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您猜怎麼著,老北京起來就好這一出。就這一口,那是蓋了帽了,真地道!」最近一段時間,有幾位北京的「爺」,憑藉老北京美食題材的吃播小視頻,火了,也爭議四起。
「這能代表老北京嗎?」許多網友發出質疑。北京晚報記者獨家專訪到老北京吃播博主中的一位——「猴爺」,也採訪了土生土長的北京大爺大媽和民俗學家,對吃播中的老北京,他們都有各自的看法。
熱議:老北京沒有路,全是地道
「喲,這不是猴爺嗎!給您請安了!」一段標題為「老北京偶遇行禮」視頻裡,一個穿著T恤的年輕人,單膝下跪給面前的「猴爺」行了個禮。「猴爺」看起來不過三十多歲,但穿的卻是盤口對襟衣,頭戴瓜皮帽,全然不像這個時代的人。評論區裡,有網友大呼「我這是穿越了嗎」,還有人則是看起了熱鬧:「老北京人都這樣嗎?太地道了!」
這幾位「爺」的視頻,雖然總是在介紹美食,但吸引眼球的是他們誇張的語氣和神態。不管是吃炒肝、滷煮,還是韓餐、炸雞,他們都會用「真地道」「蓋了帽了」來形容。有觀眾忍不住調侃起來:「老北京沒有路,全是地道。」還有人把不同博主的視頻素材剪輯到一起,做成了名為「老北京地道戰」的搞笑遊戲。
受其影響,一些明顯是其他省市的博主,也想分一杯「老北京」的羹。有博主操著純正的東北話介紹從未在北京流行過的「老北京特色美食」,場面既滑稽又尷尬。
老年人:這些人代表不了老北京
「這不是在宣傳老北京,這是在抹黑老北京!」72歲的尹宏林顯得有些生氣。老尹從小在胡同裡長大,平時街裡街坊見面,打招呼都是客客氣氣的,語氣也比較平和。而在視頻裡,這些博主跟別人說話,要麼吊著嗓子,要麼拿腔拿調,這也讓老尹十分無奈。「我最擔心的,是年輕人看了視頻,以為老北京人說話做事都是這樣,其實根本不是。誰沒事天天這麼說話?流裡流氣的,跟痞子一樣。」至於視頻裡老北京提籠遛鳥的狀態,在工廠工作了幾十年的老尹說,身邊的北京人,「還是踏實肯幹的多。」
同樣在胡同住了幾十年的老北京劉燕,對於這些視頻也是嗤之以鼻。「先不說視頻的風格有多誇張,多脫離現實,就連裡面展現的理兒和規矩,也有好多是錯的。」比如,其中一個博主拿糖油餅蘸炒肝吃,這在劉燕看來就「很不地道」,因為一般是包子才能蘸炒肝。還有的博主,正吃著炸醬麵,別人一叫他,居然把筷子插在了碗裡。「我小時候要這麼幹,是要挨打的!太不吉利!」還有的博主,一面介紹著老北京的習俗,一面吧唧嘴吃著飯。劉燕表示,連這種最基本的素質都沒有,怎麼好意思拍視頻去介紹老北京呢?
