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之初,文人郭沫若提議將之前帝王將相墳墓中的珍寶全部都挖出來放在博物館中,於是便開始了一系列考古計劃。幾經輾轉之後郭沫若所率領的考古隊將首個目標定為了明十三陵中萬曆皇帝所在的明定陵。在考古隊的努力下,明定陵被打開,裡面滿是奇珍異寶,但是因為這臨時組成的考古隊專業水平有限,很多文物都沒有得到妥善的保管,尤其是萬曆帝屍體上的絲質十二章袞服因氧化而變為破布。
儘管這次考古行動出土了3000餘件精美文物,但還是被人稱為「考古大失敗」,從此文物部門也定下了「不輕易發掘帝王陵墓」的鐵則。而在考古界一共有三座神秘帝王陵墓,即使準許發掘也無人敢碰,分別是挖不動的武則天乾陵、不敢挖的秦始皇驪山陵以及找不到位置的成吉思汗秘葬。
乾陵是武則天和唐高宗的合葬墓穴,以固若金湯聞名世界,唐末黃巢起義時40萬士兵都沒有找到乾陵的墓道,民國軍閥混戰時期軍閥孫連仲用炸藥都炸不開乾陵,所以稱為「挖不動」。而經過聲吶和衛星探測,秦始皇的驪山陵幾乎將整個驪山中部全部挖空,而且考古隊還發現驪山附近的土壤水銀含量嚴重超標,再結合《史記》中有關秦始皇陵的傳說記載,自然是無人敢挖驪山陵,所以稱之為「不敢挖」。
而成吉思汗墓則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不知道陵墓具體地址的著名帝王,或者說整個元朝皇帝的陵墓具體位置都不是特別清楚,因為元朝使用的都是秘葬的形式。在元朝之前就曾經有人使用過類似的形式來防止盜墓。例如諸葛亮借請求劉禪派人抬著自己的棺材向南走,在繩子斷的地方就地安葬,而定軍山武侯墓據說只是一個衣冠冢。同時期曹操的七十二疑冢和司馬懿的不墳不樹都屬於秘葬。
而成吉思汗的秘葬方式比上述三人還要徹底,蒙古族歷來就有「深埋不見墳」的習俗,1227年8月成吉思汗重病臨死時他矚目他的屬下要「秘不發喪」,根據《多桑蒙古史》的記載,在成吉思汗死後「諸將奏柩歸蒙古,不欲汗之死訊為人所知,護柩之士在此長途中,遇人盡殺之。」
《馬可波羅遊記》中也有過類似的記載:「成吉思汗死後蒙古騎兵將他的棺材帶到了草原深處,在騎行的路上遇到人就直接殺掉。將成吉思汗的靈柩深埋地底之後,騎兵策馬將附近所有土地全部踏平不留痕跡。此後騎兵就守在當地巡邏,等到來年青草生長和周邊環境無異之後這些騎兵方才離去。」所以這些抬棺人殺人的原因非常簡單,那就是他們要保護成吉思汗死後不受其他人的侵擾。
這些抬棺人也成功地達到了目的,就連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都不知道爺爺陵墓的具體位置。而現代有人認為成吉思汗墓在內蒙古鄂爾多斯,有人認為在寧夏六盤水,甚至有人認為在俄羅斯境內,但至今都沒有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