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託馬斯阿奎那和安瑟倫關於上帝存在的六種證明

2020-12-18 哲學探索

多數經院哲學家認為,對上帝的存在是有可能作出理性論證的。這些論證常常被稱為「上帝之存在的證明」。這裡「證明」一詞有可能引起誤解。它們並不是演繹證明意義上的證明(參見第七章,方法之爭)。

此外,演繹證明並不能證明它們自己的前提,證明這些前提要麼導致無窮倒退,要麼導致惡性循環,要麼導致演繹之鏈的任意中斷。它們也不是像在實驗科學中的證明,那是指經驗的確認。這裡所要討論的證明是哲學的證明。它們的目的是要證明感覺經驗指向它自身之外,指向我們可以稱為上帝的東西。

還應當指出,我們談論的是對我們有關上帝之存在——上帝存在著這一點的信仰的辯護,而不是對上帝是怎樣的這一點的知識。就上帝之本質或屬性而言,阿奎那認為這個問題我們只有通過啟示和信仰而不是庸常的理性才能回答。最後,值得指出的是,這些對於上帝之存在的證明對於基督信徒來說並不是決定性的。啟示和信仰才是建立一種與上帝的關係的恰當手段。但這些論證是有用的,尤其是在與非信徒的爭論中。

顯然,在我們把這些上帝存在之證明當作一種理性論辯來談論的時候,什麼東西被當作充足的、有說服力的理由,將因各種不同的基本哲學觀點而各不相同。因此,新柏拉圖主義者、託馬斯主義者、懷疑論者以及路德的追隨者,都具有不同的基本觀點,對什麼是這方面的充足理由這個問題都有不同回答。我們可以更詳細地說:新柏拉圖主義實際上並不使用這些上帝存在之證明,因為他們實際上把那個原初之源,也就是上帝,當作出發點,然後才下降到世界。

對新柏拉圖主義來說,倒是這個世界的存在才是需要證明的!唯名論者(路德的追隨者)實際上也不需要上帝存在之證明,因為他們認為理性不可能上升到高於可感的特殊事物之上的地位;在此之外只存在信仰和啟示,因此不存在對上帝之存在的理性證明。只有廣義的亞里斯多德主義才承認上帝存在的證明,因為他們賦予理性以超越可感的特殊事物之上的作用領域(概念實在論),也因為他們從底部出發,也就是從可感的特殊事物出發,然後才由此上升(溫和的概念實在論)。

在下面的討論中,我們將先考慮安瑟倫所表述的上帝存在之本體論論證。隨後我們將看一下那「五法」一一由阿奎那所表述的上帝存在的五個證明。

01安瑟倫對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論證

安瑟倫對上帝之存在的論證大致是這樣的:我們關於上帝的觀念是一種關於完滿之物(最高存在)的觀念。我們無法想像一種更高的完滿之物。獨立的存在比相對的存在(比如在想像中)更完滿。這樣,上帝,作為最高的完滿之物,必定是獨立存在的。

這個論證的要點是:完滿之物的觀念本身是完滿的,而完滿之物必定存在著,因為沒有存在的完滿之物不如具有存在的完滿之物來得完滿。

這個所謂上帝存在之本體論證明在安瑟倫(Anselm,1033--1109)有生之年就已經受到了批評。(後來批評它的人當中包括康德,他在他的哲學的基礎上批評從上帝的概念出發證明上帝之存在的所有企圖。)這種批評的部分內容是:我們不能從上帝的概念引出上帝的存在。這裡可能有某種唯名論的色彩。比方說,批評者論證道,完滿之物的概念不必是完滿的,就好像棕色這個概念本身不必是棕色的一樣。對那些說我們不能從某物的觀念引出該物的存在的反對者,安瑟倫可以用有關非物質現象的一些概念實在論論據來反駁。如果我們具有一個關於畢達哥拉斯定理的清楚觀念,根據概念實在論,我們就知道那定理是存在著的。而上帝是非物質的。

