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六舟和尚應該是有史以來最文雅的和尚之一,他精通書畫,擅於製作文房清供,還會金石拓印,全形拓就是他的拿手絕活。六舟和尚是佛門高僧,但他更像是一位學富五車的文人才子,與其說他是一位高僧上人,還不如說他是一位高深學者。後人如果想要全面研究19世紀的文化藝術,六舟和尚是無法忽視的一位大家。六舟和尚是浙江海寧人,俗姓姚,因為他年幼時體弱多病,家人怕他夭折,就把他養在寺廟之中,想要靠佛法庇佑,保他長壽。六舟17歲那年正式出家,一生參禪拜佛。
六舟和尚 棧橋行旅
六舟和尚聰慧灑脫,對儒學經典很有興趣,他的動手能力很強,很喜歡製作文人雅士的玩物,刻硯臺,雕竹木,對他來說都是手到擒來的小事。所以當時的文人贈送他一個雅號叫「九能儒僧」,使他在文人士大夫群體裡也頗受尊重。六舟和尚生活在清代中期,當時金石學興起,研究上古青銅器和秦漢碑刻成為學術界的一種時尚,要想研究這些貴重寶物,沒有身份地位和金錢權勢是無法做到的。六舟和尚對這些很感興趣,於是他常畫一些山水,用作結交朋友的酬答禮物。這幅《棧橋行旅》就是六舟和尚畫的一幅山水,畫中描繪的是商旅往來川蜀的場景。川蜀一帶多高山峻岭,往來十分不變,只能通過棧道跋山涉水。
六舟和尚 棧橋行旅 局部
六舟和尚畫的花鳥很多,山水較少,尤其像《棧橋行旅》這樣充滿紅塵氣息的山水作品更少。六舟和尚畫這樣的作品,應該是用來贈送友人的。畫中有一首七言古詩,描寫出來畫中真諦。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即便如此還有商旅往來,一看就是太平盛世,六舟和尚是在歌頌他生活的時代。在這種情懷下,他在畫中運用了多種色彩,彩墨山水通俗華美,正好可以反映出他的創作主旨。從意境上來看,沒有什麼可圈可點之處,在筆墨技法上看還是十分嚴謹認真的。
六舟和尚 棧橋行旅 局部
《棧橋行旅》採用全景式構圖,崇山峻岭之間浮滿煙雲,讓畫面多了幾分含蓄之美。彩墨山水很容易讓畫面看上去浮華,六舟和尚通過大量留白,減少顏色的堆積感,盡力靠攏文人畫風格。《棧橋行旅》很像四王的作品,這一點也要辯證來看。從六舟和尚畫的清供圖來看,他追求雅致唯美的風格。突然為了答謝好友要畫一幅通俗的畫作,對他來說也不是說轉換風格就能轉換的。所以這幅《棧橋行旅》看上去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少的就是畫中氣韻,少的就是作者的一點心思。
六舟和尚 棧橋行旅 局部
欣賞《棧橋行旅》是為了明白一個道理,天才也罷,高人也罷,在不同風格之間轉換時,也需要嘗試,也需要積累,如果不經過深思熟慮,也許就會畫出《棧橋行旅》這樣的作品了。
拓展閱讀
僅有六首詩歌存世,其中一首街知巷聞,王之渙《登鸛雀樓》
提升色彩在創作中的地位,畫明淨秀美秋景,張崟繪《空山夕暉》
雅致是什麼樣子,看到鄒一桂作品《翠雲山房》就懂了
山居養性陶冶情操,清代畫家翟大坤繪《空山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