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城〕成都金沙遺址之謎,古蜀國才是「絲國」CHINA?

2020-12-27 讀城雜誌

文/劉興詩 圖/吳燕子

自從金沙遺址繼三星堆遺址被發現後,這兩大古蜀文明遺址幾乎晃花了世人的眼。在我們沉醉於古蜀人精美的器物,試圖想像他們3000年前的生活場景時,卻有太多的謎需要我們去破譯和追問。

住在金沙古城的人,是什麼人?

這個問題似乎有些荒唐。金沙古城的人,當然就是金沙人。這樣說,太簡單化了。說到這裡,我不由得又想起從前童恩正對我說的一件事: 「現在有人認為,古代巴族和蜀族進人四川盆地以前,盆地裡沒有人類。」

我和他的意見一致,舊石器時代晚期的資陽人,就是四川盆地最早的土著代表。他所說別人的這個意見,顯然太不了解情況了。也許童恩正本人也不完全清楚,在幾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除了著名的資陽人,還有我校研究生遊天星發現的筠連人(筆者命名的北川人),分別分布在盆地中部、南部和西北部。加上其他一些地方,雖然沒有古人類化石出土,卻有同時代的石器等文物分布的情況。可以初步作出結論,當時原始人雖然不多,但是在四川盆地內,卻幾乎到處都有古人類活動的影子。如果再加上盆地外圍,大渡河邊的富林人,川西高原的蝦拉沱人,三峽地區時代稍晚,筆者命名的新石器時代的巫山人,以及還有爭議的巫山猿人等,原始土著就更多了。

現在我們要討論的不是四川盆地裡有沒有古老的人類,而是他們在後來的三星堆和金沙時代,扮演了什麼角色,處在什麼地位?

三星堆遺址有跪在地上的青銅奴隸,金沙遺址也有同樣的兩隻手向後反綁,可憐巴巴地跪在地上的奴隸石像。仔細觀察他們的面容可以看出,無論臉型、鼻型、眼型、髮型、服飾等,都和奴隸主大不相同,似乎屬於不同種族。考慮到當時並沒有大規模的對外戰爭,不會有來自其他民族的大批俘虜。結論只有一個,這就是以資陽人為代表,最早土生土長的「四川人」的嫡系子孫。落後的原始土著,抵擋不住文化先進的外來者,被徵服後就註定了充當奴隸的悲慘命運。

盆地裡的土著被徵服,不是人多人少,以及什麼天時地利人和的影響,而是先進文化與落後文化較量的必然結果。外來者已經進入了青銅時代,落後的盆地土著還停留在石器時代。好像鳥槍對大炮,勝負不言自明。

三星堆一期和二期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文明鴻溝。在三星堆一期文化層相當於龍山文化,這就是盆地原始土著留下的遺蹟。直到從西邊大山裡出來的古蜀族到來時,才一下子飛躍進入了青銅時代。

在金沙遺址裡,也有一些石器出土。當時開明「王朝」的主人,已經創造出燦爛的青銅文明,很難想像他們還會懷著思古之幽情,回過頭來去使用早已落後的石器。

就好像今天家庭生活已經進入了電氣化,絕對不會有人還會燒蜂窩煤同樣的簡單道理。這些落後的石器是誰的?

答案似乎只有一個,只能是那些身為奴隸的原始土著。我有一個不成熟的看法,似乎在金沙古城裡,人的關係劃分,還不能簡單歸結為統治者和被徵服的奴隸兩個等級就了事。考慮到來自盆地東部的開明族,取代了來自西山的古蜀族的情況。是不是在最高的開明族和最低的當地土著之間,還有另一個處於中間地位的二等公民?那就是魚鳧「王朝」最後一個首領杜宇退回西山後,被拋棄的古蜀族子民,值得進一步研究。

仔細觀察三星堆時期的髮式。古蜀族常常蓄著長長的辮子,有的拖在腦袋後面,有的盤在頭頂上。當時的奴隸沒有辮子。可是在金沙遺址出土的跪在地上的奴隸,雖然頭頂上大多是頭髮向兩邊分開的「分分頭」,有的卻在腦袋後面拖了一根辮子。這是怎麼一回事?是當時最低層的土著接受了過去三星堆文化的薰陶,學會了梳辮子?或者根本就是古蜀族的一部分,包括其混血後裔,也淪為了奴隸?

