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一
出品:全球財說
6月2日,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一則執行消息引起大家注意。
國內知名餐飲企業呷哺呷哺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呷哺呷哺,00520. HK),被天津市津南區法院列為被執行人。
呷哺呷哺作為連鎖餐飲企業,該事件一下衝上微博熱搜第二位,大眾對於火鍋的熱情,瞬間化為對事件的討論。
上訴駁回維持原判 有能力支付卻被執行實則維權?
信息顯示,呷哺呷哺的執行標的為227338,執行法院為天津市津南區人民法院,案號為(2020)津0112執1624號。
而被列為被執行人的原因,源於其與天津科誠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存在的租賃合同糾紛。
《全球財說》查詢中國裁判文書網,釐清事情脈絡。
雙方租賃合同糾紛於2019年4月17日在天津市津南區人民法院立案。2015年11月11日,原告天津科誠與被告呷哺呷哺籤訂租賃合同,約定由呷哺呷哺公司承租使用面積為203平方米房產,用於開設並經營呷哺呷哺火鍋店及飲料吧,租賃期限8年,自2015年12月31日至2023年12月30日。
前兩年租金按照呷哺呷哺營業額的8%每月15日之前交付,2017年12月31日至2019年12月30日的租金每年為200057元,每年物業費為111142元,以後租金每兩年遞增一次。
合同籤訂後,呷哺呷哺入場並一直經營,租金交納至2017年10月30日,至今仍欠2017年10月31日至2019年4月16日的租金224486.29元,天津科城多次催要未果。
呷哺呷哺稱,同意解除合同,但不同意支付租金。合同履行過程中,天津科城存在違約行為,商場的開業率要保證在70%以上,自2017年11月起,涉案的商場開業率就已經不足70%。按照合同約定,呷哺呷哺可以不支付租金及物業費。
天津市津南區人民法院認為,呷哺呷哺開業後繳納租金至2017年10月30日,已經表明案涉商鋪的開業率已經達到70%,被告抗辯2017年11月之後開業率降至70%以下,但並未提交充足的證據予以證實,對該項抗辯,不予採信,對天津科城該項主張,予以支持。
判決解除雙方《租賃合同》,並於判決生效後5日內,呷哺呷哺向原告天津科城支付租金224486.29元。
之後,呷哺呷哺不服判決,提起二次上訴。因未能提交新證據,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至2020年6月2日,案件終審後已進入執行程序,呷哺呷哺被列為被執行人。
對此呷哺呷哺回應稱,因天津科城不僅與呷哺呷哺有訴訟,還涉及與其他第三方的執行案件,且呷哺呷哺也對天津科城提起返還押金及賠償損失的訴訟。
期間,天津市津南區人民法院向呷哺呷哺送達執行裁定書,要求呷哺呷哺凍結對天津科城的債權約22萬元,凍結期限三年。
並稱,完全有能力支付22萬元租金,但為了維權,依法必須止付該筆約22萬元的租金。
全國擁有上千家連鎖店,卻為22萬元租金變為被執行人,難道真是只為維權爭口氣?面對吃瓜群眾關於財務問題的質疑時,呷哺呷哺又會不會覺得得不償失?
淨利下滑近四成 擴張迅猛推陳出新並不奏效
那業績方面呢?《全球財說》查閱呷哺呷哺2019年財報後發現,並不樂觀。
2019年,呷哺呷哺實現營業總收入60.30億元,同比上升27.38%;實現股東應佔溢利2.88億元,較上年的4.62億元同比下滑37.66%。
這是自2012年以來,呷哺呷哺首次錄得年度淨利負增長。
但是這種趨勢已經早有跡象,2015年-2018年呷哺呷哺淨利潤分別同比增長86.52%、39.92、14.13%、10.00%,自2014年上市、2015年爆發式增長之後,呷哺呷哺淨利增長已現乏力。
但是呷哺呷哺擴張的腳步卻從未停下,並於2016年開始進軍高端火鍋市場,對湊湊進行布局。截至2019年12月31日,呷哺呷哺在中國22個省份及自治區的125個城市以及三個 直轄市(北京、天津及上海)擁有及經營1022間呷哺呷哺餐廳。全年新開張189家呷哺呷哺餐廳及54件湊湊餐廳,幾乎一天半就新開一家店鋪。
2018年年末,呷哺呷哺共擁有886間門店,經計算2019年門店數量同比增長15.34%。
減去關閉店鋪,新增了136家門店,但全體系呷哺呷哺餐廳淨收入提升並不明顯,2019年實現淨收入46.71億元,較上年同比增加14.51%。
且湊湊餐廳收入由2018年的5.56億元同比增加116.0%至2019年的12.00億元。從多組數據均可以看出,除湊湊外的呷哺呷哺門店已呈現嚴重下滑趨勢,當平價火鍋不再便宜的時候,呷哺呷哺獲客面臨更大挑戰。
湊湊火鍋的網紅定位,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該餐飲業態的生命周期,在火鍋行業競爭激烈的環境中,湊湊的熱度已逐步減退,瘋狂開店所造成的後果可能是致命的。
呷哺呷哺也明白這一點,在推出湊湊+奶茶以後,又接連推出了茶飲品牌茶米茶,以及新的火鍋品牌in xiabuxiabu。新品牌依舊主打一人一鍋,引入了更多的符合年輕人及具備網紅特性的新鮮事物,如將丸滑做成方形的「in派魔方」、模仿髒髒包的「in髒髒餈粑」,價格同時也大大提升。
同時,門店的高速擴張一定程度上積壓了呷哺呷哺的利潤空間。2019年,公司員工成本、折舊與攤銷、所用原材料及耗材等支出增速加快,分別同比增長25.6%、13.9%、36.9%。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舉擴張的背後,全國呷哺呷哺餐廳同店銷售減少1.4%,同時翻座率由2018年的2.8降至2019年的2.6,作為以連鎖快餐火鍋為主打的呷哺呷哺不斷下滑的翻臺率著實難堪。雖然高端火鍋大肆擴張,但顧客人均消費僅是微升2.5元至55.8元。
推陳出新固然是好,但依靠網紅理念吸睛,卻也不是長久之計。如競爭對手海底撈(06862. HK)多年如一日,並未進行過多花哨營銷,其2019年營收淨利均增長顯著,同時翻臺率為4.8,遠高於呷哺呷哺的2.6。
雖然呷哺呷哺門店遠多於海底撈,但目前市值卻不到海底撈的二十分之一。
或許就如股票代碼一樣,海底撈起初想選擇開始創業的1994年作為代碼,而呷哺呷哺則選擇了更有年輕及網絡意義的520。
2020年5月8日,企查查信息顯示,呷哺呷哺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經營範圍發生變更,新增銷售工藝美術品、玩具、化妝品、服裝。呷哺呷哺的下一步可能會像喜茶、星巴克一樣推出餐飲周邊或聯名產品也說不定,只不過消費者能買單嗎?
或許,呷哺呷哺更應該放寬眼界,去思考如何做大做強更要做得長久,而不是曇花一現。就像此次被執行人事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要遠遠高於22萬元甚至維權本身。
此前高盛預計,受疫情影響,呷哺呷哺2020年上半年同店銷售跌幅35%,淨虧損2.11億元。對於呷哺呷哺後續發展《全球財說》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