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水比找煤難,西部煤礦如何綠色開採(行業觀察)

2020-12-22 人民日報

  「我國煤炭資源賦存現狀是『西部多、中部富、東部區域枯竭』,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保障供應主要依靠晉陝蒙三地。但西部地區生態環境脆弱,採煤進一步帶來地表開裂、區域性水位下降、植被受損等問題。煤炭開採必然產生採動損害,再先進的國家也無法避免。如何實現綠色開採,是煤炭工業高質量發展必須破解的重大難題。」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科技大學煤炭綠色開採地質研究院院長王雙明近期在多個場合都表達了這一觀點。

  在煤炭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東部礦井面臨資源枯竭等背景下,以晉陝蒙為代表的西部地區,煤炭產量已佔到全國總產量的70%以上。然而,由於西部多處於乾旱、半乾旱地區,「找水比找煤都難」,加之生態本底脆弱,這些礦井所面臨的環境約束與日俱增。如何在開發煤炭資源、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時,實現可持續的綠色開採,已成為行業的嚴峻挑戰?

  保供任務艱巨,但水資源嚴重匱乏

  以大興安嶺-太行山沿線為界,以東地區經濟發展活躍、用能需求較大,煤炭資源卻已趨於枯竭。王雙明表示,新疆雖資源豐富,但因地質條件複雜、運輸距離過遠,「遠煤解不了東部的近用」,現階段使用較為困難。而晉陝蒙等地集中了我國60%以上的煤炭資源,目前已成為開發主戰場。「國家規劃的14個大型煤炭基地,有6個就分布在西部黃河流域的『幾』字形灣。」

  預測顯示,隨著生產重心西移,到2035年,西部地區煤炭產量佔比將達到90%,開採隨之由淺部向深部轉移。「晉陝蒙加上寧夏、甘肅五地,水資源不足全國總量的1/25,年蒸發量是降雨量的6倍左右,水資源短缺是規模開發的關鍵瓶頸。反過來,煤炭規模開採又引起地表沉陷、地面塌陷和裂縫等問題,導致礦區地下水位大範圍、大幅度疏降。」中國工程院院士彭蘇萍指出,現有方法和技術,已難以支撐煤炭開採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王雙明進一步稱,西部煤炭富集區主要位於沙漠黃土廣泛覆蓋區,地表生態與地下水埋深關係密切。由於當地水資源蒸發量大,水位埋深不可過淺。沒有實施煤炭開採前,煤層與地下含水層之間存在著隔水巖組,相當於一定厚度的保護層。而採掘工程在地下形成巨大空間,原先的地質條件發生變化,當隔水巖組遭遇破壞,就會導致水位下降、生態退化。

  「地表一旦開裂,對植被、農田等造成傷害,恢復困難。」王雙明舉例,煤炭採空後第2年,影響最為嚴重;第5年,環境影響可初步改善。直到到第10年才有望明顯改善,但依然達不到此前的生態質量,需施加修復等手段。

  水問題進一步加劇其他環境影響

  記者了解到,作為西部煤炭開採面臨的最大問題,水資源進一步加劇大氣、土壤等其他環境影響。

  中國礦業大學副校長周福寶坦言,因資源豐富且易於開採,西部礦區採煤機械化程度、生產強度普遍較高,井下粉塵排放強度相應較大;由於礦體埋藏深,井下運輸多靠防爆柴油機車,在大幅提升效率的同時,也排放大量尾氣、氮氧化物等。「部分礦區粉塵濃度高達3000毫克/立方米,對礦工職業健康造成威脅。」

  「恰恰因為煤質好、油性大,西部煤炭資源親水性差。加上水資源本就匱乏,常規用水來除塵往往存在效率問題。粉塵治理難度大、濃度居高難下,導致西部礦區職業病的發病工齡及其周期,也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認識。」周福寶稱。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研究所所長胡振琪指出,乾旱缺水還導致西部植被稀少,地表覆蓋較厚風積沙層,保水保肥能力差,水土流失嚴重。一旦遭到破壞,生態恢復治理更難。「如果說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命之基,植被就是生命之根。面對水土流失、地表形變與破裂、原始植被破壞等問題,亟待採取減損與生態修復措施,這也是當前技術難題所在。」