當然,髮型僅僅是文化的表現。要說人種的差別,還得由臉型和其他生物特徵決定。這些拖辮子的奴隸,和從前土著奴隸的長相一樣,是不是學了三星堆古蜀族的髮型?

思路發展到這裡,問題又進一步深化了。古時人群等級觀念十分森嚴。是否允許奴隸蓄留主子的髮型,是一個問題。至少三星堆時期的奴隸是沒有辮子的,旁證了主僕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進人到開明族為主體的金沙時代,為什麼奴隸也可以梳辮子了?是不是古蜀族失去權勢的一個側面反映?古蜀族在開明族的統治下,似乎已經淪為二等公民,豈不正是一個旁證?

另外,需要注意一下三星堆的辮子和金沙辮子的不同。三星堆的辮子只有一根,好像是今天還能看見的漢族大辮子姑娘。金沙遺址出土的一個青銅立人,腦袋後面卻梳了三根辮子,好像是維吾爾姑娘。這兩種辮子的差別,是愛美思潮促成的時代進步?還是古蜀族和開明族的差別,也值得細細推敲。前面說過的金沙奴隸的辮子和主人的三根辮子不同,是不是也暗示了什麼呢?

一句話說白了,朝中無人自然低人一等,是不是在望帝和叢帝之間,發生的那場所謂的「禪讓」以後,在兩個部族之間留下的一個微妙地位變化,深遠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了開明「王朝」末期。

大量的金、玉、銅原料是從哪裡來的?

金沙遺址出土了大量豐富的青銅器、玉器、金器。原料是從哪裡來的?過去有人說,銅來自雲南東川,玉來自新疆和田。這個說法值得商榷。這些地方固然都是著名產地,但是卻遠隔千山萬水,在生產條件落後的古蜀時期,怎麼可能從那麼遙遠的地方運送過來?其實這些原料當來源於附近的龍門山。說起來,應該感謝古蜀一位常常被忽視的首領柏灌。今天我們談金沙文明,不得不提到他。

柏灌是誰?從所謂的古蜀王系列裡,是僅次於蠶叢,早於魚鳧的一個「次王」。其實並不是一個具體的人,而是以他為代表的一個時代的象徵。

柏灌時代不是一次性翻過了山,而是以世代為單位,被迫在山中一步步退讓。整個柏灌時期,經歷了許多世代。最後到了魚鳧時期,才在湔江出口處走出了龍門山,進入成都平原,揭開另一個生活篇章。

柏灌時期是一個史詩般橫越龍門山的時代,不消說對山中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讓我們從山的西面,岷江上遊蠶叢氏居住的營盤山遺址為起點,山的東面的前江出口為終點,就能十分準確勾繪出柏灌時期在山中的遷移路線。這是一條傳統的山路。除了這條路,旁邊就無路可走。

從前在地質考察中,筆者曾經親自穿越過這條路線。值得注意的是,正好有一個大寶銅礦坐落在這條路上。出露在地面的含銅孔雀石的顏色非常鮮豔,經過這裡的人不可能不會發現。在龍門山中,還有出產「玉石」的變質巖大面積分布,幾乎每條山溝都出產沙金。構建古蜀文明的一切物質來源,都來源於這裡。他們非常熟悉這個地方,何必捨近求遠,到雲南,甚至新疆去運回原料呢?感謝默默無聞的柏灌,沒有這個艱苦卓絕的山中移民過程,怎麼能夠像熟悉自己的指紋一樣了解龍門山?沒有柏灌,就沒有三星堆和金沙文明的物質基礎。

除了銅、玉石、沙金,在金沙遺址內的一些所謂「美石」,也是龍門山中來的。有一塊奇石,含有非常清晰的黑色線條,好像是用墨畫的。這是一塊砂巖礫石,含氧化錳的溶液沿著微細的方格狀裂隙浸進去,就能生成這個樣子。在自然界裡,常常發現同樣的氧化錳浸染,在巖石內部生成假化石,這也是其中的一個例子。

冶煉青銅使用什麼燃料?

