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時期是我國酒文化的高度興盛時期,而酒文化的興盛離不開唐宋詩詞的興盛。由於酒催發了詩人的詩興,進而將酒內在到詩詞裡,酒也就從物質方面上升到精神層面。因此我們如今品讀唐宋詩詞的情況下,便會發覺其中有很多的飲酒詩詞。這種詩詞便是歷代文人雅士,一邊詠頌詩詞,一邊飲酒,留下的寶貴的精神歷史文化遺產。
實際上早在東晉,田園詩派的創始人陶淵明,便是一個很多寫飲酒詩的詩人。而在唐宋時期,詩仙李白的《將進酒》、王維的《渭城曲》、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千古名作,都能夠說成借著酒興創作而出的飲酒詩詞。本文向大家分享這首《西江月·遣興》,便是南宋詞人辛棄疾著名的飲酒詞。但是與其他飲酒詞略有不同。
辛棄疾這首詞的特色之一,便是它的下片採用了散文語法入詞的形式。即有人物的繪畫、動作、神情,乃至也有人物性格的刻畫。而辛棄疾這樣表達的好處便是更符合他大醉後的情態,也讓文字更為的生動有趣,妙趣橫生。假若辛棄疾並不是為了更好地抒發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傷感和憤慨,這首詞讀起來還真的想捂嘴笑,但因有所寄託,再讀起來卻又讓人忍不住淚流滿面。
《西江月·遣興》
醉裡且貪歡歌笑語,要愁那得工夫。
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
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
只疑鬆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最先,詞的開篇兩句「醉裡且貪歡歌笑語,要愁那得工夫」,即喝醉以後姑且就暢快的去歡歌笑語,哪兒也有工夫一天到晚發愁。從這兩句詩的意思看來,辛棄疾顯而易見是無法緩解內心的苦悶和憂慮,因此想要通過醉酒後的歡歌笑語來忘掉苦悶和憂慮。但「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辛棄疾越是這樣說,就表明他內心的苦悶和憂慮越深刻。
緊接著的兩句「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實際上是辛棄疾對自己為何苦悶和憂慮的表露。它的字面意思是說,最近我才覺得古人的書本,信了它們是一點用也沒有。乍看之下,這裡是辛棄疾對古書的否定。但實際上,它是針對南宋統治集團顛倒是非的狀況而說的。由於辛棄疾主張抗戰,要求統一祖國,這種本來都是古書中所說的正義事業。
可是南宋統治集團卻只了解享樂,不思修復,還一味的打壓辛棄疾這樣的有識之士,把主張抗戰,統一祖國的正義事業說得一事無成。而這種心裡話,對於辛棄疾而言,自然不太可能說得太搞清楚。因此他只能借醉後口出狂言,暗示南宋統治集團完全違反了古籍中常說的正義事業與古時候聖賢的教訓。
隨後,大家再來看詞的下片,它主要是對辛棄疾喝醉酒的醉態開展了細節描寫。昨晚松邊酒醉,問松「我醉何如」?,換句話說,昨晚我在一株松樹邊酒醉了,因此便問松樹:我當時到底醉到了什麼程度?大家說松樹不是人,自然不理解辛棄疾的醉態,也不懂的如何去說,但辛棄疾自己明顯是把松樹作為一位友人了。
不難看出,辛棄疾的知已極少,即無人支持他認為抗戰,統一祖國的壯志。其意境頗似嶽飛的「欲將心事付瑤琴,知已少,弦斷有誰聽?」那麼松樹給了辛棄疾如何的回應呢?只疑鬆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即我認為松樹晃動著自己的松枝是要想扶我,但我卻用把手它推開,說:「無需扶」。很明顯,辛棄疾這兒是醉態的主要表現,可以說栩栩如生,令人有點想笑。
與此同時,辛棄疾無需松樹去扶,這便表明了他的剛健自強、不屈不撓。即便為自己的懷才不遇、壯志難酬覺得傷感和憤慨,可是他自己卻勇於與實際抵抗抗爭。可惜的是辛棄疾最終還是「英雄無用武之地」,想起這兒不禁又令人感慨萬千。總體來說,辛棄疾著名的飲酒詞,初讀想捂嘴笑,再讀卻禁不住淚流。
今天小編就在這裡給大家推薦這本《辛棄疾詞傳》,這本書選取了辛棄疾一生做所詩詞中最為經典的一部分,結合他當時生活時代的時代背景,結合這首詞的創作背景對這首詞進行賞析,更方便我們閱讀理解辛棄疾的作品,更方便我們掌握辛棄疾傳達給我們的人生道理。
從辛棄疾的詩詞中,我們可以讀到他的壯志難酬,讀到他的無奈,更能讀到他雖然面對艱難困苦,依然沒有放棄自己的希望。
《蘇軾詞傳》,還有《李煜詞傳》《納蘭容若詞傳》《辛棄疾詞傳》《李清照詞傳》《倉央嘉措詩傳》這套書包裝精美,紙質優良,大家不管是買來自己讀還是送人,都很不錯~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