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早期最著名的畫家有六位,被稱為「清六家」,其中吳歷顯得有些另類。吳歷成名很早,在中年時期就名滿天下,同時代的畫家曾經評論過他和其他幾位畫家的風格。惲壽平的作品佔一個「逸」字,王翬的作品佔一個「能」字,吳歷的作品形神兼備,通過比較他可以勝出。吳歷擅長臨摹古人作品,他的老師王時敏看過之後連連誇讚「仙品」。吳歷是常熟人,少年時曾經跟隨王時敏、王鑑兩位名家學習繪畫,深得老師真傳。他畫的山水簡淡秀雅,超凡脫俗,讓人百看不厭。這幅《雙松疊泉》是吳歷臨摹五代畫家荊浩的作品。
吳歷臨摹這幅作品有他自己的體會,他覺得歷代畫論中忽視了荊浩的藝術成就。事實上,荊浩的畫風與北宋初期院體風格略有不同。畫院中的畫家追求工整細膩,荊浩追求視覺效果大氣唯美,在繪畫創作中畫細緻容易,畫出味道很難,荊浩的作品水準更高。正是有了這番心得體會,他才要臨摹一幅荊浩的作品替他正名,讓大家知道荊浩的深厚功底。《雙松疊泉》屬於「開門見山」式的山水,畫中一座高山拔地而起,瀑布流水凌空飛瀉。近景處的兩棵松樹高大挺拔,運用誇張的手法表現出幽深空間,拉大了近景與中景之間的距離。突出強調空間感,讓畫中的山水有了自然韻致。
吳歷既能畫眼中山水,也能畫心中山水,臨古作品就屬於畫心中山水。他認為,沒有見過的景致初看會覺得新奇,所以在創作中要強調新意,讓人看了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藝術創作要加入合理的想像力,保持作品清爽雅致的面貌。這幅《雙松疊泉》體現了吳歷的藝術思想,畫中強調情感表達,展示出山水中的生命力。吳歷的審美屬於傳統的文人審美,他要尋找一種展示生命之美的獨特手段。畫中古松密林,就是他挖掘出的內涵。
吳歷中年時喜歡鮮亮明豔的景色,年紀漸老之後對枯朽老暮有了深刻的理解。畫中雙松處於枯榮之間,枝幹挺拔,樹梢才有針葉。揣摩一下吳歷的意圖就會發現,他是一個內心柔軟而敏感的畫家,他要畫陽剛雄偉的作品,他能掌控豪情萬丈的風格,落入筆端的時候又想著跟隨內心的感受。如此一來,即便是臨摹作品,也摻雜了大量真情實感。這就是吳歷特有的風格,他喜歡在前人作品中尋找閃光點,但絕對不會盲從。
吳歷想要表現出超越世俗的情懷,於是畫了了無人跡的風景。山間庭院錯落有致,但空無一人,這樣的對比手法增添了靜謐美感。類似於詩中的「鳥鳴山更幽」,炫彩極致之後只剩下清幽。
拓展閱讀
七歲寫下《詠鵝詩》,晚年寫出《討武氏檄》,初唐才子駱賓王
中國科學史上的裡程碑,沈括和《夢溪筆談》
秀潤蒼渾,筆法紮實,清代王原祁繪設色作品《山水逸韻》
歷時19年,編寫出一套大型編年體通史,司馬光和《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