有了銅礦石,怎麼煉成青銅,還是一個問題。有一次筆者邀請省內不同專業的頂級專家,組成一支多兵種考察小組,共同對三星堆「會診」。四川大學青銅冶煉專家田長滸教授指出,木材的發火點只有攝氏三四百度、純銅的熔點是攝氏1083度,絕對不能熔化。加進了錫,成為青銅。隨著錫的含量增加,熔化點才能逐漸下降,最低可以下降到攝氏800多度。即使這樣,也不能通過木材直接燃燒使它熔化,必須採取別的辦法,或者使用別的燃料。可能是學會了把木材悶在爐子裡面燃燒,製作成木炭以後,才能勉強達到青銅的熔點。

筆者聯繫到四川盆地內,特別是龍門山前包括邛崍等許多地方,自古以來就有地下天然氣外溢,引起自然燃燒的事件。距離三星堆和金沙都不遠的什鄺,在宋代就曾經發生過所謂「火龍」沖天的天然氣燃燒事件。古代的蜀族和開明族會不會也利用過天然氣?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CHINA=「絲國」=三星堆和金沙?

誰都知道中國CHINA。那麼,CHINA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呢?流行最廣的說法,認為這個名字和「秦」有關。秦始皇統一六國,威名遠揚,所以外國人就把中國稱為「秦」了。

「CHINA」中的「CHI」, 就是「秦」的對音。還有人認為CHINA是「瓷器」的意思。北宋真宗以前,中國瓷都景德鎮曾經叫做昌南, 發音就和CHINA十分相近。也有人認為CHINA是「茶」,是「荊楚」。

CHINA這個名詞, 又曾經寫作CINA, 最早出現在古印度的一些典籍裡。其中最早一本,是古印度的偉大史詩《摩訶婆羅多》。這部書是公元前10世紀初開始創作的。比較晚一點的《摩奴法典》,也在公元前4世紀。試問,這些古籍流行之時,哪有什麼秦始皇,瓷器,茶葉和北宋的昌南鎮?時間就說明了一切,只能從更加古老的根源尋求解釋。

研究古印度對中國的稱呼,最好聽一下印度人的意見。印度HARA PRASAD RAY教授明確指出,印度學術界大多數人根本就不出,印度學術界大多數人根本就不放在眼裡,豈不是對於這個問題的最好的回答。

為什麼在古印度的書裡,CHINA又寫成CINA呢?因為印度是多民族的國家,不同民族讀音自然有很大的差別。這一點也不奇怪。今天的廣東人、福建人和四川人同樣是漢族,說出的方言,誰也聽不懂誰的,能夠苛求不同民族的古印度人,都是一個腔調嗎?

CHINA到底是什麼意思?古希臘的一段記述,透露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

古希臘和古羅馬稱中國為賽裡斯(SERICE或SERES) 。一位名叫包撒尼雅斯的古希臘學者解釋說,這兩個詞的字根是「SER」, 是一種可以吐絲的蟲子,也就是蠶。另一個古希臘學者科斯麻士說得更加明確,認為這是東方的一個「產絲國」,有海陸兩條路,經過今天的印度和緬甸到達。

賽裡斯到底在中國的什麼地方?那時候中國沒有統一,當然不會是現在的中國全境,而是指某一個具體的地方。早在公元前4世紀的古印度著名典籍《政事論》中,就指出了「CINA產絲與紐帶, 賈人常販至印度」,表明是從南方絲路運去的。這樣的資料很多,說也說不完。聯繫三星堆遺址和金沙遺址的大量貝幣中,含有一些來自印度洋的貝殼,種種材料都充分表明,當時這條從古蜀國到印度的商路十分發達。尋找這個產絲的國度,必須沿著「南方絲路」尋找到頭方切合實際。

