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的創始人扎克伯格,曾經在他女兒出生剛滿10天的時候,曬出一張照片。這張照片裡,扎克伯格夫婦倆正在給寶寶讀一本書,這本書名叫《Quantum Physics for Babies》,翻譯成中文是《給寶寶的量子力學》。
網友們紛紛感慨,這也太超前了!同時,也有不少人會質疑,孩子才10天,就算給她讀了,能懂什麼呢?但是人家扎克伯格說了:「我想她也沒看懂,但我希望她保有好奇心和求知慾,通過學習來了解不知道的東西」。
想讓孩子「聰明」,接觸的信息需要豐富多樣化
雖說給10天大的寶寶讀量子力學是有點誇張,但這並不代表給幼齡孩子讀科普繪本沒有意義。
有些爺爺奶奶看到父母給孩子讀繪本、講故事,往往會不屑一顧:這麼小,懂什麼呢?教了他也不會,浪費時間。是的,在很多人看來,給孩子讀書有沒有用的標準是孩子讀完之後要會。他們需要立竿見影地看到效果,比如數數、加減乘除、背唐詩這些,是爺爺奶奶輩很喜歡教孩子做的事,因為這可以很直觀地展示孩子是「聰明」的。
然而,真正的「聰明」卻遠比這些複雜得多。那些「聰明」孩子學什麼都快,過目不忘,思維縝密,表達清晰。本質上是因為他們的神經元極為活躍,從建立突起到互相連接,形成新的神經網絡,這個過程很迅速。
有人把智力具象化解釋為,神經元之間的突觸越多,釋放物質越多,那麼智力就越多。孩子也就越聰明。那麼如何促進神經元產生連接呢?單個的神經元並不會自動產生突起,需要一定的信息的刺激。在孩子的大腦空白階段,讓孩子接觸豐富多樣的信息,有助於神經元的發展。
所以,雖然給孩子讀繪本講故事並不能立竿見影地看到「效果」,但這卻在潛移默化中刺激了孩子的神經元發育。而所謂的「效果」往往在幾年甚至更長時間後,才會有所體現。給孩子讀科普繪本的意義就在於此,用科學的基礎知識,為孩子提供豐富多樣的刺激。這樣可以擴大孩子們的視野,從更多、更廣的角度去理解世界,形成科學的豐富多樣的世界觀。
寶寶大學系列科普繪本,滿足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慾
今天要推薦的這套《寶寶大學系列科普繪本》,就是一套很適合給孩子做科學啟蒙的書籍。整套書總共有17冊,分別是:
1、給寶寶的量子計算2、給寶寶的機器人學3、給寶寶的有機化學4、給寶寶的核科學5、給寶寶的神經網絡6、給寶寶的生物進化7、給寶寶的區塊鏈8、給寶寶的天體物理學9、給寶寶的太空ABCs10、給寶寶的科學ABCs11、給寶寶的數學ABCs12、給寶寶的生物學ABCs13、給寶寶的工程學ABCs14、科學家,科學家,你看見了誰15、晚安實驗室16、8顆小星球17、薛丁格的貓
它的作者之一克裡斯·費利,同時也是扎克伯格給孩子讀的那本《給寶寶的量子力學》的作者。
克裡斯·費利是一位頂尖的物理學家,他自己有4個孩子,他曾說過:「如果我們想培養新一代的物理學家、工程師和數學家,那麼就要從父母開始」。父母能否在孩子年幼時就給他播下興趣的種子,很大程度上會決定孩子未來在這方面的成就。
這套書的其他作者,卡拉·弗洛倫斯是一位生物化學家,莎拉·凱瑟是一位量子力學工程師,茱莉亞·克裡格諾是一位天文學家和教育家,馬可·託馬米高是一位物理學和計算機科學交叉領域工程師,沃利是一位科學師和企業家。
這些作者在各自專業領域內都非常有發言權,他們結合自身育兒的經驗以及專業知識,為孩子們量身打造了這一套《寶寶大學系列科普繪本》。用誇張又富有生命力的卡通圖標,將科學世界中最基本的概念和最本質的思維模式清晰地表達了出來,使孩子們得以接觸最前沿也最基礎的科學知識。
科學家通過腦波儀器發現,在獨立思考狀態下,神經元會顯得更加活躍,分泌物質更活躍,其突起發展最迅速。所以,在孩子好奇心旺盛的年紀,引導孩子去認識、探索這些科學基礎知識,往往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給寶寶的科學ABC》這本中,講到有絲分裂這個概念,我想如果沒有圖片的輔助,我們很難把這個概念向四五歲的孩子講清楚。而通過書中的圖片和文字解釋,我們就可以引導孩子看圖片,這兩個細胞是不是一模一樣就像雙胞胎寶寶一樣?孩子就會很感興趣地去觀察,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假設,雖然這些思考和假設有時候看起來很無釐頭,但這也是孩子在主動思考的證明。
當然,如果你不知道該怎麼給孩子講這套書,也可以參考這套書配備的17堂音頻課,主講是這套書的譯者冉升博士,他是量子材料領域的專家,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父親,能夠精準把握父母和孩子的需求,讓這套書物盡其用。
教育是最不會虧本的投資,給孩子買一套《寶寶大學》,為孩子種下「聰明」的種子,讓孩子的未來多一種可能!全套原價198元,現價僅需99元,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