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要來聊聊觀鳥的事兒。
最近中國國家地理出了一本國產的鳥類圖鑑,注意重點:國產的。
戳圖片進行預購啦!
今晚7點開始預售!快來搶早鳥版哦!
之前大家出去觀鳥,用得最多的不用說——老馬的那本《中國鳥類野外手冊》,絕對的經典。
我到現在還在用,但是確實用得比較少了。為啥呢?有幾個小問題:
1.收錄不夠全。
老版野鳥手冊收錄了1329種鳥,而現在中國的鳥種記錄已經達到1489種,活活多出了160種鳥。
這些新種有的是隨著觀鳥運動的盛行而被陸續記錄,有的是隨著氣候變化而進入中國,有的則是經過分類學研究確認的新種。
作為一本圖鑑,誰都希望越全越好,即便是有些鳥可能這輩子也看不到,但圖鑑裡沒有就會覺得遺憾。
2. 排版不大友好。
這本老手冊裡鳥的圖和介紹是分成兩個部分的,圖在前文在後,看一個鳥的介紹時需要翻半天。國際上流行的圖鑑目前都是一頁圖一頁文的形式,看起來比較方便。
圖片和文字不能同時看,翻來翻去的,麻煩~
3. 繪圖還不夠精準,很多細節特徵表達不足。
這是個相當關鍵的問題,且不說柳鶯這類本來辨識難度就很大的鳥,即便是別的一些類群,拿著老版圖鑑對照也依然會感到為難,很多鳥的圖片和實際看到的、拍到的鳥照片有所不同。
圖鑑上畫的柳鶯
你看到的柳鶯
國外的好圖鑑非常多,一些經典且常用的,如柯林斯的歐洲鳥類圖鑑等,大家都趨之若鶩。
可是立足於中國本土的圖鑑還是太少了,雖然以照片為主的圖鑑近年來出了不少,基於繪畫的卻非常少,所以市場上對於一本中國本土圖鑑的呼聲一直都不小,以至於老馬的《中國鳥類野外手冊》一版再版,一共出了四版。
為啥這麼強調手繪圖?因為手繪圖的表述往往更精確。
《中國鳥類觀察手冊》裡的西黃鶺鴒
照片拍的時候有角度、位置、光線等等的影響因素,有的時候拍到前面看不到尾巴,拍到底下又看不到上邊的紋路,手繪圖就比較好解決這個問題。
所以得知此次由中國國家地理圖書推出的《中國鳥類觀察手冊》是一本基於手繪圖的野外手冊時,我挺激動的。
在這本書推出之前,我有機會了解了一下,翻完樣書後我發現,這本書可以說標誌著本土的圖鑑水平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為啥這麼說呢?基於以下幾點:
1.鳥種收錄全。
這本圖鑑收齊了中國目前確認的1489種鳥,僅從這一點來說,就是一本很完整的圖鑑類書籍。
當然鳥的種類是一個動態變化的東西,過幾年還會有增減,現在的全到時候也會變得需要增補。不過至少就目前而言,很全了。
2.劃重點:鳥圖全部由國內畫師手繪。
老馬的野鳥手冊時代,中國內地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圖鑑畫師這一群體,只有為博物館、雜誌、教科書等進行繪畫的兼職畫手。
老馬野鳥手冊的鳥圖是由卡倫.菲利普斯和大衛.肖勒繪製,而《中國鳥類觀察手冊》裡面所有的鳥圖全部由國內的畫師繪製。
圖,是一本圖鑑的靈魂。相比於老外已經很成熟的科學繪圖,中國傳統的動物繪畫並不講究真實,比如張牙舞爪的猛虎下山、站在松樹上的仙鶴……多半出自作者的想像與發揮,而一幅好的生態科學繪圖需要具備最基本的特點:準確。
就像前面提到的,科學繪圖與照片的本質區別在於:照片的真實性永遠高於繪圖,但照片永遠都有偶然性、唯一性、不確定性,因此,用照片作為識別標準有時反而會帶有欺騙性。
相比而言,科學繪圖則是一個物種最基本、最有代表性的特徵表達,用科學繪圖來輔助認識和識別鳥類,往往具有不可替代的普適性和通用性。
作為一本鳥類圖鑑,我覺得《中國鳥類觀察手冊》的絕大多數圖,質量都很高。
鳥類的外觀準確細膩,識別特徵比較明確,並且很貼心地在圖上標明標明了這些識別特徵。
分辨柳鶯的特徵都在圖片上標註出來了!感動!
鑑於此,我特別想知道這本圖鑑的繪圖是如何畫出來的。
我就此採訪了兩個畫師:小白(肖白)和鄭秋暘。
採訪一:
Q
來聊一下鳥類圖鑑的繪圖,畫圖鑑圖的要點在那裡?
對於一個圖鑑的圖,為了區別和照片的使用特點,應該怎麼注意去突出一些識別特徵,但又保持真實性?
小白:直接辭職全職畫這個了。(宋:?……)
要點啊,客觀表達,儘量能觀鳥看到實際的最好,不行的話,儘量找照片視頻。
照片會存在環境光影、拍攝季節鳥類的不同階段(繁殖羽非繁殖羽等)、鳥類的不同年齡等等問題。
畫圖鑑基本就是畫平均值的概念。比如,繁殖羽,就要畫典型的狀態,現實中照片,時間點不一樣,沒準就不是那麼「典型」。
畫圖鑑就像拍證件照,正側面體現鳥的特點。
綠頭鴨
Q
這個知識點好。
所以畫一個鳥大概要多長時間?
