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辛棄疾學做人——讀《一代英豪辛棄疾》有感

2021-01-11 當代作家文摘

向辛棄疾學做人

讀《一代英豪辛棄疾》有感

白駒過隙,日邁月徵,從教已是七個年頭,一直有個夢想,能讀遍教材中作者的傳記,並為每一作者留下點文字,一來讓自己更好地了解其人、其文,二則能充盈知識庫,能在課堂上分享他們的故事,不僅能增強課堂趣味,也許也能讓孩子們愛上語文。

近日,讀完了巨華強先生所著的《一代英豪辛棄疾》,這是一部全面描寫文武全才稼軒居士的小說,雖小說具有虛構性,但於我,每每閱讀,都願意將其作為真實的故事閱讀,畢竟,要著成一部歷史小說,作者定是下了苦功研讀主人公作品及史料的,大體必然符合歷史。虛構的也是極細微處,再者,虛構場景也應符合歷史人物個性,否則,這是不負責任的文化傳播。

小說共546頁,共30章,讀來毫無厭倦感,章章都展現著人格魅力,讓我數個深夜,手不釋卷。蓋上書頁,「向辛棄疾學做人」自然從頭腦中蹦躂出來。

一學做好公民。辛棄疾用一生踐行愛國,從祖父辛贊告誡他要為收復中原奮鬥起,他從未停歇他的愛國腳步,學習是為了報國,當官是為了報國,甚至閒居帶湖時,他也積極籌劃「鵝湖之會」,與朱熹、陳亮等共商國是。愛國是一個人的責任與義務,也是評判公民好壞的基本標準,他做到了,而且做得至美。千佛山廟會聚義抗金,再和耿京攜手帶領天平軍重創金兵;湯思退、史浩求和派和金使党懷英多方陷害,他依然堅守「收復」信念不動搖。只可惜,國不愛他,多次遭貶,等臨終前,卻一紙詔書,委以重任,著實可笑!可悲!

二學做好學生。辛棄疾主要文從劉瞻,武學王義山,當然他還利用一切機會向前輩學,如周必大,向同輩,如陳亮等學,他也是遵循著「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古訓。他尊師,時刻念恩師,劉瞻生死未卜一直是他的牽掛,王義山投奔,他道「師父永遠是師父」;他好學,天蒙蒙亮起床晨練,練拳、練劍、練刀槍,凡是老師教授的招數技藝,他都千百次的練習;深夜挑燈溫習,賦詩填詞早年即名滿天下,樣樣專心認真,成績突出。他的自律、上進,讓他23歲時即當上了25萬人馬的天平軍掌書記,且提出了天平軍渡江南歸的遠見,得到了名臣張浚推薦,面奏皇帝趙構。同年,他又率50名輕騎勇闖濟州敵營50000守軍,跋山涉水,奔走千裡之遙在對敵廝殺中生擒判賊張安國。尤其是留給後世的《美芹十論》、復國之策《九議》、《論盜賊札子》及眾多詞作都離不開他學生時代的積累。

三學做好領導。辛棄疾一生任職眾多,每每都是哪裡有危險,他即奔向哪,縱使去哪任職都是被迫,但也潛心為國為民幹實事,他上任前總會先體民情,聽民聲,擅長團結同事,沒有等級觀念,他喜歡向下屬取經,真切自熱。聘任司農寺主簿涉險夜探倉庫,揭秘天廷糧倉黑洞;任職滁州繁榮經濟,改善百姓之文化娛樂新建奠枕樓;任江西提點刑獄智平茶寇,甚至不計殺妻之仇;任湖南潭州革弊興利創建飛虎軍;任江西隆興知府治理荒政,糧食物價平穩,商業興隆,百姓生活得以改善;任福州知州,操練軍隊,還百姓太平;任紹興知府,消滅鹽匪等等。這一系列政績,拯救多少黎民於水火,在金兵肆虐的時代,他的每次到來,都給百姓帶去福音。

