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經院哲學家認為,對上帝的存在是有可能作出理性論證的。這些論證常常被稱為「上帝之存在的證明」。這裡「證明」一詞有可能引起誤解。它們並不是演繹證明意義上的證明(參見第七章,方法之爭)。
此外,演繹證明並不能證明它們自己的前提,證明這些前提要麼導致無窮倒退,要麼導致惡性循環,要麼導致演繹之鏈的任意中斷。它們也不是像在實驗科學中的證明,那是指經驗的確認。這裡所要討論的證明是哲學的證明。它們的目的是要證明感覺經驗指向它自身之外,指向我們可以稱為上帝的東西。
還應當指出,我們談論的是對我們有關上帝之存在——上帝存在著這一點的信仰的辯護,而不是對上帝是怎樣的這一點的知識。就上帝之本質或屬性而言,阿奎那認為這個問題我們只有通過啟示和信仰而不是庸常的理性才能回答。最後,值得指出的是,這些對於上帝之存在的證明對於基督信徒來說並不是決定性的。啟示和信仰才是建立一種與上帝的關係的恰當手段。但這些論證是有用的,尤其是在與非信徒的爭論中。
顯然,在我們把這些上帝存在之證明當作一種理性論辯來談論的時候,什麼東西被當作充足的、有說服力的理由,將因各種不同的基本哲學觀點而各不相同。因此,新柏拉圖主義者、託馬斯主義者、懷疑論者以及路德的追隨者,都具有不同的基本觀點,對什麼是這方面的充足理由這個問題都有不同回答。我們可以更詳細地說:新柏拉圖主義實際上並不使用這些上帝存在之證明,因為他們實際上把那個原初之源,也就是上帝,當作出發點,然後才下降到世界。
對新柏拉圖主義來說,倒是這個世界的存在才是需要證明的!唯名論者(路德的追隨者)實際上也不需要上帝存在之證明,因為他們認為理性不可能上升到高於可感的特殊事物之上的地位;在此之外只存在信仰和啟示,因此不存在對上帝之存在的理性證明。只有廣義的亞里斯多德主義才承認上帝存在的證明,因為他們賦予理性以超越可感的特殊事物之上的作用領域(概念實在論),也因為他們從底部出發,也就是從可感的特殊事物出發,然後才由此上升(溫和的概念實在論)。
在下面的討論中,我們將先考慮安瑟倫所表述的上帝存在之本體論論證。隨後我們將看一下那「五法」一一由阿奎那所表述的上帝存在的五個證明。
01安瑟倫對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論證
安瑟倫對上帝之存在的論證大致是這樣的:我們關於上帝的觀念是一種關於完滿之物(最高存在)的觀念。我們無法想像一種更高的完滿之物。獨立的存在比相對的存在(比如在想像中)更完滿。這樣,上帝,作為最高的完滿之物,必定是獨立存在的。
這個論證的要點是:完滿之物的觀念本身是完滿的,而完滿之物必定存在著,因為沒有存在的完滿之物不如具有存在的完滿之物來得完滿。
這個所謂上帝存在之本體論證明在安瑟倫(Anselm,1033--1109)有生之年就已經受到了批評。(後來批評它的人當中包括康德,他在他的哲學的基礎上批評從上帝的概念出發證明上帝之存在的所有企圖。)這種批評的部分內容是:我們不能從上帝的概念引出上帝的存在。這裡可能有某種唯名論的色彩。比方說,批評者論證道,完滿之物的概念不必是完滿的,就好像棕色這個概念本身不必是棕色的一樣。對那些說我們不能從某物的觀念引出該物的存在的反對者,安瑟倫可以用有關非物質現象的一些概念實在論論據來反駁。如果我們具有一個關於畢達哥拉斯定理的清楚觀念,根據概念實在論,我們就知道那定理是存在著的。而上帝是非物質的。
因此引入以物質現象之觀念為基礎的論據是文不對題的,但引入有關非物質現象的觀念比,如數學概念的論據,則是相干的。這樣,正反兩方面的論證必須根據不同的哲學基本立場來加以評價。這同時表明,神學討論在何種意義上是需要哲學教養的,即使在那些我們認為哲學沒有能力回答宗教問題的場合。
02阿奎那對上帝存在的宇宙論論證
