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咱們從南方的楚國回到了中原地區,開啟了東周時期衛國的首篇「史話」。正當在下講到衛前莊公為自己的「風流債」左右為難之時,講到姬完、姬州籲兄弟二人就要發生衝突之時,咱們又不得不暫時停止了對他們的講述。因為,就在衛國即將爆發還未爆發內亂的時候,其他幾個諸侯國已經產生了一些紛擾。所以,咱們又要踏上尋訪各諸侯國的旅途了。
那這一次,咱們要先去拜訪哪一國呢?在下想立刻帶大家趕去晉國,因為那位在平王爭位過程中做出了卓越貢獻的一代晉侯——晉文侯離世了。正如上篇「晉國史話」所講的,晉文侯姬仇完成了勤王的「收尾工作」,將平王的對手攜王餘臣擊殺了,確保了姬宜臼的唯一合法性。可當這項重任完成了以後,姬仇的生命也即將走到終點。在他繼位後的第三十五年,也就是平王二十五年的時候,晉文侯結束了他精彩的一生。
晉國史上一代明君——晉文侯
按說這樣一位十分有為,甚至對整個王朝的山河穩定做出過力挽狂瀾貢獻的晉侯,他的葬禮和墓地一定會與眾不同。但從目前所能搜集到的資料來看,文侯的後事被史官們隱藏得很好,除了提到他離世後傳位給兒子姬伯以外,就沒有更多的信息了。想想也是,畢竟他是一國之君,死後不會希望被人盜擾,所以隱瞞一些真實信息還是非常有必要的。可就在大家以為文侯會這樣悄無聲息地告別歷史舞臺的時候,因2003年發生的一次盜墓活動而被發現的晉國大墓,又讓他捲入了墓主人之爭的論戰中。
一說到這裡,相信喜歡歷史的朋友都會脫口而出,作者「閒敘」你說的該不會是「曲沃羊舌晉侯墓地」吧?大家想得沒錯,在下要說的正是這塊墓地。雖然這墓主人的身份應該是位晉侯的結論已經被大眾認可,但到底是哪位晉侯之墓各方依然爭論不休。鄙人不才也對此話題有一些想法,在這裡給各位說一說,供大家品析。當然了,在下並非要加入論戰,畢竟我不是考古專業的,真詳細地去講述該墓的發掘過程也不太可能。只因咱們下次要講述晉昭侯的故事時還要用到該墓主人的結論,所以必須要先對此表達出個人的看法才行。
「羊舌晉侯墓」挖掘現場俯瞰圖
那廢話不多說,我先把自己的結論告訴大家,再把理由逐一分析出來。在下認為「曲沃羊舌晉侯墓」應該就是晉文侯姬仇之墓,其理由如下:
1、最初認定的「北趙晉侯墓」中文侯之墓有誤
對晉文侯為「羊舌晉侯墓」主人的觀點持反對意見的一方,其主要的依據之一便是在該墓西北大約4公裡左右的「曲村天馬遺址」之中,早已發現了9座晉侯墓(史學界稱之為「北趙晉侯墓」)。從「北趙晉侯墓」中已經明確的8位墓主人的順序來推論,這最靠西北角上的第9座墓應該是晉文侯的(因該墓已被盜掘,無法準確判斷其墓主身份,只能依據其他8座墓主身份來推論),怎麼可能在羊舌村又出現個晉文侯之墓呢?
「北趙晉侯墓」車馬坑遺址
但這個觀點其實是有很大漏洞的,甚至可以說得出「北趙晉侯墓」第9座墓地是文侯之墓結論的學者們,忽略掉了兩個非常重要的細節:
其一,晉國歷史上,從第二代國君燮父到晉文侯應該總共有10位國君,而不是只有9位。據《史記·晉世家》記載:「二十七年,穆侯卒,弟殤叔自立,太子仇出奔……四年,穆侯太子仇率其徒襲殤叔而立,是為文侯」。從這段記載中,咱們可以明確地看到在晉燮父之後的第9位國君,理應是在位僅四年的晉殤叔,而不是文侯姬仇。所以即使是按照前8座陵墓墓主的排列順序推論的話,這第9座墓地的墓主也應該是殤叔而不是文侯。
其二,各位想想看,晉文侯是一位在位時間比較長(35年),還做出過匡扶周王室壯舉的偉大晉侯,其墓地理應是十分恢宏才對。而「北趙晉侯墓」中的第9座墓地,不僅是九墓之中體量較小的,還因其夫人之墓沒有墓道,與其他晉侯夫妻合葬墓相比,顯得那麼的簡陋、匆忙和不夠等級。試問,這樣一座不起眼的墓地怎能配得上晉文侯的威名呢?也只能是晉殤叔這位在位時間短,又不太名正言順的奪位晉侯才符合這座墓地的「氣質」。
「北趙晉侯墓」中九座陵墓示意圖
因此,綜合以上兩點原因,「北趙晉侯墓」的九座墓地中,並沒有晉文侯之墓。想以此來否定「羊舌晉侯墓」為姬仇之墓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2、晉文侯不應離開祖墳單獨立墓的結論有誤
既然「北趙晉侯墓」中的前八座墓地的主人已經明確,並且能夠一直追溯到晉侯燮父,那這裡應該就是晉國的祖墳所在。所以,反對「羊舌晉侯墓」為文侯墓的一方又提出了新的觀點,那就是晉文侯屬於晉國嫡系一脈,不應該離開祖墳單獨安葬。反而是庶系一脈的晉侯,需要另闢一地來安葬自己先人才對。
