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下的貴州|鄧宏順:玉屏簫笛上的竹刻藝術

2020-12-22 天眼新聞

貴州玉屏簫笛上的竹刻藝術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應是中國竹刻(或稱竹雕)藝術中很有前途的組成部分,但在竹刻藝術的領域中仍未有專門的提及。

竹刻藝術淵遠流長。在中國的竹刻藝術中,據目前資料看,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漆繪龍紋勺是竹刻藝術作品的最早代表作。該作品為竹胎,分鬥和柄兩部分。柄的花紋為三段,有透雕和浮雕再加髹漆。距今兩千多年仍保存完好。

竹刻藝術真正興盛是明、清時期,並形成幾大藝術流派,主要有南京的金陵派、上海的嘉定派,以及浙派、徽派和湖南寶慶貼黃派等。興盛期的竹刻藝術大家數以百計,有擅刻筆筒者,有擅刻扇骨者,有擅雕人物者,有擅刻插屏者等等。不少大家可專靠竹刻藝術為生,且世代相傳,如朱鶴、朱纓、朱三松,封錫爵、封錫祿、封錫璋等等。清人金元鈺所著《竹人錄》和褚德彝所著的《竹人續錄》中以傳記、作品評論和軼聞趣事等形式,記錄了上百位竹刻大家和竹刻藝術領域裡留下的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玉屏簫笛上的竹刻藝術亦為明、清時期起步,並緊跟著時代進步發展到今天,已出現了不少竹刻藝術的佳作和有成就的藝術家,但在典籍中卻未能入列。

貴州玉屏竹笛是中國一種著名的樂器。正因為如此,這種樂器在數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制簫笛的藝人們一直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內與外的和諧的美學價值的提升。這裡博物館的簫笛歷史告訴我們,最早的簫笛僅僅是為了發聲而演奏樂曲,是在漫長的生活長河中,藝人們在追求這種樂器聲音的準確和優美的同時,也不斷追求簫笛本身形象的美觀。因此,竹刻藝術也就很自然地被引用到簫笛外象造形上,在取得理想的觀賞效果之後,藝人們不斷努力,使玉屏簫笛上的竹刻藝術日益精湛,到今已成為簫笛價值構成的主要組成部分;尤其高檔簫笛,其竹刻藝術已顯得非常重要,幾乎成為簫笛的直觀自份!

在我到過的古玩市場裡,幾乎都有玉屏簫笛陳設在講究的玻璃櫃檯內或者明、清時期瓷缸裡,供古玩收藏者欣賞和購買。到了貴州玉屏自治縣,無論是在古木掩映的印山書院公辦簫笛博物館,或者在藤蘿繞籬的鄭金城私人博物館,都能看到玉屏簫笛的歷史、現狀,在國際、國內獲得的殊榮,以及贈送國內外貴賓的簫笛禮物和圖片,可見貴州玉屏的簫笛影響之廣泛與深遠。按時間順序而陳列的實物和證件表明,玉屏簫笛上竹刻藝術一直都在伴隨著簫笛的發展而前行。

查《辭海》,有載:「玉屏簫,中國著名的樂器之一,創於明代末期。」僅憑此算來,玉屏簫笛的歷史已有五百年左右。

在玉屏,簫笛的起源是一個美麗的傳說。

相傳,明萬曆年間,玉屏鄭氏維藩與一位仙翁老道相識,老道生病後在鄭家得到了細心療養。一日,鄭氏與老道在玉屏城北看見八仙在石蓮峰奏樂起舞,兩人急忙前往。趕到時,只見群仙正駕雲而去,鄭氏有幸拾到韓湘子的神簫一支。次日,二人來到城西南飛鳳山,見翠竹蔥鬱,老道選取水竹仿神簫製成一支,其聲調婉轉清幽。老道為答謝鄭家,便將製作簫的技藝傳授與她。鄭氏將其視為珍寶,代代相傳。於是,有了今天玉屏的簫笛產業。今人為記憶歷史,還常刻詩於簫笛:「仙到玉屏留古調,客從海外仿知音。」當然,在玉屏也還有與之相似的別的傳說,但由仙道傳藝是一種共同的認識。

眾皆所知,簫笛是由竹子製成,而竹子製成簫笛的精細過程卻不為常人所知。從選材、校直、打孔、雕刻、上漆到簫笛成品,共需藝人進行多達數十道工序,且道道極有講究。特別是音孔,差之毫厘,謬以千裡。玉屏現有簫笛品種已由過去的一簫一笛,發展到今天的七簫十二笛一百多個花色品種。隨著玉屏簫笛品種的增多,質量的提高,玉屏簫笛的竹刻藝術也在日益進步。最早的簫笛幾乎是沒有什麼雕刻的素身,後來出現簡單的款識,再後來才慢慢地豐富起來。

