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撞擊可能為行星宜居性提供燃料,新能源的發現,人類的福音

2021-01-09 夏微涼半夏

在外星生命的探尋中,地球作為唯一已知的宜居行星始終為搜尋的起點。「我們在尋找能夠讓人想起家的行星」,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天文學家 Natalie Batalha說。這意味著巖質行星與其恆星——類似太陽的恆星——之間的距離恰到好處,使行星能夠吸收足夠的恆星星光,從而令其表面的水以液態形式存在。

但是天文學家發現數以萬計的行星時,他們遇到了由各種各樣的行星組成的混亂的動物園。因此,巖石行星(從目前望遠鏡的識別能力來看,是地球型行星)可能與我們熟悉的世界大不相同。那麼,這個巖石行星的環境究竟有多可靠呢?即使是極度奇怪的世界也能產生生命嗎?「什麼物理過程會使它們更加多樣化?」Batalha說:「這也是我們努力想弄清楚的問題。

很多這樣的物理過程發生在行星的內部深處。特別是行星內部的放射性元素會加熱行星內部,對居住性產生很大的影響。至少在地球上,強壯穩定的地熱來源對板塊結構和行星磁場的形成至關重要,兩者都被認為對生命有決定性的影響。由於核心熱量,地殼板塊像傳送帶一樣在地球表面滑動,有助於穩定行星的氣候。通過地質時代的碳循環,板塊運動也能調節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我們星球的磁場會形成地核旋轉的熔融鐵層產生的電流,有助於抵抗嚴酷的宇宙輻射。這種地質「發電機」的性能取決於地幔的放射性熱量含量。

今天,一項新的研究顯示,一個適宜居住的世界可能確實需要適量的放射性核素。放射性核素太多,行星可能缺乏形成強磁場的旋轉發電機,但這可能會導致在熱巖石中烤出的厚而惡劣的大氣層。放射性核素太少,行星不溫暖的內核太冷,無法維持地質活動3354,可能會使發電機停止運行。

該研究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第一作者是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地球物理學家弗朗西斯尼莫。Nimmo說:「地球和大小、年齡。

發現適合居住的行星了嗎?要感謝中子星的放射性核素對行星內核的可能影響。這項研究的學者們不是第一個探索這個課題的團隊。但是,據沒有參與這項研究的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地理學家史蒂芬莫傑斯稱,該論文探討了「發生在外星星球上的各種熱量引起的地球物理學和地球動力學結果」。比我以前讀過的相關研究更詳細。

在我們的行星內部,熱帶流驅動發電機。熱熔鐵從深處升起,與最高層溫度較低的地幔相遇冷卻,再次向地核方向下沉。這個周期將熱量傳遞到地幔,通過板塊運動通過表面釋放。熱地幔物質從板塊邊界和其他地質結構活動區域的地殼裂縫中滲透出來。

出去。冰冷的地表巖石堆被推入熱騰騰的地幔,冷卻得像在熱飲中放冰塊一樣。Nimmo表示,沒有板塊運動,地幔就不會有效冷卻,更不用說在調節地球氣候方面的重要性了。也就是說,地球如果沒有板塊運動,就不會形成對流,而是討論發電機的存在。

巖石行星是否有發電機和板塊運動並不是事先決定的。在圍繞我們太陽公轉的所有地球行星中,只有地球兼有兩者,這很有可能是因為地球的大部分熱量還留在其中。

Mojzsis表示,目前地球約一半的熱量是出生時留下的,這些熱量來自數千萬年來無數巖石在重力作用下聚集而產生的高能衝擊。而且我們星球上其餘的內部熱量大部分來自放射性核素釷232和鈾238。

這种放射性核素很有可能是由中子星——的質量恆星爆炸留下的超密度恆星殘骸3354的劇烈碰撞形成的。在這些衝突事件中,中子聚集在中核上,形成更重的核,其中一些隨後爆炸到更廣闊的宇宙中。這種衝突很少見。在銀河系這樣的大星系,大約每10萬年發生一次。每次碰撞都會產生大量放射性核素,它們最終參與形成巨大的氣體和塵埃雲,這些氣體和塵埃雲有時會倒塌,形成恆星和行星。由於這種碰撞太少,銀河系恆星內放射性核素的豐度在我們太陽系「地區」水平的約30%到300%之間差異很大。

