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與陳亮相會於「鵝湖」,離別時寫下一詞勉友亦自勉

2020-12-22 史家之韻

辛棄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辛棄疾有許多與陸遊相似之處,他始終把洗雪國恥、收復失地作為自己的畢生事業,但他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還遭到投降派的打擊。

因此,辛棄疾在自己的詩詞中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並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辛棄疾染病在床,他的知己陳亮從故鄉浙江永康到江西拜訪辛棄疾。兩人久別重逢,縱談國事,時而歡笑,時而憂憤。愛國熱情在兩人的心中洶湧澎湃,一同發誓要為祖國統一而奮鬥不止。

辛棄疾與陳亮同遊鵝湖(今江西上饒市鉛山縣鵝湖鎮),他們狂歌豪飲,賦詞見志,成為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後來被人稱為第二次「鵝湖之會」(第一次是朱熹與陸九齡和陸九淵兄弟進行的思想辯論之會)。

臨別之際,辛棄疾寫下了下面這首詞表達了離別時的懷念與不舍:

《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

老大那堪說。似而今、元龍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來高歌飲,驚散樓頭飛雪。笑富貴千鈞如發。硬語盤空誰來聽?記當時、只有西窗月。重進酒,喚鳴瑟。

事無兩樣人心別。問渠儂、神州畢竟,幾番離合?汗血鹽車無人顧,千裡空收駿骨。正目斷、關河路絕。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

這裡的「同父」就是指陳亮。陳亮(1143年—1194年),字同甫,號龍川,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南宋思想家、文學家。他的政論氣勢縱橫,詞作豪放,倡導經世濟民的「事功之學」。

「老大那堪說」這一句極為沉重,有「欲語還休」的意味。「元龍」指的是三國時期曹操的謀士陳登(字元龍),「孟公」指的是西漢末年王莽時的官員陳遵(字孟公),用這兩人的典故,抒發了作者的壯懷,與陳亮的有著相同的志向。「元龍」、「孟公」都姓陳,又都是豪士,以比陳亮:「臭味」謂氣味相投,「瓜葛」謂關係相連。

辛棄疾與陳亮均志在恢復中原,心無俗念,視富貴輕如毛髮,而世人卻重視富貴如千鈞。

「硬語盤空」形容文章的氣勢雄偉,矯健有力。可惜的是,我們所談論和闡發的那些事關國家興亡的真知灼見又有誰能聽見了呢?

孤月窺窗,襯映夜色的清寂。英雄志士在一起飲酒高唱,雄壯嘹亮的歌聲直衝雲霄,竟驚散了樓頭積雪。這種誇張的描寫,把兩人的英雄氣概與狂放精神充分表現了出來。

這樣把寫景與敘事膠著一體,更能充分抒發出翻卷於詞人胸中的狂怒之情。正因為二人志同道合,所以已經夜深人靜,他們仍然「重進酒,換鳴瑟」,興致不減。

下片呼應陳亮和詞中的壯志豪情,評議時政。面對時世,山河破碎,愛國志士痛心疾首,而南宋統治者卻偏安一隅日日笙歌,把國家恥辱,民不聊生的日子全都拋在了腦後。

「問渠儂、神州畢竟,幾番離合」?究其因,則在「汗血鹽車無人顧,千裡空收駿骨」,主戰派遭到排斥,得不到重用。戧指而斥,顧影自憤,一吐愛國志士胸中抑鬱不平之氣。

山河分裂的慘痛局面,激起了辛棄疾收復中原的熱情。他想起了晉代祖逖與劉琨「聞雞起舞」的勵志故事,想起了古代神話中女禍氏鍊石補天的美麗傳說,於是更加堅定了收復中原的信念,從而寫下了 「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這時代的最強音。

