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臨終頓悟留下1千古奇詩,道出3重境界,你知道幾個?

2021-01-13 阿昊談古今

所謂「奇詩」,必定有不同於其他詩的特別之處。

有的詩特別在結構形式方面,比如迴文詩:

香蓮碧水動風涼,水動風涼夏日長。長日夏涼風動水,涼風動水碧蓮香。

而有的詩則特別在內涵意蘊方面,比如我們今天要講的這一首。

蘇軾的生平,大部分人都很了解,但我們還是簡單介紹下這首詩創作的背景:

蘇軾先後娶了王弗、王閏之為妻,生下4個兒子,小兒子早夭,另外三個分別是蘇邁、蘇迨、蘇過。

其中,蘇過出生於1072年,當時他蘇軾35歲,中年得子,本來應該開心。

但蘇過長到7歲的時候,蘇軾碰上人生大劫「烏臺詩案」,差點被殺。雖然蘇軾僥倖逃過一劫,之後卻連連被貶,嘗遍了人世風霜。

所以,蘇過從小就陪著父親到處漂泊,目睹了父親遭受的冷眼,也看過父親因為衣食不足親自下地種菜的樣子。

甚至蘇軾被貶到海南,也是蘇過陪在身邊照顧。

蘇軾臨終前非常擔心兒子,所以特意手書了一首詩提醒他。

提醒什麼呢?不妨先看看詩的內容。

這首詩標題是《廬山煙雨》,也叫《觀潮》,雖然看起來只是普通的七言絕句,實際卻屬於一道偈子: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所謂「偈子」,也叫「偈頌、偈詩」,佛門中人常常用這樣的句子來闡釋佛理,比如著名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屬於偈子。

很多高僧會在圓寂前將自己悟到的東西以偈子的形式留下來,供後人參悟學習。

通俗點說,蘇軾也像高僧們一樣,想要告訴兒子蘇過一些道理。

我們可以發現,這首詩第1句和第4句是完全一樣的,這當然不是蘇軾偷懶,而是別有深意。

一般人往往只能讀懂前面3句,而能讀懂4句的堪稱高手了。

《廬山煙雨》扇面

先來講講前面三句詩。

「廬山煙雨」和浙江「錢塘江大潮」都是天下聞名的美景。

煙雨神秘朦朧;

廬山煙雨

大潮宏偉壯觀;

這兩個絕世美景,每個人都想去見識一番,而當沒見到的時候,總是心裡痒痒,忍不住去想像它到底是什麼樣子。

所以會產生「未到千般恨不消」的感覺,因為看它們已經成了你的一種執念,看不到的話會造成終生遺憾。

而如果終於有一天,有機會見到了「廬山煙雨」和「錢塘大潮」,卻會覺得不過如此,看過了也就看過了,沒什麼特別。

可是回過頭來,仔細思考一下這番心路歷程,就會恍然大悟:

廬山煙雨還是原來的廬山煙雨,錢塘大潮也還是原來的錢塘大潮,它們並沒有變化,變的只是我們的心態。

而當我們把心態放平了,它們依然以本相存在於那裡,可我們的心卻由「物」入「悟」,體會到了禪的意境。

也就是說,雖然第1句和第4句完全相同,但其意義卻天差地別。

第1句的「廬山煙雨浙江潮」只是平鋪直述把美景列出來,第4句的「廬山煙雨浙江潮」卻已屬於禪境。

蘇軾這麼寫,其實參考了佛門禪宗史書《五燈會元》裡的語錄,那段話是這麼說的:

「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這就是入禪了悟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是執著現實;第二重是陷入虛無迷惘;第三重是徹悟不計較真實虛妄,平靜待之。

蘇軾博學多才,與著名的佛印和尚是至交,所以佛門的般若無上智慧他必定有所了解。

在這首詩中,蘇軾巧妙運用了首尾「廬山煙雨浙江潮」告訴兒子蘇過:

「畢生孤苦漂泊,曾經因為現實的打擊而陷入迷惘;可是臨終一想,這些事早已無法對我蘇軾產生任何影響,好也罷,壞也罷,一輩子走到了盡頭,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何必執迷於那些!我已經老了,不願意再爭榮華富貴,只把我參悟的禪機告訴你,希望你也能學到這樣的心態。」

