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恆星系統的第九行星

2020-12-22 騰訊網

周一 · 知古通今|周二 · 牧夫專欄

周三 · 太空探索|周四 · 觀測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測|周六 · 茶餘星話|周日 · 視頻天象

編譯:雷豐圖

參考文章:https://www.universetoday.com/149252/astronomers-have-found-planet-9-in-another-solar-system/

校對:牧夫天文校對組

排版:雷豐圖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雖然人們對太陽系愈發了解,但我們仍面對著許多未解之謎,其中之一就是太陽系內是否存在著一個距離極遠的、巨大的第九行星。

沒有人見過這顆行星的真面目。目前我們也只是根據一群繞太陽運行的小天體的軌跡作出推斷。這些天體到太陽的距離是地日距離的250倍,因此被稱為e-TNOs,海(海王星)外天體。由於這些e-TNOs不尋常的集群軌道,人們引入了第九行星的概念,並認為是這顆尚未被發現的行星引力導致了e-TNOs的異常運動。

最近,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擁有「九號行星」的系統,該發現為這一假說注入了新的活力。

這顆名為HD 106906b的行星繞著336光年外的一個雙星系統運行。它的質量約為11個木星,軌道半徑是地日距離的730多倍。

目前根據14個e-TNOs的軌道,猜測出第九行星的公轉軌道(淺綠色)。

Credit: Tomruen – Own work, CC BY-SA 4.0

這些成果發表在《天文學雜誌》上,題為《首次探測到HD 106906 b的軌道運動:類九號行星軌道上的一顆寬分離系外行星》,主筆是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阮美吉(Meiji M. Nguyen)。

故事要從2004年哈勃首次觀測到HD 106906 b說起,當時人們對它所在的恆星系統知之甚少。

同樣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保羅·卡拉斯(Paul Kalas)是論文的作者之一。在與《今日宇宙》的郵件交流中,卡拉斯透露了更多關於HD 106906 b有趣的背景故事:有間接證據表明恆星周圍存在塵埃盤,類似於太陽系中的小行星帶和柯伊伯帶。2004年7月24日為了進一步研究,天文學家利用哈勃望遠鏡對這個系統進行了第一次觀測。

當時,科學家並不知道這個恆星系統的中心實際上是雙星系統,也不知道視野中的一顆背景星其實是一顆系外行星。他們只知道的是中心恆星是一個巨量紅外輻射源,由此可推斷周圍有一個溫暖的塵埃盤。

2004年哈勃拍攝的HD 106906, 以及HD 106906 b行星 (圖中標註為b),當時科學家們以為它只是一顆更遙遠的背景星。

Image Credit: Nguyen et al, 2020.

2004年天文學家利用哈勃望遠鏡尋找這個塵埃盤,但他們並沒能認出來。卡拉斯表示:「這個圓盤非常扭曲,以致於我們當時誤以為是噪聲偽影。」 同樣地,天文學家也沒能認出這顆行星。由於行星距離雙星系統過於遙遠,天文學家很自然地將其誤認為是背景星。

故事到了2013年,天文學家利用位於智利阿塔卡馬沙漠的拉斯坎帕納斯天文臺的麥哲倫望遠鏡研究該雙星系統。通過長時間拍攝多張圖像得到了星軌,並將其與HD 106906(雙星)相對於更遙遠的"背景星"在天空中移動的軌跡進行比較, 天文學家發現HD 106906 b(行星)移動的方向和距離與雙星完全一致。確定HD 106906b不是一顆背景星,而是一顆巨行星。

下面就是雙子座行星成像儀(GPI)大顯身手的時候了。GPI是位於智利的雙子座南望遠鏡上的一個極其先進的光學系統。它可以進行光譜和偏振觀測。它的特長是尋找距離恆星相對較近的氣態巨行星,這是其它儀器難以做到的。它還擅長研究像雙星HD 106906周圍的塵埃盤那樣的物質盤。

卡拉斯說:「2015年,我們利用雙子座行星成像儀對雙星周圍的塵埃盤進行直接成像。在查詢哈勃資料庫的時候,我發現早在11年前就已經觀測到了這個塵埃盤。HD 106906b確實是一個行星而不是噪聲偽影。」

GPI對 HD 106906 附近塵埃盤的成像。

Image Credit: GPI/Kalas et al, 2015.