這個產絲的神秘國度有什麼特點?古希臘地理學家託勒密描述它說: 「其四周有山繞之……境內有二大川,幾貫流全境,」都發源於附近的山區。

另一個古希臘人馬賽裡奴斯描寫得更加詳細,介紹這裡「四周有高山環繞,連續不絕,成天然屏障,賽裡斯人安居其中。地皆平衍,廣大富饒……其中平原,有兩大河貫流之。河流平易, 勢不湍急, 彎折甚多。SERICE人平和度日,不持兵器,永無戰爭。性情安靜沉默,不擾鄰國。」

請看,這簡直就是當時位居成都平原上的古蜀國的生動描述。群山環繞的成都平原,貫穿全境的岷江和沱江,當時密布的森林。從三星堆遺址和金沙遺址出土文物所見,作為祭祀用的玉戈遠遠多於實戰的青銅戈,反映當時幾乎沒有戰爭,呈現出一派「化幹戈為玉帛」的和平景象,古人的描述完全正確。

讓我們從甲骨文中書寫的「蜀」字分析,更加可以確定這個問題。甲骨文書寫的「蜀」字,千變萬化都離不開一個巨大的眼睛,下面拖著一根彎彎曲曲的蠶。演變成現在的「蜀」字,也是一個大眼睛帶著一根彎曲的蠶。為使人注意,再註明是一條「蟲」。 「蜀」字就是由這幾個部分組合起來的,豈不正好說明這是一個「縱目人養蠶產絲的國度」嗎?所謂「縱目人」就是古蜀始祖蠶從,居住在岷江上遊,早就開始養蠶了。