最讓劉燕生氣的,是一些博主「自己發明」的老北京吃法。一名博主稱,「老北京烤鴨講究武吃」,說著就把甜麵醬灑在了整隻烤鴨上,抱起鴨子直接啃了一口,之後還拿起荷葉餅擦起了嘴。劉燕表示,說到武吃,老北京的炙子烤肉館倒是有一種武吃的吃法,但從沒聽過武吃烤鴨。「這也太噁心了,哪有這麼吃的?」
專家:老北京文化不拘泥於這些形式
「我無意間看過這些視頻,我覺得,老北京的文化,不必拘泥於這些形式,而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追求。」北京民俗專家、美食家張燕軍說,北京真正的文化精髓,是一種包容,「不管是飲食、禮儀還是說話方式,我個人認為,不是為了北京而北京,絕不是裝腔作勢。」
「我家是好幾代都在北京,我覺得我說話,沒像他們那樣,有所謂特別的北京味兒。」他認為,博主們應該發揮網際網路的傳播優勢,多介紹比較少見的老北京特色,「現在看上去,都是豆汁、焦圈這些,外地人都知道的北京東西,真正需要挖掘的,很少有人介紹。」
張燕軍還表示,老北京的價值取向是比較平和的,不是為了流量就博出位。
猴爺:我有演的成分
在朝陽區高碑店一個民俗文化園區內,記者看到了猴爺小視頻裡經常出現的那個小桌。天冷風大,小桌上滿是灰塵。就在小桌後面的小店裡,猴爺正接著電話。「歡迎歡迎,我這馬上完,你們先看看。」這時候的猴爺,說話腔調和小視頻裡不一樣,沒有故意拿著腔調。
這是一個古玩店,猴爺本行就是做古玩生意,而且主要銷路是走網絡。等掛了電話,猴爺拿手機翻他最早的視頻。「一開始都是這樣的,介紹我自己的工作。」視頻裡,猴爺在介紹文玩常識,一股「國寶檔案」的氣息,沒有現在經常用的「蓋了帽了」。這樣的視頻,「沒人看」。數據顯示,每個視頻,只有七八萬人次觀看量。可每次「老北京地道戰」,幾百萬人次觀看。「做什麼總得做好吧,我也是後來才明白小視頻應該怎麼做。」他說,必須要讓觀者產生分歧,「太平淡,真沒人看。」
猴爺說自己不會做飯,對吃也沒什麼研究,吃的都是外賣,但是餐具都是店裡的古玩,「我想帶這些」。新增的粉絲,極少有能看出來餐具是古玩的,但因為粉絲數量龐大,「一百個人裡頭能有一個看出來,我就值了」。
現在,猴爺已經在視頻裡帶貨,賣食品。他坦承自己這一年來,因為小視頻的火熱傳播,已經有了收益。「我們出來幹活,不就是為了掙錢,為了改善家裡的生活嗎?做小視頻掙錢,我承認。視頻裡帶貨,是人家出錢請我,是生意。」正說著,猴爺定睛看向柜子頂,「嘿,找了一天了,這個蟲,找著了。」他起身登高,小心翼翼把蟲用手護著,重新裝回葫蘆裡。
「我骨子裡是一個傳統的人,我喜歡的是這些傳統的東西。」他不否認自己紅了,但是沒扔下本職工作,因為忙著古玩生意,最近的視頻反而少了,「網際網路時代,網紅這種符號是很短暫,絕對有不火的時候。所以,我不可能把生意扔了,全身心做這個。」
對網上的討論、批評甚至攻擊,猴爺說自己不在乎,而且猴爺這個形象、服裝、腔調,「有演的成分,絕對有。就像看電視劇一樣,有人喜歡發彈幕罵裡面的角色,我就笑笑。」
對話:誇張的演繹才會得到關注
記者: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拍小視頻的?
猴爺:我拍這些已經有五六年了。一開始就是介紹古玩,介紹我的事業,去各地收藏品。五六年下來,粉絲三萬多。後來2020年疫情期間,沒法出京,貨也賣完了,沒事幹,就拍了一段在雪地裡吃早飯的,沒想到火了。後來,我發現正兒八經說古玩沒人看,就這種誇張的演繹,有人看。粉絲現在漲到九十多萬。
記者:您認為在網際網路時代,視頻風格誇張、有爭議甚至爭吵,是不是提升流量的必然手段?
猴爺:肯定是,沒有爭議就沒有熱點,沒有熱點就沒有人參與,這是我個人的觀點。
記者:看了視頻之後,很多外地網友表示不理解,北京網友也表示猴爺說話、吃東西的方式不能代表北京人,您怎麼看?
猴爺:我跟家,跟我媳婦都做不了主的人,我代表不了任何人,對號入座不是我的事。當然,視頻裡面需要添加一些佐料,我覺得能讓這些東西,變得更讓人接受。
記者:可不可以說「猴爺」是一個人設,是一個演繹的角色?
猴爺:絕對是這樣。
記者:您的流量已經變現了嗎?