因此引入以物質現象之觀念為基礎的論據是文不對題的,但引入有關非物質現象的觀念比,如數學概念的論據,則是相干的。這樣,正反兩方面的論證必須根據不同的哲學基本立場來加以評價。這同時表明,神學討論在何種意義上是需要哲學教養的,即使在那些我們認為哲學沒有能力回答宗教問題的場合。

02阿奎那對上帝存在的宇宙論論證

阿奎那的所謂宇宙論論證大致是這樣的:宇宙包含著變化。種子變成樹木,兒童變成大人,等等。但是現象之中的每個這樣的變化都指向這特定變化之外的某個東西,指向作為這種變化之起源的某個東西。這樣,變化中的每個現象都指向引起該變化的另一個現象。關鍵是,一個變化不能同時是它自己的原因。必須有另一個現象來引起變化。這樣,我們可以從那正在變化的東西,轉向作為這個變化之原因的某物,並進一步從這個原因轉向它的原因,如此等等。這樣,我們將可能一直往前行進,並且一直往後逆溯。一個具體例子,是在時間上從兒童開始回溯到雙親。但我們無法想像這種從被動者到推動者的回溯可以無窮地持續下去。必定存在著一個最初的階段。任何別的東西都是不可思議的。因而必定存在著一個本身並不是被引起的第一原因,而那就是所有變化和所有運動的起源。這種第一原因是第一推動者,阿奎那說,我們把這叫做上帝。

值得注意的是它並不是說第一原因就是上帝,而是說這就是「我們所謂上帝」。因此這個思路的目的是要表明主張上帝存在是合理的,但這個論證並不是要表明上帝除了是第一因之外還是什麼。

對這個上帝存在之論證人們提出了若干個反駁:其中之一是矛頭針對其前提,即任何變化之物都必然從另外一個東西那裡接受一個推動。事物難道不能自己變化嗎?這把我們引向對一個事物是什麼、它與變化的力量之間有什麼關係的討論。阿奎那的觀點建立在現實和潛能以及四因說的基礎之上。另一個反駁是說,因為我們無法想像一個無窮倒退而主張必須有一個第一因,並不具有理性的說服力。宇宙難道不能沒有一個出發點、因而在此意義上是無限的嗎?最後,還有人主張,被表明為可能的,並不是基督教上帝的存在,而至多是一個第一因的存在,這個第一因不必定是一個位格,更不一定就是基督教的上帝。我們需要其他理由才能主張第一因與基督教的上帝是同一的。阿奎那自己的表述表明,他意識到這個困難,因此並不企圖把這個論證引申得太遠。

03阿奎那對上帝存在的因果性論證

因果論證與宇宙論論證相一致,但尤其建立在原因和結果的關係上面:一個原因的每個結果都向後指向這個原因,而這個原因又向後指向一個在先的原因,如此等等。對於上帝之存在的第一個宇宙論論證建立在活動和潛力的學說之上,建立在廣義理解的變化的所謂原因之上,而對於上帝之存在的這個因果論證則建立在原因和結果之間的特別的直接的關係之上。

04阿奎那的基於必然性的上帝存在之論證

基於必然性的上帝存在之論證大致如下:地上萬物基本上都在以下意義上是偶然的,即它的存在並不是必然的。與現在的情況不同的情況也曾經完全是可能的。與現在存在的事情和現象不同的東西,也完全可能是曾經存在過的。這適用於事物、事件和個人。你或我的存在並不是必然的。紐約和倫敦的存在也不是必然的。但如果每個東西都是偶然的,卻是不可思議的。這樣,必定有某些東西是必然的。在阿奎那看來,這就是「我們所謂上帝」。

