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章念馳在《中國時報》撰文,呼籲兩岸共創「一中新概念」,遭大陸「武統派」痛批,一時之間「武統論」充斥網絡空間。中美關係惡化牽動的兩岸敏感神經,後作用力不可輕忽。
「和統vs.武統」也算不上什麼新話題,自兩岸開放交流後,「和統」與「武統」的辯論、爭吵持續至少30年。不過,長期以來相關爭論都是以報刊為陣地隔空過招,後來電視政論節目興起,變為直面對決,但依然是各說各話「文人論政」性質,僅供茶餘飯後談興。但2016年政黨輪替、兩岸關係惡化,加上網絡興起,「和統vs.武統」之爭已變成各自裹挾十萬、百萬乃至千萬民粹的對撞。
至此,兩派爭論的內容不變,形式卻變了,性質也變了,已不是簡單的政策辯論,而是民粹海嘯的風起雲湧,甚至吞噬了社會、菁英圈、決策層的理性認知。此次「和武論戰」,臺灣大部分人隔岸觀火,「獨派」則極盡冷嘲熱諷之能事,統派聲援武統論的觀點又成為大陸「武統派」的炮彈,更猛烈地向「和統派」轟擊。
如果真的了解大陸的對臺方針,就應該認識到,講求「唯物辯證法」的大陸官方從來不會把「和統」和「武統」對立起來、割裂開來。解決臺灣問題是目標,和與戰只是兩手策略,大陸從未放棄戰的一手、硬的一手,否則大陸東部戰區怎麼會時時刻刻準備對臺作戰?否則怎會有《反分裂國家法》規定的動武三大條件?
若兩岸形成「以武促統」和「以武謀獨」之間的對決,挑起臺海陷入戰火,美國不費吹灰之力即可甩開中國。大陸以犧牲30年發展為代價拿下臺灣,美國以犧牲臺灣為代價重新坐穩全球老大,誰賺誰虧,誰贏誰輸?
事實上,武統並非大陸社會主流,「臺獨」也不是臺灣多數人的信仰,追求過好日子、兩岸和平共處、心靈契合,是兩岸人民發自內心的聲音。即便環境再艱難,兩岸「和平派」應該堅持做促進兩岸溝通,化解兩岸心結的事。反對武統應是臺灣人的基本良知,這是毫無疑問的。
來源:臺灣《中國時報》社論,有刪節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