猴爺:已經變現了。
記者:您也曾經說過,對您本人的攻擊無所謂,但是也有底線。
猴爺:對,對我攻擊無所謂,因為我做出這種行為讓你很不滿,你也許可以吐口水,但是請你尊重你自己,咱們都是爹媽養的,互相尊重對方的長輩。
小寒:老北京的寒冬飲食生活
小寒是農曆年倒數第二個節氣,也是數九裡的第一個節氣,處於二九末至四九初之間,是一年中最冷的節氣,有「冷在三九」「小寒勝大寒」等說法。動物總比人先感知到氣候的變化。小寒三候「雁北向,鵲始巢,雉始雊」,說的是大雁因北方陽氣已動、為躲避南方即將到來的炎熱氣候而準備向北遷徙,喜鵲感受到陽氣而開始為來年修築巢穴,雌雄雉鳥感受到陽氣而開始一同鳴叫。小寒時節,陽氣逐漸上升,但氣溫並沒有很快隨之升高,因此人們為了確保順利過冬,總能找到一些禦寒的好辦法。
北京作為一個北方城市,自然也面臨著隆冬嚴寒的考驗。「中國人饞,也許北平人比較起來更饞。」北京這個在梁實秋看來「更饞」的城市,在應對寒冷方面首先體現在飲食上。在小寒節氣,民俗君就跟大家一起聊聊北京人在寒冬喜愛的那些美食。
熱乎又熱鬧的禦寒「大餐」:涮鍋子
數九寒冬裡,大家圍坐在一起,吃一頓熱乎又熱鬧的涮鍋子,是很多北京人過冬的選擇。崔岱遠在其《京味兒》一書中就講述了他作為一個地道的北京人對涮鍋子的記憶。北京人在吃上是很講究的,就涮鍋子而言,數九裡每個「九」的第一天和九九的最後一天都要吃涮鍋子,每次涮鍋的食材都不能重樣,如一九第一天是羊肉鍋子,九九最後一天是「一品爐肉」鍋子,中間還有山雞鍋、白肉鍋等各種鍋子。此外,肉的選用、碗底兒(即蘸料)的調配、鍋子的選用、湯底的製作、下鍋的程序也都有講究。
最常見的涮羊肉只是眾多涮鍋子中的一種,但也是最受歡迎、最實在的,更是國學大師季羨林的最愛。涮羊肉也有講究,地道的吃法是用銅鍋來涮,要用炭火燒,肉用口外(張家口外)的大尾巴肥羊,牛羊肉不能混在一鍋涮,說是混在一起的話,湯就不好喝了。崔岱遠和唐魯孫都談到,機器切的肉片「吃到嘴裡木渣渣的、沒一點活泛勁兒」,不如師傅切的肉片。從中醫角度來看,羊肉性溫,冬天吃涮羊肉是適宜的,能起到溫補的作用。東來順、西來順、同和軒、兩益軒等都是北京人較為認可的涮鍋子去處。此外,還有家庭簡便涮羊肉的吃法:「鍋塌兒」,即用砂鼓子涮肉(註:北京門頭溝齋堂產,砂鍋的一種,帶蓋兒,膛大且深,燉肉不走氣,熟得快,容量多),並在鍋邊烤上幾塊發麵餅就著涮肉吃。如此看來,涮鍋子可真真是北京人心頭摯愛的美食。
冬季當家菜:大白菜
冬儲大白菜是北京人對於冬天的味蕾記憶和情感記憶,是北京人迎接冬天的慣用方式,在北京至少有五六百年的歷史,因其親民的價格和易儲存的特點,有著廣泛的消費群體。老北京人曾有這樣一種比喻:「每個人一輩子吃的大白菜摞起來,大概要有北海白塔那麼高。」汪曾祺也曾在《五味》一文中感嘆北京人對大白菜的依賴:「北京人過去就知道吃大白菜。」
白菜有多種烹飪方法,什麼部位做什麼菜都有講究。其中最受崔岱遠喜愛的是醋熘白菜。除了醋熘白菜,還有一道具有北京特色的白菜做法:芥末墩兒。據說,芥末墩兒是老舍家的名菜,這也是年節的一道爽口涼菜。此外,還有熬菜、醃製、做餡、涼拌等多種白菜常見吃法。正因為大白菜有多種吃法,還耐寒耐儲存,因此成為冬儲菜中的「老三樣」之一(甚至是首位)。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和冬季蔬菜市場的豐富,大白菜作為冬天餐桌上的主角逐漸被其他蔬菜所取代,從「當家菜」轉變為「平常菜」,人們有了更多的選擇,居住環境的變化也無法為冬儲大白菜提供足夠的空間,但大白菜在北京人的記憶中仍是冬日裡滿足味蕾不可或缺的菜品。
