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和霜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氣候現象,都發生在夜晚,二十四節氣中,就有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古人對霜和露的認識和雨雪類似,認為都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現在科學表明霜和露形成原理一樣,都是靠近地面空氣中的水蒸氣夜間遇冷凝結成的小水珠,如果晚上溫度高於露點(略高於冰點零度),就是露,低於霜點(略低於冰點零度),就是霜。而雨雪形成要複雜得多,是從天上的大氣層掉下來的,屬大氣循環的一部分。
先來看看幾首關於霜和露的詩詞,從中看看古人對霜和露的理解。唐朝宰相張九齡的《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古人沒電,更沒有手機電視電腦,晚上娛樂活動很少,所以相思要比現代人泛濫得多,女性「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要幹不少活,男性,尤其是遊子,晚上就只能躺在床上想事或看月亮了,所以古人留下了很多望月相思的詩詞,比如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都是這類型。張九齡也是睡不著,相思不斷,燭光吹滅了,月亮卻還一直照著,真是一點不懂事。不如起來走幾步,沒想到發現露珠在不斷地滋長,但怎麼就是沒看到它從天上掉下來呢?看來相思也能發現自然現象。
被聞一多譽為「孤篇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寫得很美,同樣是一篇望月相思的詩歌,寫得氣勢磅礴,穿越時空,原文較長,摘錄幾句一起欣賞: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這幾句都是描寫江邊初升月色的,其實江邊的月色很單調,大部分人看到的都只有水和月亮,古時晚上還非常少船。但張若虛把這個現象描述得無比恢弘,可見其胸懷之寬廣。但月色越濃,腳下的霜也越來越多,可惜就是沒有看到它是怎麼從天上掉下來的,「空裡流霜不覺飛」,咋回事,霜就越來越多了?
古人認為霜和露都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但就是看不見,很有神秘感,所以才會有「披衣覺露滋」和「空裡流霜不覺飛」這樣的詩句。
晚上睡不著,想各種事情的著名詩詞有很多,比較熟悉的有王建的《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已經入冬了,霜越來越厚,是否讓您感受到古人相思到半夜睡不著的無奈與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