四學做好老師、好父親。辛棄疾一身才華,文中所談弟子僅二:一是範開,雖所教詩文未多談,但他對學生的人生提出指導:「為政定要廉潔奉公,剛直不阿,堅守正義,莫近小人」「要眼睛向下,與民同步」,尤其當範開在其革職時準備跟從老師回信州,他暴怒,「難道你就忍心看這大宋二百多年基業毀在他們手裡?」又一次教誨學生當官為民。二是第三任妻子錢錢,因求學期間,常常不在身邊,對錢錢的教育並不多。辛棄疾共有三兒:稹稹、穰穰、秸秸,三子是老來得子,教育甚少,但長子、二子,他親授武功,督促文化,兩個孩子也是頗有建樹,繼承了他的膽識,也發揚了他的愛國精神。

五學做好丈夫。辛棄疾一生娶妻三次,第一任妻子為範邦彥千金範小姐,二人文武雙全,情投意合,一見鍾情,翌日完婚,可惜未能至白頭,被賴子凡抓走並刺死;第二任妻子為史浩、党懷英安插在其身旁的刺客田田,田田因敬生愛,沒有執行命令,辛棄疾知曉後寬容她,並娶為妻,但最終卻被史浩派人燒死;第三人妻子為陳亮推薦的學生錢錢,他相思數載,終能相伴到老。他對每一個妻子都是真愛、鍾情,包容、善待,縱使有千般錯,如田田,他也視若珍寶,縱使有嬌女獻媚,如琴兒,他也不為所動,因為擁有,所以忠貞。

當然,向辛棄疾學做人,遠不止以上幾點,做好知己等都是我們應該學的,辛棄疾與陳亮當是相見恨晚,兩人志趣相投,互相欣賞。每逢相見,對酒當歌。陳亮為他「將帥之才,請纓無路,報國無門」惋惜,他為陳亮受冤奔走、逝世涕下等。

一書難盡稼軒事,一文難道稼軒人。一代英豪,能評點處甚多,能學習處亦繁,日後有機會,還將更深了解稼軒人,更多體悟稼軒文武功夫!