那麼,我們可不可以這樣說,以三星堆遺址和金沙遺址為代表的古蜀國,就是古印度和古希臘所認為的「絲國」CHINA。

相關焦點

  • 金沙遺址,穿越3000年時空去看你
    金沙遺址帶你穿越時空 2001年,於成都市西郊外的一次普通的建築施工,不期然竟挖開了一個3000年前的文明古國,這個古國的發現很快揭開了一段神秘歷史的去向之謎,更還原了一個古國曾經輝煌燦爛的文明,這就是金沙遺址的發現。
  • 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縱目青銅面具、太陽...
    本刊特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一部副主任王天佑撰文,為讀者簡單梳理古蜀文明的發展過程。作者:王天佑(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一部副主任)「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李白在《蜀道難》中曾經感慨謎一般的古蜀文明。楊雄《蜀王本紀》也曾載「蜀之先王名蠶叢、柏灌、魚鳧、蒲澤(卑)、開明,是時人萌,椎髻左言,不曉文字,未有禮樂。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易旭東 ‖ 越南開國之王原來是「古成都...
    與漢中、關中、江漢與南亞次大陸相聯,就中國與南亞的關係,成都是「龍頭」。古蜀國,中國神仙說最早產生地。「皆得仙道」,蠶叢、柏濩、魚鳧三王,魂化啼血杜鵑的仙化故事的杜宇帝,守天門的開明獸故事的開明帝。正好同三星堆、金沙的奇特器物相印證。望叢祠內古望帝之陵(圖片來自網絡)仙源故鄉,「皆神化而不死」。
  • 風雨三千載:古代成都的建城簡史
    金沙遺址「三星堆」 與 「金沙」 之間是否真的存在繼承關係,雖然專業的考古學家還不能鐵口直斷,但並不妨礙我們站在恢弘的金沙遺址面前,發思古之幽情:神奇的蜀地先民們,在這片沃土上創造了恢弘璀璨的文明古蜀人和氐羌源出一族,而古代氐羌語言中,把地方、地區都叫作「都」,而「成」和「蜀」的古音相通,「成都」二字就是用漢字將這個城市的古蜀人發音記錄了下來。如此看來,在金沙文化時期,古蜀人就將這座都邑叫作「成都」了。成都也與國內的洛陽、邯鄲,國外的雅典、大馬士革等享譽世界的古城一樣,城名歷史超過三千年。
  • 金沙遺址中的太陽神鳥金飾,為何成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
    一、商周太陽神鳥金飾這樣一件極具現代感的文物,很難想像是先民製作於商周時期,發現於成都的金沙遺址。它動感而簡潔,有著讓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現在一般認為,太陽神鳥金飾能夠顯示出古蜀人對太陽的崇拜和象徵意義。太陽神鳥噴射出的光芒所寓意出的一個旋轉的太陽,表達著古代蜀人對太陽的熱愛。
  • 秦資其富,用兼天下:尋找古蜀國的農業文化和文明之光
    我們知道家豬的飼養需要大量的糧食作飼料,只有農業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糧食生產獲得充足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大規模的飼養。 因此, 家豬的飼養是與農業生產的發展水平相一致的。蜀地家畜飼養業的發展,證明了古蜀國農業的高度發展和進步。
  • 成都「西貴「面紗的縮影——金沙遺址片區,在這裡購房合適嗎
    成都「西貴」面紗的縮影——金沙遺址片區,我能不能一直住在這裡,今天建樹想聊聊金沙。「西貴「既是成都西門曾經的驕傲,也是如今西門僅剩的榮光。金沙遺址原來沒有遺址,只有金沙車站,那個時候前往西邊很多地方都要通過金沙車站,而金沙遺址是96年初步端倪,98年打圍施工,直到2000年左右挖掘面世,最終在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這個古蜀文化都城才被冠以正式的身份。可在當年,金沙遺址周圍什麼都沒有,只有農田和荒地。
  • 成都「西貴」面紗的縮影——金沙遺址片區,我能不能一直住在這裡
    成都「西貴」面紗的縮影——金沙遺址片區,我能不能一直住在這裡,今天建樹想聊聊金沙。「西貴「既是成都西門曾經的驕傲,也是如今西門僅剩的榮光。金沙遺址原來沒有遺址,只有金沙車站,那個時候前往西邊很多地方都要通過金沙車站,而金沙遺址是96年初步端倪,98年打圍施工,直到2000年左右挖掘面世,最終在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這個古蜀文化都城才被冠以正式的身份。可在當年,金沙遺址周圍什麼都沒有,只有農田和荒地。
  • 網紅城市成都,2000多年前如何翻山越嶺看世界?
    1.處於內陸的古蜀文明,卻聯通著海洋和異域先秦時代的古蜀文明是中華文明中比較神秘的一部分。古蜀文明自遠古時期在四川地區興起,直到戰國時期秦軍滅亡古蜀國。之所以很神秘,是因為古蜀國的歷史在先秦文獻中一直沒有詳細記載,直到東晉時《華陽國志》中才記載了關於蜀國的歷史和傳說。
  • 成都西門的神秘遺址,曾發現眾多頂級國寶,門票70元也是人氣不減