辛棄疾閒居鵝湖之際,念念不忘國事的作品非常多,而這篇《賀新郎》是最為激奮昂揚的,其心堅志剛,字字鏗鏘,擲地有聲,可謂是既勉友亦自勉。

相關焦點

  • 眼光有稜 背胛有負:陳亮眼中的辛棄疾和南宋風雲
    辛棄疾宦遊各地,輾轉調任,終不得一展平生之願,揮師北上。而陳亮見恢復之計不被採納,拒絕了孝宗賜予的官位,表示「吾欲為社稷開數百年之基,寧用以博一官乎?」既而憤然回鄉。「三缺一」的鵝湖之會南宋歷史上曾有過一個「鵝湖之會」,那是陸九淵、陸九齡與朱熹在呂祖謙促成下盤桓三天的哲學論戰,陸的理學、朱的心學在各自代表人物相聚的難得時刻演出了歷史上一場非常著名的哲學觀念大碰撞,而我們這裡所說的,則是辛棄疾、陳亮和朱熹的另一個「三缺一」的「鵝湖之會」。
  • 陳亮眼中的辛棄疾和南宋風雲
    這裡,謹以此文紀念辛棄疾為首的南宋詞壇豪放派經典人物的不凡人生。江西上饒鵝湖書院辛棄疾與陳亮雕像。、陳亮和朱熹的另一個「三缺一」的「鵝湖之會」。陳亮死後,辛棄疾頓足悲慟,在祭文中緬懷這段往事時說:「閩浙相望,音問未絕,子胡一病,遽與我訣?……而今而後,欲與同父(即同甫)憩鵝湖之清陰,酌瓢泉而共飲,長歌相答,極論世事,可復得耶?」陳亮在世時,他們身居兩地,但時有音訊往來,辛棄疾所謂「長歌相答」,正是指兩位好友盤桓十日時的相與唱和。
  • 辛棄疾三次營救好友陳亮,陳亮憂國憂民,為何要訛詐辛棄疾
    辛棄疾為人豪邁,但性格孤傲,很少有他看得上眼的朋友,他願意和陳亮成為至交好友,可見陳亮的確有過人之處。陳亮比辛棄疾小三歲,他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士族家庭,祖上家財萬貫,但到了他這一代卻有些拮据。陳亮的母親14歲時便生下陳亮,因為母親年輕,他主要靠爺爺奶奶帶大的,從小熟讀經史。
  • 南宋狀元陳亮:硬懟朱熹的理學,和辛棄疾是好朋友
    陳亮(1143-1194),字同父(甫),號龍川,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才氣超邁,創立了與程朱理學相抗衡的永康學派,曾把朱熹批駁得難以招架,只能避而不見。陳亮和辛棄疾是好友,兩人的友情在歷史上傳為佳話,尤其是「鵝湖之會」被傳為千古美談。當時,辛棄疾正生著病,陳亮來了後病就好了。
  • 人中之傑,詞中之龍(讀辛棄疾)
    人中之傑,詞中之龍(讀辛棄疾)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辛棄疾,字幼安,別號稼軒,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稼軒者,人中之傑,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辛棄疾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一生力主抗金,為恢復中原而殫精竭慮,一腔赤誠全部傾注於詞作中,著有詞集《稼軒長短句》。
  • 辛棄疾的《水龍吟》、陳亮的《念奴嬌》堪稱登臨雙絕,有何異同?
    提起登臨抒情的詞,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與他的摯友陳亮的《念奴嬌·登多景樓》,可謂是閃耀後世的雙絕之作。那麼,這兩首詞分別體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兩首詞有何異同?誰寫得更好?二、今古幾人曾會的《念奴嬌》陳亮的《念奴嬌·登多景樓》寫於宋孝宗淳熙十五年,當時,陳亮到建康、鎮江等地實地考察地形,準備向朝廷獻上伐金策略,當他來到鎮江北固山上的甘露寺,登上多景樓時,放眼看到大河大山,於是心緒難平,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詞作。
  • 辛棄疾回憶沙場往事,寫下一首膾炙人口的詞,每一句都是千古名句
    傳奇愛國詞人辛棄疾,二十歲時曾為抗金義軍領袖,僅率五十騎就敢深入金營斬殺叛徒。回歸南宋後,辛棄疾原以為可以大展拳腳,收復失土;誰料到終其一生遭到朝中「投降派」排擠,再也未能重返戰場。原來蠟燭燃燒到一定程度後,要剪去燈芯的一截,光線才會變得更明亮。詩人挑亮燈芯,是為了仔細撫摸那一柄,從少年時代就佩戴在自己身邊的寶劍,它已經被埋沒多時了。詩人看著它追憶往昔,看著看著,詩人就睡著了。夢中他「穿越」到了沙場上,那裡正在進行出徵前的準備工作,他看到將士們吃著烤牛肉。
  • 「詩詞人物」詞中之龍——辛棄疾的傳奇人生!
    他,21歲時於萬人軍中取敵將首級,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人稱「詞中之龍」——他就是辛棄疾!| 生子當如孫仲謀話說靖康之恥十年之後,也就是公元1140年(南宋紹興十年),辛棄疾出生在山東濟南府歷城縣的一個官宦家庭。在辛棄疾不滿一歲時,其父辛文鬱就因病而亡,祖父辛贊撫養其長大。
  • 英雄失路的辛棄疾,「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辛棄疾,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文人,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官吏,而是一個金戈鐵馬、叱吒風雲、建功立業,民族榮辱與個人榮辱一肩挑的大英雄,一生很想「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辛棄疾的詞,幾乎都讓人熱血沸騰,充溢著勇擔道義的「英雄之詞」。讓我們讀讀辛棄疾的《水龍吟 ?
