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臨終絕筆,人生最後一首詩,僅28字,卻道盡人生的三重境界

2020-12-05 老黃文化趣談

假如你想找一名古人去旅行,一定不要找李白,他太過於狂傲,不知天高地厚;也不要找杜甫,他的命太苦,對生活沒有信心;要找就找蘇東坡,他是一個懂得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有趣的人。

這句話是余光中說的,這麼一句普通的話,足見蘇軾的魅力,蘇軾不但才華橫溢,還有一顆有趣的靈魂。

其實蘇軾的一生過得也十分坎坷,屢次被貶,挫折不斷,但是他照樣能夠過得很瀟灑,用一種樂觀的態度面對一切,即便是前一秒深陷苦海,下一秒也能夠談笑風生,實在是令人佩服。

蘇軾臨終之前寫下的最後一首詩《廬山煙雨》,雖然只有短短的28個字,卻道盡人生的無常!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可能不了解蘇軾的人對這首詩不太熟悉,寫下這首詩的時候蘇軾已經60多歲了,在經歷了滄桑世事,經歷了一生的顛沛流離之後,此時的蘇軾已經是一位風燭老人,早已沒有了當年的意氣風發。這首詩更像是人將遲暮,一位老人對於人生更深層次的感悟。

其實第一遍讀這首詩感覺很奇怪,為什麼第一句跟最後句是一模一樣的呢?其實這正是蘇軾的高明之處。

蘇軾想要告訴我們:廬山的煙雨跟錢塘江的潮汐都是值得一看的風景,要是此生不去,難免會有一些遺憾,但是當你真正到了廬山下,錢塘江前,真的看到了這煙雨濛濛,看到了這潮水湧動,你又會感覺也不過如此,最後你會發現它們沒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它們只是廬山煙雨與錢塘江潮。

蘇軾是化用了禪宗史書《五燈會元》中的禪語。在這首詩中,高僧詩人把人生分為三個境界:

山是山,見水是水

在蘇軾看來,「廬山煙雨」和「浙江潮」是山和水,在看到這些景象之前,人們被這裡所吸引,因為聽說這裡的自然風光優美,所以從內心裏面嚮往。

這個時候的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大家心中所想跟所看到的是一致的。

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慢慢時間長了之後,因為想要前去觀看去不了,所以難免在心中有一份執念,我們為了這份執念來看「廬山煙雨」和「浙江潮」,這個時候大家的內心會得到滿足,也會出現現實跟現象的失望,讓人失去欣賞山水的初心。

大多數人達到這個境界就算結束了。

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這一境界其實就是返璞歸真。在經歷了人生的種種之後,就會把執念看淡,用一種純淨的初心去看待這些山水,山水便又恢復了它本身的樣子。

蘇軾的這首臨終絕筆,不像他一貫的風格,並沒有豪邁奔放的感覺,也不是婉約的風格,就是平平淡淡的感覺,好像輕聲細語一般娓娓道來,實際上卻寫盡了人生的真諦。

這三種境界雖然看起來並不難,但是能夠達到的人卻寥寥無幾,除了蘇軾之外,還有「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定乾坤」的辛棄疾。

就好像他的《青玉案·元夕》: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其實人生在世,大家都渴望可以超凡脫俗,可以悟出人生之道,但是大多數人都「夭折」在半路上,唯有達到這三重境界,才算是真正了解了人生的意義。

喜歡古典文化的人都知道,讀古詩詞不但可以陶冶情操,可以浸潤心靈,還能夠讓你擁有出口成章的學識跟靈動如水的才情,更能夠讓你擁有常人比不了的氣質。

就像這句俗話說的「你讀過的書,你走過的路,都藏在你的氣質裡。」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大學教授都鼓勵現在人們多讀古詩詞的原因,不管多大年紀,都可以從古詩詞中發現樂趣,找到自己。

小編在這裡給大家推薦這套詩詞集:《蘇軾詞傳》《李煜詞傳》《倉央嘉措詩傳》《辛棄疾詞傳》《李清照詞傳》《納蘭容若詞傳》。

全套書都是選取了作者一生所作詩詞中最經典的作品,結合他們當時的時代背景,結合作詞時候的情景,為我們展示了一個跟我們想像中不一樣的詩人,詞人,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這些詩詞的含義,感受古典文化的美麗。

比如蘇軾的詞中,我們可以看到屢次被貶之後心情豁達的蘇軾,也能夠看到隨遇而安的蘇軾;辛棄疾的詞中,我們可以看到「金戈鐵馬」的悲壯,也有「小橋流水」的溫柔;李清照的詞中,我們看到了待字閨中快樂的李清照,也能看到被生活折磨的鬱鬱寡歡的李清照。

這些詩詞不但讀起來朗朗上口,讀的同時就能讓你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不管是成年人還是孩子,都可以讀,孩子不用再為了背不過語文書上的詩詞發愁,家長也能跟著提升自己的氣質,修養。一舉兩得。

喜歡的朋友點擊下方,即可購買:

全套書一共才79元,不過一頓飯錢,就可以幫助孩子理解詩詞,還能夠增加你們的親子閱讀時間,何樂而不為呢?