--長沙縣第九中學 王煌

編輯:陳小英插圖:蘭小慶配樂:硃砂

審核:李蘭芬

相關焦點

  • 當辛棄疾寫起婉約詞,燈火闌珊處的婉約,更勝過金戈鐵馬裡的豪放
    南宋年間,辛棄疾從山東回到了臨安城目睹了臨安元夕的盛況,便有感而發寫出一首流傳千古的婉約詞《青玉案》。《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墨魂》辛棄疾背景是什麼 辛棄疾背景資料一覽
    導 讀 墨魂手遊是一款端遊重製改編的手遊,這是一款國風,充滿古典文化內涵的遊戲,遊戲中有很多角色,很多是歷史上著名的文人墨客
  • 人中之傑,詞中之龍(讀辛棄疾)
    人中之傑,詞中之龍(讀辛棄疾)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辛棄疾,字幼安,別號稼軒,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稼軒者,人中之傑,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辛棄疾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一生力主抗金,為恢復中原而殫精竭慮,一腔赤誠全部傾注於詞作中,著有詞集《稼軒長短句》。
  • 辛棄疾大醉後寫下這首詞,年少讀一次笑一次,再讀卻忍不住淚流
    因此我們如今品讀唐宋詩詞的情況下,便會發覺其中有很多的飲酒詩詞。這種詩詞便是歷代文人雅士,一邊詠頌詩詞,一邊飲酒,留下的寶貴的精神歷史文化遺產。實際上早在東晉,田園詩派的創始人陶淵明,便是一個很多寫飲酒詩的詩人。而在唐宋時期,詩仙李白的《將進酒》、王維的《渭城曲》、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千古名作,都能夠說成借著酒興創作而出的飲酒詩詞。
  • 「金戈鐵馬少年志,沙場點兵白髮生」辛棄疾的革命人生
    「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的少年英豪,馳騁疆場,一身肝膽之氣,到頭來卻是「四十三年,可堪回首,沙場點兵白髮生」手中握筆的暮年老者,可悲可嘆!辛棄疾,公元1140年出生,1207年病逝。辛棄疾投身革命得從他21歲那年說起,公元1161年,金人南下侵宋,辛棄疾用人格魅力召集2000有志之士一起參加了耿京領導的抗金義軍。耿京被這個極具才華的少年所吸引,當下就給了辛棄疾一個掌管印信掌書記的官職,不得不說年輕人是需要鼓勵的,辛棄疾熱血四起,作戰勇猛,大敗金軍!
  • 辛棄疾的刀鋒
    辛棄疾出生在山東濟南府歷城縣。這裡也屬於金國管轄,所以,辛棄疾是地道的漢人,但出生於金國。不管辛棄疾主觀上願不願意,按照當時的戶籍制度來算,實際上辛棄疾算是金人。        辛棄疾的父親辛文鬱,《世系表》僅謂「贈中散大夫」。所謂贈官,大概是辛文鬱未及在金為官即已去世,而金朝官階中也沒有中散大夫,當為辛棄疾南渡以後所贈。
  • 這個江西小城,50%的人都會讀錯它的名字,卻承載了辛棄疾的餘生
    這個小縣城的名字你讀對了嗎?先不說,你聽沒聽說過。我們先說說「鉛山縣」是怎麼讀的。我相信此時正有50%以上的讀者在心中默念,這不就是讀「qian」嗎?有什麼稀奇的?作者在寫這篇文章之前也是這樣認為的,可事實上它還真不是讀「qian」而是讀「yan」音和「沿」是一個音。
  • 若是你也曾深愛過一個人,不妨讀一讀辛棄疾這首詞,道盡相思之苦
    ——《宋史·辛棄疾傳》二十三歲,斬殺叛徒張安國。紹興三十二年,京令棄疾奉表歸宋……會張安國、邵進已殺京降金,棄疾還至海州……即眾中縛之以歸……斬安國於市……棄疾時年二十三。——《宋史·辛棄疾傳》成為南宋官員後,建立軍隊。
  • 詩詞丨不讀辛棄疾,你就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男子漢」
    辛棄疾也能做到。辛棄疾是山東濟南人,北宋滅亡後,山東成了淪陷區。他出生時,「靖康之恥」已經過去十幾年。時間並沒有消解辛棄疾對故國的懷念,他拉起了一支隊伍,和金兵打起了遊擊。他投靠義軍首領耿京,不想,辛棄疾的朋友,一個叫義端的和尚,偷了帥印投降金兵。
  • 辛棄疾三次營救好友陳亮,陳亮憂國憂民,為何要訛詐辛棄疾
    辛棄疾當年只有25歲,官場並未抹去他的稜角,他仰慕俠士,見到此男子如此豪氣,連忙下樓,打算結交這位白衣男子。巧合的是,這位白衣男子也是來找辛棄疾的,二人見面後,辛棄疾才知道,這位男子名叫陳亮,字同甫。二人都有報效家國之意,惺惺相惜,當天舉杯暢飲,相談甚歡,從此成為莫逆之交。
  • 辛棄疾的一首詠梅詞,美得猶如一幅畫令人心醉,讀之讓人心生嚮往
    辛棄疾筆下的詠梅詞,美得猶如一幅畫令人心醉,將自己對梅花的欣賞和讚美溢於言表,用最深情的文字去讚揚梅花,這首詞便是《臨江仙·探梅》。老去惜花心已懶,愛梅猶繞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無花態度,全有雪精神。剩向空山餐秀色,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帶溪雲。