公元1100年,蘇軾終於迎來朝廷的赦免,可以北歸了。

而第二年8月他就在常州去世,蘇過兄弟悲痛不已,按照父親臨終的囑咐,將他安葬在汝州小峨眉山。

請點擊

蘇過是三兄弟中受父親影響最深的人,文學成就也最高,長大後跟父親一樣養成了超脫平淡的性格,被當時的人稱為「小東坡」。

人皆渴望悟道、超脫凡俗。

然而不經這由「本性」到「人性」再到「自性」的三重山,怕是不能真正瞭然人生的意義。

當然了,人皆有佛性,佛家亦有云:即心是佛。抑或頓悟,也不在話下。

讀蘇軾的詞,可以醫心;品蘇軾的人生,讓人奮發。

這本《蘇軾詞傳》中不但收集了蘇軾的詩,還能讓你了解他的一生,也懂他的豁達。

《蘇軾詞傳》中選取了蘇軾一生中所作的詞和傳,難得的是,這本書還以蘇軾的詞為主題,從當時的社會觀念與時代背景出發,對蘇軾的生平際遇、詩詞藝術、社會活動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再現了蘇軾以文傳世、以官入世的典型宋代文官形象。

文筆華麗而不浮誇,如此心靜方能品人間至味。

用唯美深情的妙筆將蘇東坡的一生娓娓道來,既豐富了文章內容,又能從東坡的生平中體會到他作詞時的心情,從而更加了解蘇軾的思想。

這一套書中還有一本《辛棄疾詞傳》。辛棄疾是亂世中的抗金英雄,他以武起身,卻終成文業,與蘇軾並稱為"蘇辛",被譽為"詞中之龍"。這本書也以同樣的手筆,在參考大量史料的基礎上,再現了辛棄疾傳奇的一生。

除此之外,還有《李清照詞傳》《李煜詞傳》《納蘭容若詞傳》《倉央嘉措詩傳》。

這套書不僅包裝精美,更是根據人物的不同背景形象設計了優美的封面,紙質也很棒,閱讀起來可以說是一種享受。

恰逢新年大促六本書,僅需79元,也就是兩包煙的價錢,就能讀懂6位詩人的名作,並能從中感悟到大家風範的人生哲理,何樂而不為?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得正版書籍了:

