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第一次接觸普洱茶的朋友會有這樣的疑問:同樣都是茶葉,為什麼紅茶、綠茶、烏龍茶都是散茶,而市面上看到的普洱茶都是茶餅、茶磚甚至是笨重的金瓜貢茶呢?
其實普洱茶也有散茶形式出售,它們大多作為原料販賣給茶商、廠家,由他們來進行二次加工生產。
為什麼廠家不嫌麻煩、要在散茶身上多加一道工序呢?普洱茶從散茶形式變成緊壓茶,背後有什麼意義嗎?
#什麼是緊壓茶?
緊壓茶指的是以普洱茶為原料,經過蒸汽蒸軟(或增溼回軟)並施加一定力量,壓造成「餅」、「磚」、「沱」等形狀的再加工普洱茶。
為什麼選擇做緊壓茶?
隋唐時期,隨著邊貿市場發展狀大,官方開通了以茶馬互市為主要內容的古代商道——茶馬古道。茶馬古道線路眾多,其中主要一條線路從雲南普洱茶原產地(今西雙版納、思茅等地)出發,途徑西藏邦達、工布江達、拉薩,然後再經江孜、亞東,分別抵達緬甸、尼泊爾、印度,國內路線全長3800多公裡。千裡之遙,地勢高、山路險阻,來回一趟長達數月,在這條古道上,貨品運輸主要依靠馬匹與人組成的馬幫隊伍,途中需要花費的時間、人力成本基本是固定的。
因此在時間、人力成本固定的情況下,儘可能每一趟運送更多貨物,才能降低物流成本。而散茶是輕泡貨物,即體積大、自重輕的貨物。在同樣重量的情況下,散茶佔用的空間更多,體積更大,但是經過蒸汽加溼軟化後緊壓的茶磚、茶餅則不一樣,茶葉被緊緊壓縮在一處,充分利用每一處空間 ,存放方便、攜帶方便,可以有效地提高運力的使用效率。
棉紙下的普洱茶餅
當然,除了體積形狀問題,還有就是普洱茶與空氣中水分接觸的因素。普洱散茶大多條索修長,茶葉之間有縫隙,與空氣接觸面積較多。與散茶相比,緊壓茶將茶葉的縫隙變小,接觸空氣面積較小,導致茶葉的轉化是從外部向茶葉內部傳遞,循序漸進形式進行,從長期儲存的角度來說,緊壓茶更加適合。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普洱茶緊壓茶由來而久。在唐宋時期,就有福建人製作「龍團鳳餅」,在茶葉上面壓制印「龍」、「鳳」圖案,華麗精緻。這一類龍團鳳餅專供皇室所用,開啟緊壓茶的歷史。
緊壓茶方便交易
後來,為了方便稅收工作與市場交易,政府出臺一系列標準,對普洱茶緊壓茶進一步規範化;比如一餅茶淨重是357克,一筒茶葉是7片*357克/片,約等於2.5公斤,一箱是12筒*2.5公斤,約30公斤。這一系列標準的推出,也方便了生產廠家的進銷管理。
無論是茶餅、茶磚、沱茶等緊壓茶,抑或是鬆散的散茶,從本質上說,都是普洱茶的形態變化。運輸需求與歷史因素決定了普洱茶普遍以緊壓茶形式傳世。如今普通人在選購普洱茶,大多選擇茶磚、茶餅等緊壓茶;未來,隨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改變、新的流通渠道出現,屆時也將誕生新的變化。
讓我們拭目而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