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很小的時候聽過這樣一首歌:
走過那條小河,你可曾聽說,有一位女孩,她曾經來過走過這片蘆葦坡,你可曾聽說,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為何片片白雲悄悄落淚,為何陣陣風兒輕聲訴說還有一群丹頂鶴,輕輕地輕輕地飛過……
這首歌的名字叫做《一個真實的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年輕的大學生為救丹頂鶴而死的真實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徐秀娟,出生於黑龍江齊齊哈爾的一個養鶴世家,父母皆是扎龍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扎龍保護區就是丹頂鶴的故鄉。
徐秀娟從小和弟弟一起幫父母給小鶴配食,耳濡目染之下,深深地愛上了丹頂鶴。後來,由於當地學校停辦,徐秀娟進入保護區做臨時工,主要的工作就是養鶴、訓鶴。
為了學習更多的飼養知識,徐秀娟後來自費到東北林業大學進修,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1986年5月,剛從大學畢業的徐秀娟接到江蘇鹽城自然保護區的邀請,希望她可以到射陽灘涂工作。
江蘇鹽城是丹頂鶴的另一個主要棲息地,但當地缺少一個不遷徙的丹頂鶴野外種群,他們希望有一個知識紮實、經驗豐富的人員來當地配合工作。於是,為了熱愛的工作,徐秀娟不遠萬裡從北到南來到了江蘇鹽城。
1987年9月的一天夜裡,為尋找保護區走失的天鵝,徐秀娟滑入了沼澤,溺水犧牲,年僅23歲。
而她的故事則被譜寫成了那首廣為人知的《一個真實的故事》。小時候,第一次聽這首歌,就被歌曲中所瀰漫的哀傷情緒所感染,了解了歌曲背後的故事後,就更加難以忘懷。
今天,一看到這本《荷花和丹頂鶴》,我就立即想起了這首歌和它背後的故事。
這是一本極具中國風的繪本,講述的是小女孩荷花和丹頂鶴之間的故事。
小女孩荷花和爺爺居住在一個水濱村莊上,村莊緊鄰一個大湖,由於人類的活動導致湖面不斷縮小,溼地逐漸消失,原本有很多魚兒和鳥類生活的大湖逐漸變得冷清寂寥。
這年冬天,荷花生了一場大病,病好後她的嗓子就啞了,再也說不出話,別的孩子都不再跟她玩,孤獨的荷花只能每天陪爺爺去湖上划船。
有一天早上,荷花在蘆葦叢裡遇見了一隻消失已久的丹頂鶴,丹頂鶴被盜獵人所傷,再也飛不起來。荷花將受傷的丹頂鶴帶回家,和爺爺一起,為它包紮傷口,細心照料它,並給它起了個名字叫「羽毛」。
在荷花的照顧下,羽毛逐漸恢復了健康,開始跟著荷花到處跑,還會隨著荷花的蘆笛翩翩起舞。
在羽毛的陪伴下,荷花再一次走進了學校。孩子們都驚呆了,大家都加入進來一起隨著笛聲跳舞。漸漸地,荷花的笛聲也不再憂傷,而是充滿了快樂。
作為一隻有靈性的鳥兒,羽毛還救了荷花一家和村莊裡的人。它的故事被登上了當地的報紙,人們慕名前來看這隻稀有的大鳥,羽毛還會伴著蘆笛為客人們跳舞。
春天來臨,羽毛的傷逐漸痊癒,也要踏上北歸的旅途。荷花雖然不舍,卻也不忍心阻止羽毛和家人團聚。
羽毛走後,荷花非常思念它,她的同學們也非常想念它。
沒想到,秋天再次來臨時,羽毛一家三口再次回到了荷花家門前,它們還帶回了自己的整個族群,冷寂許久的大湖又一次熱鬧了起來。
和徐秀娟的悽婉故事不同,荷花和羽毛的故事充滿了溫情和感動。一人一鳥,雖然她們無法用語言交流,但卻能心意相通。因為,愛是所有生靈共同的語言。
初讀這個故事,我們往往會關注到,是荷花和爺爺救助了受傷的羽毛,並將它治癒。重讀時,我才發現,羽毛才是真正的治癒者。
荷花失去了嗓音,也就失去了朋友,是羽毛的出現治癒了她的孤獨,並修復了她和同學們之間的友誼。
爺爺和村民祖祖輩輩生活在大湖邊,眼看大湖曾經的熱鬧消失,變得孤清冷寂。羽毛的出現,不僅拯救了村莊的人們免於洪災,更讓大湖重新煥發出生機。
而對更多的人而言,羽毛讓他們意識到,人與動物應當是平等的關係,善待野生動物、保護生態環境是每一個人的的責任。
你一定以為,這樣一個帶有濃鬱中國味兒的故事,它的插畫一定是出自華人之手吧?
事實上,書裡所有的水彩插畫均由美國知名插畫家朱莉·唐寧所繪。這些水彩插畫最大的特點就是寫實,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無論是對人物的描摹還是對丹頂鶴的刻畫,都非常細膩動人。最初的荷花是孤獨、失落的,救助丹頂鶴時的荷花是勇敢、細心的,丹頂鶴痊癒後的荷花逐漸變得開朗起來,這些情緒和心理的變化都通過荷花的衣著、服飾和表情生動地表現出來。
還有那大幅大幅的水彩丹頂鶴,每一副都各不相同,或傲然獨立,或引頸高歌,或翩翩起舞,或振翅翱翔,每一種姿態都栩栩如生,優雅而美麗。
更不用說那無處不在的生活細節,荷花的麻花辮和紅花襖、爺爺的格子衫和煤油燈,還有村人們的挑擔、提簍和自行車,無一不帶有濃濃的八九十年代的氣息,仿佛回到了從前。
閱讀這樣優美治癒的繪本故事,能夠在孩子的心裡種下愛與善良的種子,將他們塑造成勇敢、善良、尊重生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