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蔡英文,你見過嗎?
香港《亞洲周刊》最新一期封面,蔡英文穿著「龍袍」、笑意盈盈。周刊以「臺灣民選獨裁幕後 綠營新威權主義現象」為題做了專題報導,揭開了民進黨和蔡英文搞「民選獨裁」的本質。
報導稱,民進黨2016上臺以來,從創立「黨產會」清算政敵資產、設置「促轉會」扮演撲殺政敵的「東廠」、官派水利會收編民脂民膏,到修改「國安五法」、制定「反滲透法」威嚇民眾,每一步,早有走向獨裁的脈絡。
蔡英文連任後更是變本加厲,儼然成了新威權主義的領袖。她行政專斷、立法唯諾、司法應聲,強調「全面執政」,卻變成「民選皇帝」。中天新聞臺被關臺事件,反對瘦肉精的醫生被警方查問,臺大教授批評政府被警察約談等等,每一件,都觸目驚心。
蔡當局蔑視民意、專斷獨裁的作風,連自家人都無法忍受。民進黨的創黨元老張俊宏、臺當局前領導人陳水扁、前副領導人呂秀蓮都痛批綠營的新威權主義。
從被標榜為全球民主轉型的典範案例,到被評為「民選獨裁」,臺灣僅用了短短30年。但臺灣民眾對蔡英文的滿意度,仍不斷上漲。尤其是,近期的美豬事件,雖然遭到國民黨強力反對,卻對蔡英文的聲望沒有衝擊。很顯然,蔡英文的支持群體已經超過民進黨的支持者,不僅跨到中間選民,甚至跨進淺藍區段。
這才是最危險的地方,如果在高民意的支持下,蔡英文自認為只有自己才能真正領導臺灣對抗大陸,即使任期到了也不想下臺,那麼試問,臺灣還有誰能叫她下臺?
另一方面,幾番扭捏之後,川普還是籤了所謂「臺灣保證法」。
據臺媒12月28日報導,當地時間27日,美國總統川普正式籤署撥款法案,其中包含所謂的「臺灣保證法」,鼓吹美國政府對臺軍售常態化等。該撥款法案12月21日在美國國會通過後,川普曾暗示否決法案,但白宮在隨後發出的新聞稿表示,川普已正式籤署總額高達2.3萬億美元的2021財政年度撥款法案。
對此,有臺灣網友調侃道,「川普真是個銷售奇才,法案拖一下,讓新聞炒熱度,然後再籤下法案,給自己攬功。」
據報導,「臺灣保證法」鼓吹在「臺灣關係法」基礎上進一步深化「臺美」關係。美國國會聲稱,美國政府支持臺灣持續針對不對稱戰力、促進臺灣增加防務支出以提供防務戰略的足夠資源、常態化對臺軍售以協助臺灣強化自我防衛能力等等。
有媒體將川普的這一舉動評價為「最後的瘋狂」,但縱觀其任期內的11次對臺軍售,他如今這麼做,也就不足為奇了。只不過,所謂的「臺灣保證法」,究竟能保證什麼?保證「掏空」臺灣嗎?
要知道,美國對臺軍售的種類與時間,一向都由美國單方面根據其國家利益決定,臺灣只有接受的份兒,沒有拒絕的權利。蔡英文當局試圖「倚美謀獨」,趁著軍售勢頭,賴上美國利用臺灣遏制大陸崛起的專列。
曾有臺媒計算過,民進黨從去年到今年,總共向美國購買了165.6億美元的武器,平均到每個臺灣民眾身上,大約是2.2萬元新臺幣。如果按照臺灣2019年的人均GDP數值來計算,相當於每個臺灣人盈利的1/50都用來向美國購買武器。
可以預見,未來美臺軍售會變成常態化和例行化,維持穩定的武器輸送渠道。然而,大筆的軍售並不會帶來真正的安全,近年臺軍訓練水平如江河日下,事故頻發。這個問題的邏輯是這樣的:部隊久不操課,訓練必然不紮實,訓練不紮實,戰力必然下降,戰力下降,就會頻發事故。所以,臺軍就算買再多武器,一旦開戰,也根本擋不住解放軍的攻勢。
從解放軍頻繁軍演到軍機常態化巡航,再到霸氣喊話「不存在所謂『海峽中線』」和「正在進行例行訓練,請不要幹擾我」,凡此種種,無不表明,解放軍已經掌握了戰略主動,武統從過去的空中樓閣,變成了現實可行。
事已至此,怪誰呢?兩岸關係緊張,完全是因為蔡英文當局走上了歪路。臺灣的安全,事實上取決於健康的兩岸關係,當「臺獨」走到盡頭,統一之勢自然而起,誰也擋不住。武統大氣候既成,蔡英文會成為那個扣動扳機的人嗎?
即將過去的2020年,蔡英文當局「以疫謀獨」「倚美謀獨」,發起了一次又一次「臺獨衝鋒」,兩岸關係陷入急劇震蕩和危險之中。即將到來的2021年,兩岸關係雖然好不到哪兒去,但也會有一些新的變化——
美國方面,拜登政府雖然不會放棄「臺灣牌」,但應該也不會擺在優先位置上。
距離總統就職典禮還有不到1個月的時間,川普正不遺餘力給拜登「挖坑」,製造種種障礙。再加上美國疫情失控,經濟萎靡,國內一片狼藉。如此一來,擺在拜登政府面前最大、最急迫的問題是內政,臺海問題就顯得沒那麼急迫和重要了。
由於美國會重回多邊主義的立場,基於整體局勢的需要,臺灣也將從戰略棋子的地位後退。儘管拜登政府依然會打 「臺灣牌」,但出牌可能會溫和一些,不像川普政府那般橫衝直撞。但另一方面,深思熟慮後打出的牌,或許比野蠻出牌更難對付,對此,大陸方面務必提高警惕。
臺灣方面,斷不會輕易放棄「臺獨」路線,只不過可能由急趨緩,積蓄力量。
許多觀察家指出,由於蔡當局失去了川普的強援,其「臺獨」的步子勢必不敢邁大了。但另一方面,在兩岸關係中,很多事情已經回不去了。除了兩岸經濟交流,其他交流,臺灣方面定會不遺餘力地破壞;臺灣的「去中國化」也已度過臨界點,未來很難靠臺灣的自發力量來重建中國認同。
這就意味著,兩岸暫時既打不起來,也談不起來,交流的渠道越來越緊縮。這就像被雙手一點點卡緊脖子,雖然不至於馬上斷氣,但會一點點悶到窒息。如何打破這種局面,目前只有一個「等」字。
大陸方面,目前仍處在戰略機遇期,對臺大政方針不會改變。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也是大陸全面小康社會實現之年,大事多、喜事大。大陸一直強調,兩岸關係的發展、臺灣問題的解決應「服從、服務於」「兩個一百年」戰略目標。
因此,在歷史關口的2021年,大陸對臺大政方針不會改變,會繼續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持續遏制「臺獨」,穩中求進,積極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如果沒有發生「非常事件」,大陸應該不會出「重手」處理兩岸關係,不會以急迫的態度推進國家統一進程。
有人擔心,兩岸分離的局面長期持續,會不會夜長夢多?這一點,在筆者看來也無需過分擔心。畢竟,大陸發展呈上升勢頭,臺灣則在走下坡路,這種差距只會越來越大。大陸始終掌握著戰略主動權、兩岸關係主導權,以及統一方式的最終決定權。也就是說,打不打、怎麼打、什麼時候打,由我們說了算。時與勢都在大陸這邊、統一這邊,我們離統一目標只會越來越近,拭目以待吧!(李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