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因素決定了天體是行星還是恆星?

2020-12-12 火星科普

宇宙中存在各種各樣的天體——小行星、彗星、衛星、矮行星、行星、恆星。那麼,為什麼有些天體是像地球一樣的行星,有些則是像太陽一樣的恆星呢?是什麼決定了天體的性質呢?

138億年前,最初的宇宙並沒有天體,也沒有物質,而是只有純能量。在宇宙誕生之後的極短時間內,能量逐漸轉變為各種基本粒子。幾分鐘之後,氫和氦元素被合成出來,它們的質量比例為3:1。由於宇宙迅速膨脹冷卻,宇宙來不及產生其他元素,導致宇宙中的普通物質幾乎是由氫和氦組成。

氫和氦氣體雲瀰漫在宇宙中,它們在引力作用下形成了宇宙中的各種天體。至於會形成怎樣的天體,一切都由質量所決定。

一團星雲的絕大多數物質都會聚集在一起,形成質量非常大的天體,它們自身強大的重力不斷擠壓核心,使得那裡的溫度和壓力升高到足以點燃氫核聚變。一旦開始這個過程,就會產生巨大的能量,不斷向外輻射出光和熱,這樣的天體就是恆星。

恆星釋放出的恆星風吹散了周圍的物質,所以恆星不會無止境的吸收星雲中的物質。殘餘的星雲經過引力作用,最終形成了小行星、彗星、衛星、矮行星、行星。

小行星的質量和尺寸較小,它們的形狀是不規則的,因為自身的引力較弱,不足以把自身塑造成球體。彗星則是由小塊的巖石、塵埃以及冰組成,它們靠近恆星時,吸收熱量,大量蒸發,所以就會變得非常明亮。

大量的太空巖石和塵埃聚集在一起,如果質量足夠大,引力足夠強,就能形成球形天體。質量較大的會成為行星,它們繞著恆星旋轉。質量較小的會成為衛星或者矮行星,前者繞著行星旋轉,後者繞著恆星旋轉。

行星的質量不同,也會產生不同類型的行星。質量較小的行星是巖質行星,它們的表面是固態的,主要由矽酸鹽以及金屬構成,我們的地球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如果行星的質量足夠大,它們的引力能夠束縛住大量的氫氣和氦氣,這樣就會形成氣態巨行星,太陽系中的木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如果氣態巨行星非常靠近恆星,表面溫度很高,它們會被歸類為熱木星,太陽系中並沒有這樣的行星。而在太陽系外,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不少的熱木星,例如,位於2.2萬光年外的SWEEPS-10是一顆熱木星,它的表面溫度高達1650攝氏度,繞其主恆星公轉一周僅需10小時。

另外還有一種行星主要由碳、氧、氮等比氫和氦更重的元素構成,它們組成的物質呈現為固態,所以被稱為冰巨行星,其質量介於巖質行星和氣態巨行星之間,太陽系中的海王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對於恆星而言,質量不同,最終的演化結果也會不一樣。像太陽這樣的中低質量恆星,最終的死亡過程較為溫和,核心會演變成白矮星。而對於超過8倍太陽質量的恆星,它們最終會發生超新星爆發,核心要麼劇烈坍縮成中子星,要麼坍縮成黑洞。