玉屏簫笛上的竹刻藝術內容主要有款識、詩文、繪畫及其他吉祥圖案等。最早出現的竹刻是文字款識,其刀法是淺刻,主要是講究線條力度之美。我見到的玉屏簫笛竹刻款識有:「玉屏簫笛廠」,也有名氣大的簫笛製作藝人直接刻上自己的名字,如「姚茂順(加印)」「玉屏劉崑山」等等。這是簡單的刻款,都刻在簫笛的尾部。稍豐富一點的是在簫笛頭部刻吉語和圖案,在尾部刻下款識。再豐富一些的,就是在上述兩種形式外,還在簫笛身部刻下各種圖文。

圖案的主要種類有:梅、蘭、竹、菊、蓮、龍、鳳、靈芝紋及其他吉祥花草圖案。梅花象徵堅韌不拔,奮勇當先的美好品質;蘭花象徵高潔、典雅、堅貞不渝、淡泊名利;竹象徵竹報平安、生命頑強、蓬勃生長、節節高升、為人有氣節;菊花象徵高雅傲霜、清淨高潔;蓮象徵出汙泥而不染,高雅潔淨;龍與鳳象徵著高貴、尊榮;靈芝紋象徵著高升和如意等。如果是一對簫笛,竹刻內容必須是相聯繫的吉祥圖案,如龍鳳聯對,寓高貴尊榮,如牡丹與竹在一起,則寓平安富貴。又如梅、蘭、竹、菊聯在一起,則寓四季平安有福等。

在印山書院簫笛博物館和鄭金城簫笛博物館裡,上述內容都有刻在玉屏簫笛上的,且不同時期和不同品位簫笛尤有不同的講究。

刻在玉屏簫笛上的詩文主要有唐詩宋詞及其他詩文名言。我所見到的玉屏簫笛上就刻有:唐代詩人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宋代詞人辛棄疾《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又如杜牧的《寄揚州韓綽判官》:「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等等。

還有非常講究的贈品簫笛往往將圖文款同時刻在簫笛上,其位置分為,在簫笛頭部刻詩文,身部刻圖案,尾部刻上款識。如2015年2月23日贈送給英國前首相卡梅倫的一對龍鳳微刻簫笛,就是按這樣的位置分布竹刻內容的。簫笛頭部雕刻詩文,身部雕刻精微的九龍九鳳,尾部題款為「中國玉屏」和「姚茂順」(印)。像這樣的高級禮品和在國際國內獲過大獎的簫笛,其價值往往難以估量。

明清以來的竹雕藝術似乎並不關注簫笛上的藝術雕刻,這其實是一種遺誤。從玉屏簫笛的竹刻藝術水平來看,實不在其他竹刻之下,尤其是淺刻、微雕方面獨佔優勢。與其他竹刻藝術相比,玉屏簫笛上的竹刻沒有多大平面空間可供藝術家施展手藝,就像郵票藝術一樣,只有把所有想像和追求都精縮在方寸天地之間。所以,細觀玉屏簫笛的竹刻藝術作品,毫髮清晰可見,其精細可達到驚人的程度。從當代的雕刻手法來看,有淺刻、深刻,有挖地浮雕等,個別地方已有向圓雕過度的刀法。

玉屏簫笛的竹刻藝術空間正在擴大,也將隨著工具的改進和藝術家努力,不斷探索出簫笛竹刻藝術的新天地,其簫笛也定會因為它內質的聲音和外象的竹刻藝術的共同提升而越來越在中外享譽。

(鄧宏順,湖南辰溪人,中國作協會員,湖南省作協名譽主席。曾先後在毛澤東文學院和魯迅文學院高研班專修創作。在人民文學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十月出版社等出版有長篇小說《貧富天平》《鐵血湘西》《天堂內外》《紅魂靈》等,在《收穫》《當代》等刊發有中篇小說50餘部。多部作品入選各種選刊、選本和獲獎。)