2017-2018年間,天文學家為了對HD 106906系統和塵埃盤進行更加細緻的成像,再次利用哈勃望遠鏡進行了觀測。利用2004年到2018年間的哈勃數據,天文學家首次測量了行星相對於恆星的運動,發現HD 106906 b的一年大約相當於地球上的15000年。

另一個天文臺也參與進來:歐空局的蓋亞任務。卡拉斯解釋:「如果沒有蓋亞衛星的數據,我們根本無法測量HD 106906b在14年裡的微小運動。蓋亞為我們提供了背景星的精確位置,由此我們只需要在建好的參考網格中測量一段時間內位置的變化就可以了。」

天文學家認為,這顆行星的「慢動作」軌道是由於它與其恆星之間的距離較遠,導致恆星與行星之間的引力較弱。細長的傾斜軌道遠在環繞恆星的塵埃盤之外。該塵埃盤本身的形狀也不尋常,這使得它很難被探測到,目前的解釋是因為它受到了來自行星的引力作用。

阮美吉在新聞稿中解釋說:"在太陽系中,所有的行星都大致位於同一平面,如果木星軌道相對於這個平面傾斜30度,就會很奇怪。那麼為什麼HD 106906b會位於一個距離恆星那麼遙遠的傾斜軌道上呢?"

根據哈勃望遠鏡從2004年和2017年拍攝的HD 106906 b的位置變化所預測的軌道(白色線),幾乎所有可能的軌道都是極端不對稱的。

Credit: Nguyen et al.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個變形的塵埃盤?第一個猜想跟行星有關。它一開始形成時可能比現在更接近恆星,然後逐漸向外遷移。最後由於恆星周圍氣體盤的作用, 使它的軌道變成今天的模樣。

但是雙星系統的引力場很複雜,可能會將行星「踢出」它原本「舒適」的位置。它差點兒就被踢出星系,變成一顆流浪行星。但最終,它佔據了星系中的一個偏心軌道。所有這些活動可能將塵埃盤扭曲成不尋常的形狀。

隨後,一顆流浪恆星經過,穩定了HD 106906 b的軌道,這個系統就變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蓋亞衛星還發現了候選的流浪恆星,使這個猜想更具有說服力。

HD 106906 b和我們太陽系假想的第九行星之間有很多相似之處。在第九行星的猜想裡,它也可能是在靠近太陽的地方形成的,但隨後被與木星的相互作用驅逐。這種相互作用很可能將第九行星彈射到太陽系的未知區域,遠遠超出冥王星的軌道。隨後就像HD 106906 b那樣,一顆恆星經過,穩定了第九行星的軌道。

巨行星的「流浪三部曲」

Credit: NASA, ESA, and L. Hustak (STScI)

這就好像我們有一臺時光機,可以回到46億年前年輕活躍的太陽系,當所有物質都在四處亂竄,重新排列,可能會發生什麼。

當然,目前我們依然只有第九行星的間接證據。但很多科學發現都是出自不斷積累的證據。海王星是用數學的方法,早在沒有直接觀測之前就被預言了。它被發現的部分原因是天王星不規則的公轉軌道。因此海王星的發現被認為是利用不規則軌道尋找行星的成功案例。

我們觀察太陽系比觀察其他星系要容易得多,我們知道有一組天體有著不尋常的集群軌道。會不會是第九行星造成的?如果一顆行星確實是造成海外天體軌道異常的原因,那麼它應該有一個相對於太陽系平面傾斜的偏心軌道。這就類似於HD 106906b的情況。

