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現π行星:天文學和數學的美妙契合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奇妙的星球,和地球大小差不多,每3.14天繞主恆星一圈,這數字會讓人想起什麼?通用數學常數π。2017年NASA克卜勒太空望遠鏡K2任務收集的數據發現π行星的信號。經過今年SPECULOOS地面望遠鏡網絡確認,研究小組證實這是一顆行星繞恆星運行的信號,且發現這顆行星似乎以每3.14天、π周期規律繞著主恆星旋轉。研究人員估計,編號為K2-315b的π行星半徑約為地球半徑0.95,大小與地球差不多,每3.14天繞行大小約太陽五分之一、溫度較低的低質量恆星,速度高達每秒81公裡。
-
科學家發現π行星,網友稱之派大星:這是未來的地球嗎?
一.科學家發現π行星近日,科學家貌似收穫頗多,先是找到了很多顆比地球還要宜居的星球,緊接著,人類又發現了一個與地球十分相似的行星——π行星,關於π行星的命名我就不再重複了,人類發現並觀測的主要目的,其實是想看看這顆與地球處境類似的行星到底會如何發展下去,畢竟如果太陽發生紅巨變,誰都無法猜測到屆時地球將會如何變化,是脫離太陽系還是繼續圍繞著變化後的太陽
-
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發現「π星球」:近似地球大小,3.14天公轉一圈
最近,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發現了一顆「π星球」。 這顆行星的大小和地球相似,每 3.14 天圍繞其恆星公轉一圈——這與圓周率π恰好吻合,「π星球」的暱稱由此而來。
-
π行星是下一個地球?科學家懷疑與地球極為相似,但不適合居住
宇宙之大,無比神秘,之中非常奇妙,裡面蘊藏了無數的奧秘,尤其是一些星球的存在,更是成為科學家探索的目標,例如最近有消息稱科學家發現了一顆π行星,有不少人對這顆行星的名字長生了濃厚的興趣,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個行星!
-
科學家發現π行星:每3.14天繞恆星旋轉一周
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π行星」,它的大小與我們的地球相仿,距離我們大約185光年。它每3.14天繞其恆星旋轉一周。這一軌道周期不禁讓人聯想到數學常數圓周率π。
-
【科學家發現π行星:每3.14天繞恆星旋轉一周,網友:就叫它派大星吧...
【科學家發現π行星:每3.14天繞恆星旋轉一周,網友:就叫它派大星吧】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π行星」,它的大小與我們的地球相仿,距離我們大約185光年。它每3.14天繞其恆星旋轉一周。這一軌道周期不禁讓人聯想到數學常數圓周率π。網友:就叫它派大星吧。
-
科學家發現π行星:每3.14天繞恆星旋轉一周,網友:就叫它派大星吧
【科學家發現π行星:每3.14天繞恆星旋轉一周,網友:就叫它派大星吧】外媒稱,有些時候,宇宙似乎是有意使一些事情變得如此有趣。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π行星」,它的大小與我們的地球相仿,距離我們大約185光年。
-
人類發現的最大行星有多大?會不會比太陽還要大?
比方說木星,就是目前太陽系中已知的最大的一顆行星,此前就有科學家表示,作為一顆氣態巨行星,木星如果再大一點,它就有可能成為一顆褐矮星,甚至變成一顆恆星,當然,如果真的如此,太陽系的格局也會因此而徹底改變,地球甚至可能都不會誕生生命。
-
最美最神奇的數學常數:π——包含在宇宙的每一個角落
我們可以有把握地說圓周率是先驗的,因為數學家Yasumasa Kanada發現圓周率的前1萬億個數字在統計上是隨機的。如果你查看下表,你會發現每個數字發生的事件是獨立的,並且它的概率是時間的十分之一。那麼,我們是應該停止研究π,還是應該繼續尋找更好的近似值呢?假設等於3.14夠好了嗎?或者,用圓周率的40位數字來計算銀河系的周長,其誤差小於質子的大小,這就足夠了嗎?前152位數字是否足以發現930億光年的可觀測宇宙的周長。有成百上千的數學家多年來一直在試圖找出更多的圓周率的位數。這就像試圖去月球,然後去下一個行星,但是為什麼呢?
-
當天文學和數學碰撞,會迸發出怎樣的火花?
當天文學和數學碰撞,會迸發出怎樣的火花?麻省理工學院官網21日發布的一項最新研究稱,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地球大小的「π行星」,它每3.14天繞其恆星旋轉一周。這樣的軌道周期數不禁讓人聯想到數學常數——圓周率π。研究人員在克卜勒太空望遠鏡K2(克卜勒任務2)計劃獲取的數據中發現了這顆行星存在的信號。今年早些時候,在使用從地面觀測的網絡望遠鏡SPECULOOS系統歸零調節時,研究小組證實了這是一顆行星圍繞其恆星轉動的信號。
-
3月14日「π日」:我們總是與π這個數學常數不期而遇
在計算圓的周長和面積時,我們第一次遇到了π。假設圓的半徑是 r,那麼其周長等於 2πr ,面積等於 πr2 。在幾何上,周長和面積這兩個量並沒有直接關係,所以,在這兩個地方都出現了同一個 π,其實是相當不尋常的。有一種直觀的方法可以理解為什麼會這樣:先將圓像匹薩一樣分割成許多切片,然後把它們重新組成一個近似於長方形的形狀(圖1)。
-
太陽系中最大行星是木星,那麼在宇宙中,最大的行星又有多大?
