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同樣的一種情緒情感,不同的人會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就像是「愁」。對於現代人而言,我們通常都會直白地將令我們愁苦的這件事情講出來,從而宣洩出自己心中的愁苦。對於我們來講,這就是「傾訴」。
而於古人而言,尤其是古代的文人,他們心中的愁苦,實際上也不少。同時,在他們的筆下,對於愁苦心緒的書寫,也大不相同。在李清照的詞作當中,愁是「載不動許多愁」;對於南唐後主李煜來講,愁是「一江春水向東流」,而對於辛棄疾而言,卻是「少年不知愁滋味」。
那,在這兒,我們提到了辛棄疾,就說說他的另一首,關於「愁」的詞作,《菩薩蠻·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這首詞,在寫「愁」方面,其實跟前面我們提到的那些,還是有一定差別的,這裡面處處充滿了想像。
青山欲共高人語,聯翩萬馬來無數。煙雨卻低回,望來終不來。
人言頭上發,總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
在這首詞作中,辛棄疾說的是,青山有意願要跟高雅的人士交談,於是就想是千萬匹駿馬一起奔騰一樣,接連而來。但卻在煙雨中徘徊,遲遲不能夠到達。
人們都說自己頭上的白頭髮是因為愁苦而生出的。那如果這樣來判定,那麼,我就不禁要拍手笑笑沙鷗了,因為它們一身都是白色的毛髮,不就是一身都是愁苦了嗎?
在這首詞當中,雖然字數不多,短短的幾十字,寫風景寫動物,看似都跟愁苦心緒沒有多大關聯,不過處處都在展現著這一情緒。
開頭辛棄疾寫道的青山,其實還用到了擬人的寫作手法。把「青山」當成是人來寫,說它要跟人講話,飛快地狂奔過來,卻久久不能夠到達。這裡面,並沒有一字寫道了「愁苦」,卻在這幾句中,營造了一種求而不得之苦。難道這不能算是一種愁苦嗎?
而且,聯繫到辛棄疾的人生經歷,這一片實際上也是在暗示著,他自己雖有才卻不能夠得到很好的施展,懷才不遇,壯志難酬,報國無門。這種種事實結合到了一起,確實是使得辛棄疾愁苦萬分。
接著,在下片中,辛棄疾又寫道了人頭上的白頭髮。這其實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愁苦」了。確實不少人都覺得,自己頭上生出了白頭髮,就是自己憂愁過多。要不為什麼會有「一夜白了頭」的說法。而在這時候,辛棄疾又提筆反駁到,如果是這樣,那就看看一身都是白色毛髮的沙鷗吧。它們內心的愁苦,是不是特別多?
雖然在這首詞當中,處處都在寫的愁苦憂傷,不過我們讀了之後,卻有種欣喜的快慰之感,覺得有趣好玩,會隨著辛棄疾的文字,拍手稱快,感嘆它「這首詞寫得妙、真是妙」。
不過,聯想下,我們印象中「豪放派」的愛國詞人辛棄疾,這種風格的詞作,出自於他的手筆,確實是叫人驚嘆。但再想想晚年歸隱時候的辛棄疾,也能夠寫就「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這樣的清新詞作,也就不覺得驚奇了。
對於辛棄疾來講,其實人生的意義與追求非常簡單,不過是上戰場殺敵罷了。從小就被教育的報國,實際上就是非常純粹的事情。但沒想到,就如同青山要與人對話一樣,總是困難重重,久久不能實現這一目標。
辛棄疾用這樣的一種充滿想像的方式,把自己的理想與無法實現的心緒都變相地寫進詞中。讓後世人讀來時,既感覺生動有趣,再沉思了之後,又會心生悲涼,對辛棄疾報國無門的惋惜與惆悵。
總結:辛棄疾,一生的願望都未能夠實現,一生的愁苦都一直積攢著。不過是親眼目睹到的國家現狀,長大了有能力就去實踐、上陣殺敵,這都沒有錯。只不過茫茫數十年走下來,唯一能做的,只有提起一支筆,寫下自己見到的、感受到的、回憶起的、設想出的人事物罷了。
辛棄疾詞作的新奇、有趣、經典,也皆是來自於他的人生,太多的無奈、悲涼與愁苦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