第九行星假說只是一種可能的解釋。一些天文學家認為,eTNOs的綜合質量或許為其軌道提供了必要的引力。另一些人則認為,第九行星實際上可能是一個太初黑洞,而不是行星。還有人認為是觀測偏倚在起作用,eTNOs的軌道集群只是更大格局中的一小部分。

但HD 106906 b的發現無疑給第九行星假說帶來了新的啟示。我們現在知道,一顆大行星可能會在一個極遠的軌道上運行。接下來,也許我們可以探測到HD 106906 b自己的一小群天體,HD 106906b塑造了這些天體的軌道。不過這已經遠超我們現有的觀測能力。

至於HD 106906系統,我們可能只是在研究它的初期,很多問題仍沒有得到解答。我們可能要等待觀測能力的再一次飛躍。

責任編輯:毛明遠

牧夫新媒體編輯部

『天文溼刻』 牧夫出品

微信公眾號:astronomycn

藝術家對於 HD 106906 b 的猜想,一個比木星更大的巨行星在離恆星一千億公裡的軌道上運行。

Credit:

ESA/Hubble, M. Kornmesser

謝謝閱讀

相關焦點

  • 冥王星之後,第九行星有了新線索,科學家發現一顆軌道異常的行星
    其實關於第九顆行星的存在我們其實沒有任何的直接證據,而是一些說服力不怎麼強的間接證據,而科學家堅信這個間接證據就預示著還有一顆行星為被發現的原因是:當年我們通過同樣的方式發現了海王星的存在。但還是有不少的天文學家堅持有第九顆行星的存在。而最近發表在《天文學》雜誌上的一篇論文更加讓相信存在第九顆行星的人有了更大的希望。這篇論文為太陽系內第九行星的存在提供了證據和線索。
  • 新發現,類似太陽系中發現了「九號行星」
    他們還直視著這顆行星,但沒有將其識別為一顆。相反,他們認為它是背景恆星,部分原因是它繞著系統恆星的距離極高。卡拉斯說:這顆行星離雙星很遠,以至於自然會期望在這個遙遠的位置找到一顆背景恆星,而不是一顆行星。現在,故事跳到了2013年,當時天文學家在智利阿塔卡馬沙漠拉斯坎帕納斯天文臺的麥哲倫望遠鏡上研究了該系統。
  • 宇宙的生死循環 行星和恆星驚人的死亡方式
    有些行星和恆星的死亡方式規模浩大。但我們尚未介紹最驚人的毀滅方式,猛然爆炸成超新星不算什麼。產生所謂的超高速恆星才叫驚人。超高速恆星非常酷,因為它們不同於我們銀河系裡的普通恆星,他們能逃離星系。恆星如何能逃離星系一切完全取決於一場生死之戰,雙星系統穿越星系時,如果轉錯了彎就可能會碰上超級黑洞,過於靠近黑洞時,黑洞的重力會抓住其中一顆恆星,造成另一顆恆星高速飛離。
  • 雙星系統有兩個恆星,那行星還能穩定的運行嗎?冥王星給出答案
    ——擊壤歌冥王星雖已被貶為矮行星,但對它的研究讓我們得到了關於地外遙遠行星重要的信息!假如,一顆行星繞一個雙星系統公轉,當有兩個引力源存在的時候,這個行星的運行會發生什麼?以我們目前的觀測水平,我們無法看到對地外行星進行比較細緻的研究,但冥王星卻為這個問題帶來了一定的啟示!
  • 銀河系恆星數千億顆,為什麼發現的行星只有幾千顆,哪種更多?
    太陽系本來不是一個星系,只是一個恆星系統,為了敘述方便,在這裡把太陽系外行星成為系外行星。在上世紀早期,由於觀測手段的限制,人類還沒有發現系外行星的存在。一直到了1990年,人類才第一次觀測到系外行星。
  • 什麼因素決定了天體是行星還是恆星?
    宇宙中存在各種各樣的天體——小行星、彗星、衛星、矮行星、行星、恆星。那麼,為什麼有些天體是像地球一樣的行星,有些則是像太陽一樣的恆星呢?是什麼決定了天體的性質呢?138億年前,最初的宇宙並沒有天體,也沒有物質,而是只有純能量。