  對此,神東煤炭集團副總經理、總工程師楊俊哲深有感觸。作為億噸級煤炭生產基地,神東礦區肩負重任。地處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漠過渡地帶,礦區生態環境又很脆弱,是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監督區與治理區。「若採用傳統開採方式,必將破壞地貌、植被等環境,加劇土地風蝕荒漠化趨勢,帶來地表塌陷、空氣惡化、煤矸石汙染等問題。如何解決超大規模開採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突出矛盾是一大難題。」

  重視全生命周期的綠色服務

  在王雙明看來,水環境破壞並非單一礦井造成,而是煤炭開發產生的綜合問題。「礦區發展帶來周邊人口聚集,工業用水、生活用水、生態用水增加,區域性水位隨之下降。建議西部地區把地質工作做細,根據礦區不同地質條件的變化規律,以『煤水共生』研究為基礎,以保護生態水位為核心,實施減沉、減損、保水、綠色開採技術。」

  彭蘇萍也稱,理論和技術創新是實施生態環境修復的迫切需求。「根據不同區域的環境與生態現狀進行規劃,通過人工修復技術與自然界的自修復作用一起,實現從被動防治到主動治理。資源富集區的煤炭開採強度大,需採用先進方法對水資源和生態特徵進行系統調查,分析它們與煤礦開採之間的關係,對水資源展開有效保護。」

  除了技術,生態環境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研究員郭二民提出,應重視煤炭開採全生命周期的綠色服務。具體而言,採前重視科學規劃、綠色先導、採治同步,採中注意不沉陷技術、敏感區開採等難點,採後重視承載力修復、復綠復墾等。「充分考慮自然生態條件、沉降影響等因素,定製生態重建與恢復方案,確保與周邊生態環境相協調。此外,還要明確恢復的質量標準,做好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監控監測。」