相關焦點

  • 恆星撞擊可能為行星宜居性提供燃料
    在外星生命的探尋中,地球作為唯一已知的宜居行星始終為搜尋的起點。「我們在尋找能夠讓人想起家的行星」,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天文學家 Natalie Batalha說。這意味著巖質行星與其恆星——類似太陽的恆星——之間的距離恰到好處,使行星能夠吸收足夠的恆星星光,從而令其表面的水以液態形式存在。
  • 銀河系恆星數千億顆,為什麼發現的行星只有幾千顆,哪種更多?
    太陽系本來不是一個星系,只是一個恆星系統,為了敘述方便,在這裡把太陽系外行星成為系外行星。在上世紀早期,由於觀測手段的限制,人類還沒有發現系外行星的存在。一直到了1990年,人類才第一次觀測到系外行星。
  • 尋求地外人類可以居住的行星:意外發現地外二級行星文明
    克卜勒太空望遠鏡2015年7月23號NASA宣布發現了一顆是地球2.0倍的行星:克卜勒452B,就是現在我們熟知的超級地球,這顆行星距離地球1400光年,體積比地球大60%,據NASA科學家推測,這顆行星很可能是一顆巖石類行星,而且這顆超級地球距離其母恆星的位置和地球距離太陽的位置非常相似,所以科學家預測這顆超級地球很有可能存在著液態水以及存在著生命
  • 系外類地行星光譜中首次發現水分子
    有史以來第一次,天文學家在系外巖石行星的大氣層中發現了水蒸氣。有趣的是,這顆行星位於其恆星所謂的宜居帶中,讓它成為銀河系中最有希望找到地外生命跡象的地方之一。 由克卜勒太空天文臺發現的K2-18b行星位於110光年之外。
  • 氣態行星表面存在小行星撞擊痕跡嗎?
    而這種情況會導致兩種結果,一種是被吸引的星球成為了大引力星球系統的一部分,就如恆星系統裡面的行星以及行星系統裡面的衛星。另一種是被吸引的星球會狠狠地撞在產生引力的星球上,這也是目前宇宙中較為常見的現象。根據天文學家長期對太陽系內行星進行研究,發現每一顆行星都曾遭受過小行星的撞擊。只不過,對於大多數行星來說,撞擊並沒有在其表面留下明顯的痕跡。
  • 科學家發現51光年外行星無線電信號,將進一步研究其宜居性
    儘管需要更多的觀察來確認這項發現,但如果將該發現進行驗證,其很可能是已經探測到的第一個系外行星發出的無線電信號。 ,當時研究人員希望更好地了解了無線電信號與行星磁場之間的聯繫。 研究人員經過100多個小時的搜尋,最終在距地球51光年外的牧夫座發現了值得注意的無線電信號,使他們能夠通過磁場進一步了解行星。
  • 「行星獵人」再發現66顆系外行星,這裡面會有「第二地球」嗎?
    簡單來說,就是太陽系之外的行星。當人類對於太陽系有所了解的時候,一些天文學家就相信,太陽系之外也有行星的存在,不過卻始終都沒有發現。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人類才第一次發現了第一顆系外行星。行星圍繞著恆星運行,這是很普通的天文常識,而且這種運動規律,也是有周期可循的。所以,天文學家們通過恆星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的被遮擋的陰影,來判斷行星可能存在的位置,以及它和恆星之間的距離,從而對它進行觀測分析。
  • 殭屍行星究竟恐怖在哪裡?死而復生算不算?
    能夠吞噬萬物的黑洞,可以將其它恆星的燃料轉化為自己燃料的吸血鬼恆星等等。事實上,宇宙中還有一個神秘而恐怖的天體,那就是殭屍行星!殭屍行星是北落師門β的另一個暱稱,是一顆巨大的外來行星,質量大約是木星的3倍。這是目前為止人類發現的最大行星,是一顆可以用光學設備拍攝到的行星。
  • 強大的恆星耀斑可能不會阻止系外行星的生命,可能有助於其探測
    在宇宙的其他地方,健壯的恆星耀斑也具有耗盡和破壞大氣氣體(如臭氧)的能力。如果沒有臭氧,有害水平的紫外線(UV)可以穿透行星的大氣層,從而減少了其掩藏表面生命的機會。通過將3-D大氣化學和氣候模擬與來自遙遠恆星的火炬數據相結合,一個由西北領導的團隊發現,恆星耀斑在行星的大氣層和宜居性的長期演變中可能起著重要作用。
  • 小行星撞擊地球結果有多嚴重?模擬推演,人類文明可能就此中斷
    之前發了文章討論外來恆星意外和太陽相撞的後果,那的確是杞人憂天中的杞人憂天。因為從實際天文數據來講,太空中無論行星還是恆星,於星際空間而言,佔比極低,且密度極低,確確實實是極低概率的事。坦白說,關乎人類生存的重大災難事件,恆星撞擊太陽這種,研究的價值並不大。
  • 新模型顯示曾被巨大行星撞擊過