  • 辛棄疾好友,大詩人陳亮的愛國詞,令人深思
    今天小編將繼續給大家介紹一首宋代詞人陳亮的詩作,說起大詞人陳亮很多人不太了解。但很多人都知道宋代愛國詞人辛棄疾吧,陳亮是辛棄疾的好友。與辛棄疾志同道合感情非常深厚。但卻被世人唾棄誤解,他也是宋代的曾經考取狀元,在任職判官之前就不幸去世了,這首詞的名字是《賀新郎.寄辛幼安和見懷韻》,這首詞陳亮用比喻和引用歷史來表達自己對國家的熱愛和對救國圖存的信心與決心。堅定自己不顧世人的眼光,就算被曲解也要投身於自己的熱愛事業中。後半部分更是表達了自己與好友的友情堅不可摧。
  • 辛棄疾最經典的一首詞,結尾五個字,傷感到了極點
    辛棄疾有一個朋友,名字叫陳亮。公元1188年冬天,陳亮冒著風雪步行來到江西上饒的一個奢華莊園——帶湖。陳亮雖然生活窘迫,但是此行的目的並非是為了尋求救濟,而是因為他朋友辛棄疾病了。陳亮在辛棄疾家中逗留一段時間後,就離開了。兩個人這次聚會相談甚歡,而且都文採斐然,少不了填詞交給歌女演唱。這段時間,辛棄疾填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詞,其中最讓人熟知的一首,就是破陣子: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 漢騰汽車·車風景之旅:探源鵝湖文化 秀美江南印象
    購買門票後,我們直接進了鵝湖書院大門,書院大門在東側,門額上書有「鵝湖書院」字樣。書院自南宋至清代,八百多年來,幾次兵毀,又幾次重建。其中以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整修和擴建工程規模最大。書院歷經數百年,風貌依舊,格局完整,原狀留存,是書院實物遺存中少有的得以完整原貌保存的一處。
  • 辛棄疾很失意一首詞,寫盡壯志難酬的無奈,最後一句讓人看了心疼
    若要轉載,請聯繫我授權哦~~~(配圖來源於《墨魂》截屏,侵刪)辛棄疾是詞壇巨匠,他的"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都是流傳千古的名句。同時,他也是沙場英雄,一生都在為收復中原而努力。
  • 辛棄疾很悲憤的一首詞,寫盡壯志難酬的無奈,最後一句成千古經典
    若要轉載,請聯繫我授權哦~~~(配圖來源於《墨魂》截屏,侵刪)辛棄疾有一首詞《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非常非常有名,幾乎很多人都可以倒背如流。從標題可以看出,這是他寫給陳同甫的詞。今天要介紹的,也是辛棄疾與陳同甫酬和的詞作,最後一句"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
  • 「金戈鐵馬少年志,沙場點兵白髮生」辛棄疾的革命人生
    辛棄疾,公元1140年出生,1207年病逝。一生獻身於抗金的革命事業,可惜命運多舛,報國無門,屢遭奸人彈劾,一腔熱血付之東流,只能把赤誠之心,愛國情懷淋漓於詞作之中,卻也給後世留下一筆精神瑰寶!可惜美好的瞬間總是短暫的,辛棄疾從臨安返回義軍部隊的同時,收到了義軍老大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殺害的消息(這劇情歷史上還真不少)。辛棄疾二話沒說,想都沒想,親點50單騎直奔金軍大營,奇襲敵軍,活捉叛徒張安國,然後千裡回都杭州,一刻不歇,把張安國押回臨安斬首,這一消息傳出以後,可謂在都城響起一聲驚雷,時人評價:「壯士英概,懦士為之興起」!
  • 從辛棄疾《破陣子》,分析其立志復國的豪邁和報國無門的悲涼!
    一、辛棄疾與陳同甫這首詞作於棄疾隱居瓢泉(今江西省上饒市)時,辛稼軒與陳同甫鵝湖之會後,寄給好友陳亮(陳同甫)的一首詞,抒發抗金壯志。這裡要介紹一下辛棄疾好友陳亮,此人字同甫,一生獨好王霸大略,倡導實事實功,主張經世致用,反動空談義理,是一名實幹家。面對大金的入侵,她是主戰派,主張抗金復國,反對偏安投降。陳亮小辛棄疾三歲,二人都主張對金採取強硬的抗戰措施,道義相交,志氣相投,往來詩詞唱和不絕,交情篤厚,這首《破陣子》就是辛棄疾跟友人交流的佳作。
  • 鵝湖舌戰,最後誰贏了?告訴你又一個鉛山之謎
    鵝湖書院以下面這個事件聞名天下。時至當今,有吃瓜網友問:鵝湖之會誰贏了?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呂祖謙為了調和朱熹「理學」和陸九淵「心學」之間的理論分歧,使兩人的哲學觀點「會歸於一」,於是出面邀請陸九淵、陸九齡兄弟與朱熹見面。
  • 辛棄疾喝醉酒,狂言南宋都城不該建在杭州,好友聽到後,連夜逃走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在宋朝的詞壇中,總繞不開兩個豪放派詞人,一個是北宋的蘇軾,一個是南宋的辛棄疾,二人合稱「蘇辛」。辛棄疾的一生幾次起落,他馳騁報國,一心為國而戰,結果卻壯志未酬,「可憐白髮生」。辛棄疾的一生都十分豪邁,但也有被別人抓住把柄的時候,還因此被對方訛詐了十萬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