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是誰?這是一位近千年來人們廣泛承認的天縱奇才。他們蘇家,一門三學士,在「唐宋八大家」裡獨據三家,一直為人所稱道。即便是與他政見相左、彼此在政壇上使絆的王安石,也與他在文學方面惺惺相惜,不得不互相認同。
蘇軾能夠在詞壇上和辛棄疾被合稱「蘇辛」,在詩壇上與黃庭堅合稱「蘇黃」,在散文界位列八大家,書法方面又是宋四家之一,可見此人博才多學,樣樣精通。
蘇軾的一生,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少年時代的上下求索,青年時代的宦海浮沉,乃至到中年時代的連遭貶謫、依然固執,以及晚年的看開寵辱、灑脫超然。
他一生之際遇,恰如一葉孤舟,在風雨之中居無定所,飄搖難安。他即便壯志難酬,依然同日月斟豪邁的曠達,影響了無數人。
東坡的詩,雖然不如他在詞作上成就那麼大,影響那麼深遠,還飽受爭議,曾被當時批評家批判過詩風,卻依然是宋詩的代表。
蘇詩大多如蘇詞一樣,氣象恢弘,如長江大河,磅礴澎湃。但今天要說的這首《倦夜》,是在蘇軾老年時再度遭貶,身處異鄉,失意感慨的情景下所寫,不似往日詞作,而頗為清冷悠遠。
「倦枕厭長夜,小窗終未明。」
詩人在這個悽清的長夜,失眠了。失眠之人,最討厭的自然是這漫漫無邊,不知何時才能迎來黎明的夜晚。
窗戶外始終沒有透出光明。「孤村一犬吠,殘月幾人行。」在這寂靜思鄉的時刻,荒寂的孤村中,遠遠地傳來幾聲犬吠,但見天上一彎殘月下,有幾個行人在淡淡的月光中匆匆趕路。
「衰鬢久已白,旅懷空自清。」
此時的蘇軾,已經六十多歲了。他的頭髮早已稀疏斑白,卻依舊沒法在故鄉安享晚年,而是羈旅天涯,自身生活清苦又顛簸。
「荒園有絡緯,虛織竟何成。」
但聽見眼前荒園中,有紡織娘在雜草中聲聲悽厲,叫個不停。這能有什麼用呢,只是空有其聲,無所作為。
本詩前四句,意境堪比李白的《靜夜思》,同樣是在幽靜月色下,輾轉難寐。殘月孤村,靜夜犬吠,何其悽冷的意象。
人在他鄉,陌生村野,舉頭望月,想必倍加思鄉念親。可是詩人此刻屬於被貶謫到儋洲,即便再思念家鄉,即便年事已高無人照料,也不能回去。人在官場,身不由己,更加悽苦孤獨,感慨萬千。
後四句則是詩人蘇軾的自嘲。他感覺自己一生之中,碌碌無為,現在都老到鬢髮斑白了,還都並沒能一展抱負。
他以荒園之中的蟋蟀自比,感嘆自己只是在空喊口號,卻未能為人民做出什麼有益的貢獻。
實際上,蘇東坡愛民如子,所到之處,無不被當地人們愛戴,敬稱一聲父母官。可他依然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可見詩人對自己有著極高的自我要求。
而我們喜歡蘇東坡,喜歡的恰恰就是他這份落拓天涯,卻從未更改的赤心真情。無論是中年還是晚年的蘇軾,依然帶有少年俠氣,少年風骨。他浪漫多情,灑脫達觀,即便偶爾低沉,而又時刻能夠重整自我,躊躇滿志。
事實上,歷史上來看,蘇軾在儋州過得很好。南海諸島的美麗的風光,獨特的風物,慰藉了他晚年還要漂泊離鄉的傷痛。
他隨遇而安,將這處中原人們看作是荒蠻之地的土地當作了自己的故鄉,在熱情的當地人民的幫助下,改革陋習,發展農業,傳教文化,倡導禮樂,為整個儋州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這就是蘇軾的人格魅力,他是一個有趣的人,如果他的故事拍成一部電影,也許三天三夜都播放不完。對蘇軾有興趣的朋友,我推薦你讀一讀這本《蘇軾詞傳》。
蘇軾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他的詩詞也從北京寫到海南,從川渝寫到蓬萊。這套詞作,還包括《李清照詞傳》、《李煜詞傳》、《辛棄疾詞傳》、《納蘭性德詞傳》和《倉央嘉措詩傳》,每一位都是著名的大詞人,都有著說不完的故事。
這套詞傳原價238元,現在活動價,只要79元,點擊下方連結就能購買。不到兩倍奶茶錢,就能夠讓你和一生起起落落,飽嘗辛酸,卻從未被命運擊倒的有趣靈魂——東坡居士成為「忘年之交」。
結語:也許在無數個異鄉深夜,蘇東坡都曾像這首詩裡一樣,孤獨難眠。他不是聖人,他也會想到家鄉的親人,想到遠方的知己老友,想到空有一身才華的自己,只能在偏僻地區做官,難展拳腳。
他也想回京,回到政治舞臺的中心,想在朝堂上激揚陳詞,名爍古今,而不是被當權者隨意貶謫,身不由己地漂泊天涯。但是天一亮,他便重整精神,全然忘記昨夜憂愁,又全心全意地撲到眼前的事業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