木星的黑暗歷史據說木星早期並不在現在的軌道上,太陽系成型後因為軌道共振的關係,重新調整到了現在的軌道上,這一動帶來了太陽系內最大的暴雨,只是這是彗星的暴雨,月球上和地球上都遭受了彗星大轟炸,幸虧是地球早期,尚未誕生生命,要不然地球生命能被它消滅十次!不過聽說地球上的水可能是這次大規模的彗星撞擊帶來的。
-
π的萊布尼茲公式,無窮多個有理數相加還是有理數嗎?
關注默契小甜瓜,每天分享不一樣的小知識在我們的直覺中,有理數和有理數相加結果還是有理數,事實上,有限個有理數相加結果就是有理數。但是,無窮多個有理數相加結果還是有理數嗎?很多問題在有窮的範圍內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如果涉及到無窮的時候,結果往往跟我們的直覺是相悖的。例如,著名的π的萊布尼茲公式。這個公式中,將圓周率π和所有奇數的倒數建立了聯繫,很明顯無窮多個有理數相加的結果可能是一個無理數。那麼這個公式是怎麼得到的呢?
-
最大的生物有多大?宇宙中有可能存在體型像行星一樣大的生物嗎?
我們知道,地球是一個生命星球,在這裡有著許多種生物,整個環境都是充滿生機的。但同時我們也可以發現,現在的生物的體型都不太大,特別是飛行動物和生活在陸地上的動物,畢竟在恐龍時代,恐龍的體型是很大的。而如今陸地上最大的生物應該就是大象了。
-
如何優雅地計算π?
早在遠古時期,人類就發現圓的周長與其直徑之間有著不可告人的秘密♂。有出土文物顯示,早在古巴比倫時期,當時的幾何學家已經將圓周率的值推算到25/8。最早的有記錄的嚴謹算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年,古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通過正多邊形算法得到了π的下界與上界分別為223/71與22/7,即3.140845< π <3.142857。
-
「行星獵人」再發現66顆系外行星,這裡面會有「第二地球」嗎?
簡單來說,就是太陽系之外的行星。當人類對於太陽系有所了解的時候,一些天文學家就相信,太陽系之外也有行星的存在,不過卻始終都沒有發現。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人類才第一次發現了第一顆系外行星。首先,從宇宙的角度來說,天文學家們普遍相信,生命應該是在宇宙中非常普遍的存在,而且它們應該和地球上的生命一樣,都處於宜居行星之上,所以,尋找系外行星,其實也是在浩瀚的宇宙中,去尋找可能存在的地外生命。其次,從人類的角度來說,地球並不會永遠屬於人類,人類需要在地球變得不再宜居之前,為自己找到新的家園。
-
宇宙中最大的行星,質量有多大?
理論上,行星質量上限為13倍木星質量,約4100倍地球質量,高於這個質量的天體,就會形成介於行星和恆星之間的過渡天體——褐矮星。宇宙中的天體性質,很大程度上和天體的質量有關,我們地球屬於固態行星,其引力可以束縛住厚厚的大氣層,這對生命的生存有著重要影響。
-
我的世界:在MC種子輸入「π」,地圖會變成一個圓形嗎?
在MC中不少人都在嘗試新奇的玩法,尤其是發現一些特殊的「種子」。例如在遊戲論壇中出現一種說法,眾所周知圓周率「π」是一個無限不循環的小數。對於這種特殊的種子,遊戲中會進行特殊的代碼處理,會有程序生成無限循,從而對地圖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最終使得地圖變成一個圓形區域。究竟這種說法是否真實呢?
-
證明圓周率π的無理性
諸如1 / 2、3 / 5和7/4之類的數字稱為有理數。和所有其他數字一樣,無理數可以用小數表示。但是,與實數的其他子集(如圖1所示)相反,無理數的十進位擴展永遠不會終止,也不會像循環小數那樣有著重複的序列。而圓周率π(圓周長與其直徑之比)正是無數無理數中的一個(如圖2所示)。
-
天文學家發現比木星還大3倍的行星,它是「行星之王」嗎?差遠了
不過行星其實是宇宙中的一種常見星球,銀河系中這種星體也非常多,天文學家則認為銀河系中有了1000~4000億顆恆星,但是行星的數量恐怕還要多上幾倍,在如此龐大的基數面前,比木星大的行星當然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