阿奎那的所謂宇宙論論證大致是這樣的:宇宙包含著變化。種子變成樹木,兒童變成大人,等等。但是現象之中的每個這樣的變化都指向這特定變化之外的某個東西,指向作為這種變化之起源的某個東西。這樣,變化中的每個現象都指向引起該變化的另一個現象。關鍵是,一個變化不能同時是它自己的原因。必須有另一個現象來引起變化。這樣,我們可以從那正在變化的東西,轉向作為這個變化之原因的某物,並進一步從這個原因轉向它的原因,如此等等。這樣,我們將可能一直往前行進,並且一直往後逆溯。一個具體例子,是在時間上從兒童開始回溯到雙親。但我們無法想像這種從被動者到推動者的回溯可以無窮地持續下去。必定存在著一個最初的階段。任何別的東西都是不可思議的。因而必定存在著一個本身並不是被引起的第一原因,而那就是所有變化和所有運動的起源。這種第一原因是第一推動者,阿奎那說,我們把這叫做上帝。
值得注意的是它並不是說第一原因就是上帝,而是說這就是「我們所謂上帝」。因此這個思路的目的是要表明主張上帝存在是合理的,但這個論證並不是要表明上帝除了是第一因之外還是什麼。
對這個上帝存在之論證人們提出了若干個反駁:其中之一是矛頭針對其前提,即任何變化之物都必然從另外一個東西那裡接受一個推動。事物難道不能自己變化嗎?這把我們引向對一個事物是什麼、它與變化的力量之間有什麼關係的討論。阿奎那的觀點建立在現實和潛能以及四因說的基礎之上。另一個反駁是說,因為我們無法想像一個無窮倒退而主張必須有一個第一因,並不具有理性的說服力。宇宙難道不能沒有一個出發點、因而在此意義上是無限的嗎?最後,還有人主張,被表明為可能的,並不是基督教上帝的存在,而至多是一個第一因的存在,這個第一因不必定是一個位格,更不一定就是基督教的上帝。我們需要其他理由才能主張第一因與基督教的上帝是同一的。阿奎那自己的表述表明,他意識到這個困難,因此並不企圖把這個論證引申得太遠。
03阿奎那對上帝存在的因果性論證
因果論證與宇宙論論證相一致,但尤其建立在原因和結果的關係上面:一個原因的每個結果都向後指向這個原因,而這個原因又向後指向一個在先的原因,如此等等。對於上帝之存在的第一個宇宙論論證建立在活動和潛力的學說之上,建立在廣義理解的變化的所謂原因之上,而對於上帝之存在的這個因果論證則建立在原因和結果之間的特別的直接的關係之上。
04阿奎那的基於必然性的上帝存在之論證
基於必然性的上帝存在之論證大致如下:地上萬物基本上都在以下意義上是偶然的,即它的存在並不是必然的。與現在的情況不同的情況也曾經完全是可能的。與現在存在的事情和現象不同的東西,也完全可能是曾經存在過的。這適用於事物、事件和個人。你或我的存在並不是必然的。紐約和倫敦的存在也不是必然的。但如果每個東西都是偶然的,卻是不可思議的。這樣,必定有某些東西是必然的。在阿奎那看來,這就是「我們所謂上帝」。
05阿奎那的基於最高程度之完滿和最高程度之存在的觀念的對上帝存在的論證
阿奎那對上帝存在的這個論證大致如下:我們看到所有存在的東西都有或高或低的完滿程度,或大或小的存在程度。因此,我們可以想像一個存在和完滿的等級順序。這個等級序列超越俗世的東西而指向完滿的、作為絕對存在的東西而阿奎那認為,這就是「我們所謂上帝」。這個論證思路建立在我們前面提到過的阿奎那的等級的世界觀上面。
06阿奎那對上帝存在的目的論論證
阿奎那的所謂對於上帝存在的目的論(或自然目的論)論證大致如下:我們在自然界(physis)經驗到秩序,因此我們回溯到它背後的一個目的( telos)。宇宙在我們看來是秩序井然的、結構良好的。世界中的這個秩序及其許多微妙聯繫,指向一個根本上是合理的和良好的秩序,而這也顯示出創造了這個設計並將其實現在宇宙之中的一個理性精神——根據阿奎那,這個「從事設計的」精神,就是「我們所謂上帝」。這個論證思路的基礎是有關終極因或目的的學說。在主張機械論世界觀這種世界觀拒絕這樣一些目的論原因的人們那裡,終極因的概念是有待討論的東西。[1]
相關文章:司各脫的神學:意志高於理性,造物主凌駕於規則之外
鄧斯·司各脫:理性有限,信仰是認知真理的基礎
經院哲學研究的問題是什麼?
託馬斯·阿奎那的形上學和神學觀點
託馬斯·阿奎那的形上學和神學觀點
[1] 《西方哲學史——從古希臘到二十世紀》【挪】 G·希爾貝克 N·伊耶I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