冬日裡的甜蜜珠串:糖葫蘆
梁實秋曾在《雅舍談吃》中說過:「夏天喝酸梅湯,冬天吃糖葫蘆,在北平是不分階級人人都能享受的事。」可見,糖葫蘆是冬日裡的甜蜜記憶。關於它的由來,有一個順口溜:「半膘子,吳大少,賣糖葫蘆是玩票。」據說清末民初,一位吳家大少爺仿照廟會上的大糖葫蘆自創了蘸滿糖液、塞滿餡料、餡上嵌入瓜子仁組成的花樣的冰糖葫蘆,並開始做起了買賣,雖然賠本,吳大少爺也不在乎,但生意不錯。後來他家道中落,憑此開店維持生計,其售賣的冰糖葫蘆逐漸享譽京城。
據《一歲貨聲·除夕》記載,清末時期的糖葫蘆有十餘種:扁熟山裡紅、生山裡紅夾澄沙和胡桃仁、白海棠生熟二種、葡萄、山藥、山藥豆、梨片、黑棗、紅海棠、大紅幹、橘子、荸薺。賣糖葫蘆比較有名的有九龍齋、信遠齋、一品齋,而樣式最全的,還屬東安市場大門正街的「隆記」。唐魯孫在其《北平的甜食》中就記錄了「隆記」的大山裡紅嵌豆沙餡和瓜子仁、去皮的荸薺果、沙營葡萄夾金糕三種糖葫蘆,光看文字就讓人垂涎欲滴。糖葫蘆有三種,但喜歡吃糖葫蘆的梁實秋認為,「裹麥芽糖或糖稀的不太好,蘸冰糖的才好吃」,且「唯以『山裡紅』為正宗」。山裡紅是溫性食物,適宜在冬日吃。《燕京歲時記》說:「冬夜食之,頗能去煤炭之氣。」
又暖又甜的親民小吃:烤白薯
冬天是吃烤白薯最好的季節。徐霞村在其《北平的巷頭小吃》中就認為北京的烤白薯是「肥、透、甜」的。肖復興將其稱為「最平民化的食物」,既暖手又暖胃,價格不貴,還具有「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陽」等功效(《本草綱目》)。《燕京歲時記》裡就說:「白薯,貧富皆嗜,不假扶持,用火煨熟,自然甘美,較之山藥、芋頭尤足濟世,可方為樸實有用之材。」鐵桶是賣烤白薯的「標配」,有用車推的,過去也有用擔子挑的,如今北京街頭也能經常遇到。「慄子味兒的烤白薯」是商販們最常見的吆喝,也被認為是高品質的代名詞。是不是真的能吃出慄子味兒不太好說,但以當令的慄子來比附,是一種吆喝的藝術。
白薯除了「烤」的,還有「煮」的,也稱「烀白薯」,不過現在不多見了。二者的區別不只在於做法,對白薯的選擇也有不同。烀白薯比烤白薯更便宜,是從前窮人飽腹解饞的美食。鍋底的烀白薯皮上會粘上一層糖稀,是這鍋烀白薯中的上品,《北京歲時記》就記載:「都人冬天多擔鍋賣此者,至鍋底帶汁者味佳。近又烤熟賣者,亦佳。」
除了上述提到的四種冬日美食,北京還有如糖炒慄子、凍柿子、凍酸梨、凍海棠、凍豆腐、臘八粥、臘八蒜等冬季節令食品,這些寒冬美食不只是人們應對寒冷的方式,更是體現出漫長冬日中的一種積極心態。過了小寒,春天又近了一步。作者 李嫣然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學碩士研究生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上遊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