相關焦點

  • 西部煤礦找水比找煤難,重視綠色服務是煤炭開發的綜合問題
    「我國煤炭資源賦存現狀是『西部多、中部富、東部區域枯竭』,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保障供應主要依靠晉陝蒙三地。但西部地區生態環境脆弱,採煤進一步帶來地表開裂、區域性水位下降、植被受損等問題。煤炭開採必然產生採動損害,再先進的國家也無法避免。如何實現綠色開採,是煤炭工業高質量發展必須破解的重大難題。」
  • 「鐵甲機獸」硬核來襲——棗泉煤礦實現無人開採!
    只見他輕點滑鼠,通過監控屏幕上一組組監控畫面,膠帶機、轉載機、破碎機、刮板機依序啟動運轉,採煤機開始割煤。一臺臺支架按照設定程序自動完成推溜、降架、拉架、支撐、護幫......沒有機械的轟鳴、沒有飛揚的煤塵、沒有忙碌的人影,在整潔敞亮的調度指揮中心,各類數據的跳動間,棗泉煤礦220704智能工作面源源不斷地將煤炭輸送到了地面。
  • 「論文推薦」唐旭:煤巖的納微力學特性研究:以Pocahontas煤巖為例...
    鑑於此,筆者將原子力顯微鏡峰值力輕敲模式表徵技術應用於煤的納微尺度力學特性研究,利用其高解析度成像的獨特優勢和多種定量分析功能,對美國阿帕拉契亞山地區Pocahontas煤進行觀察,定量分析其納微尺度形貌以及相關的力學特性,試圖為探索煤巖納微力學特性提供一種新的研究方法和視角。
  • 「視頻講解」張守祥——智能化放頂煤開採的精確放煤控制技術
    智能化放頂煤開採的精確放煤控制技術[J].煤炭學報,2020,45(6):2008-2020.視頻解析創新點(1)對綜放開採首創提出了「放煤前、放煤中和放煤後」三階段全程監控方法和手段,為精確控制放煤量和含矸率提供了技術保障。
  • 2019年安徽淮南新發現煤炭資源量48.57億噸 為優質煉焦用煤
    「雙十」評選工作的開展,能讓社會各界了解我國地質行業為國民經濟發展做出的貢獻,對提高地勘行業的社會認知度,不斷推出地勘行業領軍人才起到了積極作用。2019年度十大地質科技進展分別是:松遼盆地陸相頁巖油調查取得重大突破、我國首眼乾熱巖試驗開發井(青海共和盆地)完井並成功試壓裂、埃迪卡拉紀新化石揭示動物的早期演化、中國大型鋰礦成礦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準噶爾盆地砂巖型鈾礦預測技術新進展、鎢礦稀土礦等礦產成礦理論新認識與找礦突破、國內首套深海井口吸力錨技術裝備研製成功、國內首套小型化高精度ZAG-E型冷原子絕對重力儀研製成功、全國煤制油氣用煤資源潛力調查評價取得新進展
  • 內蒙古蒙發煤炭有限責任公司呼和烏素煤礦充填開採項目開工奠基...
    內蒙古蒙發煤炭有限責任公司呼和烏素煤礦充填開採項目開工奠基儀式舉行 發布時間:2020-09-13 09:13:00      作者:王得宇      來源:《鄂爾多斯日報》      【 中 小】【黑色 紅色 灰色】   9月11日,由內蒙古僑聯、陝西省僑聯、鄂爾多斯市僑聯主辦的內蒙古蒙發煤炭有限責任公司呼和烏素煤礦充填開採項目開工奠基儀式在伊金霍洛旗烏蘭木倫鎮舉行
  • 煤礦頂板事故簡介及如何預防?
    我的煤炭網>新聞>煤安中心>煤安技術>煤礦頂板事故簡介及如何預防? 煤礦頂板事故簡介及如何預防?   技術資料 發布日期:2020-04-21 12:59:06 新聞歸檔 煤礦頂板事故簡介及如何預防
  • 2020年中國煤礦機械行業市場規模及發展趨勢分析智能趨勢顯現
    原標題:2020年中國煤礦機械行業市場規模及發展趨勢分析智能趨勢顯現[組圖]煤礦機械是指主要用於採煤、支護、選煤等生產過程的採礦機械。近年來,國家政策頻繁推動煤礦機械行業的智能化發展。2019年,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發布《煤礦機器人重點研發目錄》,五類煤礦機器人是煤機產品的發展趨勢;2020年3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能源局等八個部門聯合發布《關於加快煤礦智能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三個階段性目標。截至2019年底,全國煤礦機械化水平達到78.5%,全國已建成200多個智能採煤工作面。到2020年,按照《煤炭工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目標,全國採煤機械化將達到85%以上。
