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π行星:每3.14天繞恆星旋轉一周,網友:就叫它派大星吧...

2020-12-24 FX168財經網

【科學家發現π行星:每3.14天繞恆星旋轉一周,網友:就叫它派大星吧】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π行星」,它的大小與我們的地球相仿,距離我們大約185光年。它每3.14天繞其恆星旋轉一周。這一軌道周期不禁讓人聯想到數學常數圓周率π。網友:就叫它派大星吧。 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9月23日報導,研究人員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克卜勒太空望遠鏡K2任務於2017年獲得的數據中發現了這顆行星存在的信

文/夏洛特2020-10-11 09:20:40來源:FX168

【科學家發現π行星:每3.14天繞恆星旋轉一周,網友:就叫它派大星吧】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π行星」,它的大小與我們的地球相仿,距離我們大約185光年。它每3.14天繞其恆星旋轉一周。這一軌道周期不禁讓人聯想到數學常數圓周率π。網友:就叫它派大星吧。 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9月23日報導,研究人員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克卜勒太空望遠鏡K2任務於2017年獲得的數據中發現了這顆行星存在的信號。研究團隊分析了這些信號和各種可能性,最終確認這很可能是一顆正在運行中的系外行星,而不是雙星系統等其他宇宙現象。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π行星:每3.14天繞恆星旋轉一周,網友:就叫它派大星吧
    【科學家發現π行星:每3.14天繞恆星旋轉一周,網友:就叫它派大星吧】外媒稱,有些時候,宇宙似乎是有意使一些事情變得如此有趣。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π行星」,它的大小與我們的地球相仿,距離我們大約185光年。
  • 科學家發現π行星:每3.14天繞恆星旋轉一周
    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π行星」,它的大小與我們的地球相仿,距離我們大約185光年。它每3.14天繞其恆星旋轉一周。這一軌道周期不禁讓人聯想到數學常數圓周率π。
  • π行星是下一個地球?科學家懷疑與地球極為相似,但不適合居住
    宇宙之大,無比神秘,之中非常奇妙,裡面蘊藏了無數的奧秘,尤其是一些星球的存在,更是成為科學家探索的目標,例如最近有消息稱科學家發現了一顆π行星,有不少人對這顆行星的名字長生了濃厚的興趣,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個行星!
  • 麻省理工科學家發現π行星 「π行星」有多大?上面會有生命嗎?
    據報導,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團隊們,於近日公布了一項最新的觀測成果,在宇宙中,發現了一顆大小和地球相仿的行星,這顆行星的公轉周期為3.14天,因此,科學家們又稱它為「π行星」。
  • 科學家發現π行星,網友稱之派大星:這是未來的地球嗎?
    網友們的一種戲稱罷了,因為叫π行星,然後體積還那麼大(沒地球大,半徑是地球半徑的0.95倍),自然外號也就成了派大星,當然,被命名為π行星主要還是因為它的公轉周期是3.14天,與π值相同。不過與地球不同的是,地球所圍繞的太陽目前還是健康狀態,而π行星所圍繞的卻是已經變成白矮星的恆星。
  • 發現π行星:天文學和數學的美妙契合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奇妙的星球,和地球大小差不多,每3.14天繞主恆星一圈,這數字會讓人想起什麼?通用數學常數π。2017年NASA克卜勒太空望遠鏡K2任務收集的數據發現π行星的信號。經過今年SPECULOOS地面望遠鏡網絡確認,研究小組證實這是一顆行星繞恆星運行的信號,且發現這顆行星似乎以每3.14天、π周期規律繞著主恆星旋轉。研究人員估計,編號為K2-315b的π行星半徑約為地球半徑0.95,大小與地球差不多,每3.14天繞行大小約太陽五分之一、溫度較低的低質量恆星,速度高達每秒81公裡。
  • 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發現「π星球」:近似地球大小,3.14天公轉一圈
    最近,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發現了一顆「π星球」。 這顆行星的大小和地球相似,每 3.14 天圍繞其恆星公轉一圈——這與圓周率π恰好吻合,「π星球」的暱稱由此而來。
  • 繞白矮星旋轉的巨行星首次發現
    英國《自然》雜誌16日公開一項天文學最新發現:美國科學家團隊首次公布了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繞白矮星旋轉的證據。這一發現為一種理論提供了堅實依據,即大質量行星能夠在白矮星形成期間遷移到附近軌道,並繼續「生存」下去。
