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夢遇李白、蘇軾,同遊天宮,寫下了這首瑰麗浪漫的水調歌頭

2020-12-09 詩詞曲精品齋

宋光宗紹熙五年(公元1194年),辛棄疾再一次被彈劾,不得已,他回到了江西鉛山瓢泉新居中,再度開始了閒居的生活,在這段時間,他寫下了很多優秀的詞作,下面這首《水調歌頭》,便是其中之一。

這首詞前,有一個小序,交代了寫作的緣由和背景,序曰:「趙昌父七月望日用東坡韻敘太白、東坡事見寄,過相褒借,且有秋水之約。八月十四日餘臥病博山寺中,因用韻為謝,兼寄吳子似

這個小序的意思是說,趙昌父在七月十五日用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詞韻,寫了一首關於李太白、蘇東坡的詞,寄給了我,對我進行了讚美,但是這種謬讚是不敢當的,他約我中秋一起泛舟。八月十四日,我因病臥床在博山寺中,於是用他詞作的原韻寫下了這首答謝他的詞,並把此詞寄給吳子似。吳子似,在這段時間,正任鉛山縣尉。

辛棄疾是被排擠之後,才不得已賦閒鄉野的,他的心中,始終有一顆報國的心,但是宏圖之志難展,所以悲憤沉鬱之情,總是體現在他的詞作中。辛棄疾鄉野閒居期間中,雖然常常寄情山水,但是內心深處,卻一直渴望能夠施展自己的抱負,實現收復失地的理想。在辛棄疾的這首《水調歌頭》中,我們便能看到他這種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心情。

水調歌頭辛棄疾我志在寥闊,疇昔夢登天。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千年。有客驂鸞並鳳,雲遇青山赤壁,相約上高寒。酌酒援北鬥,我亦蝨其間。少歌曰神甚放,形則眠。鴻鵠一再高舉,天地睹方圓。欲重歌兮夢覺,推枕惘然獨念人事底虧全?有美人可語,秋水隔嬋娟。

首二句開門見山,直抒胸臆,以夢境領起,「我志在寥闊,疇昔夢登天」,表現了詞人高遠的志向和氣魄,概括了全詞的主旨,因為有遠大的志向,所以才有夢天之舉,屈原《九章》中便有「昔餘夢登天兮,魂中道而無航」之句,辛棄疾此處,正是化用。辛棄疾在現實中難以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負,所以只好尋求於夢境,這兩句,實乃全詞的文眼。

接著「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千年」之句,是詞人在夢中飛上青天,並且來到了月宮中,他賞玩著明月,陶醉在這明月的美好之中,不知不覺間,已經過去了千年。千年的時間跨度,在詞人筆下,信手拈來,絲毫不讓人覺得誇張,反而有種豪邁的氣度。

有客驂鸞並鳳,雲遇青山赤壁,相約上高寒」,此處的「有客」,應該是指詞人的好友趙昌父,趙昌父平素便氣度不凡,世人認為他有陶淵明之風,所以辛棄疾,便以「驂鸞並鳳」來讚美他,以便表現好友的儒雅風採,並且也是對好友讚美自己的回敬之辭。而青山、赤壁,則是指李白、蘇軾。趙昌父騎著鸞鳳飛升,在彩雲之間,遇到了李白、蘇軾,於是四人一起,遨遊天宮。

辛棄疾將趙昌父與李白、蘇軾並稱,他自己雖然也在其中,卻不免要自謙一下,「酌酒援北鬥,我亦蝨其間」,在你和先賢們喝酒的時候,我不過是陪襯,濫竽充數罷了。

詞人為何要這樣寫?除了對應趙昌父原詞之外,還有,便是詞人想說明,在現實中,很難找到像趙昌父這樣志同道合的朋友,只好將理想寄託於夢境和理想中的人物,於是便同李白、蘇軾一起,飲美酒、遊天宮,想像悠遠,氣度不凡。

下片繼續寫夢境,「少歌曰神甚放,形則眠」,詞人在夢中,瀟灑豪邁,內心充滿了激情,於是唱起了歌兒來,妙在詞人的描寫,說身體雖然猶如睡眠,但是精神卻是奔騰豪放的。這其實,也表現了稼軒在閒居時的心境,身雖閒,志卻不閒,時刻不忘國家大事。「鴻鵠一再高舉,天地睹方圓」,藉助鴻鵠搏擊長空,抒發自己豪壯的志向。