文/鄧宏順

文字編輯/邱奕

視覺實習編輯/陳薇

編審/李纓

相關焦點

  • 文化| 玉屏簫笛:一簫一笛琴瑟和鳴
    在「劉崑山簫笛社」,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貴州玉屏簫笛製作工藝代表性傳承人劉澤松指著店裡高掛在牆上的相框告訴客商,這套簫笛的製作師是自己的朋友
  • 玉屏簫笛製作工匠、簫笛演奏人才評選暨簫笛文創產品創意設計大賽...
    2020年玉屏侗族自治縣簫笛製作工匠、 簫笛演奏人才評選 暨簫笛文創產品創意設計大賽頒獎晚會舉行 9月24日,2020
  • 一蕭一劍走天涯,洞簫、南簫、琴簫和玉屏簫,總有你不知道的?
    小曲最近又喜歡上了簫哦!一蕭一劍走天涯,琴簫、洞簫、南簫和玉屏簫總有你不知道的?快來和小曲一起來看看吧!簫的來源也是傳統的9000多年前的骨哨。屬於吹管氣鳴樂器。在秦漢至唐,簫是多指的都是指編管的排簫。清代以前的簫多指排簫,漢代的陶俑和嘉峪關魏晉墓室碑畫上,已可見到吹洞簫的形象。但單管簫當時多稱「笛」。魏、晉、南北朝時,簫已用於獨奏、合奏,並在伴奏相和歌的樂隊中使用。
  • 「笛子經驗說」簫笛豁裂及預防/周林生
    文/周林生關鍵詞:竹子、簫笛、內應力、豁裂、預防。文選出處:《樂器》1987年05期簫笛豁裂,究其原因大致有三:1.竹子本身結構的原因竹子在乾燥脫水過程中,由於竹材弦向、徑向收縮的差異,會產生很大的"內應力",從而 使之發生縱向豁裂。
  • 「重磅」《精彩笛奏新篇章——2019笛界部分事記》待補充更正版
    4月28日至5月31日,「《玉屏簫笛》文化展」系列活動於2019年期間在上海音樂學院淮海路藝術成果展廳展出。28日上午唐俊喬教授《玉屏簫笛歷史淵源、藝術特色及在新時代中的拓展專題講座》;28日晚上,上海音樂學院竹笛樂團和玉屏簫笛樂團聯合出演「非遺傳承簫聲笛韻」玉屏簫笛文化展覽開幕音樂會,唐俊喬教授導聆。
  • 城市掃地僧:能吹幾百首曲子 自己還製作簫笛
    背著樂器的龔金明樂器盒子裡的簫和笛子一簫一笛,樂聲美妙,自製樂器、環衛工……這些字眼一組合,有沒有讓你瞬間想到武俠劇裡的掃地僧,深藏不露。在重慶市大渡口區就有這樣一位環衛工,不僅會吹奏口琴、簫、笛、嗩吶等樂器,還會製作簫、笛。
  • 南京非遺地圖|金陵竹刻:「雕刻」百年的文人夢
    近代以來,金陵竹刻曾有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停滯期。上世紀50年代,官方組織的「秦淮制扇社」聚集了大批的竹刻藝人,傳承狀況才稍有改善。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藝人便是趙榮的爺爺趙徳幀。「我爺爺是現代金陵竹刻藝術的代表人物,他為搶救、保護金陵竹刻藝術做出了重要貢獻」,趙榮說自己心中會油然生出一種使命感。
  • 貴州玉屏:深度貧困村鐵家溪村的變遷
    貴州省玉屏侗族自治縣皂角坪街道鐵家溪村曾是全縣14個深度貧困村之一。2014年以來,鐵家溪村積極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生態黃花、楠竹種植及跑山豬養殖等產業,加大扶貧車間建設力度,積極創造就業崗位。
  • 鮮奇博物館︱金陵竹刻藝術博物館:以刀代筆,以竹為紙,刀刀皆匠心
    金陵竹刻藝術博物館的小院「竹刻者,刻竹雕竹也。其作品與書畫同,不過以刀代筆,以竹為紙耳。」明清時期,竹刻之風在文人中盛行,以南京竹刻為代表的「金陵派」和以上海嘉定竹刻為代表的「嘉定派」成為兩大流派。如今,南京富貴山下,就藏著一家「金陵派」專題博物館——金陵竹刻藝術博物館。掛滿示範牌的牆壁步行至一小巷,一座小竹院映入眼帘。
  • 能吹百首曲子能制簫笛 這位城市「掃地僧」,藥師都來找他學藝
    在大渡口,就有這樣一位環衛工,不僅會吹奏口琴、簫、笛、嗩吶等樂器,還會製作簫、笛。因為吹奏出來的樂聲美妙,最近,許多人慕名而來,向這位「掃地僧」學藝,他儼然又成了傳藝的「黃藥師」。他叫龔金明,今年46歲。最近,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工作之外,自己最大的愛好就是把弄簫笛,以樂會友,清潔美化城市的同時,也為自己的生活吹奏出樂聲。
