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點紛紛落下,把東坡清洗的十分乾淨,就連月亮的光輝也是凸顯出清澈的一面。城裡的人們此時也已經離開,這個時候也只有那山野當中還有人在那裡悠閒地漫步著。千萬不要嫌棄鄉野之中的道路沒有城裡道路平坦,然而只有我喜歡這樣拄著拐杖發出鏗然的聲音。在我們看來詩人描寫之下的這首詩篇所呈現出的畫面十分地優美,也許這也就是詩人晚年之後最為嚮往的生活,當然也是所有隱居詩人嚮往的天堂。
《東坡》
宋代:蘇軾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
莫嫌犖确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可能當我們看到這首詩時,會覺得題目很有意思,因為我們都知道蘇軾又名蘇東坡,詩中的東坡和詩人名字當中的東坡雖然是相同的兩個字,但是卻並不是同一個含義,詩中的東坡主要指地名,就在當時黃岡城東地區。它也並不是什麼名勝古蹟,但是對於作者來說卻是一個非常神聖的地方,因為在這個地方曾經灌注了詩人許多辛勤勞作,詩人也與這個地方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宋神宗元豐初年,詩人被貶謫到了黃州,因此在生活當中並沒有什麼依靠,生活也是相對窘迫,此時他的老朋友馬正卿看不下去,於是便從郡裡面為他申請下來了一塊荒地,希望蘇軾可以加以整治,最後自己種點糧食養活自己,這個地方便是我們所熟悉的東坡。然而勤勞的詩人在這個地方不僅只經營著禾稼果木,還在這個地方建造了一個起居室——雪堂,這個地方也就因此成為了詩人晚年長期居住的家,並且自己還親自地在門口處寫上了"東坡雪堂"四個大字,也隨之將自己稱呼為東坡居士。因此,我們可以看得出來詩人在這其中傾注了自己全部的愛。
在這首詩一開頭,詩人便把東坡至於在一片十分清淨的環境當中。在這僻靜的幽坡之上,一天月色,已經是非常吸引人了,在加上雨後簡潔的月光,透過那一塵不染的天空,露珠晶瑩的萬物之上,這將會是何等的高尚境界啊!面對東坡這個地方的環境,我覺得也確實配得起一個"清"字。另一個偉大詩人謝靈運,也曾經在雨後叢林之象當中說過:"密林含餘清"。在我們看來詩人所運用的文字可以直接追溯到大謝時期,所以對於詩人來說一個地方的的確確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幽靜之地。
我們可以看得出來,詩人偏偏拿出夜景來進行描寫,並不是無所謂。這個境界也是非城市裡面人們所能享受,"日中為市",城市當中的人們都被財力所驅使,他們僅僅只能在城市當中不停地奔波。此時此刻也只有像詩人這樣的"野人"可以再叢林當中無憂無慮地生活著,才能獨自一個人享受著美麗的環境。所以說只有幽人才能享受著雅事,所以才會有市人行盡野人行"。在我們看來這句讀起來十分平靜的一句,使我們不禁感受到了野外的美好之情,也許只有一個人真的深居於此,才能忘記大城市當中的喧譁,真真切切地感受著無憂無慮的美好生活。
難道詩人在這獨有的天地之中就沒有了一丁點缺憾了嗎?答案是肯定的,起碼詩人與市人們居住環境就有很大差別,在詩人所謂的"東坡"當中,大石叢錯以及那凹凸不平的山路,都是城市當中所沒有的,然而這又有什麼了不起的呢?詩人可以將拐杖支撐在地面之上,鏗然一聲,便可以使得自己健步如飛,更加精神抖擻地大步向前。所以說沒有艱險的道路,那裡還能讓我們感受到徵服的快感呢。所以說在詩人的心底裡,東坡這個地方即使用金碧輝煌的皇宮詩人都不會換,這也許就是屬於一個年邁老頭最後的倔強吧。
其實,詩人面對著自己昔日輝煌的前半生,再看看現如今頹廢的自己,怎麼會沒有巨大的反差呢?再說自己現如今不僅遭遇貶謫,而且自己的年紀也是一年比一年大了,根本不可能再有回到朝廷的機會了,所以這個"東坡雪堂"也就成了為詩人最後的歸宿,面對眼前的一切,詩人怎麼可能會一點感情波動都沒有呢!
在我看來詩人將自己與詩人相比較,主要就是為了表達自己對與仕途之上的憤恨不平之情,在詩人的內心深處何時不想繼續著自己的仕途之路,無奈自己現如今已經年老體衰,也只能表達自己對于田園生活的熱愛,對世俗名利的不屑一顧,但願自己可以長醉於山水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