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英國人的攪屎棍能力一流,即使緬甸脫離了英國70年,卻仍然無法徹底清除英國埋下的雷。
羅興亞人的由來
緬甸西部的若開邦靠近孟加拉國,若開邦的前身叫阿拉幹王國,由於距離印度很近,所以阿拉幹人一直信奉佛教。大概在8世紀,一些阿拉伯商人來到了阿拉幹,後來陸陸續續有阿拉伯商人來阿拉幹定居,但是人數很少,這些人是阿拉幹最早的穆斯林。直到1430年,當時已經伊斯蘭化的孟加拉,開始出兵攻打阿拉幹。
此時孟加拉實力強勁,派出的5萬大軍很快徵服了阿拉幹王國,並大規模移民孟加拉人到阿拉幹。大量信奉伊斯蘭教的孟加拉男子和信奉佛教的阿拉幹女子結合,他們的後代成了阿拉幹早期的穆斯林群體,當地的阿拉幹佛教徒則是被壓制。
從宗教上看,阿拉幹人與緬甸人更接近,在1784年,此時的緬甸王國快速崛起,都能夠跟大清掰手腕,於是緬甸人趕走了孟加拉人,阿拉幹自此被緬甸管轄。只是好景不長,英國人很快從印度方向殺來,並一步步的蠶食緬甸的領土。1824年,英國發動了第一次英緬戰爭,戰敗後的緬甸再次失去了阿拉幹地區,在隨後的幾十年裡,緬甸全部淪陷。
一方面孟加拉人在阿拉幹地區有經營的基礎,可以幫助英國人在阿拉幹地區種地,緩解當地勞動力的不足;另一方面孟加拉人到阿拉幹,可以稀釋阿拉幹人的比例,有助於英國人的統治。於是英國鼓勵孟加拉人移民阿拉幹,並租給他們土地,從1826年到1925年的99年時間裡,阿拉幹地區的孟加拉人由3萬猛增到了22萬,之前被緬甸驅逐的孟加拉人也逐漸回流。
當時英國為了壓制阿拉幹人,故意給孟加拉人很多特權,新移民的孟加拉人經常把土著的阿拉幹人趕走,然後霸佔他們的土地。阿拉幹人失去土地後,只能向東遷移,到1925年的時候,阿拉幹地區的孟加拉人已經跟若開人數量相近了。
二戰結束後,緬甸在1948年也獨立,原來的阿拉幹地區建立了若開邦,並加入了緬甸,之前的孟加拉移民也留在了若開地區,並自稱羅興亞人。由於若開地區靠近孟加拉,在隨後的幾十年,不斷有新的孟加拉移民來到若開,尤其是1971年的印巴戰爭中,大量的孟加拉難民來若開地區躲避戰亂,並與早前的羅興亞人合流了。
目前若開邦有320萬人,其中若開人大約有200萬左右,羅興亞人大約100萬。由於地處偏遠,遠離緬甸中心地區,若開地區經濟比較落後,70%的若開人生活貧困,是緬甸最窮的地區之一。
目前羅興亞人認為自己是8世紀定居在阿拉幹的阿拉伯人後裔,而不是從孟加拉國移民來的,這樣就可以擺脫非法移民的說法。但是緬甸政府並不認同,因為當初的阿拉伯人非常少,羅興亞人只是想借這個身份,在若開賴著不走,緬甸方面肯定是不認同的。
羅興亞人與緬甸人的百年冤讎
1886年,緬甸被英國殖民後,大量的孟加拉移民遷入緬甸,英國特意把移民和當地人分開治理,導致兩方人隔閡很深。到了二戰期間,日本人也開始侵入緬甸,並試圖通過阿拉幹地區攻打英屬印度。眼看著日本人就要打進來,英國做了一個騷操作,那就是武裝了阿拉幹地區的孟加拉人,以便讓孟加拉人抵抗日軍,從而阻止日軍的步伐。
英國人組建的孟加拉V支隊有1000多人,這些人在英國撤離以後,並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反而藉機屠殺當地的佛教徒若開人。1944年,日軍從緬甸敗退,沒有了英國和日軍的約束後,孟加拉移民開始種族清洗若開人,十幾萬手無寸鐵的若開佛教徒被殺害,其中死在V支隊手下的就有3萬多平民。
二戰結束後,英國為了維持緬甸的穩定,於是催促孟加拉移民放棄在二戰期間搶佔的阿拉幹人土地,但是被孟加拉移民拒絕。不僅如此,孟加拉移民還試圖將阿拉幹從緬甸獨立出去,甚至是加入剛成立的東巴基斯坦。在巴基斯坦拒絕這一要求後,由於英國人和緬甸政府的壓力,孟加拉移民代表同意加入緬甸。
1948到1962年,緬甸是文官政府,當時緬甸的領導人決定給予這些移民緬甸國籍,但是因為行政落後,很多移民沒有入籍成功。這導致很多羅興亞人起來叛亂,並組成了聖戰者組織,跟緬甸的政府軍進行了長期的對抗。經常是聖戰者發現政府軍逼近,就會選擇投降,然後再找機會繼續反叛,這種長期的拉鋸戰,讓緬甸軍方非常不滿。