相關焦點

  • 蘇軾臨死前一首詩,短短28字,道盡人生3境界,不少人卡在第2層
    在眾多的文學家中,蘇軾是集大成者,他不僅是詞中高手,而且詩也寫得很出彩,再加上書法、繪畫,似乎就沒有他不精通的。這樣頂尖的天才,在晚年留下了一首詩,也是他一生的智慧總結。臨死前寫一首詩,短短28字提起蘇軾,大多數人對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個詩人,但他還是一個身有官職的朝廷官員。二十歲那年他就考中了進士,稱得上是年少有為,但是他的仕途走得卻並不平坦,做官期間他有過三次被貶的經歷。
  • 蘇軾人生最後一首詩,僅28字,道盡人生三境界,不少人卡在第二界
    關於人生的意義到底是啥?我想沒有比蘇軾說得更加清楚的了,不信你看看蘇軾的臨終詩,僅僅28字,道盡人生三境界!《廬山煙雨》宋 蘇軾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大家讀完這首詩有沒有發現很奇怪?詩的開頭與結尾一模一樣,這有啥講究?我們今天就來說道說道,這首特殊的《廬山煙雨》。《廬山煙雨》是一首禪詩,它的體裁為七言絕句,也叫《觀潮》。
  • 蘇軾臨終前寫下一首詩,暗含人生的三重境界,很難有人到達第三重
    蘇軾是真的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樣看透世情的他,將對人生的種種思考都寫進了他的詩詞作品中。蘇軾臨終前給兒子留下了一首詩——《廬山煙雨》: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 蘇軾的這首「感悟詩」,短短28個字,卻道出了成年人的人生境界!
    我們每個人都在糾結如何才能不渾渾噩噩地度過這一生,誰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活得精彩一些,那麼,不妨來讀讀蘇軾臨終前寫的這首涵蓋其一生思想的詩吧,雖然只有短短28個字,卻道盡了人生的三大境界。蘇軾晚年寫下的這首詩,短短28字,卻是成年人的人生境界!
  • 蘇軾臨終前寫下一首詩,首句和最後一句一樣,卻道出人生三重境界
    1101年夏天,蘇軾長途跋涉,身困力乏,腹瀉之後,又遇熱毒,齒間出血不止,竟氣絕而逝。蘇軾在去常州之前,寫給兒子一首《廬山煙雨》,也是臨終前寫的最後一首詩。可當真的到了廬山下、錢塘江前,看到這煙雨濛濛、潮水湧動,卻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觸,到了最後它們只是廬山煙雨浙江潮。這首七絕初讀會覺得有些奇怪,共四句,第一句和最後一句一模一樣,其實這正是詩人的高明之處。
  • 蘇軾臨終前一首詩,短短4句,道盡人生三境界,多數人只到第二層
    這是從境界的分類而言談的,但是我覺得,關於人生的境界,沒有誰能比古人蘇軾還說得清,他在彌留之際為兒子寫的一首《廬山煙雨》,短短28字內,道盡了人生的三大境界。《廬山煙雨》北宋·蘇軾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 蘇軾留給兒子一首詩,短短2句話,道盡人生三大境界
    這樣看透世情的蘇軾,將對人生的種種思考都寫進了他的詩詞作品中,蘇軾在臨終前寫給兒子的一首《廬山煙雨》,全詩言簡意賅,富含哲理,短短28個字道盡人生三大境界。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廬山煙雨》北宋.蘇軾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 蘇軾臨終前一首詩,短短28字,道盡人生三境界,多數人只到第二層
    所以,這樣一位偉大先賢留下的人生智慧,在任何一個時代都絕對不會落伍。這首詩的名字叫做《廬山煙雨》唐以詩為榮,而宋則以詞為榮。蘇軾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詞上的造詣登峰造極。可其作詩卻同樣入木三分,首首結為經典之作。
  • 蘇軾用三首詩,說透人生三重境界,都與廬山有關
    恰恰是不公的人生際遇,使得蘇軾的人生像是一壺老酒,越發變得厚重醇香。誠如楊絳先生百歲感言寫得那樣「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鍊,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和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 蘇軾最後一首詩,點明人生三境界,極少人能到達,蘇軾道出緣由