相關焦點

  • 蘇軾臨終頓悟留下1千古奇詩,道破人生3重境界,多數人只到第2層
    所謂「奇詩」,必定有不同於其他詩的特別之處。有的詩特別在結構形式方面,比如迴文詩:香蓮碧水動風涼,水動風涼夏日長。蘇軾的生平,大部分人都很了解,但我們還是簡單介紹下這首詩創作的背景:蘇軾先後娶了王弗、王閏之為妻,生下4個兒子,小兒子早夭,另外三個分別是蘇邁、蘇迨、蘇過。
  • 蘇軾臨終前寫下一首詩,首句和最後一句一樣,卻道出人生三重境界
    千古文豪一東坡, 文章蓋世才華卓。 雖道平生坎坷多, 猶笑人間風雨落。提起蘇軾,人們大都不假思索的稱其為大詩人、大詞人。奇石,在我國古代,自孔子之後,知識精英們大都集官員、學者、文士三者於一身,而且把仕途看的最高,詩文則視為「餘事」。面對百姓疾苦,蘇軾曾感嘆:「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飢」。
  • 蘇軾的這首「感悟詩」,短短28個字,卻道出了成年人的人生境界!
    我們每個人都在糾結如何才能不渾渾噩噩地度過這一生,誰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活得精彩一些,那麼,不妨來讀讀蘇軾臨終前寫的這首涵蓋其一生思想的詩吧,雖然只有短短28個字,卻道盡了人生的三大境界。蘇軾晚年寫下的這首詩,短短28字,卻是成年人的人生境界!
  • 蘇軾的臨終絕筆,一改豪放、婉約之風,詩中暗含人生的3重境界
    並且蘇軾在文章中引用了一個「皋陶殺人」的典故,竟難住了博學的歐陽修,他翻閱古書,就是找不到這個典故的出處,於是歐陽修專門向蘇軾詢問這個典故,沒想到蘇軾竟支支吾吾地說:「想當然耳」,意思就是,我自己編的,說到這你是不是覺得蘇軾原來是個如此有趣之人,當然這也側面反映了他的才華。
  • 蘇軾臨終前寫下一首詩,暗含人生的三重境界,很難有人到達第三重
    蘇軾是真的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樣看透世情的他,將對人生的種種思考都寫進了他的詩詞作品中。蘇軾臨終前給兒子留下了一首詩——《廬山煙雨》: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 蘇軾寫一首千古奇詩,一般人只能讀懂3句,能讀懂4句堪稱高手
    所謂奇詩,必定有不同於其他詩的特別之處。有的詩特別在結構形式方面,比如迴文詩,舉例:「香蓮碧水動風涼,水動風涼夏日長。長日夏涼風動水,涼風動水碧蓮香。」有的詩則特別在內涵意蘊方面,比如我們今天要講的這一首。
  • 蘇軾臨終前留給兒子一首詩,短短2句話,道出生死哲學
    蘇軾臨終前,留給兒子一首詩,看似簡單卻飽含哲理蘇軾一生有很多成就,前半生順風順水,後半生卻坎坷連連。作為宋代最著名的文人大家,蘇軾精通詩詞歌賦,畫畫書法沒有他不會的,他寫出了人生的大道理,創作了很多帶有深刻哲理的禪意詩。
  • 蘇軾用三首詩,說透人生三重境界,都與廬山有關
    的確,蘇軾的一生就是如此。經過懵懂的青年,酸澀的中年,悽苦的晚年三個階段的鍛鍊,蘇軾對人生的理解與把握,早已不是王安石與章惇追名逐利之徒所能企及。他把對生活的感悟寫在三首詩裡,分別闡述著三重不同的人生境界。觀點的不同,來自看問題的角度有人做過統計,各個階段的語文教材中,唯有蘇軾的詩詞入選的次數最多。記得中小學教材中,曾有一首《題西林壁》非常出名。
  • 蘇軾臨終前一首詩,短短28字,道盡人生三境界,多數人只到第二層
    可是,說來道去,這世界能夠真正明白自己想要什麼,領悟到人生境界的人少之又少。可倘若自己悟不透,那麼也無需枯等時間教給我們答案,我們倒不如求助於前賢。蘇東坡在臨終前為世人留下4句詩,卻道破了人生的三大境界。前人之事,後人之師。
  • 蘇軾臨終絕筆,人生最後一首詩,僅28字,卻道盡人生的三重境界
    其實蘇軾的一生過得也十分坎坷,屢次被貶,挫折不斷,但是他照樣能夠過得很瀟灑,用一種樂觀的態度面對一切,即便是前一秒深陷苦海,下一秒也能夠談笑風生,實在是令人佩服。蘇軾臨終之前寫下的最後一首詩《廬山煙雨》,雖然只有短短的28個字,卻道盡人生的無常!
  • 蘇軾臨終前一首詩,短短4句,道盡人生三境界,多數人只到第二層
    對於人生境界的感悟,從古至今都有不同的理解。如今,大多數人比較認同中國哲學家馮友蘭所說:"我們可以把各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劃分為四個等級。從最低的說起,它們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乍一看到這首詩,首尾兩句是一模一樣的,是不是懷疑小編寫錯了。不是的,正是由於這首詩的首尾相同,才是蘇軾的高明之處,道出了人生的大智慧。這首詩譯文:廬山煙雨美景和錢塘江宏偉潮汐,很值得去觀賞一番。無緣去觀賞,會遺憾終身的。
  • 蘇軾留給兒子一首詩,短短2句話,道盡人生三大境界
