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3,這款車在今年10月份獲得了歐洲市場銷售冠軍,11月份在歐洲很多國家排名第一。目前南北大眾都有相應的產品引進計劃。按照大眾之前的兩車策略,一輛車的兩個版本分別在兩家公司推出並投入生產。
但是大眾(安徽)的產品怎麼排還是個未知數。但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大眾集團此前對中國市場的規劃,未來兩年將在中國市場推出8款國產電動汽車。ID.4目前已經推出。這是否意味著剩下的7款中有4-5款是面向大眾發行的(安徽)?另外,2022年全面放開份額比例後,不排除大眾中國(安徽)將業務拓展到燃油車和混合動力汽車。
外界認為有了完全話語權的公眾(安徽)之後,公眾會傾向於向這個公司投入資源,這實際上可能是在向南北公眾施加壓力。「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的股份比例很難改變,但大眾更容易再開一檔。」分析師指出。三家公司之間的良性競爭將擴大他們品牌的市場份額。目前大眾除了大眾還有三家合資企業,公司控股的奧迪品牌也成立了第二家合資企業。
從目前的趨勢來看,大眾正在把合肥打造成自己的電動汽車核心基地。除了增持江淮大眾,大眾還向合肥本土動力電池公司郭萱高新投資11億歐元,成為其最大股東。大眾表示將在安徽建設電動旅遊基地,正在與國內外供應商洽談在大眾(安徽)工廠周邊建設獨家供應商園區,並邀請電動車供應商入駐。這些趨勢對於覬覦獲得大眾技術和品牌加持的江淮來說並不是什麼好消息,對於合作多年的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來說也不是什麼好消息。
在發布會上,大眾(安徽)並沒有過多談及製造基地的規劃。「因為2023年是SOP,所以一切都在有序進行。」上述大眾中國內部人士告訴記者。至於大眾(安徽)的營銷工作,大眾中國並沒有成立專門的團隊來負責。「時間有點早,沒有車。」對方說。
思皓的新角色
在大眾(安徽),有一個亮點時刻,但之前的思豪品牌陷入低谷。「經雙方同意,思豪品牌的運營已經移交給江淮汽車集團。思怡的品牌和商標仍歸大眾(安徽)所有,大眾(安徽)將思怡相關商標的使用權授予江淮汽車集團。」12月10日,大眾中國內部人士告訴記者,「這個品牌已經是江淮汽車了。」
記者諮詢了多家經銷商,了解到之前屬於江淮大眾的思豪品牌純電動車已經納入江淮乘用車的銷售渠道。「E20X前幾天剛賣了一個。現在店裡已經沒有現成的車了,但是可以預約。」一家江淮4S店的售貨員告訴記者。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思豪品牌運營的轉移並不意外。「江淮大眾前期沒有從德國引進的車型,所以推出四少來填補空白期。」汽車分析師張翔告訴記者,「大眾有能力、有時間、有精力推出更多車型投放市場後,大眾(安徽)必須推廣德國進口車型,才能打開局面。」
四皓品牌雖然已經被大眾(安徽)所「拋棄」,但它的大眾基因還是很吸引人的。「思豪是江淮汽車和奧迪ag在深化合資合作過程中生產的,現在屬於江淮汽車和合資公司的共有品牌。同時,思怡品牌屬於大眾十三個子品牌之一。」江淮汽車強調四好品牌的歸屬。
對於江淮汽車來說,他們可能恰恰需要這樣一個新品牌。目前很多車企都在換品牌,刷新品牌,尤其是採用商用車統一標識的車企。例如,一汽奔騰、東風沈峰、東風鳳興、新寶駿等汽車公司都啟動了新標準。江淮客車這次可以用思豪logo,這個運營思路也大致相同。
四一品牌推出後,江淮汽車乘用車進入「三大品牌時代」。「原來的江淮乘用車事業部合併到現在的姜奇集團四益汽車事業部,也就是說現在的四益汽車事業部是兼顧了以前的銳鋒、佳悅和現在的四益車型。」12月8日,江淮汽車內部人士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