的說法開始四處流傳。1947年4月17日,日本頒布《地方自治法》,並在憲法上作了明確規定。  文章指出,嚴格來說,日本47個都道府縣接近於「聯邦制」,日語中也將地方行政區劃稱為「自治體」,準確體現了地方高度自治的特質。
  • 日媒:日本的第六代戰機,可以讓中國空軍無法前出太平洋
    國際空軍研發方向近年來,國際空軍的研發走向日漸趨同,包括老牌資本主義國際在內的德國、英國、法國等國家,都在投入大量的資金去研究開發隱形飛機。才能夠更好地獲得政治、經濟獨立。許多老牌工業國家都認為,在21世紀中葉,載人隱形戰鬥機是決定性的武器系統,為奪取制空權有巨大作用。歐洲國家如此,亞洲相關國家也並不例外。據《福布斯》網站2020年12月15日報導稱,日本計劃在2035年前花費480億美元部署F-X隱形戰機,據稱其性能將超過美國F-35和中國的殲-20隱形戰機。
  • 昭和陰雲:侵華前夕日本的政治與思想
    不過後來因為被殘酷鎮壓,很多左翼變成了右翼,這是日本近代史上非常有名的思想事件。自由派的一個代表是憲法學者美濃部達吉,他提出的「天皇機關說」是日本政黨政治和議會政治的理論基礎。也正因為這個原因,他成了法西斯主義者最嫉恨的學術權威。美濃部達吉認為,天皇應該像英國女王一樣,作為一個純粹的立憲君主而存在。為了消滅這種學說,右翼和軍部聯手在1935年挑起了「天皇機關說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