  • 笛:以極其鮮明而光彩的個性立於世界藝術之林
    魏晉南北朝時,是歷史上的一個大動蕩時代,也是北方與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在音樂文化上的一個大融合時代。笛子的形制、長短、粗細有了明顯的變化。 隋朝初年,橫笛的說法開始流行。隋朝末年,出現了一種能夠演奏半音階的十孔笛,隨著十二平均律的出現,產生了十二孔笛。
  • 「中國笛王」、「國樂四大天王」都要來
    一展中國音樂名家風採今年,星海音樂廳將邀請蜚聲國際的「中國笛王」「聖手簫王」張維良和「國樂四大天王」之一、二胡演奏家陳軍,一道探索國樂未來的新意象,傾情演繹時代經典。中國笛王張維良再臨,演繹從藝半生情懷11月7日,中國民族音樂大師張維良將把自己的笛簫藝術佳作悉數奉上,還會為羊城樂迷帶來兩首廣州首演的新曲。
  • 書畫名家愛新覺羅金子老師筆下的馬
    書畫名家愛新覺羅金子老師筆下的馬在天津的書畫界,活躍著這樣一位女性名家——愛新覺羅金子,金子老師被中國現代畫壇稱為「女秀才」,「女進士」,還有皇室畫家的美譽。金子老師出生於書畫之鄉的天津,祖籍北京鐵帽子王府,滿族鑲黃旗,自幼十分喜愛丹青刺繡繪畫,曾經幾度邁進全國著名的高等藝術學府進行進修,藝術造詣頗高,藝術創作用筆大膽潑辣,豪放大氣,金子老師十分擅長巨幅寫意花卉禽鳥畫,除此之外還經常畫鳥,雞,蝦等小動物,在宮廷馬德繪畫造詣上金子老師的手法也是日漸成熟。
  • 鑑賞|清代江浙地區文人竹刻的興起背後
    上海博物館的竹刻收藏總數達600餘件,以時代序列齊全與精品佳作眾多為特點,特別是最具藝術價值的名家之作與深蘊人文內涵的文人竹刻,無論數量還是質量,在世界上都佔有無可比擬的地位。由竹刻研究學者施遠所著的《上海博物館藏品研究大系明清竹刻》日前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該書對上海博物館的竹刻收藏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梳理和解析。
  • 百餘嘉定明清竹刻精品呈現江南文人意趣
    澎湃新聞獲悉,10月1日,由上海嘉定博物館主辦、嘉定區收藏協會協辦的「疁城仙工——明清嘉定竹刻特展」在嘉定博物館開幕。展覽通過展示鏤雕、圓雕、浮雕、淺刻等嘉定竹刻特有的藝術手法,以百餘件明清嘉定竹刻精品,一展江南文人意趣,呈現匠作之美。其中部分為嘉定博物館館藏精品首次展出,部分為嘉定區收藏協會從海內外徵集的竹刻精品 。
  • 笛曲欣賞|中山大學藝術學院陳柏安演奏《秦川情》
    笛曲《秦川情》介紹:《秦川情》是著名作曲家、竹笛演奏家曾永清先生的經典作品之一,蘊藏著八百裡秦川的西部風情和陝西人民粗獷豪放的性格特點,使用了指柔音、氣顫音、滑音等演奏技巧,用壓揉模仿板胡的壓弦奏出「腕腕腔」的效果,這也是曾永清先生創作這首作品的獨特之處,其中運用了許多特色性的演奏技巧,這是一首具有地方性特色的樂曲
  • 譚盾談世博會《牡丹亭》:樂隊只用1簫1笛1古琴
    像譚盾這樣一位充滿藝術靈性與非凡才華的音樂家,想必與「普通」二字不搭邊兒。然而,見到譚盾本人,記者才發現,原來享譽世界的樂壇才子衣著簡樸,性格隨和,笑容親切,根本沒有所謂「藝術 家 」的「範兒」。譚盾言談舉止氣定神閒,坦誠率真。談起心愛的音樂世界,譚盾的表情立刻生動起來。
  • 這幾位大師是無愧於當代笛、簫領軍人物!
    這幾位大師是無愧於當代笛、簫領軍人物!笛子是橫著吹的,距今已有七千年的歷史,應該說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樂器。 簫源於遠古時期的骨哨,歷史上亦稱為笛,唐以後方專指豎吹之笛。橫吹笛子豎吹簫」,看看都有哪些笛簫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