然而,夢境終有醒來的時候,「欲重歌兮夢覺,推枕惘然獨念人事底虧全」,夢中詞人可以放聲歌唱,可以縱橫馳騁,但是醒來以後,面對賦閒的現實生活,一切卻都不同了,於是詞人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什麼人世間不如意之事那麼多呢?「虧全」,是以月亮的圓缺來比喻人間的悲歡離合,正如蘇軾所言:「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到了結尾,詞人說「有美人可語」,一筆宕開,似乎不再抒發夢醒後的惆悵,而是想要將這心事訴說給朋友聽,這裡的「美人」,其實便是吳子似,但是末一句,卻又說:「秋水隔嬋娟」,即便是有朋友訴說,也因為一泓秋水的阻隔,而不可能了,稼軒最終想表現的,還是苦悶和無奈的心情。

辛棄疾在詞中,先是大篇幅寫夢境,之後,以夢醒進行對比,表現了遠大志向與社會現實的落差,詞人「人事底虧全」的一問,更是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一個有著雄才大略卻無處施展的英雄的無奈,正是「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另外,稼軒的這首詞,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這主要體現在夢境上,他為我們亦真亦幻、跌宕起伏的描繪了一幅夢境馳騁圖,奔逸瀟灑,狂放不羈,充滿著豪邁的激情,五光十色的天宮景象,浪漫瑰奇的想像,令人目不暇接,妙不可言,詞中提到的李白、蘇軾,均有浪漫情懷,稼軒此處,當可與之比肩。