    蘇軾最後一首詩,點明人生三境界,極少人能到達,蘇軾道出緣由怎樣的生活才有意義?什麼樣的人生才有價值?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你來到這個世上,活在這個世上,一定有你應該做的一些事情,也肯定少不了你不願意做的事情。但是,既然我們來了,那就要把握住自己的一生,活好自己的一生。你要知道,自己的人生哪怕再爛,再臭,那也是獨一無二的。
  • 蘇軾的臨終絕筆,一改豪放、婉約之風,詩中暗含人生的3重境界
    這麼可愛、有趣的蘇軾,臨終絕筆之時,卻一改他一貫的豪放之氣,也沒有用其擅長的婉約之風,如輕聲細語般娓娓道來,給兒子留下了一首詩——《廬山煙雨》,寫盡了人生真諦。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 蘇軾信手拈來的一首詩,通篇短短的28個字,卻是美得令人心醉!
    那麼蘇軾為朋友寫過很多的詩作,特別是一些送別詩,寫得情深意重,讀來令人感動不已。他在杭州做官時就寫過一首很經典的送別詩《贈劉景文》,這首詩也是千古名篇。整首詩意境唯美,寫得也是很有趣,當時的劉景文正是要離開杭州去往紹興,兩個人都感慨萬千,所以蘇軾信手拈來寫下了這麼一首有趣的詩。
  • 蘇軾臨終頓悟留下1千古奇詩,道破人生3重境界,多數人只到第2層
    而有的詩則特別在內涵意蘊方面,比如我們今天要講的這一首。蘇軾的生平,大部分人都很了解,但我們還是簡單介紹下這首詩創作的背景:蘇軾先後娶了王弗、王閏之為妻,生下4個兒子,小兒子早夭,另外三個分別是蘇邁、蘇迨、蘇過。
  • 蘇軾臨終前頓悟寫下一首詞,僅2句話,道盡生死哲學,林語堂稱讚
    在詩中高僧將人生分成三大境界:第一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第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其三,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詩人將如此高深的禪語,用通俗易懂的詩句描述出來。「廬山煙雨」和「浙江潮」分別是山和水,在去之前人們被這山水吸引,為的不過是欣賞美麗的自然風光,此時的山不過就是山,水不過就是水,這是第一境。
  • 蘇軾的一首哲理詩,短短六個字,道盡人生真諦!
    蘇軾一生的經歷可以說得上是波瀾壯闊,生於四川眉山,卒於江蘇常州,起起落落六十餘載,最終埋骨河南郟縣。蘇氏一門三子蘇洵、蘇軾、蘇轍都位列「唐宋八大家」,在文學創作上的成就極高。二十一歲的蘇軾入京應試,得到當時的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名聲大噪。
  • 蘇軾臨終頓悟留下1千古奇詩,道出3重境界,你知道幾個?
    所謂「奇詩」,必定有不同於其他詩的特別之處。有的詩特別在結構形式方面,比如迴文詩:香蓮碧水動風涼,水動風涼夏日長。長日夏涼風動水,涼風動水碧蓮香。而有的詩則特別在內涵意蘊方面,比如我們今天要講的這一首。
  • 蘇軾很經典的一首詞,開篇3句就美到心醉,最後10字如今家喻戶曉
    【臨其詩境】今天要欣賞的詞,是蘇軾在杭州任上所作,那段日子算是蘇軾生命的前期,還沒有經受到太多的人生挫折,人情險惡。公元1091年,也就是宋哲宗元祐六年,蘇軾在杭州任上迎來了一位好友的到訪。然而見到許多人喜歡這首詞,也忍不住想要將自己的一些理解寫下來,僅此而已。這首詞的題目裡有一個「送」字,也確實是一首送別詩,可是我們完整的讀下來,絲毫感覺不到有關於送別的憂傷或者愁緒,反而是溫暖的,是舒暢的,是曠達的。不落窠臼的偉大,就在於此。
  • 蘇軾不出名的一首詩,卻寫盡了人生的曠達,最後14字讀完讓人心疼
    有一句,是我個人最難忘的,在貶謫途中,面對著自己低沉壓抑的處境,「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闊而天高」,這12字,可謂是說盡了蘇東坡的曠達,也點破了蘇東坡可為天下師的地方,人生的逆境常有,如何對待它,度過它,則是一門很深的學問。
  • 蘇軾臨終前留給兒子一首詩,短短2句話,道出生死哲學
    詩詞中字字珠璣,說出蘇軾的人生觀。蘇軾臨終前,留給兒子一首詩,看似簡單卻飽含哲理蘇軾一生有很多成就,前半生順風順水,後半生卻坎坷連連。這首《廬山煙雨》是蘇軾臨終前寫給自己小兒子蘇過的一首哲理詩。當時蘇過前往中山府任通判,蘇軾也恰好結束了在海南的貶謫生活,踏上了回京之路。
  • 6首最美田園詩,細讀忘俗,最後一首最妙,蘇軾寫出人生超然境界
    如果僅寫田野翠綠,就會顯得刻板而無趣。而一大片墨綠之中,一隻白鳥飛過,色彩和動靜就更協調,整個畫面也就活了。故而這首詩的二聯特別生動有趣。這首詩和上首一樣,也重點刻畫春天田野的蔥蘢青翠,充滿生機和活力。「趁手青」三字寫出秧苗的生命力,剛插好就充滿綠色的生命力。煙雨朦朧之中,田野的清新蒼茫就寫得如畫一般。如此廣闊的綠色田野,連白鷺都不知去哪裡棲息,為何?因為如此碧綠,白鷺就顯得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