相關焦點

  • 另一個恆星系統的第九行星
    沒有人見過這顆行星的真面目。目前我們也只是根據一群繞太陽運行的小天體的軌跡作出推斷。這些天體到太陽的距離是地日距離的250倍,因此被稱為e-TNOs,海(海王星)外天體。由於這些e-TNOs不尋常的集群軌道,人們引入了第九行星的概念,並認為是這顆尚未被發現的行星引力導致了e-TNOs的異常運動。
  • 銀河系中有上千億顆流浪行星,這些神秘的天體曾進入過太陽系?
    ,科學家把它們稱為恆星系的不穩定因素。通常人們看到的星系圖像都是由無數發光的恆星組成的,然而那些不發光的大型天體數量是遠超過恆星數量的,其中不乏一些因質量原因無法形成恆星的巨行星,一顆名為SIMP J01365663的巨行星在距離地球20光年的地方被發現,科學家發現這是一顆在銀河中四處流浪的失敗恆星,因質量無法達到恆星的最低要求卻又遠遠超過普通的行星,它的質量是木星的12.7倍,但磁場強度是木星的
  • 最大的恆星是誰,最重的恆星又是誰?宇宙中還有比它們更大的天體
    事實上這個比喻一點也不過分,因為地球這顆巖質行星即使是在太陽系之中也算不上什麼。太陽系八大行星中最大的傢伙是木星,它的體積是地球的1300倍,作為一顆氣態行星,它的密度較低,質量是地球的318倍。儘管如此,把木星除去,將太陽系七大行星加在一起的質量總和還不足木星質量的一半。
  • 「矮行星」是介於行星和小行星之間的天體,太陽系已知七顆矮行星
    在我們的太陽系中分布著許多不同類型的天體,主要的天體類型包括恆星、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和衛星。太陽系唯一的恆星就是太陽,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可以說就是太陽系的老大,而其他天體就可以看成是太陽的跟班。
  • 行星能夠比恆星大嗎?在浩瀚的宇宙空間中,任何事都有可能存在
    浩瀚的宇宙有很多種天體,其中恆星和行星是最為常見的兩種天體。在我們的認知裡,恆星是一個能夠發出光和熱的天體,行星圍繞恆星做圓周運動。比如,我們生存的太陽系,中心位置是恆星太陽,圍繞它進行圓周運動的行星有八顆。行星之所以要圍繞恆星運動,主要是恆星的質量比它們要大得多。
  • 恆星和行星的距離?
    01-11 11:21:40 來源: 試試愛生活 舉報   生物進化的過程如此漫長,把它和恆星演化的時間去對比沒有什麼不恰當
  • 為什麼恆星會發光,行星卻不能?是誰在宇宙中點燃了它們?
    在浩瀚的宇宙中,各類天體無數,其中我們最熟悉的包括:恆星、行星、衛星、小行星、彗星、黑洞等等,科學家和天文愛好者們都是使用專業的設備去觀測宇宙,我們普通人又該如何呢?其實,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天氣晴好的夜晚,找到一片沒有被城市燈光所打擾的空地,抬起頭就可以看到璀璨的星空。
  • 太陽與其他的恆星有什麼不同,為啥被叫做太陽系?
    其實這種回答並沒有說清楚問題的實質,要真正說清楚,還是有幾分難度的。因此這個無人問津的問題,俺還是來認真說說。太陽系之所以叫太陽系,至少有如下幾個因素:1、因為這個系統裡有地球存在,地球上有你我他這樣的人類存在,這些人類把地球圍繞著公轉的那顆恆星叫做「太陽」,因此就有了太陽系。
  • 930億光年的宇宙有什麼?除了行星還是行星,外星文明真的存在?
    據悉最新的研究認為宇宙的直徑為1560億光年,甚至更大,而人類當前能觀測到的只有930億光年,宇宙的物質也非常複雜,有各種各樣的恆星、星系,還有其他一些物質構成,其中光是星系就可以分為五種:橢圓星系、透鏡星系、漩渦星系、棒旋星系和不規則星系。
  • 宇宙中所有的恆星、行星、衛星,為何都是圓球體?這裡告訴你原因
    荒誕的地平說,至今還有人相信航天技術不僅讓我們看清了地球的全貌,也看清了宇宙其他星球的全貌,比如月球、木星、火星、太陽.....後來科學家經過總結,把宇宙中存在的天體從小到大歸為這幾類:隕石、小行星、彗星、衛星、行星、恆星、星系,如果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這些天體類別存在一個很有趣的規律,那就是比較小的天體,比如隕石、小行星
  • 北極星不是行星是恆星,而且輪流當值,這個說法靠譜嗎?
    而在夜空中,我們肉眼能夠看到的星星有6千餘顆,其中只有5顆行星能夠看到,其餘的都是恆星。恆星是什麼?就是由於質量很大,在巨大引力壓縮下,中心不斷發生著核聚變,由此產生巨大的能量輻射,不斷向太空散發著光和熱的天體。而行星一般比恆星要小很多,質量必須小於太陽的0.8%以上,本身不發光發熱,只有依靠反射恆星光芒才能夠被人類看到。