  • 系外超級行星確認!離奇的運行軌道或暗示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存在
    200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IAU)正式定義行星概念,新定義將冥王星排除行星範圍,將其劃為矮行星(類冥天體)。此後,人們就一直希望找到真正的第九行星。迄今為止,已發現的4300多顆確認的系外行星都有共同之處:即與其宿主恆星軌道距離較近,而距太陽系較遠。現在,天文學家又發現了一顆巨大的系外行星,該行星圍繞著一顆雙星運行,繞行一周需要15000年。
  • 行星能夠比恆星大嗎?在浩瀚的宇宙空間中,任何事都有可能存在
    浩瀚的宇宙有很多種天體,其中恆星和行星是最為常見的兩種天體。在我們的認知裡,恆星是一個能夠發出光和熱的天體,行星圍繞恆星做圓周運動。比如,我們生存的太陽系,中心位置是恆星太陽,圍繞它進行圓周運動的行星有八顆。行星之所以要圍繞恆星運動,主要是恆星的質量比它們要大得多。
  •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流浪行星」 不受任何恆星約束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流浪行星」 不受任何恆星約束 2020-11-06 14:22:07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劉霞,不受任何恆星約束,在銀河系內自由遊蕩。如獲證實,這一發現將有助科學家更好地認識「流浪行星」。天文學家認為,大多數「流浪行星」的誕生方式與普通行星無異——由圍繞一顆新形成恆星旋轉的氣體和塵埃凝聚而成。但這些行星最終在其他物體(尤其是氣態巨行星)的引力作用下脫離了母體系統,成為了一顆「流浪行星」。理論表明,以這種方式逃逸的「流浪行星」大多是巖石行星,質量約為地球的30%—100%,即所謂的「流浪行星」。
  • 恆星撞擊可能為行星宜居性提供燃料
    在外星生命的探尋中,地球作為唯一已知的宜居行星始終為搜尋的起點。「我們在尋找能夠讓人想起家的行星」,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天文學家 Natalie Batalha說。這意味著巖質行星與其恆星——類似太陽的恆星——之間的距離恰到好處,使行星能夠吸收足夠的恆星星光,從而令其表面的水以液態形式存在。
  • 太陽系周圍有1004個恆星系統,科學家:地球早就暴露了
    對此,很多人認為,既然我們人類可以觀測其他的恆星系統和行星,那麼其他行星上面如果存在智慧生命的話,那麼也能夠通過望遠鏡來觀測到我們地球,要知道在太陽系附近有整整1004個恆星系統,只有這些恆星有合適的位置,就能夠觀測到地球,甚至能夠通過分析地球大氣層的成分,來分析地球是否具有生命。
  • 殭屍行星真的是恐怖行星嗎?為什麼起這個名字?
    殭屍行星,是北落師門β的另一個暱稱,是一顆巨大的外來行星,質量大約是木星的3倍。它是首顆在可見光下能直接拍攝成像的外來行星。該行星環繞著塵埃包裹的恆星北落師門運行,後者位於距離地球25光年的南魚座。自2008年首次觀測到它的存在,科學家對它的後續研究表明這顆行星其實只是巨大的塵埃雲。
  • 搜尋第九行星:潛伏在太陽系最遠端的是一個黑洞?
    至於其他的天文團隊,他們多數認為發現神秘的第九行星將是一項重大天文發現,但他們將希望寄托在新一代望遠鏡,例如:魯賓大型巡天望遠鏡,該望遠鏡是以天文學家威拉·魯賓的名字命名,魯賓曾在上世紀70年代發現首個暗物質證據。魯賓巡天望遠鏡將於2022年開始全天位勘測,或將提供第九行星存在的間接證據。發現這顆行星將是一場勝利,但對於當前太陽系如何形成的理論而言,或將暗示著一場災難。