相關焦點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的這句詞,原來是「抄」李白的
    提起蘇軾的名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一定會榜上有名。這句詞作為《水調歌頭》的首句,氣勢不凡。可是,你知道嗎?這句詞是「抄襲」李白的。李白有一首望月詩,首句就是問句,千古稱奇,連日本學者讀了都說好,大文豪蘇軾更是從這一句中得到啟發,寫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千古名句。這首詩就是李太白的《把酒問月》。
  • 巨匠不顧形象之作,李白灑脫,蘇軾不害羞,都比不上辛棄疾豪放
    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三首文壇巨匠全然不顧形象之作,其中李白灑脫,蘇軾不害羞,但都比不上辛棄疾豪放。1.這天正是炎炎夏日,李白隱居山中熱得不行,於是就寫了這首《夏日山中》。《夏日山中》唐.李白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
  • 李白問月詩,跟蘇軾《水調歌頭》一樣經典,日本人:奇想從天外來
    古往今來,頭頂的明月激發了我們無窮的想像,它是神仙的宮殿,還是外星人的飛船,明月中是住著美麗的仙女嫦娥,還是住著奇形怪狀的外星人,這些想像,在詩人的筆下,化成了浪漫瑰麗的詩篇。古今詠月詩,最經典的有三篇:一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二是李白的《把酒問月》;三是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今天我們來欣賞李白的《把酒問月》,這首詩想像瑰麗,日本著名的漢學家近滕元粹,在他的《李太白詩醇》一書中,評李白的這首《把酒問月》「奇想從天上來」。
  • 蘇軾結婚之日,寫下一首洞房詩,不料成了名句!讀完讓人臉紅
    其實現在提起最多的詩人大概就是李白了,深得後世的廣泛喜愛,但是我認為蘇軾才是真正活出了自我的那個人。蘇軾創作了幾千首詩詞,或勵志,或哲理,或美景,或美物。他的詩詞作品,影響了很多人的一生。這首詩雖然蘇軾沒有引用名句,但是,他憑藉的一己之力,讓這首詩成為了千古絕唱!可惜的是,好景不長,蘇軾的妻子便去世,而蘇軾在妻子逝世10年之後寫下了《江城子》,其中暗藏了蘇軾對於妻子深深的思念之情。
  • 李白賞月喝酒,寫下一首孤獨的詩,開篇就是經典名句,人人會背
    關於賞月的詩詞很多,從孤篇壓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到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每個朝代都有關於月亮的佳作。其實蘇軾的《水調歌頭》也是借鑑了李白的大作而寫成的。李白是酒中仙,更是明月仙。他隨手一揮,便是傳誦經典的文章。他有文筆,有詩情,可「一夜飛度鏡湖月」。他自信張揚,灑脫狂放。不過狂妄如他,也有寂寞孤獨之時。夜晚賞月,人家是花前月下,而他卻是獨自飲酒。
  • 第一偉人的這首《水調歌頭》,可跨越千年,與蘇軾比肩
    提起《水調歌頭》這個詞牌,我相信很多人都會想起蘇軾的那首「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的這首《水調歌頭》太過經典,後世很少有詞人能寫出更經典的《水調歌頭》,直到第一偉人毛主席的《水調歌頭·遊泳》問世。
  • 中國詩人前四是哪幾位,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
    我們看清楚題目要求,詩人——並不包括詞牌作品,那麼辛棄疾第一個就排除了。辛棄疾代表了融會貫通蘇軾豪放派與詞牌婉約底色的詞人,算得上文武雙全的厲害角色,我們甚至可以說,辛棄疾代表了宋詞的最高峰。而宋詞的最高峰,無疑就是整個中國詞牌史上文武兼備的最頂峰。詞牌風流,非稼軒莫屬。但是談到詩,就乏善可陳了。你可曾有什麼耳熟能詳的稼軒詩作?沒有吧。
  • 蘇軾結婚當天,寫下一首洞房詩,卻不料成了千古絕唱!讀完真肉麻
    大家都說,蘇軾是最「乾淨」的一位詩人,蘇東坡給世人留下的印象多是狂放不羈、豁達樂觀。其實,蘇東坡一生飽經憂患,嘗遍了酸甜苦辣、人情冷暖。蘇軾還是個非常浪漫的詩人。其實這首詩是蘇東坡用了前人的詩句,但是每一句連貫起來,都能符合詩詞韻律。羅帳細垂銀燭背,讀到這一句,大家都說這可是「流氓」水準的一句,描述了他們兩個新婚之夜的場景,讀完真是讓人肉麻!
  • 李白蘇軾900多年難分高下,詩詞大會康震王立群這番討論,很透徹
    接著王立群老師,也表示贊同來一起看一下李白和蘇軾在同一地點寫的兩首詩,就能發現其中的不一樣:《望廬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兩首都是寫的廬山,特點上來看,正如康震和王立群討論的一樣,李白有才情,蘇軾有學問。
  • 辛棄疾大醉後寫下這首詞,年少讀一次笑一次,再讀卻忍不住淚流
    而在唐宋時期,詩仙李白的《將進酒》、王維的《渭城曲》、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千古名作,都能夠說成借著酒興創作而出的飲酒詩詞。本文向大家分享這首《西江月·遣興》,便是南宋詞人辛棄疾著名的飲酒詞。但是與其他飲酒詞略有不同。辛棄疾這首詞的特色之一,便是它的下片採用了散文語法入詞的形式。即有人物的繪畫、動作、神情,乃至也有人物性格的刻畫。