    這樣看透世情的蘇軾,將對人生的種種思考都寫進了他的詩詞作品中,蘇軾在臨終前寫給兒子的一首《廬山煙雨》,全詩言簡意賅,富含哲理,短短28個字道盡人生三大境界。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廬山煙雨》北宋.蘇軾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 蘇軾最後一首詩,點明人生三境界,極少人能到達,蘇軾道出緣由
    蘇軾最後一首詩,點明人生三境界,極少人能到達,蘇軾道出緣由怎樣的生活才有意義?什麼樣的人生才有價值?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你來到這個世上,活在這個世上,一定有你應該做的一些事情,也肯定少不了你不願意做的事情。但是,既然我們來了,那就要把握住自己的一生,活好自己的一生。你要知道,自己的人生哪怕再爛,再臭,那也是獨一無二的。
  • 蘇軾人生最後一首詩,僅28字,道盡人生三境界,不少人卡在第二界
    我想沒有比蘇軾說得更加清楚的了,不信你看看蘇軾的臨終詩,僅僅28字,道盡人生三境界!《廬山煙雨》宋 蘇軾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袛是山,見水袛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淄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語錄中的「三般見解」說的是禪悟的三個階段,也是入禪的三種境界。其一,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 蘇軾臨終前頓悟寫下一首詞,僅2句話,道盡生死哲學,林語堂稱讚
    在詩中高僧將人生分成三大境界:第一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第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其三,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詩人將如此高深的禪語,用通俗易懂的詩句描述出來。「廬山煙雨」和「浙江潮」分別是山和水,在去之前人們被這山水吸引,為的不過是欣賞美麗的自然風光,此時的山不過就是山,水不過就是水,這是第一境。
  • 蘇軾頓悟後寫下一首詞,道出對待挫折的人生態度,你讀過麼?
    真正有理趣之美的作品,如沈德潛所舉杜詩名句,既非以理語成詩,也不是哲理詩。它要求作家在進行藝術構思的時候,以形象為君,而以哲理為其輔弼;要做到融理入景,理與景化,從而使哲理與詩情畫意融合無間,渾然一體。蘇軾作於黃州時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便是這樣一篇佳作。《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
  • 蘇軾臨死前一首詩,短短28字,道盡人生3境界,不少人卡在第2層
    在眾多的文學家中,蘇軾是集大成者,他不僅是詞中高手,而且詩也寫得很出彩,再加上書法、繪畫,似乎就沒有他不精通的。這樣頂尖的天才,在晚年留下了一首詩,也是他一生的智慧總結。詩歌最忌諱重複,很多人曾經為之困惑,難道是蘇軾已經年老氣衰,以至於出現了這種重大失誤嗎?道盡人生3境界,不少人卡在第2層其實這正是詩人的高明之處。
  • 蘇軾繼這首詩之後,開始頓悟,從此,任憑風雨都不能使他頹廢
    通過他們留下的千古佳作,我們便能尋到蛛絲馬跡,因為在古代詩人心裡,大概只有這寫出來的詩詞,才能舒緩這內心的心願和不甘吧在歷史長河中,每一位詩人都像是璀璨耀眼的明星,但是要讓我真的選擇一個喜愛的詩人的話,那我肯定首選蘇軾蘇軾於景祐三年生於偏遠川蜀的書香門第之中,其父親蘇洵便是《 三字經》裡提到的「二十七,始發奮」的「 蘇老泉
  • 蘇軾為風塵女子寫下一首詩詞,成了千古佳作,你知道是哪一首嗎?
    蘇軾堪謂大才子,其詩文之風時而豪情跌宕,時而豔若媚花,風格迥異卻又在思辨境界及抒懷明志等方面高度統一。往往人生如詩,詩亦如人生,標對蘇軾的生活作風及情感訴求。一則軼事不妨與大家分享,蘇軾與愛妻王弗於婚姻生活內如膠似漆,情意綿長,可就算如此,蘇軾依然外出尋歡,作樂於花街柳巷。
  • 蘇軾的這首詩,開篇就是千古名句,還創造了兩個常用成語
    北宋文壇盟主蘇軾,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經典名篇,我們現在許多俗語成語,都是從蘇軾的詩詞文章中來。今天推薦一首蘇軾的詩《和子由澠池懷舊》,這首詩開篇就是千古名句,詩中還創造了兩個我們今天常用的成語。嘉祐三年(1056年),蘇軾與蘇轍赴京應舉,途經澠池時曾寄宿奉賢僧舍,兄弟倆還同在壁上題詩。此次蘇軾赴鳳翔做官,又要經過澠池。蘇軾寫詩,善用譬喻,這首詩開篇四句,便用一個精妙的比喻,寫透了人生世事的變幻無常。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人生四處漂泊,像什麼呢?應該就像那飛鴻踏在雪泥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