  • 太陽系也是雙星系統?它每2600萬年回一次,還與第九行星有關
    而且通過分析,科學家們認為,銀河系中的恆星系統,一半以上都是雙星系統,這是什麼概念呢?意味著很多恆星系統中,都有著兩顆恆星,像太陽系這種只有一顆恆星,而且運行還非常穩定的恆星系統,其實還是很難得的。研究者表示,當時有一名叫穆勒的科學家通過演算,發現地球上物種大滅絕是存在周期性的,大約每隔2600萬年,就會發生一次。
  • 為什麼恆星會發光,行星卻不能?是誰在宇宙中點燃了它們?
    在浩瀚的宇宙中,各類天體無數,其中我們最熟悉的包括:恆星、行星、衛星、小行星、彗星、黑洞等等,科學家和天文愛好者們都是使用專業的設備去觀測宇宙,我們普通人又該如何呢?其實,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天氣晴好的夜晚,找到一片沒有被城市燈光所打擾的空地,抬起頭就可以看到璀璨的星空。
  • 北極星不是行星是恆星,而且輪流當值,這個說法靠譜嗎?
    而在夜空中,我們肉眼能夠看到的星星有6千餘顆,其中只有5顆行星能夠看到,其餘的都是恆星。恆星是什麼?就是由於質量很大,在巨大引力壓縮下,中心不斷發生著核聚變,由此產生巨大的能量輻射,不斷向太空散發著光和熱的天體。而行星一般比恆星要小很多,質量必須小於太陽的0.8%以上,本身不發光發熱,只有依靠反射恆星光芒才能夠被人類看到。
  • 宇宙中的恆星:盤點5個「最」特別的
    質量最大的恆星:RMC 136a1RMC 136a1是宇宙中已知恆星中質量最大的,儘管它的直徑只有太陽的30倍,但是質量達到了太陽的300倍。RMC 136a1不僅是質量最大的恆星,也是最明亮的恆星。最小的恆星:EBLM J0555-57Ab恆星的體型越大,燃燒消耗的物質越多,衰老得越快。相比之下,一些體型嬌小的恆星新陳代謝比較慢,壽命比較長。
  • 科學家發現π行星:每3.14天繞恆星旋轉一周,網友:就叫它派大星吧
    【科學家發現π行星:每3.14天繞恆星旋轉一周,網友:就叫它派大星吧】外媒稱,有些時候,宇宙似乎是有意使一些事情變得如此有趣。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π行星」,它的大小與我們的地球相仿,距離我們大約185光年。
  • 【科學家發現π行星:每3.14天繞恆星旋轉一周,網友:就叫它派大星吧...
    【科學家發現π行星:每3.14天繞恆星旋轉一周,網友:就叫它派大星吧】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π行星」,它的大小與我們的地球相仿,距離我們大約185光年。它每3.14天繞其恆星旋轉一周。這一軌道周期不禁讓人聯想到數學常數圓周率π。網友:就叫它派大星吧。
  • 恆星撞擊可能為行星宜居性提供燃料,新能源的發現,人類的福音
    這意味著巖質行星與其恆星——類似太陽的恆星——之間的距離恰到好處,使行星能夠吸收足夠的恆星星光,從而令其表面的水以液態形式存在。但是天文學家發現數以萬計的行星時,他們遇到了由各種各樣的行星組成的混亂的動物園。因此,巖石行星(從目前望遠鏡的識別能力來看,是地球型行星)可能與我們熟悉的世界大不相同。那麼,這個巖石行星的環境究竟有多可靠呢?即使是極度奇怪的世界也能產生生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