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7 18: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在「劉崑山簫笛社」,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貴州玉屏簫笛製作工藝代表性傳承人劉澤松指著店裡高掛在牆上的相框告訴客商,這套簫笛的製作師是自己的朋友:玉屏侗族自治縣簫笛行業協會會長,玉屏簫笛製作非遺傳承人姚茂順。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玉屏簫笛製作技藝傳承人——劉澤松
劉澤松所指的簫笛是中國簫笛演奏家、中國音樂學院國樂系教授張維良2015年在英國首相府慶祝中國新年贈與英國朋友的禮物。
「姚茂順製作的這套簫笛珍品,選用五年以上、千裡挑一的紫竹作為竹材,簫選用九節竹,這在以前非貴為『九五至尊』的皇室不能使用。微雕工藝,選用象徵崇高吉祥的龍鳳圖案精琢細刻,簫為『九鳳朝陽』,笛為『九龍戲珠』。此外,還將吟笛詠簫的唐詩選刻在了簫笛上。一簫一笛,充滿眾多中國元素,中國傳統工藝、傳統器樂、傳統文化,融為一體。」說起這些,劉澤松自己也非常驕傲。
「姚茂順生於1976年,15歲開始跟隨爺爺姚本林學習簫笛製作,姚本林是玉屏的知名簫笛藝人。」言語間,流露一位國家級玉屏簫笛製作大師對另一位大師的尊敬。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玉屏簫笛製作技藝傳承人——劉澤松
劉澤松是「劉崑山簫笛社」第四代傳人及社長。10歲開始跟隨父親劉文忠學習吹奏簫笛,15歲進入玉屏侗族自治縣簫笛廠參加工作,從此正式踏入簫笛製作行業。
2007年5月,劉澤松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玉屏簫笛製作技藝傳承人,成為推廣宣傳玉屏簫笛的「名片人物」。
其實,在許多玉屏人眼裡,劉澤松和姚茂順,猶如玉屏簫笛一般,一簫一笛琴瑟和鳴,是玉屏驕傲。
玉屏簫笛為傳統「貴州三寶」之一,是中國著名的傳統竹管樂器,以音色清越、雕刻精緻而著稱。
雕刻
「製作簫笛要經過70多道工序,關鍵步驟有選材、烘烤、校直、打孔、上漆、雕刻等。」劉澤松給筆者介紹說,「做簫笛最難的是打孔,要計算音孔距離的比例,這關係到簫笛的音準、音色、音質,還要具備相當水平的簫笛演奏和音樂鑑賞能力。音不準,什麼都是廢的。」
劉澤松認為,對於初學者難的是雕刻,須具有一定的書法和繪畫功底,非多年勤學苦練難以有所成就。劉澤松小時候跟爺爺和父親學藝主要是磨練雕刻手藝。
在簫笛廠工作期間,劉澤松曾擔任技術小組組長,赴北京、上海、蘇州等地學習,並得到制簫笛名師的指導,「那一段,我對簫笛製作音準、音色、音質的把握有了質的飛躍。」姚茂順說。
幾十年來,劉澤松在傳統產品的基礎上,推出了尺八簫笛、竹根簫笛、初學者簫笛、專業演奏簫笛等產品,廣受歡迎。
「傳承老手藝的文化和記憶,創新新時代的內涵和技藝。」劉澤松弟子開辦的簫笛廠就引進雕刻機進行簫笛的規模化生產,劉澤松認為這與傳統製作技藝並不衝突。
筆者走訪了解,在玉屏新成立的不少簫笛製作企業,現代機器的使用已非常普遍,雕刻機、鑽孔機等設備,都是數控。劉澤松的徒弟們說,「既好又多、保質有量」這也是師傅希望我們突破的「瓶頸」。
在玉屏,老一輩簫笛製作師,要麼善於調音,要麼擅長雕刻,劉澤松、姚茂順,兩方面都達到了一個理想的平衡。
經歷了400多年發展的玉屏簫、笛,是傳統的手工藝品經典的代表,備受國際友人青睞,產品遠銷歐、美發達國家,更是受到東南亞地區華人華僑的喜愛,2006年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動了簫笛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內容來源:中國新聞網 文/楊雲
原標題:《文化 | 玉屏簫笛:一簫一笛琴瑟和鳴》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