  •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流浪行星」 不受任何恆星約束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流浪行星」 不受任何恆星約束 2020-11-06 14:22:07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劉霞如獲證實,這一發現將有助科學家更好地認識「流浪行星」。天文學家認為,大多數「流浪行星」的誕生方式與普通行星無異——由圍繞一顆新形成恆星旋轉的氣體和塵埃凝聚而成。但這些行星最終在其他物體(尤其是氣態巨行星)的引力作用下脫離了母體系統,成為了一顆「流浪行星」。理論表明,以這種方式逃逸的「流浪行星」大多是巖石行星,質量約為地球的30%—100%,即所謂的「流浪行星」。
  • 科學家發現了24顆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生存和進化的超適居行星
    除此之外,它還必須是個固態星球,並且具有大氣層,如此才可以使星球免受太陽輻射,為生命體進行呼吸提供保障。僅僅在銀河系中就有不計其數的恆星。其實你無法數清它們的數量,每顆恆星附近都可能有一顆行星,它們被稱為系外行星,其中一些的系外行星或許位於適居帶之內,並且擁有形成生命體所需的一切條件。
  • 美一高中生NASA實習僅3天發現新行星,比地球大6.9倍和土星差不多
    1月11日,據《太陽報》報導,來自紐約的一名高中生沃爾夫·庫基爾在「發現行星」方面取得了普通人難以企及的成績,成為了一個別人家的孩子。據悉,沃爾夫·庫基爾在美國宇航局(NASA)實習僅僅3天後,就發現了一個新世界,他的履歷表中從此多了一筆發光的成就-「發現行星」。
  • .| 科學家找到抑制狂犬病毒的關鍵「開關」;可高速移動的磁驅動...
    他們發現,儘管鯨鯊的體型巨大,但它們生長得非常緩慢,每年體長只生長20釐米至30釐米。其中雌性鯨鯊生長速度更慢,成年後的平均體長約14米。文章連結:http://www.cas.cn/kj/202009/t20200923_4760877.shtml地球大小「π行星」軌道周期約3.14天
  • NASA 「行星獵人」發現了第一顆和地球一樣大小的宜居地帶行星
    科學家們使用NASA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確定了這個發現,並命其名為TOI 700 d,同時科學家們模仿這顆行星的潛在的環境以幫助接下來的發現。迄今為止,TOI 700 d是恆星宜居帶中發現的為數不多的地球大小的行星之一。其他的發現則包括TRAPPIST—1恆星系統的數個行星和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發現的其他行星。
  • 雙星系統有兩個恆星,那行星還能穩定的運行嗎?冥王星給出答案
    ——擊壤歌冥王星雖已被貶為矮行星,但對它的研究讓我們得到了關於地外遙遠行星重要的信息!假如,一顆行星繞一個雙星系統公轉,當有兩個引力源存在的時候,這個行星的運行會發生什麼?以我們目前的觀測水平,我們無法看到對地外行星進行比較細緻的研究,但冥王星卻為這個問題帶來了一定的啟示!
  • 最美最神奇的數學常數:π——包含在宇宙的每一個角落
    它真的被編織進了我們的宇宙;行星的軌道、電磁波、河流、極光的顏色、DNA的結構、吉薩大金字塔……如果一個科學家想要描述宇宙的結構或者發現行星之間的關係,他/她肯定需要使用圓周率。因為任何涉及到圓或球的都是關於的。圓圈出現在自然界中,無論是肥皂泡還是夜空中的月亮。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數學在科學的各個領域都很重要。π幫助我們了解不同物理過程背後的數學思想。
  • 現實版流浪地球,銀河系中發現地球大小的流浪行星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流浪地球》非常受歡迎,它還被拍成電影在春節檔放映。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太陽進入快速膨脹期,為了逃離被吞噬的命運,科學家在地球上安裝了行星發動機,推動著地球逃離太陽系。此後,地球不再繞任何恆星旋轉,成了所謂的流浪地球。
  • 科學家稱:首次在銀河系發現地球大小的流浪行星
    北京時間 11 月 4 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地球繞太陽旋轉,就像一艘船漂浮在它的船錨周圍一樣。但是,如果某人或者某種原因導致船與錨脫離會怎樣呢?一顆體積較小、脫離任何恆星束縛的行星,穿過星際空間會發生什麼?當一顆行星 「四處漂流」會發生什麼?
  • 什麼因素決定了天體是行星還是恆星?
    宇宙中存在各種各樣的天體——小行星、彗星、衛星、矮行星、行星、恆星。那麼,為什麼有些天體是像地球一樣的行星,有些則是像太陽一樣的恆星呢?是什麼決定了天體的性質呢?138億年前,最初的宇宙並沒有天體,也沒有物質,而是只有純能量。
  • 科學家發現一顆「嬰兒巨行星」繞遙遠年輕恆星運行
    據外媒CNET報導, 近日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稱為2MASS 1155-7919 b的昏暗「嬰兒巨行星」,其質量是我們太陽系著名的氣態巨行星木星的十倍。 羅切斯特理工學院(RIT)的一組研究人員本月在《美國天文學會研究筆記》上發表了 有關該行星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