小白:我…………三四天吧。
Q
一隻鳥三四天,那豈不是加起來要5、6000天。這得多少年啊。
小白:
這個項目好像得有六七年了吧,您得問問翁老師。很多人參加啊。
我覺得我畫了有四年吧,記不清了。
Q
然後你辭職了,專門畫。終於書出了,然後你就安心地閉眼了?
小白:
畫這個科學圖鑑是個特別好的客觀了解鳥的外貌特點的途徑。我的目標是做鳥類畫家,畫這個是基礎課啊。
畫科學圖鑑、鳥類插畫的同時,最近兩年開始嘗試畫寫實且藝術類的鳥類繪畫。今年有兩張大畫在中國美術館展出,一組小畫在天津現代美術館展出。
Q
啥叫寫實且藝術類的畫?
小白:
就是,不像某些中國畫畫家瞎扯的畫鳥。
要尊重繪畫對象,儘量多角度了解之後,畫出來。
宋
要尊重繪畫對象,這句話我很喜歡。
紅尾鸏
採訪二:
Q
來聊一下新的鳥書。你參與畫了吧?
鄭秋暘:嗯啊,不過沒有很多,不到300種。
Q
我在想一個問題:圖鑑上的畫,和照片相比,它肯定不會最真實,那麼它的特點應該怎麼來描述?
從觀鳥的角度來說,你看了那麼多鳥,那麼咋樣去總結特點並且體現到畫裡面去呢?
鄭秋暘:好問題……感覺是寫論文的體量。
我整理一下發你吧,我現在在回家路上,打字暈車哈哈哈。
有些東西時間長了變成本能之後,再去詳細闡述反而需要慢慢整理。
嚴肅.jpg
問題一的回答:
照片作為最真實的記錄手段,其缺點也是相伴而生的:
無法排除個體差異、換羽、磨損、甚至是冷暖光影、姿態和透視角度帶來的視覺誤差。
圖鑑相當於一個「校正」過程,梳理出一種鳥不同性別、年齡的典型姿勢和羽色,校正過程中既需要畫師本人對不同類群鳥的身體解剖結構的爛熟於心,也需要相當多的野外觀察經驗作為輔助。
比如什麼鳥喜歡翹尾巴,什麼鳥喜歡豎起冠羽,什麼季節開始換羽,磨損掉的羽毛特徵原本應該是什麼樣子的,甚至包括一些典型的辨識行為。
所以一個好的圖鑑應該是「超越真實」的真實。
白腹針尾綠鳩
問題二的:
觀察和畫圖鑑的關係,我覺得首先肯定是長期持續的觀察最好,但是經常去野外看鳥肯定也是大有幫助。
舉個例子,幾年前畫了第一版金枕黑雀,當時沒有見過這個鳥,覺得有些不對勁但卻不知道問題在哪。
過了三四年,我在蒼山頂近距離偶遇了它們,那次回來之後我又重畫了一遍,與之前的版本差異非常明顯。
可能觀鳥能更好的抓住「氣質」這個玄妙的東西,我理解的氣質其實是一種動態和生境的綜合體現,這些東西只看照片和文字描述是沒辦法感受的很好的。
眾籌神秘獎品:滑鼠墊!
宋
到位!
尊重真實,我想我找到了自己對這些繪圖滿意的答案。
再來說說圖以外的事情。
除了精緻的繪圖外,這本圖鑑一個非常創新的做法是做了一個鳥鳴資料庫,在每種鳥的介紹部分都有個二維碼,掃一下就可以聽鳥叫。
當然這個動作必須在有網絡的地方才能操作,走在沒信號的林子裡就不管用了。
聽音識鳥,本就是觀鳥者遲早要經歷的階段,這個內容至少對我而言時非常有用的。
掃碼聽鳥叫!
文字部分發揮穩定,描述性文字不多,物種介紹中規中矩。
分布圖已經搜集了儘可能新的數據資料,這部分內容對於了解一種鳥、或者在某個區域對於某種看到了卻拿不準的鳥的識別非常重要。
客觀地說,這本圖鑑還有上升的空間,整體繪圖也沒有達到柯林斯圖鑑的那種統一的標準。不同畫師所繪製的圖,在畫風上尚存在肉眼可見的差異。
此外,野外使用的定位使得這本書的開本較小,圖片的大小比較考驗視力,如果是在家裡欣賞學習的話,我覺得開本更大的書籍會更加舒適。
但些這並不妨礙《中國鳥類觀察手冊》成為一本非常值得購買和收藏的中國本土鳥類圖鑑。
在我看來,《中國鳥類觀察手冊》的出現是一個好苗頭。
首先,它代表著中國出現了一本高水平的很全面的野鳥圖鑑,實用性很強。
事實上近年來出的鳥類圖鑑並不少,比如東亞鳥類野外手冊、中國鳥類圖鑑、鳥類行為圖鑑、中國森林鳥類、中國鳥類圖鑑-猛禽版等,這些書總體質量都不錯,定位也各自不同。
作為一個鳥類愛好者,很顯然指望一本圖鑑就滿足自己的求知慾是不夠的,但也沒必要每本都買,明確自己的需求、了解每本書的特點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其次,隨著一批生態科學繪圖師的日臻成熟,未來國內市場上必然會出現更多的高質量圖鑑。
我很希望出現更多分類群的、在鳥類習性和觀察層面更加詳細的圖鑑,而這都建立在國內畫師能力的不斷提升之上。
最後,這本圖鑑的發售價格非常低,這種做法讓我感到不可理解,似乎不能體現這本書本身的質量,但對於愛好者而言顯然是個好消息。
點擊下圖,即可預購!
當然微店還有《東亞鳥類野外手冊》和我們新翻譯的狐狸書——《犬中之貓》!
.........更多好書,可以戳.........
你們一直想要的書單,拿走不謝 | 給大自然的同好們
這個多人運動,你怕是已經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