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好友,大詩人陳亮的愛國詞,令人深思

2020-12-22 文史公開課

詩人運用很多歷史典故,在字數不多的詩詞裡大大增加詩歌內容與內涵。用獨特的感情與手法,從不同尋常的側面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整個詩歌風格分為兩部分,但又上下呼應。

今天小編將繼續給大家介紹一首宋代詞人陳亮的詩作,說起大詞人陳亮很多人不太了解。但很多人都知道宋代愛國詞人辛棄疾吧,陳亮是辛棄疾的好友。與辛棄疾志同道合感情非常深厚。

但卻被世人唾棄誤解,他也是宋代的曾經考取狀元,在任職判官之前就不幸去世了,這首詞的名字是《賀新郎.寄辛幼安和見懷韻》,這首詞陳亮用比喻和引用歷史來表達自己對國家的熱愛和對救國圖存的信心與決心。

堅定自己不顧世人的眼光,就算被曲解也要投身於自己的熱愛事業中。後半部分更是表達了自己與好友的友情堅不可摧。這首詞也是對辛棄疾的一首詞《虞美人》的回應。

《賀新郎.寄辛幼安和見懷韻》

宋代:陳亮

老去憑誰說?看幾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父老長安今餘幾?後死無仇可雪。猶未燥、當時生發!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間、那有平分月!胡婦弄,漢宮瑟。

樹猶如此堪重別!只使君、從來與我,話頭多合。行矣置之無足問,誰換妍皮痴骨?但莫使伯牙弦絕!九轉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尋常鐵。龍共虎,應聲裂。

這首詞是在說作者年齡越來越大,逐漸老去的他心事要去跟誰說呢?看了很多世事變化物是人非,那時跟他一起在中原的父老鄉親,現在能夠見面還活著的也不多了。現在的青年人都只顧自己的玩樂已經沒有關心國家復仇的恥辱心了。

現在在世上的都是小孩子,他們體會不到自己的國家和別人的國家平分土地的難過之心,悲哀至極。樹木都已經這麼高了,感覺都已經分別了,只有你和我有著相同的見解,雖然兩個人在不同的地方,但是只要初心不變都不用過多的牽掛也不會缺少知音。煉丹如果成功就要及時撿取。

這首詞的上片和下片風格區別很大,上片在講國家大事,說著自己年紀大了但還是有壯志難酬,可是想找個和自己一起談天下大事的人都找不到,簡直太可悲了。作者因為很愛自己的國家,並不希望國家和其他國家講和用土地分割的方式。這部分也引出了下面說珍惜這個知己好友。

下片開始運用情感,所述的感情也是和上片渴求的一樣。作者和好友辛棄疾的深厚感情建立在兩個人對國家有著相同的願望。關於樹木也是引用了《世說新語》的一個經典,寫出了歲月匆匆樹木都有這樣的變化,更何況人與人之間呢。並且陳亮寫完這個詞之後沒幾年就去世了。

引用各種歷史經典是一種獨特的手法,會讓整篇詩歌更上一層意境充滿內涵。最後的例子是作者想表達即使世人不支持不看好遭到誤解輕視與好友之間的志向與感情也不會變。因為於此,友情也是非常的可貴,加上兩人的情感與國家大事掛鈎,是感情更上一步得到聖潔的升華。接下來寫的兩句是至理名言,但是還是圍繞著救國的方法,他與辛棄疾一樣,所寫的想表達的都與國家相關。