05阿奎那的基於最高程度之完滿和最高程度之存在的觀念的對上帝存在的論證

阿奎那對上帝存在的這個論證大致如下:我們看到所有存在的東西都有或高或低的完滿程度,或大或小的存在程度。因此,我們可以想像一個存在和完滿的等級順序。這個等級序列超越俗世的東西而指向完滿的、作為絕對存在的東西而阿奎那認為,這就是「我們所謂上帝」。這個論證思路建立在我們前面提到過的阿奎那的等級的世界觀上面。

06阿奎那對上帝存在的目的論論證

阿奎那的所謂對於上帝存在的目的論(或自然目的論)論證大致如下:我們在自然界(physis)經驗到秩序,因此我們回溯到它背後的一個目的( telos)。宇宙在我們看來是秩序井然的、結構良好的。世界中的這個秩序及其許多微妙聯繫,指向一個根本上是合理的和良好的秩序,而這也顯示出創造了這個設計並將其實現在宇宙之中的一個理性精神——根據阿奎那,這個「從事設計的」精神,就是「我們所謂上帝」。這個論證思路的基礎是有關終極因或目的的學說。在主張機械論世界觀這種世界觀拒絕這樣一些目的論原因的人們那裡,終極因的概念是有待討論的東西。[1]

相關文章:司各脫的神學:意志高於理性,造物主凌駕於規則之外

鄧斯·司各脫:理性有限,信仰是認知真理的基礎

經院哲學研究的問題是什麼?