但各位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所謂的「羊舌晉侯墓」遠離晉國嫡系祖墳的距離實際上僅有大約4公裡的長度而已,這點兒距離與之後清朝三處皇陵的距離相比,那真是九牛一毛。可以說這根本算不上是離開了祖墳,明明還處在晉墓風水之地滏河河谷之內。
兩座晉侯墓地位置關係圖
另外,如果「羊舌晉侯墓」是庶系的墓葬,從這座墓的建造時間和體量上來看只可能是曲沃桓叔或曲沃莊伯之墓,基本可以理解為是庶系的祖墳。那為何庶系一脈如此精心挑選的祖墳之地,此後其他庶系晉侯不再安葬在這裡,而另尋他處了呢?莫非所謂的國君之墓不該遠離祖墳的「限制」只對嫡系晉侯有效,而對庶系晉侯無效麼?反倒是晉文侯之後的嫡系晉侯,由於大多死於非命,無法與文侯歸葬在一起,更能解釋清楚這裡為何僅有一座晉侯大墓,而沒能成為大規模墓群的原因。
所以,拿短短4公裡左右的距離就來證明「羊舌晉侯墓」遠離了晉國嫡系祖墳的說法,並不是那麼有說服力。
3、以晉文侯的身份和功績來看,為他單獨開闢陵區是合理的
雖然在周代的時候,周朝人並沒有給自己劃分出西周和東周兩個時代,依然認為自己是一個延續的王朝。但按國都以及王陵的位置來看,從平王開始,周朝確實與之前產生了變化。而晉文侯剛好是王朝發生這種變遷」後的第一代晉侯,他自己也是繼先祖燮父改國名為晉之後,又一位開啟晉國新篇章的國君(得到了天子錫命的徵伐權)。
那還讓晉文侯按次序歸葬在「北趙晉侯墓」之中,不僅不足以體現出他的偉大,還要讓他排在曾經篡奪了爵位的叔叔之後,當然不能令文侯滿意。而以「羊舌晉侯墓」為新的墓葬區,以文侯墓為該區首墓的做法。既代表著晉國(以及王朝)當時發生了改變,也能體現出文侯所做的功業,還符合姬仇本人的心理需求(畢竟墓地都是在國君統治期間就開始選址修建了),當然是再合理不過的了。
文侯姬仇襲殺殤叔,奪回國君之位
4、以「羊舌晉侯墓」有被毀墓的現象來看,墓主只能是文侯墓
在「羊舌晉侯墓」被發掘的過程中,專家們發現了一個很特別的現象,那就是該墓僅在漢代之前的土層中有被大規模盜擾的痕跡。而且,這個被盜擾的痕跡還更加奇怪:其一,墓中被盜之物僅為笨重的青銅禮器,相對輕便且價值不菲的玉器反倒全部留在了墓中。其二,墓主人的屍身被人齊胸斬斷,下半部分依然完整保留,而上半部分早已被肆意破壞難覓蹤跡,說明他死後曾被殘忍的戮屍。所以綜合這些奇怪的特徵,證明這裡被人有目的、有組織地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毀墓。
那既然是被人毀墓,對於嫡、庶雙方來說都是有可能的。但如果這座墓是庶系先人(桓叔或莊伯)的墓葬的話,在他們後人奪得了晉國的統治權以後,一定會對其進行重新收斂和修復。而這座墓葬偏偏就把毀墓的痕跡一直保留到了現代,只能證明這是失去了權力的嫡系晉侯之墓。那還是通過該墓修造時間和體量來看,墓主人只可能是晉文侯一人而已。畢竟他之前的國君之墓已經被確認在「北趙晉侯墓」中,而他之後的幾代晉侯不僅在位時間都很短,且大多死於意外(被殺或早亡),不可能擁有如此雄偉的陵墓。
「嫡庶之爭」中庶系的一世祖桓叔
至於庶系族人為何要毀文侯之墓,其實道理也很簡單。第一,破壞了對手祖靈(文侯、桓叔是兄弟,嫡庶之爭是從他二人這一代算起的,此前國君是他們共同的先祖,不會被毀),就是破壞了對手的風水,期待他們早日滅亡。第二,文侯之墓中有大量的青銅禮器,其中不乏平王所賜的重器,把這些搶走就是希望自己一脈獲得上天的庇佑。第三,晉國嫡庶之爭相持了近70年之久,期間庶系多次佔據先機,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讓他們心中憤懣,產生了報復、洩憤的想法。
綜合以上四點原因,鄙人才得出了「羊舌晉侯墓」就是晉文侯之墓的結論。而下一次,咱們會繼續講文侯的繼任者姬伯的故事,並且要借用今天得出的這項結論,去探討一下昭侯(即姬伯)與桓叔(即姬成師)之間的微妙關係。那到底這叔侄二人發生了哪些恩怨情仇呢?咱們下次再敘。
【關鍵詞雲圖簡史】
為了方便廣大史學愛好者能快速回憶起相關的歷史內容,作者「閒敘春秋」將在每篇文章結尾奉上「關鍵詞雲圖簡史」,通過8-12個關鍵詞,幫助大家回憶文章內容,希望各位讀者喜歡。
本文關鍵詞:羊舌晉侯墓、晉文侯薨、墓地成迷、發掘羊舌晉墓、墓主之爭、應屬文侯、北趙墓無文侯、羊舌未離祖墳、另闢陵區合理、毀墓證明身份。
關鍵詞雲圖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