相關焦點

  • 辛棄疾三次營救好友陳亮,陳亮憂國憂民,為何要訛詐辛棄疾
    辛棄疾為人豪邁,但性格孤傲,很少有他看得上眼的朋友,他願意和陳亮成為至交好友,可見陳亮的確有過人之處。陳亮比辛棄疾小三歲,他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士族家庭,祖上家財萬貫,但到了他這一代卻有些拮据。陳亮的母親14歲時便生下陳亮,因為母親年輕,他主要靠爺爺奶奶帶大的,從小熟讀經史。
  • 辛棄疾為南宋豪放派詩人,解救名臣陳亮三次,為何還被其訛詐
    陳亮斬馬,辛棄疾震驚,二人結識史書中對陳亮的故事有這樣一段記載:陳同甫來訪,近有小橋,同甫引馬三躍而馬三卻。同甫怒,拔劍斬馬首,徒步而行。陳亮斬馬的事情,恰好就被辛棄疾看了個完全。那一年辛棄疾正在江陰任職,他站在自己的閣樓望去,看到了令人吃驚的一幕。正是這一幕,讓他們二人的關係得以開始。一位男子正準備策馬度過一座小橋,而馬兒卻是百般的不配合。
  • 辛棄疾的《水龍吟》、陳亮的《念奴嬌》堪稱登臨雙絕,有何異同?
    到了收束時的三句,便充滿了英雄式的無奈和悲鳴,「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辛棄疾自傷理想抱負不能實現,而且年華易老、知己難逢,這種深深地無奈之感,只能令人留下同情的淚水,這與上片的「無人會、登臨意」完美地相呼應。
  • 南宋狀元陳亮:硬懟朱熹的理學,和辛棄疾是好朋友
    陳亮(1143-1194),字同父(甫),號龍川,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才氣超邁,創立了與程朱理學相抗衡的永康學派,曾把朱熹批駁得難以招架,只能避而不見。陳亮和辛棄疾是好友,兩人的友情在歷史上傳為佳話,尤其是「鵝湖之會」被傳為千古美談。當時,辛棄疾正生著病,陳亮來了後病就好了。
  • 陳亮眼中的辛棄疾和南宋風雲
    這裡,謹以此文紀念辛棄疾為首的南宋詞壇豪放派經典人物的不凡人生。江西上饒鵝湖書院辛棄疾與陳亮雕像。他直言批評皇上「今乃委任庸人,籠絡小儒,以遷延大有為之歲月,臣不勝憤悱。」希望皇上「貶損乘輿,卻御正殿,痛自克責,誓必復仇,以勵群臣,以振天下之氣,以動中原之心。」在分析了國家形勢後,告誡皇上:「此誠今日大有為之機,不可苟安以玩歲月也。」孝宗閱後,「赫然震動」。作為一介布衣書生,敢於對皇帝提出如此要求,確也可謂「膽力無恐」。
  • 眼光有稜 背胛有負:陳亮眼中的辛棄疾和南宋風雲
    他直言批評皇上「今乃委任庸人,籠絡小儒,以遷延大有為之歲月,臣不勝憤悱。」希望皇上「貶損乘輿,卻御正殿,痛自克責,誓必復仇,以勵群臣,以振天下之氣,以動中原之心。」在分析了國家形勢後,告誡皇上:「此誠今日大有為之機,不可苟安以玩歲月也。」孝宗閱後,「赫然震動」。作為一介布衣書生,敢於對皇帝提出如此要求,確也可謂「膽力無恐」。
  • 從辛棄疾《破陣子》,分析其立志復國的豪邁和報國無門的悲涼!
    一、辛棄疾與陳同甫這首詞作於棄疾隱居瓢泉(今江西省上饒市)時,辛稼軒與陳同甫鵝湖之會後,寄給好友陳亮(陳同甫)的一首詞,抒發抗金壯志。詞人與好友訴說昔日的豪情壯志與今日的窘境,在表達「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威風凜凜同時,也表達了「可憐白髮生」青春不再功業未就的感傷,雖然年老不忘殺敵報國,終究沒有功績,難免有些惆悵與悲憤。這裡要介紹一下辛棄疾好友陳亮,此人字同甫,一生獨好王霸大略,倡導實事實功,主張經世致用,反動空談義理,是一名實幹家。
  • 辛棄疾喝醉酒,狂言南宋都城不該建在杭州,好友聽到後,連夜逃走
    說到底,辛棄疾豪情萬丈,他或許屬於江湖,而不屬於廟堂。辛棄疾寄居江南時,曾認識一位好友,此人名叫陳亮,字同甫,是「永康學派」的代表人物。陳亮也是一位「俠士」,他久聞辛棄疾的大名,便騎馬來結交辛棄疾。辛棄疾樓下有一座小橋,陳亮的馬卻死活都不肯過橋,陳亮一氣之下,拔起身上的寶劍,斬下馬頭。辛棄疾在樓上正好看見這一幕,心生佩服,於是下樓和陳亮見禮,二人從此認識。
  • 辛棄疾與陳亮相會於「鵝湖」,離別時寫下一詞勉友亦自勉
    辛棄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辛棄疾有許多與陸遊相似之處,他始終把洗雪國恥、收復失地作為自己的畢生事業,但他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還遭到投降派的打擊。因此,辛棄疾在自己的詩詞中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並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辛棄疾染病在床,他的知己陳亮從故鄉浙江永康到江西拜訪辛棄疾。兩人久別重逢,縱談國事,時而歡笑,時而憂憤。愛國熱情在兩人的心中洶湧澎湃,一同發誓要為祖國統一而奮鬥不止。
  • 辛棄疾回憶沙場往事,寫下一首膾炙人口的詞,每一句都是千古名句