1962年以後,新上臺的緬甸軍政府,開始逐步取消羅興亞人的自治地位,並拒絕承認這些人的公民權,而羅興亞人的零星叛亂也一直沒有停止。1978年2月,緬甸強人奈溫出動大軍,在6個月的時間裡,驅逐了25萬羅興亞人到孟加拉國,並聲稱這些人都是非法移民。經過多年的戰爭,到1991年,若開邦的羅興亞武裝幾乎都被剿滅,很多羅興亞人也失去土地,成為流民。
雖然肅清的羅興亞人的武裝,但是緬甸境內仍然有大量無法得到緬甸國籍羅興亞人,他們與若開人的關係很緊張。在2012年,3個羅興亞人性侵殺害女若開人佛教徒,導致羅興亞人與若開人的大規模衝突。一些羅興亞人藉機組成反叛武裝,他們也會找機會襲擊緬甸駐軍和若開地區的警察,這些人已經成為緬甸軍方的眼中釘、肉中刺。
在緬甸人看來,羅興亞人作為外來戶,不僅沒有好好融入緬甸社會,反而總是想著分裂緬甸的國土,甚至還對緬甸的佛教徒搞種族清洗,這自然是無法容忍的。緬甸境內還有其他種族的穆斯林,但是那些人比較溫和,早已經融入了緬甸社會,唯有羅興亞人一直圖謀分裂,被信仰佛教的緬甸主流社會排斥。
根據1982年公布的 《緬甸公民法》,新入籍者的血緣要追溯到1823年以前,這就堵死了絕大多數羅興亞人的入籍之路。雖然緬甸的文官政府對羅興亞人會相對溫和一些,但是緬甸整體的氣氛是排除羅興亞人的,一旦文官政府在這個問題有退讓,緬甸的軍方就有可能出手,就像1962年的軍人政變一樣,所以緬甸政府目前只會對羅興亞人強硬。
世界各國對羅興亞人的態度
緬甸政府自然不必說了,肯定是想把羅興亞人都趕走,因為這些人的生育率很高,一旦合法留在若開邦,後面當地的人口比例將會發生重大變化,可能會造成若開邦的分裂。現在緬甸正在逐步採取措施,包括不給羅興亞人國籍,甚至是武力驅逐等方式,試圖趕走羅興亞人。
而作為羅興亞人的母國,孟加拉國也不想接受這些人,因為在緬甸多次的驅逐行動中,孟加拉已經接受了130萬的羅興亞難民。孟加拉自身就是窮國,人口已經爆炸,自然不想在接受這些窮親戚。目前孟加拉一方面譴責緬甸的行動,並驅趕越境的羅興亞人;另一方面加強邊境和海上的檢查,不準羅興亞人難民上岸。
印度與緬甸接壤的東北部地區,也是分離主義橫行,急需緬甸的支持,所以印度對緬甸的政策幾乎是全盤支持。而且羅興亞人經常發動恐怖襲擊,還跟印度教徒不對付,所以印度人不會給予羅興亞人任何援助,反而積極支持緬甸驅逐羅興亞人。
東南亞的馬來和印尼也是羅興亞人希望移民的地方,但是這兩個伊斯蘭家國家,卻也非常不歡迎羅興亞人。由於羅興亞人有恐怖主義前科,馬來和印尼是很警惕的,所以他們只是口頭上聲援,但並不打算接受移民。
俄羅斯、泰國、菲律賓和越南這些國家,由於都不是伊斯蘭教佔多數,自然是置身事外,他們比較支持緬甸政府的立場。認為羅興亞人是非法移民,還支持恐怖主義,就應該被趕走。
西方國家中,美國和歐盟經常藉機攻擊緬甸的政策,他們一貫認為羅興亞人是緬甸的少數民族,應該得到承認,甚至一直制裁緬甸政府。但是涉及到具體的難民接收問題,目前沒有西方國家同意接收,所以這些人只是在慷他人之慨。
鑑於羅興亞人在緬甸的劣跡,很多周邊國家都是支持緬甸的,即使同為穆斯林國家,印尼、孟加拉國和馬來都不願意接受這個包袱。而泰國和菲律賓等國,更是嚴防死守,堅決不允許引入非法移民。反倒是距離遙遠的歐美國家喜歡站在道義上,對緬甸進行譴責和制裁,但是卻也不願意接受任何難民。
總結
羅興亞人的問題,從根本上來說,就是英國給緬甸埋下的定時炸彈,這顆炸彈讓緬甸西部地區一直處在動蕩中。作為後來者,羅興亞人不僅沒有融入當地社會,還多次屠殺緬甸的佛教徒,結果跟若開人成為世仇。俗話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如果移民能夠積極跟當地人和平相處,而不是處處搞分裂,也許就不會到今天沒人要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