託馬斯·阿奎那的形上學和神學觀點

託馬斯·阿奎那的形上學和神學觀點

[1] 《西方哲學史——從古希臘到二十世紀》【挪】 G·希爾貝克 N·伊耶I著

相關焦點

  • 創造了笛卡爾坐標系的人,試圖用哲學證明上帝的存在
    勒內·笛卡爾「上帝存在的證明」是他在1641年的論文(形式哲學觀察)「第一哲學的冥想」中提出的一系列論點。笛卡爾以這些最初的論據而聞名,這些論據希望證明上帝的存在,但後來的哲學家們經常批評他的論據過於狹隘,依賴於「一個非常可疑的前提」,即上帝的形象存在於人類內部。
  • 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
    這是指某種能夠用來先天地進行解釋的東西,它說明為什麼某物存在著而不是不存在,為什麼某物恰恰如此存在而不是以完全另一種方式存在。」萊布尼茨的本體論證明是基於《神義論》中的兩個原則(尤其是充足理由原則),當然,如果按照休謨的懷疑論來看,它仍然需要回答一個問題,即:為何作為整體的宇宙/世界必須要有一個充足的理由呢?或者說,存在是一個經驗事實,還是超驗事實?
  • 中國在西方哲學研究中的十大誤解——從Being的意義談起
    中國人較早接觸的西方哲學是康德和黑格爾的哲學,他們發現康德、黑格爾關於Sein的論述與中國傳統哲學所說的「本體」和「有」甚為契合,於是把Being理解為「有」。馬克思主義成為主導的意識形態之後,中國人又採用了恩格斯關於Sein的意義的解釋。
  • 4932年的未來人,證明上帝的存在?留下終極哲學定律和一行密碼
    目前川普就任第四十五任美國總統,也就是說從45任到65任總共中間有11個美國總統(包括川普自己),所以他就把這個信息先給我們發出來了,同時他稱讚Jaynou Oliver Beck總統不僅是一個非常好的總統,而且是一個著名的哲學家,而且是人類歷史上最著名的一個哲學家,它就用一條的哲學理論就證明了上帝的存在,以下為中文翻譯:
  • 哲學:笛卡爾論證上帝存在的方法(因果律和唯名論)
    上帝存在與否或者說上帝這個概念所蘊含的全知全能、仁慈、完滿等的理想存在與否,在笛卡爾生活的年代,因為科學的發展和啟蒙運動與資本主義的發展而變得愈加重要,最主要的是它與現實的教廷權力的把持者——教廷代表著傳統的與資本主義和科學、以及追求真理的觀念相悖的存在,且是一個有力的存在,經過羅馬時期的壯大,宗教和它的經典教義以及對人們道德上的要求無論在普通民眾的理解上是什麼樣的存在
  • 哲學:笛卡爾為什麼要論證上帝的存在?
    前言:為了檢查自己的觀念,從中找出可以真正作為科學基礎的思維能力,笛卡爾在《第一哲學沉思集》「論上帝及其存在」這一部分就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也是鑑於笛卡爾所處的時代受到神學和宗教思想的影響還很大:假如上帝存在,我如何保證自己的觀念是正確的? 會不會在我認為無可質疑的判斷上,上帝也可使用其強大的能力使我覺得它正確?
  • 笛卡爾為何要證明上帝存在?事情背後隱藏著人類思維之奧秘
    笛卡爾為何要證明上帝存在?笛卡爾證明上帝存在的很重要原因是想通過上帝的存在來確認外部世界的存在。笛卡兒把上帝存在作為衡量事物存在與否的標準,從而實現了笛卡兒哲學的由「人—上帝—萬物」的超越過程,這其中與其說是上帝在發揮最大的作用,還不如說是人、人心、人的思維,對於笛卡爾來說,這些才是真正的「上帝」。
  • 西方哲學33:中世紀哲學
    中世紀基督教哲學不再像古希臘哲學那樣把眼光投向自然世界和客觀存在,而是把靈魂和上帝作為研究的對象。因此中世紀基督教哲學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關於主觀精神世界的哲學,具體表現為心靈哲學和宗教哲學。中世紀基督教哲學儘管具有種種扭曲和偏頗的形式,但是它對於西方哲學精神向自身內部的深化仍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構成了西方哲學發展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
  • 科學能證明上帝不存在嗎?
    上帝是否存在其實不會成為科學研究的課題。這是因為,科學只研究那些客觀上能夠被反覆觀測的事物,上帝這個事物無法實現這樣的目標。儘管如此,科學並非不能證明上帝是不存在的,這就是邏輯推理。歸納和演繹都是邏輯推理的方法,這也是科學在發展過程中常用的手段。科學跟巫術有一個最大的區別是證明,所有有關科學的內容,都需要證明,證明過程就是用邏輯推理來完成。對於上帝是否存在這種問題,直接證明,也就是說,把上帝找出來,讓大家見一見,很顯然是辦不到的或者說至少現在還辦不到。
  • 何謂「經院哲學」?
    在第三步中,論證方法主要有兩種:語言分析法和邏輯推理法。語言分析法是:經院學者們對單詞進行仔細的分析,確認是否存在語言上的歧義導致作者想表達的意思沒有被讀者正確理解。邏輯推理法是:通過邏輯證明矛盾是不存在的,只是讀者主觀誤讀罷了。