  • 山東能源創新開展「三減三提」打造「四型礦井」 智能化助力煤礦
    如今,一鍵啟動採煤、智慧機器人巡檢、掘進工作面遠程操控、井下萬兆寬帶實現人員精確定位等新技術,在山東能源集團已經得到大量應用,不僅讓煤礦開採這一傳統行業煥發出新活力,也為煤礦安全提供了智慧保障。智能礦山建設是煤礦順應安全生產「無人則安、少時則安」要求的必然發展方向。
  • 由黑到綠 騰格里沙漠排汙等西部生態問題再調查
    原標題:綠色的啟示——西部地區生態問題典型個案再調查新華社蘭州11月16日電題:綠色的啟示——西部地區生態問題典型個案再調查新華社記者任衛東、譚飛、王博、張玉潔山從這裡起,水從這裡來。透過生態之眼,西北地區可謂極端重要又無比脆弱。
  • 研討主題徵集|附第一屆煤礦瓦斯國際青年學術研討會議程
    會議議程會議圍繞煤層瓦斯流動基礎理論、瓦斯爆炸防治新技術、煤與瓦斯突出機理及防治、煤與瓦斯共採理論與技術、難抽煤層瓦斯增產新技術、廢棄礦井瓦斯資源開發、低濃度瓦斯利用與減排等主題開展研討與交流。會議內容包含學術報告和青年專家座談兩個部分。
  • 煤礦兩三天一漲價 大卡車排隊一天等拉煤 電廠直呼「萬萬沒想到」!
    來源:中國證券報作者: 張軍 歐陽春香 「煤炭一天一個價,從冶金煤到電煤,出乎我們的意料。」潞安化工集團營銷總公司副總經理馬曉紅說。中國證券報記者日前赴產煤大省調研發現,大卡車排隊等候拉煤、動力煤「一車難求」等景象正在上演,本應發揮煤價「壓艙石」作用的煤炭中長期合同履約難等問題凸顯。
  • 《煤礦重大事故隱患判定標準》來了!明年1月1日起施行
    、回採煤量可採期小於國家規定的最短時間,未主動採取限產或者停產措施,仍然組織生產的(衰老煤礦和地方人民政府計劃停產關閉煤礦除外);(四) 煤礦井下同時生產的水平超過2個,或者一個採(盤)區內同時作業的採煤、煤(半煤巖)巷掘進工作面個數超過《煤礦安全規程》規定的;(五)瓦斯抽採不達標組織生產的;(六)煤礦未制定或者未嚴格執行井下勞動定員制度
  • 一個煤礦大縣由「黑」到「綠」的蝶變——透視雲南華坪綠色轉型之路
    幾十年來低層次、粗放式的開採,造成資源浪費和森林植被破壞,礦區水源枯竭、水土流失、房屋開裂、土地下陷、礦渣堆積,一系列環境問題,日益成為華坪發展的瓶頸。  怎麼辦?華坪路在何方?華坪人很快找到了出路,由黑色產業向綠色產業轉型。第一條路就是上山種植芒果,讓黑礦山變成花果山。
  • 許世友上將視察學校,堅稱校門口地下有煤,軍代表派人狂挖十幾米
    江蘇是一個能源消耗大省,煤非常緊缺,徐州的煤礦一般是由國家統一調配的,北方的煤往往又因為交通等原因無法及時到位,這個問題曾讓許世友倍感困擾。 某次,許世友聽人說,從地質構造的角度分析,蘇南的地底下可能有煤,這可讓許世友高興壞了,他立刻發動了大量的工兵和煤炭工人,在南京、鎮江等地方搜尋煤礦。
  • 千樹塔煤礦黑色利益鏈調查
    近日,本社接到陝西省榆林市榆陽區麻黃梁鎮近百名群眾的聯名舉報信,信中指出,榆林市千樹塔礦業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千樹塔煤礦)在未取得國家發改委批准的煤礦建設、開採手續的情況下,違規建設礦井,生產銷售原煤,之後拖欠建設單位工程款和農民工工資,私下倒賣礦權非法獲利,偷逃國家稅費。
  • 煤的一生:百萬年孕育,朝夕間消散
    把煤塊切成薄片,放到顯微鏡下仔細觀察,能看清楚植物的構造組織。有的煤礦像琥珀一樣包裹著完整的昆蟲化石。煤的孕育複雜而緩慢,常常需要花費百萬年的時間。這些地底的植物遺體先在地表環境下經過了泥炭化作用或腐泥化作用,轉變成了泥炭或者腐泥。在地殼的運動下,泥炭或腐泥沉降到更深的地底,經過了成巖作用轉變成了褐煤。
  • 如何看待中國煤炭的前景,還有下一個煤礦黃金十年嗎?
    大家也都知道,20世紀末到21世紀頭個10年,煤礦迎來了十年黃金髮展。那麼現在來看,中國煤炭的前景如何?煤礦還會有下一個黃金十年嗎?有人認為,在新能源沒有突破的今天,中國煤炭行業前景光明!當前煤炭在中國一次能源比例約68%(官方),實際約75%。
  • 四川通報杉木樹煤礦水害事故調查結果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成都12月16日電(記者張海磊)記者16日從四川省應急管理廳獲悉,杉木樹煤礦「12·14」水害事故調查結果公布。經認定,這是一起責任事故,依照相關規定,2處煤礦移送公安機關依法處理,15名責任人被移送紀檢監察機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