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一財網
1964出生的徐諾金,人民銀行鄭州中心支行行長、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成員,不僅是經濟金融理論與政策的研究者,更是普惠金融的實踐者。
2016年12月26日,在徐諾金的奔走下,蘭考縣獲批成為全國首個國家級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下稱「蘭考試驗區」)。經過幾年發展,目前,已經形成了可複製推廣的「以數字普惠金融為核心,以金融服務、普惠授信、信用信息、風險防控為基本內容」的「一平臺四體系」模式。蘭考試驗區以體制機制創新釋放改革活力、以制度保障破解普惠金融發展難題,形成了有參考意義的制度創新樣本。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2月末,蘭考農戶獲貸率達40.88%,比2016年底提高34.82個百分點,是蘭考試驗區批覆時的6.7倍,有力助推了蘭考穩定脫貧奔小康和鄉村振興。
2017年,蘭考縣在全國首批實現脫貧摘帽。蘭考模式入選中組部組織編寫的《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改革發展穩定中攻堅克難案例》,是入選的172個案例中的兩個金融工作案例之一。同時入選中央黨校教學案例和清華大學教學案例。蘭考模式已在河南省20多個縣(市、區)成功複製推廣。
徐諾金稱,蘭考試驗區的成功在於,注重從需求側建立保障農民等弱勢群體獲取金融服務的制度機制。具體來看,蘭考試驗區探索出臺全國首部《普惠金融促進管理辦法》,從基本金融權利出發,保障農民等弱勢群體獲取機會平等、價格合理、便捷安全的基本金融服務。蘭考試驗區針對農民信用缺失、空白、不易貸款的難題,大膽創新,出臺《普惠授信業務管理辦法》,將信貸前置,變「信用+信貸」為「信貸+信用」機制,對農民無條件、無差別授信3萬~5萬元,一次授信、3年有效,實現普惠授信戶戶全覆蓋,讓信貸服務的「觸手可及」「人人均享」,破解無信用記錄群體的貸款難題。
在完善信用信息體系上,根據徐諾金的設計,針對農民信用記錄缺失、農村信用環境不佳的問題,建立「信貸信用相長行動」機制,對失信者聯合懲戒,對守信者正向激勵,提升農民信用意識,疏通需求通道,從基礎和根源上推動農民獲取金融資源的良性循環與長期可持續。針對農民金融知識薄弱,獲取金融服務能力、創富能力不足問題,設立「普惠金融講習堂」、「金融知識宣講團」、「金融夜校」,通過多種途徑形成制度化機制,開展包括普惠金融、農業技術等知識教育,授人以漁,提高農民金融素養,提升農民創富能力,夯實普惠金融長期發展根基。
不僅如此,蘭考試驗區注重從供給側建設普惠金融良好制度環境。例如,建立普惠金融服務體系,推行主辦銀行制度,實現普惠金融服務站村村全覆蓋和數字普惠金融服務人人全覆蓋,引導金融機構積極參與,大力發展數字普惠金融,創新金融產品,優化金融服務,推出產業發展信用貸、普惠授信、「三位一體」、產業鏈融資等標準化產品,讓不同需求主體都能獲取豐富、多樣化的普惠金融產品和服務。
在建立風險防控體系上,在徐諾金主持下,印發《信貸風險補償金管理辦法》,出臺一攬子工作細則,建立由銀行、政府風險補償基金、擔保公司、保險公司四方分段分擔的風險補償機制,解決金融機構開展普惠金融獨自承擔高風險的難題。制定《普惠金融財稅政策激勵辦法》等制度,統一規範財政獎補、差異化監管、上市公司培育等方面的政策,並利用貨幣政策工具等手段加強激勵引導,解決「幹與不幹一個樣」的問題。
在其位謀其職。如今,徐諾金繼續發光發熱,為儘快制定出臺普惠金融促進法而奔波。今年5月份兩會期間,徐諾金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為《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收官之年,但系統性的法律框架還沒有形成。他說,目前,亟待出臺一部普惠金融方面的基本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普惠金融促進法》,以法律形式規定公民的金融服務權利,明確金融機構義務,強化政府部門激勵引導和監督職責,構建普惠金融發展的良好法治環境,形成各方參與、協調配合、共同發力的長效機制,推進普惠金融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