  • 笛卡爾哲學中上帝的內涵
    「上帝」是笛卡爾哲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笛卡爾的哲學觀點之異於其它哲學家的觀點之處,上帝的概念和他的哲學原理的關係非常緊密,甚至可以說,正是對上帝存在的執著造就了他的哲學觀點。他的最重要的命題之一「我思故我在」的合理性——他甚至將這一觀點的真理性歸之於上帝的全能。
  • 愛因斯坦證明「上帝」存在的故事
    不管怎樣,文中愛因斯坦的邏輯和論證方式是非常有趣的,值得玩味。在現實中,愛因斯坦經常把「上帝」掛在嘴邊,他稱上帝為「老頭子」。在量子力學興起之時,他曾經犯了一個錯誤,他當時反對量子力學的一些重要發現,並且說了一句著名的話:「上帝不會擲骰子。」結果量子力學的發展,證明愛因斯坦對量子力學的反對是錯的。但這與「上帝」擲不擲骰子沒有什麼關係,「上帝會不會擲骰子」是永遠沒有答案的問題。
  • 無神論者是如何證明上帝不存在的?
    這種論證僅僅是從邏輯上說明了「上帝並不像教皇所說的那樣全知全能」。另有一個推理是從邏輯上證明上帝是不存在的。如果上帝存在的話,那么正如信徒所說,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如果上帝是全知的話,那麼上帝必然知道世間存在惡;如果上帝是全善的,必然要消除世間的惡;如果上帝是全能的。必然有能力消除世間的惡。那麼為什麼世間還有惡的存在呢?是上帝不知道?還是不管?還是管不了?
  • 西方人為什麼相信「上帝」的存在?
    甚至可以說,就算是「上帝」這一稱謂,也只是一種人為的稱謂或者概念而已,並不是真的存在一種可以稱為「上帝」的東西。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西方人眼中的「上帝」,本身就是一種超出世間存在的概念,任何問題只要探討到「上帝」這個層面,那就意味著是盡頭,是終極,無需往下再探討,也不可能再繼續探討。
  • 託馬斯·阿奎那的形上學和神學觀點
    亞里斯多德對世界本質的解釋是偏向於唯物主義的,物質的概念和「四因說」在他的哲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託馬斯·阿奎那認為物質和形式是構成世界的本質。,但託馬斯和其它經院哲學家的觀點仍很相似,為了在形上學中為上帝的存在留出位置,形式的重要性和等級實際上高於物質。
  • 經院哲學研究的問題是什麼?
    中世紀思想家肯定宗教信仰是合理的,理性和信仰一致,神聖的啟示和人類思維沒有矛盾。縱然某些宗教真理超越人類理性,但信仰是知識的另一來源,這種真理還會由信仰保證。在這種情況下,容有各種作法。思想家可以從基督教的世界觀入手,藉助某種哲學或某種個別的哲學體系予以證明。他自已也可以構成一個符合基督教原理的哲學體系。
  • 上帝笑了99次:有趣的哲學思考,讓我們和上帝一起笑
    也許,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將這個偌大的哲學體系中的各個問題認清楚,看明白,但我們卻不能停止思考,因為,就是這種不斷地思考、推翻、再思考、再推翻的過程中,讓我們對於世界的認識更加深入、也讓很多原本枯燥無趣的知識變得更加有趣。哲學的存在,不僅僅是讓思想更有深度,也是讓思想變得更加有趣。
  • 羅素與耶穌會神父的對話,上帝存在嗎?世界的存在需要理由嗎?
    科普爾斯頓:在打算討論上帝的存在之前,也許還是先就「上帝」一詞的理解達成某種臨時協議的好。假定我們所說的「上帝」是指一個至高無上的人物——以別於世界和世界的創造者。你會同意——至少暫時同意——接受關於「上帝」一詞的含義的這一說法嗎? 羅素:是的,我接受這個定義。 科普爾斯頓:那麼,我的態度是肯定的,即這樣的人物確實存在,而且也可以從哲學上證明上帝的存在。
  • 試析馬裡翁在《無需存在的上帝》中對海德格爾的批評
    儘管馬裡翁的思想置身於「後現代」的語境,但他所引發的卻是一場關於理性與啟示或哲學與神學的古老爭論。作為一部神學著作,《無需存在的上帝》的思想立場並不令人感到奇怪:在理性和啟示之間,馬裡翁當然是站在啟示的一邊。他在該書中對海德格爾的所有解釋和批評,都是基於這一前提和立場。
  • 笛卡爾通過上帝來保證主體關於客體的知識
    但由於主體和客體根本屬於不同的範疇,它們之間沒有內在的關聯,這樣,主體關於客體的知識並不能由於知識起點的可靠而得到保證,起點的可靠不等於結果的可靠。笛卡爾通過上帝來保證主體關於客體的知識,但對於別的哲學家,尤其是經驗主義哲學家來說,這種解決辦法顯然是無法令人信服的。但經驗主義哲學家同樣面臨如何證明知識的可靠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