  • 青玉案的案是讀àn還是ān,辛棄疾是詞人還是將軍,你知道嗎?
    辛棄疾,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又稱稼軒居士。他本應是一個叱吒風雲、縱橫沙場的將軍,奈何生不逢時,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收復失地,沉迷歌舞享樂。在此背景下,辛棄疾不能戰場殺敵,只能揮毫潑墨,寫下了千古名詞《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率50騎突襲金兵大營,辛棄疾不愧是一代名將,卻終生抑鬱不得志
    看到這裡激發了辛棄疾的鬥志,在老家拉起兩千多人的隊伍,參加起義,推翻金國,收復河山。這些人大多都是不堪金國人屈辱與壓迫起來反抗的,其中耿京領導的起義隊伍更壯大,兵力將近五六萬。辛棄疾的隊伍才幾千人,要想收復河山,需要更強大的隊伍,於是他的部隊併入耿京的部隊,他們一起「幹」。
  • 辛棄疾很幽默的一首詞:和一個酒杯較了半天勁,讀來令人捧腹
    讀來實在是有趣的很。沁園春·將止酒戒酒杯使勿近杯汝來前!老子今朝,點檢形骸。甚長年抱渴,咽如焦釜;於今喜睡,氣似奔雷。說明,因為飲酒過量, 害的辛棄疾自己的身體受損。"汝說"三句,是酒杯對主人責問的答辯。它說:酒徒就該像劉伶那樣只管有酒即醉,死後不妨埋掉了事,才算是古今達者。"汝於知己,真少恩哉!"
  • 一代名將辛棄疾,遭遇罷官後,寫下一首詩,道盡平生狂傲
    辛棄疾,身為一代愛國名將本身也是一位文武雙全的詞人。他的詞多為豪放風格,也多有流傳至今。作為一位一心以收復祖國失地為平生志願的將軍,他一生都致力於北伐事業。在這段跌宕起伏的人生之中,更是締造了獨有的很多神話。
  • 辛棄疾與宣城陳天麟的「忘年交」
    陳亮第722期三十五年前,筆者在宣州養賢鄉老家的《宛北養賢圩陳氏宗譜藝文外集》中,讀到過辛棄疾《滿江紅贛州席上呈陳季陵太守》一詞,當時似懂非懂,只能從字面去理解。江西憲臣辛棄疾討賊,天麟給餉補軍,所俘獲送贛獄。餘黨並從末減。事平,棄疾奏:今成功實天麟方略也,治郡不用威刑,訟清簡。未幾罷。」這段文字不僅記載了一件真實而感人的歷史事件,同時也反映出辛棄疾詞《滿江紅贛州席上呈陳季陵太守》的創作背景,以及辛棄疾與陳天麟兩人之間「忘年交」的真摯友情。南宋淳熙二年(1175),陳天麟調任贛州知州。
  • 辛棄疾:人中之傑 詞中之龍
    頗有遠見的辛棄疾,立馬嗅到了這次機會,主動提出聯繫臨安朝廷,趁此機會光復中原。耿京同意了辛棄疾的請求,辛棄疾不敢耽誤片刻,即刻動身前往臨安。但就在辛棄疾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番之際,義軍內部也出現分化。領袖耿京在海州抗金時,被叛將張安國殺害。張安國此人是典型的騎牆派,認為南宋朝廷難以長久為繼,及早投降乃是「識時務」之舉。
  • 辛棄疾喝醉酒,和松樹吵了一架,寫了一首詞,讀起來風趣幽默
    哪想辛棄疾不領情,一把將它推開,還大聲呵斥道:「到一邊去!」見一邊的樹久久不再動彈,辛棄疾這次才酒醒,原來他是醉酒中誤把樹當成要扶他回家的朋友。他啞然失笑,回頭把這有意思的事給記錄下了來。辛棄疾與樹的故事就這樣流傳下來,人人讀到它都覺這件事不可思議,著實好笑。但詞中的深意,卻不知幾人能讀懂。詞的題目是遣興,表明文章是寫飲酒之樂。但仔細一覽,卻發現字裡行間,滿是寂寞。「醉裡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
  • 英雄失路的辛棄疾,「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陳亮稱他為「真虎」,姜夔說他是「前身諸葛」,陸遊在《送辛幼安殿撰造朝》詩中說:「稼軒落筆凌鮑謝,退避聲名稱學稼」,「大材小用古所嘆,管仲蕭何實流亞」,高度讚美辛棄疾的文學造詣超過鮑照、謝靈運,治國平天下的才幹不遜於管仲、蕭何,可惜的是南宋政權,帝王昏庸,當權者無道,讓一代大才辛棄疾空悲嘆。
  • 辛棄疾充滿殺氣的兩首詞,少時不知其意,如今再讀淚流滿面
    辛棄疾,辛棄疾,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中年後別號稼軒居士,濟南府歷城縣人。官員、將領,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辛棄疾他不但可以吟詩作賦,他還可以在疆場上戎馬半生。文能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武能橫刀躍馬,馳騁沙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