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老鐵在問,快手和抖音哪個用戶多?抖音和快手區別是什麼?今天就在這裡簡單概括一下這個東西。
抖音和快手二者的產品層面的流量分配與互動設計不同。
抖音和快手切換視頻是最基本動作,分析不同:
抖音:下划動作,同時完成了「退出上一視頻」與「進入下一視頻」這兩個動作。從用戶體驗來說,抖音就像看一場晚會,節目接連不斷,中間還有主持人串場
快手:在封面頁組成的瀑布流中,下劃瀏覽視頻,點擊進入視頻;左劃退出視頻,回到瀑布流。從用戶體驗來說,快手就像在看朋友圈:感興趣的點進去,出來再選下一個
從內容創作的角度來看,由於抖音切換短視頻的成本太低,所以作品必須要精彩,要有如下幾個特徵:
強節奏:舉例來說,15秒的視頻要想被看完,每3秒就要「給我一個繼續看的理由」?強節奏可以劇情實現、可以是剪輯技巧實現等等。
重音樂:為保持強節奏,背景音樂、音畫搭配是非常重要的,在人的潛意識層面施加刺激,讓讀者持續看下去。相似的視頻,配A音樂可能會火,配B音樂就會涼。
抖音視頻的播放量,取決於前一波流量的數據表現:轉發率>播完率>評論率>點讚率。
可以看到,如果不播完,哪來的轉發呢,哪來的最後一個高潮節奏的點讚呢?播完率是抖音獲得流量的核心,為了提高播完率,創作者們被迫強節奏與重音樂。
快手則完全不同,體現在以下幾點:
切換成本:快手進入視頻成本較高,容易產生「來都來了,再看一會」的心理;切換下一個視頻的成本較高,使用戶在做出劃出動作時,更加慎重。
封面效應:我們都知道「美國達人秀」這個節目,如果不是預期最後會有反轉,誰有耐心把節目看到最後呢? 快手的視頻封面,就是幫創作者給用戶提供一個劃重點的預期,讓用戶更有耐心地看完。
信任關係:這一點曾在之前後篇文章中提到過:快手用戶在看一個視頻時,更傾向於去思考自己與創作者之間的「朋友關係」,而不是抖音秀場上的「演員與觀眾的關係」:朋友表演,當然要捧捧場,爛點沒關係;演員表演,演好天經地義,演不好那就對不起再見了。
不管你是草根還是張藝謀,要想玩好短視頻,核心就是去適應流量分配規則。抖音重視播完率,而視頻切換成本低,這就促使內容創作者必須強節奏、重音樂。抖音神曲之所以洗腦,並不是因為洗腦創作者愛抖音:而是在分配規則與互動設計決定的流量遊戲中,不洗腦就活不下去。
快手極速版邀請碼:【2fc5mz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