    跟著歷史去旅行 第197站:四川·成都 金沙遺址博物館(西周)!眾所周知,成都和四川地區是古蜀文明的發祥地,不過蜀文化一直撲朔迷離,直到三星堆和金沙遺址的發現,才讓真實的古蜀文明重見天日,尤其是這處金沙遺址,更是將成都的建城史推進到了3000多年前。
  • 成都今晨現「懸日」!竟和金沙有關?!
    成都今晨現「懸日」!竟和金沙有關?!神秘的九柱遺蹟2002年12月,考古人員在金沙遺址祭祀區東部,發現了9個柱洞遺蹟。柱洞是木柱腐爛後留下的豎洞狀痕跡,考古學中常用柱洞來判定房屋建築存在的可能性。
  • 四川達州一處古墓被盜,專家勘探發掘,發現五千年前古巴國遺址!
    在這片土地上曾存在過有別於中原地區的文明,我們熟知的有金沙遺址和三星堆遺址,遺址中出土的文物完全顛覆了考古專家的認知,專家推測巴蜀地區曾存在過超級文明。巴蜀地區曾存在兩家國家,即巴國和古蜀國,巴國最早見於《山海經》,而在西周時期,巴國與蜀國、楚國為世仇,巴國存在了大約800年。今天我要跟大家講的是四川達州發生的一起盜墓案,牽出了5000年前古巴國遺址。
  • 三星堆遺址都有什麼未解之謎?
    1986年三星堆兩座器物坑的發現,1985至1987年成都十二橋商代建築遺址的發掘,1986到1990年在廣漢境內發現了毗盧寺、煙堆子、石佛、金華、大偃等5處三星堆文化遺址……使人們對成都平原的文化遺存有了全新的認識,於是考古學者提出了以三星堆文化的精確命名。三星堆遺址依託鴨子河,橫跨馬牧河,總面積約12平方公裡。
  • 19年前金沙遺址發現千根象牙,專家挖到一半卻變了臉色:趕快埋掉
    21世紀初在我國成都發現的金沙遺址,一經公開,舉世皆驚。在金沙遺址中,發現了大量極有價值的珍貴歷史文物,不但大幅度拓展了古蜀文明的起源,更是給人們留下了許多謎團。01在金沙遺址中出土的大量象牙,就是一個令眾多考古工作者和歷史學家極為感興趣的研究項目。
  • 時隔34年三星堆遺址再次發掘祭祀坑 期待三號祭祀坑會有多少驚喜
    古蜀國從哪裡來,為什麼遷往金沙,是怎麼消失的?三星堆文明和中原文明之間有什麼關係?……這些未解之謎,能在三號坑中找到答案嗎?還是會帶來新的謎題?但是具體是什麼聯繫,青銅技術怎麼傳入的還存在一些疑問……這些未解之謎,也許三號坑中的文物會解決一些現存的學術問題,也會帶來新的未解之謎。北大教授孫華未解之謎也許能找到答案34年後,三星堆遺址再度啟動祭祀坑發掘。
  • 被譽為「天府之國」的成都,不可錯過的十大景點,你去過嗎?
    最近有沒有朋友打算去成都遊玩呢?今天方方格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成都不可錯過的十大景點。去旅遊的朋友們可以參考一下。1都江堰都江堰說是古代留給後人最偉大的工程也不為過。這也是成都成為了」天府之國」的原因,正是這麼偉大的工程才能福澤後代,流芳百世。去過的朋友說親眼目睹岷江的水流之急後,就會對自然會產生油然而生的敬畏感。
  • 李舫|成都的七張面孔
    成都有著4500年城市文明史,她的源頭可以追溯到2500年以前,公元前五世紀中葉,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前367年)將都城從廣都樊鄉(華陽)遷往成都,構築城池。《太平寰宇記》記載,成都這個名詞,是借用了西周建都的歷史,周王遷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蜀都。在四川話裡,成都兩個字的讀音就是「蜀都」的意思。所謂成者,畢也、終也。成都的含義,其實就是蜀國建完的都邑,或者說最後的都邑。
  • 揚雄《蜀王本紀》與古蜀傳說探析
    內容提要:古蜀時代,傳說有五個王朝,揚雄《蜀王本紀》就有關於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的記載。這些記載雖然簡略,卻為了解和探討古蜀歷史提供了重要的線索。自上個世紀以來,隨著成都平原諸多古城址、三星堆與金沙遺址等重要考古發現,揭示了古蜀文明的燦爛輝煌,可知傳說的古蜀王朝並非子虛烏有。
  • 太空衣、鞋拔子、火鍋盆……金沙遺址的文物有多「穿越」?
    2001年初,金沙遺址的驚世發現開啟了成都考古發現的「黃金時代」,金面具、太陽神鳥金箔、各類玉器……構建了一個神奇、充滿想像力、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被譽為本世紀初中國第一個重大考古發現。網絡時代,這些數千年前就存在的文物也有成為「網紅」的潛質,前有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太陽輪「撞臉」大巴車方向盤,後有安徽博物院內的雲紋銅五柱器酷似路由器,現在金沙遺址博物館也有三件神器,仿佛古蜀人穿越製造的太空服、鞋拔子、火鍋盆!今(7)日,紅星新聞記者在金沙遺址博物館金牌講解員姚凱的帶領下,見到了這三件文物。
  • 揭秘成都的羅城:晚唐名將高駢奠定成都千年城市格局
    2019年5月,四川成都市於通錦橋附近最新發現一段古代城牆遺址,被考古判斷為唐末羅城的一段城牆,與大多數人經常能見到的通錦橋附近成都軍區保留的清代古城牆並不相同。而早在1990年,成都市西南方位的汪家拐到錦裡就發現過羅城城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