  • 恆星撞擊可能為行星宜居性提供燃料
    在外星生命的探尋中,地球作為唯一已知的宜居行星始終為搜尋的起點。「我們在尋找能夠讓人想起家的行星」,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天文學家 Natalie Batalha說。這意味著巖質行星與其恆星——類似太陽的恆星——之間的距離恰到好處,使行星能夠吸收足夠的恆星星光,從而令其表面的水以液態形式存在。
  • 了解太空中目標天體的精確位置有多難?|蘇聯|行星|地球
    金星1號探測器可能因為偏離太多而無法獲得任何有用的數據,它也可能直接撞向行星,造成不光彩的墜毀。可以想見,在這些慘痛的教訓之後,科學家們會多麼努力地確定太陽系天體的位置,與之相關星曆表也編製得越來越厚,越來越精確。然而,即使有了長足的進步,精確定位太空飛行器及其行星目標所面臨的基本問題仍未完全解決。在某種意義上,問題反而愈加尖銳。
  • 英媒:太陽系或曾存在第二顆恆星幫助吸引「九號行星」
    參考消息網8月25日報導 英媒稱,數十億年前,我們的太陽系中或曾有兩顆恆星。倘若情況如此,這可以解釋太陽系是如何吸引其最外層的天體,包括假想的「九號行星」等。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8月24日報導,太陽系的體積遠遠大於8顆公認行星所佔的空間:它外延至奧爾特雲。
  • 恆星撞擊可能為行星宜居性提供燃料,新能源的發現,人類的福音
    這意味著巖質行星與其恆星——類似太陽的恆星——之間的距離恰到好處,使行星能夠吸收足夠的恆星星光,從而令其表面的水以液態形式存在。但是天文學家發現數以萬計的行星時,他們遇到了由各種各樣的行星組成的混亂的動物園。因此,巖石行星(從目前望遠鏡的識別能力來看,是地球型行星)可能與我們熟悉的世界大不相同。那麼,這個巖石行星的環境究竟有多可靠呢?即使是極度奇怪的世界也能產生生命嗎?
  • 科學家確認行星HD106906 b的軌道,或能解釋第九大行星是否存在!
    由於科學家發現太陽系柯伊伯帶的一些小天體擁有異常的運行軌跡,似乎受到了某大質量天體的磁場影響,科學家認為有軌跡特殊的天體在遠離太陽的地方運行,這顆大型天體可能就是傳說中的第九大行星,由於這顆天體大多數時間在很遠的位置上緩慢行進很難被人們發現,科學家希望能證實這顆天體就是造成太陽系行星異常的原因,只是大型天體在如此遙遠的位置上還會圍繞太陽運行嗎?
  • 宇宙中天體的類型
    恆星恆星是宇宙中能觀察到的最多的天體,因為它們自己是發光體。恆星就像一個大火球,溫度極高,它們是氣態的。恆星的能量來自於氫的核聚變(或者其他物質的核聚變)。由於體積和質量的不同,恆星的顏色、表面溫度、亮度和壽命都會有所差別。我們在地球上所能看到的恆星都位於銀河系內。
  •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流浪行星」 不受任何恆星約束
    | 字號:A+ | A-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流浪行星】據美國太空網近日報導,美國和波蘭天文學家在最新一期《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在線版上撰文指出,他們藉助微引力透鏡,可能發現了迄今已知最小的「流浪行星」,其「體重」約為地球的10%
  • 一種新行星「超熱海王星」現身 此前模型認為這種天體不可能存在
    研究人員指出,此前有模型指出,此類行星不可能存在,因此,對其進行進一步分析有助洞悉行星的形成和演化歷程。 LTT 9779b的公轉周期僅19個小時,由於距恆星非常近,恆星發出的輻射將行星加熱到1700攝氏度以上。「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提供的初步觀測數據表明LTT 9779b存在。隨後,科學家藉助「高精度徑向速度行星搜索器」提供的數據,確認了其存在。
  • 木星的體積比最小的恆星還要大,為什麼它不能成為恆星呢
    銀河系中處於主序階段最小的恆星是EBLM J0555-57Ab,它是一顆距離我們有600光年遠的紅矮星。雖然它是主序恆星,但它的體積卻非常小,平均半徑只有5.9萬公裡,只比土星要大一點。太陽系中有兩顆天體比它還大,一顆是太陽,另一顆也是充滿氫氣的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