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遇見書》是我第一次閱讀作家中川李枝子的書,在這本書當中她說的這句話我特別喜歡,「書對於我來說,是非常有魅力的。不必動身,即可進入千變萬化的世界。」
她認為:面向幼兒的文學作品,素材的親近性非常重要。其中的故事必須能讓孩子們理解。無論是多麼優秀的作品,如果遠離孩子們的生活,令孩子們無法理解,那他們就不會感興趣。故事,能夠明白才有趣。
「童書之父」松居直稱讚她「真正了解兒童的心」。
宮崎駿評價她,「因為中川李枝子,我放棄了成為兒童文學家的夢想。」「中川李枝子的作品震撼了我,讓我確信,我的一切創作都是為了孩子。」
她的繪本作品便是最好的驗證,前幾天入手的繪本《橘子》,畫面清新溫暖,別說是孩子了,作為大人的我都非常喜歡。
充滿生活氣息的村落裡有一位特別喜歡吃橘子的老奶奶,有一天她在吃到第九個橘子的時候發現了一顆種子,於是老奶奶把種子種到了地裡。
春去秋來,橘子樹長大了,村落裡的小孩子都跑來「老奶奶,橘子要是出來了,給我們一個呦。」小孩們都提出了期待。
在老奶奶的念叨下,橘子樹上長了一個小小的橘子,老奶奶睡前很是期待,希望樹上可以結出更多的果實。
第二天樹上還是只有一個橘子,老奶奶很擔心「已經和孩子們說了,這可怎麼辦?」於是,老奶奶用自己的圍巾蓋上了橘子。
滿心期待的孩子們跑過來,「老奶奶,橘子在哪裡?」圍巾下的橘子長大了,壓彎了枝條,大家一起剝橘子,「又酸又甜的橘子的香味飄滿了院子。」
老奶奶對橘子的喜歡,在細節中展現的淋漓盡致
《橘子》繪本伊始有這樣一句話「老奶奶特別喜歡吃橘子。」老奶奶對橘子喜歡到什麼程度呢?
棕色的貓咪盯著坐在凳子上的老奶奶,地上放著一籃子橘子,老奶奶繫著綠色與白色條紋相間的圍裙,裙擺上以橘子圖案加以點綴,白髮蒼蒼的老奶奶非常享受吃橘子,就連臉頰也是橘色的,靠背椅上掛著手提袋,裡面有橘色的毛線團。
看完後不禁感嘆,這才是真正的喜歡,這份喜歡不分年齡,我們的熱愛滲透在生活的細枝末節中。
童年時我們喜歡看的動畫片,衍生出來的很多產品,儘可能的被我們運用到生活中,比如:書包的圖案、文具盒、貼紙、衣服上。
想到這些,更加容易感受到老奶奶對橘子的喜愛,於是也就能理解孩子對喜歡事物的執著,大概是每個人某些階段都會經歷的事情。
一個人一生能和自己喜歡的物品待在一起,能做自己熱愛的事情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橘子》簡潔的文字,清新溫暖的圖畫,白色背景、綠色植物,人物以橘色、綠色、灰色、藍色為主,沒有絲毫的多餘,符合兒童的特點。
松居直曾這樣評價作者中川李枝子的作品,「大人可能從中體會到許多意義,但是兒童只是要了解作品,而不是鑽到作品中苦思冥想。中川李枝子的作品之所以沒有多餘的描寫和敘述,恐怕是因為她真正了解兒童的心。」
「會魔法」的老奶奶,想方設法的滿足了孩子的願望
老奶奶的溫暖融化了我的內心,她的那句「叮叮,嘭」如同魔法一般,總能如願以償。
種下橘子種子時,老奶奶念到,「叮叮,嘭」,種子發芽,橘子樹茁壯成長。
孩子們站在橘子樹旁,滿心期待可以吃到橘子時,老奶奶回復,「好的,一定給你。」
「叮叮,嘭」樹上長出來一個小小的橘子。」
一個橘子顯然不夠孩子的需求,老奶奶睡覺時又念了一遍「叮叮,嘭!」然而樹上依然只有一個橘子。就在孩子們都過來看時,老奶奶悄悄念到「叮叮,嘭」橘子變得非常大。
孩子們滿心歡喜的享受著橘子帶來的美味。
作者在這裡用了誇張的手法(這麼大的橘子遇到的機率幾乎為零),樹上只有一個橘子,此時的老奶奶很著急「已經和孩子們說好了,這可怎麼辦?」
老奶奶的魔法「叮叮,嘭」之後,橘子變得非常大。
孩子的願望單純而簡單,故事中的老奶奶雖然一開始很為難,但她並沒有直接拒絕孩子,而是想方設法去實現,從最開始的用圍巾蓋住橘子,到後來的「叮叮,嘭」小橘子變大。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我們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的保護兒童的心靈。」
中川李枝子幫助孩子實現了願望,種下了愛的種子。
故事中的老奶奶讓我想起了自己的奶奶(我的外婆),在那個生活拮据的生活環境中,她總能變著法子隔三差五的送吃的給我們,一顆糖、一塊餅乾、夏天夜裡的一個冰激凌。
奶奶帶給我們的溫暖,我始終都不會忘記。
充滿想像的故事,讓心靈伸展到更多地方
「對於幼兒來說,能用自己的腿走到的,或是能直接看到、聽到、觸摸到的範圍都相當有限,但心靈卻可以伸展到任何地方。只要有想像力,就能在天空飛翔,能潛入大海,能變身為公主或魔法師,甚至變成一頭大象。」
想像力對於孩童的作用不言而喻,一個人擁有豐富的想像力將會影響他的一生。
孩童的世界中充滿了豐富的想像,然而這個特點很容易被家長忽略亦或被指責為「亂說」。於是繪本閱讀也變成了功利性的、規規矩矩的閱讀,模仿、想像等所有孩子自我發揮的地方逐漸都會被扼殺掉。
我們習以為常的固勢思維殊不知扼殺掉了孩子想像力的源泉。
繪本裡呈現的世界對於孩子來說是鮮活的,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盡情的閱讀,他們讀到的可以是多種多樣。
「對於幼兒來說,能用自己的腳走到的,或是能直接看到、聽到、觸摸到的範圍都相當有限,但心靈卻可以伸展到更多地方。」
既然「一切都是為了孩子」,那麼就不要局限、不要帶有自己喜好,「如果給孩子的繪本裡摻雜了過多的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家長一心只期待效果,那麼繪本本身的快樂與興趣也許就會變弱」。
充滿童趣的生活故事,讓孩子領悟到分享、愛的意義的同時,也為孩子的想像插上了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