  • 蘇氏兄弟共賞圓月,蘇軾寫下千古絕唱詞,蘇轍不甘示弱也寫了一首
    在密州這段時期,蘇軾創作了許多首膾炙人口的佳作,這其中,最為著名的作品之一,便是這年中秋在超然臺上飲酒望月時所寫下的《水調歌頭》,他在詞中小序中寫道:「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蘇軾和弟弟蘇轍關係一直很好,蘇軾被外放以後,一直謀求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但是一直都沒有實現,這一年,蘇軾已經和胞弟分別達七年之久了,在中秋這樣的團圓日子裡,面對滿桌美酒、一輪明月,蘇軾不禁心有所感,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詞作。
  • 宋詞的高手對決:蘇軾辛棄疾睡不著各寫了首《西江月》,難分高下
    都是在人生艱難時所作,蘇軾被貶,辛棄疾罷官回到家鄉;都是半夜睡不著時所作,一個是秋意涼涼,一個是夏雨點點。讓我們一起看看這兩位宋詞詩人是怎麼進行高手對決的。辛棄疾作這首詞的時候,也是剛剛被罷官回到家鄉,操勞半生的他終於有時間清閒下來,就在這樣一個夏日月明之夜,辛棄疾用清麗的筆觸描繪了一幅美妙的鄉村圖景。雖然看似非常平淡的一首詞,卻有著詞人潛心的構思,淳厚的感情。
  • 蘇軾與弟弟久別重逢,共賞中秋,寫下這首語言清麗,境界高遠的詞
    人世間的美好莫過於親人好友相團聚,在皎潔明亮的中秋月之夜與親人相擁相依,共享美好圓月,這其中的歡樂滋味可想而知。1077年宋神宗熙寧十年蘇軾到徐州就任,蘇轍在此停了百來天后,於八月離去,在這年的八月十五作者與共賞中秋寫下了這首《陽關詞》,既有久別重逢的喜悅,又有不久就要分手的淡淡哀傷。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 你和李白一起看過廬山瀑布?縱觀李白一生大唐盛世的詩仙有多浪漫
    近日,廬山瀑布的壯觀景象上了熱搜,大家卻都想起了李白寫給廬山的那首詩: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網友紛紛感嘆李白的寫詩能力,稱這根本就不是誇張手法,這就是寫實手法,原來我們誤會他了,李白根本就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不是浪漫主義詩人。
  • 蘇軾夜晚失眠,聽到村頭狗叫,提筆寫下這首詩,訴說晚年的無奈
    蘇軾能夠在詞壇上和辛棄疾被合稱「蘇辛」,在詩壇上與黃庭堅合稱「蘇黃」,在散文界位列八大家,書法方面又是宋四家之一,可見此人博才多學,樣樣精通。但今天要說的這首《倦夜》,是在蘇軾老年時再度遭貶,身處異鄉,失意感慨的情景下所寫,不似往日詞作,而頗為清冷悠遠。「倦枕厭長夜,小窗終未明。」詩人在這個悽清的長夜,失眠了。失眠之人,最討厭的自然是這漫漫無邊,不知何時才能迎來黎明的夜晚。
  • 蘇軾大婚當晚詩興大發,為妻寫下一首詩,讀完覺得太浪漫
    嶽父因其將寺廟裡的一座鯉魚池命名為「喚魚池」,使寺廟這一池活水得了一個好名字,流芳百世,特地將蘇軾引薦給自己的女兒,促成一段好姻緣。而蘇軾本身,也是個非常浪漫的詩人。在和妻子王弗新婚當晚,他曾借鑑前人的詩句,將妻子誇得天上有地下無。
  • 同樣是寫廬山瀑布之景,李白的這首詩,千年來無人能夠超越
    無不流露了李白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望廬山瀑布》,便是李白筆下一首關於讚美祖國壯麗山河的經典詩篇。顧名思義,李白這首詩寫的就是廬山瀑布之景。對於《望廬山瀑布》這首詩,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它主要便是以高度誇張的比喻和浪漫的想像,將廬山瀑布的雄偉奇麗形象和氣勢,勾畫得出神入化。宛如一幅生動的山水畫,歷來膾炙人口。
  • 蘇軾新婚之夜,寫下一首「洞房花燭」詩,卻成了千古絕唱,真肉麻
    蘇軾也是一位非常浪漫的詩人。蘇軾的妻子叫王弗,在他倆大婚之夜,曾借用前人的詩句,將妻子稱讚的好像只有天上才有人間全無。雖然這首詩沒有引用名人的名句,但蘇東坡卻憑一己之力,傳成千古絕唱,或許正如他所說,沉浸於溫柔鄉,但也阻擋不了,他是一個才子的事實。只可惜妻子王弗走的太早,蘇軾悲痛不已,終在10年後以《江城子》來表達他的感情。
  • 蘇軾、李白、白居易、陶淵明都寫了廬山詩,你最愛哪首
    古往今來,不少詩人為它駐足停留、寫下詩篇,這些膾炙人口的詩與廬山的自然風光一起,構成了其亙古永恆的美。蘇軾、李白、白居易、陶淵明等詩人都曾留下千古聞名的廬山詩,你覺得哪首最好?李白遠望廬山瀑布,先從日光下廬山輕浮紫煙寫起,繼而臨空將一條瀑布「懸掛」在陡峭的山壁。詩後兩句用雄奇的想像與極致的誇張,將瀑布的氣勢、廬山的高拔寫得令人如同親臨一般,給人以極深的印象。「三千尺」「落九天」,詩語浪漫,想像飛揚,也只有詩仙的筆墨,才有流淌出如此風姿。
  • 蘇軾這首「絕命詩」,堪稱一生自畫像,心如死灰的原因何在?
    這首詩並沒有什麼豐功偉績,沒有自我吹噓,甚至沒有對未來的期許,有的只是悲傷悽涼。這首詩叫《自題金山畫像》,今天我們就聊聊這首詩以及蘇軾的一生。原來,當時金山寺曾有蘇軾畫像,蘇軾是面對自己的像,感念自己一生,於是留下了這首詩。所以這首詩可以看作是蘇軾對於自己一生的總結。蘇軾出身書香門第官宦家庭,他的父親蘇洵就是一位了不起的文學家,在朝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