    傳奇愛國詞人辛棄疾,二十歲時曾為抗金義軍領袖,僅率五十騎就敢深入金營斬殺叛徒。回歸南宋後,辛棄疾原以為可以大展拳腳,收復失土;誰料到終其一生遭到朝中「投降派」排擠,再也未能重返戰場。辛棄疾作了一首著名的「穿越」詞,陳同甫受到詞作的激勵,三度上書朝廷,要求抗金,結果反被拿下大獄,差一點丟了性命。在詞中,他夢想自己一覺醒來,「穿越」回疆場,與軍中的兄弟們有肉同吃,有酒共飲,一起上陣殺敵。
  • 楊炎正與辛棄疾唱和,被告之大宋不需射虎的將軍
    前言 辛棄疾曾經有一首《水調歌頭·舟次揚州和人韻》,這首詞作於1178年(即淳熙五年),當時辛棄疾和好友經過鎮江到揚州。 詞中「和人韻「的那個人,就是同行的好友楊炎正和周顯先。楊炎正也是一個與辛棄疾意氣相投的愛國詞人。
  • 詩詞丨不讀辛棄疾,你就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男子漢」
    耿京就要殺了辛棄疾,辛棄疾立下軍令狀:給我三天,我一定抓到他,否則,甘願就死。辛棄疾帶了一隊人馬去追,直追到金兵營帳中,那義端也知辛棄疾的厲害,馬上跪地求饒:「辛大將軍,你面如青兕([sì],古代指犀牛),你力大無窮,你勇猛過人,就饒了我吧。」辛棄疾手起刀落,義端身首異處。勇猛得不要太過分。
  • 向辛棄疾學做人——讀《一代英豪辛棄疾》有感
    蓋上書頁,「向辛棄疾學做人」自然從頭腦中蹦躂出來。一學做好公民。辛棄疾用一生踐行愛國,從祖父辛贊告誡他要為收復中原奮鬥起,他從未停歇他的愛國腳步,學習是為了報國,當官是為了報國,甚至閒居帶湖時,他也積極籌劃「鵝湖之會」,與朱熹、陳亮等共商國是。愛國是一個人的責任與義務,也是評判公民好壞的基本標準,他做到了,而且做得至美。
  • 看《劍膽詩心北國魂·辛棄疾》,嘆無奈人生!
    他就是是文人之中最會的將軍,將軍裡最會作詞的文人——辛棄疾。棄疾,棄疾,棄的不是身體的「疾」,而是心裡的「疾」。小棄疾出生在濟南的一個官宦之家。名字是爺爺辛贊所取。儘管爺爺在金朝做官但始終不忘自己是大宋子民。
  • 英雄失路的辛棄疾,「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作者:陳二虎一、深入敵營擒叛徒在宋代詞人中,最喜歡辛棄疾那豪放大氣的詩篇,令人盪氣迴腸。陳亮稱他為「真虎」,姜夔說他是「前身諸葛」,陸遊在《送辛幼安殿撰造朝》詩中說:「稼軒落筆凌鮑謝,退避聲名稱學稼」,「大材小用古所嘆,管仲蕭何實流亞」,高度讚美辛棄疾的文學造詣超過鮑照、謝靈運,治國平天下的才幹不遜於管仲、蕭何,可惜的是南宋政權,帝王昏庸,當權者無道,讓一代大才辛棄疾空悲嘆。
  • 辛棄疾很悲憤的一首詞,寫盡壯志難酬的無奈,最後一句成千古經典
    看試手,補天裂"亦是千古名句,特別是"男兒到死心如鐵"7個字,讀來令人震撼澎湃,久難忘懷。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宋代:辛棄疾老大那堪說。似而今、元龍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來高歌飲,驚散樓頭飛雪。笑富貴千鈞如發。盤空誰來聽?記當時、只有西窗月。重進酒,換鳴瑟。
  • 率50騎突襲金兵大營,辛棄疾不愧是一代名將,卻終生抑鬱不得志
    辛棄疾是掌管封印之事,責任重大,如今卻弄丟了,他的大哥耿京肯定會怪罪。後來,經過他的一番調查,發現這位和尚有嫌疑,追趕向前,這位和尚也知事情敗露,不停逃離,辛棄疾毫不猶豫直取他的首級,拿回封印。男子漢大丈夫,做事要果敢,不能猶豫,這和尚也在他面前不斷求饒,但也是徒勞的,犯錯就必須接受懲罰。
  • 辛棄疾是在什麼情況下寫這句話的?
    這樣一理解起來,辛棄疾似乎就成了一個冷酷十足的絕情之人。這7個字到底何意?辛棄疾是在什麼情況下寫下這句話的呢?筆者認為咱們還是有必要讀一讀全詞,事實上,很多人都並不知道當時辛棄疾是在怎樣一種愁苦中寫下它的: 《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 老大那堪說。似而今、元龍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來高歌飲,驚散樓頭飛雪。笑富貴千鈞如發。
  • 詩人劉過的一首經典之詞,曾獲得辛棄疾的讚美,尾句驚豔人間
    劉過是南宋文學家,布衣詞人,雖懷壯志雄心,但四次應舉不中,流落江湖間,他才學過人喜交好友,被陸遊,辛棄疾所欣賞,成為莫逆之交。劉過雖一介布衣,但文採風流,可總得不到幸運之神垂憐,一生不得志,苦悶不得解脫,把自己豪情都清磨酒裡。
  • 辛棄疾連作兩詞,只因戒酒不能,極盡滑稽,令人忍俊不禁
    有些人遇到憂愁無法排解的時候,喝幾杯酒有了醉意便能神志不清,忘卻諸多煩惱;有些人工作時面對難以解決的問題,約上三兩好友一醉方休,再大的困難也有了眉目;還有「人逢喜事精神爽」,說的是遇到「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同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這樣的人生大喜時,也會飲酒助興,喝得酩酊大醉才肯罷休。辛棄疾就是一個離不開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