    但朱諾號並不僅僅只是穿梭於宇宙的狗仔,更是一個功能齊全的宇宙實驗室,利用更重精密的儀器來探測這個龐大的行星。近日科學家在對木星的引力場進行精確測量後,發現這顆行星的核心並不像預期的那樣密集。現在一些科學家提供了一個近乎世界末日的假設理論:一個質量地球高10倍、接近於天王星的「行星胚胎」(Planetary Embryos) 可能會撞擊太陽系中的最大行星--木星,並擾亂它的核心。
  • 天文學家新發現:木星可能曾把一顆行星驅逐出了太陽系
    如果你想製造出和我們差不多的另一個太陽系——有中心恆星、巖石行星和氣態巨行星——開始時你只需要一團夠冷夠密的氣體分子雲,它就會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坍縮。之前幾代恆星會將產出的重元素返還回宇宙中去,所以只要它們的數量足夠多,而你又讓這些新星團在物質最集中的地方形成,你就會擁有所有必要的原材料,來製造一個物質豐富的恆星與行星系統。
  • 另一個恆星系統的第九行星
    最近,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擁有「九號行星」的系統,該發現為這一假說注入了新的活力。這顆名為HD 106906b的行星繞著336光年外的一個雙星系統運行。它的質量約為11個木星,軌道半徑是地日距離的730多倍。目前根據14個e-TNOs的軌道,猜測出第九行星的公轉軌道(淺綠色)。
  • 科學家觀測到因「飢餓」自相殘殺的恆星!為天體進化提供新方向
    其實我們所看到的星星就是各種行星、恆星、或者彗星由於反射太陽的光而造成的,但是由於這些行星和恆星距離太陽系十分遙遠,最小的恆星距離太陽系也有十幾光年(光走十幾年的距離)。因此,我們我們所看到星光其實是這些星系十幾年前或者更早發出的!
  • 為什麼太陽系行星布局如此的與眾不同?可能是木星背後引導的結果
    地球是人類生存的家園,而在地球之外則是直徑達2光年有太陽系。人類走出地球之後,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我們的母星系太陽系,通過觀測我們了解了太陽系的行星結構,知道整個太陽系有八大行星。八大行星中,有四顆是類地行星,有四顆是氣態行星,這種對半分的排列讓不少人感到不可思議。最初科學家認為,銀河系有上千億顆恆星,有上千億個恆星系,而我們的銀河系只不過是其中之一。
  • 防小行星撞擊有了「中國功夫」 我國科學家提出「以石擊石」
    核爆可以快速見效,但產生的碎塊可能仍然會撞擊地球。此外,在外太空使用核武器是國際法明確禁止的。這也是2019年行星防禦大會的模擬演習中,核爆最後沒能實施的直接原因。 利用人造飛行器高速撞擊小行星,瞬間改變小行星的運行速度,使得小行星偏離撞擊地球的軌道。動能撞擊防禦方法原理簡單、技術可行,是目前最成熟的非核小行星防禦方法。
  • 宇宙的生死循環 行星和恆星驚人的死亡方式
    有些行星和恆星的死亡方式規模浩大。但我們尚未介紹最驚人的毀滅方式,猛然爆炸成超新星不算什麼。產生所謂的超高速恆星才叫驚人。超高速恆星非常酷,因為它們不同於我們銀河系裡的普通恆星,他們能逃離星系。恆星如何能逃離星系一切完全取決於一場生死之戰,雙星系統穿越星系時,如果轉錯了彎就可能會碰上超級黑洞,過於靠近黑洞時,黑洞的重力會抓住其中一顆恆星,造成另一顆恆星高速飛離。
  • 在「塔圖因行星」的天空升起兩顆太陽
    好像天行者家園——電影「星球大戰」的沙漠行星塔圖英,我們在塔圖英的世界可以看見兩個太陽「旭日東升」、「日落西山」的美景,行星塔圖英繞著兩顆恆星旋轉,地球只繞一顆太陽恆星轉動,科學家曾經確定,只有非宜居性的巨型氣體行星可能繞雙恆星系旋轉,巖石態行星、或固體行星不會出現在雙恆星的公轉軌道上
  • 太陽系中最大行星是木星,那麼在宇宙中,最大的行星又有多大?
    不過聽說地球上的水可能是這次大規模的彗星撞擊帶來的。木星最近的光榮事跡1994年的彗木相撞事件是有史以來第一次親眼目睹行星被彗星撞擊的奇觀,只是比較可惜撞擊面背著地球,不過通過望遠鏡觀測發現,撞擊的閃光甚至照亮了木星的衛星,這個實在有些誇張,而且當撞擊位置幾個小時後轉到正面時,天文學家直接就驚呆了,撞擊在木星表面留下了比地球還大的痕跡!
  • 銀河系內至少存在3億顆宜居行星,人類第二家園真的存在嗎?
    該計劃壽命最初定為 3.5 年,但是由於望遠鏡持續出現故障,整個計劃一再延長,直到 2018 年,克卜勒望遠鏡正式宣布退休。雖然命途多舛,克卜勒望遠鏡依然獲得了大量有價值的數據和觀測結果。克卜勒計劃在一生中觀測到了 53 萬多顆恆星,並發現了 2800 顆系外行星。在 2015 年,NASA 公布了克卜勒發現的位於宜居帶的 4 顆行星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