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狐氏的來歷
1. 現在通行說法
【《左傳·莊公二十八年》
(晉獻公)又娶二女於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
【《史記·晉世家》
(晉獻公十二年)重耳母,翟之狐氏女也。夷吾母,重耳母女弟也。】
我們可以看到,「狐氏」被《史記》和《左傳》提到,都是因為晉獻公娶了一個戎狄女子。《史記》中的描述比較直接,很好理解,意思就是晉獻公娶了一個狄國的女子,該女子是「狐氏」,她是重耳的母親。而《左傳》中的描述,信息量就更豐富一些:一是,把這個女人的來歷從寬泛的「狄」,具體到了「大戎」;二是,不僅有明確的「狐氏」,還有「姬姓」。
可見「狐氏」出自於「姬姓」。
【張澍《姓氏辯誤·卷六》
狐姬者,姬出於王子狐之後,有居於戎者。】
【《晉語》
狐氏出自唐叔。狐姬,伯行之子也,實生重耳。】
其中,「伯行」就是狐突的字。
而關於這個「姬姓」的來歷,通過我能找到的上述資料中,可以順理成章的總結出:晉國狐氏始於狐突,其為姬姓。狐突之女狐姬嫁給晉獻公,而生重耳。這也是目前可以看到的,關於晉國「狐氏」的起源的一般說法。
但是,上述對起源的描述到了這裡就戛然而止,仿佛是覺得已經說的夠清楚了。可是我還是有幾個問題想進一步搞清楚:
(1)「姬姓」是周朝的國姓,為什麼會出現在戎狄部落?
(2)晉國的「狐氏姬姓」到底是怎麼來的?
(3)晉國的「狐氏姬姓」到底是「出自唐叔」還是「出自王子狐」?
2. 對晉國「狐氏」來歷的進一步探討
(1)我們先從華夷、戎狄的形成說起。
之所以會有問題1,是因為覺得,姬姓是周朝的國姓,應該存在於宗周豐鎬之內,或者成周洛邑之中,再或者存在於姬姓封國之內,簡而言之,應該屬於華夏之邦,而不應該出現在戎狄部落之中。
這可能是由於一種固執的偏見在作怪,總覺得華夏和戎狄之間,一直以來就有著一條明確的分割線,比如一條河,一座山,或者一條溝這類的地理界線。華夏上邦生活在這邊,而戎狄部落生活在那一邊。
現實可能恰恰和這種偏見不同。
在上古時期,原始的人類普遍採用的生活方式,基本都是逐水草而居的原始採摘農業的方式。這時候當然無法區分何為華夏何為戎狄。直到其中一部分人類學會了耕種技術,或者說在擁有了這些技術後,更傾向於擁抱這樣的變革,從而慢慢的在一個地方定居下來。但是還有另一些人,不是這場技術變革的受益者,或者他們固執的認為,之前那樣的遊牧生活的方式更簡單自由,因此上仍然停留在這個生活方式上。至此,人們的族群發生了因為各自對生活方式的選擇不同,而分道揚鑣,他們分別朝著不同的方向前進。
定居下來的這部分人類,基於耕種農業的性質,對未來的計劃性更強。慢慢的,隨著糧食豐收與否已經基本可以預見,生存便不再是人們的第一問題,他們對未來的思考更多的轉向為對群體組織方式、國家制度等方面,這些的總和逐漸發展為農耕文明。而擁有此類文明的人類群體,就被稱為「華夏」;而還保持原始生活方式的人類群體,為了以示區分,就被稱為「戎狄」。歸根結底,華夏和戎狄是一種基於文明的區分方式,而不是我們習慣上認為的,基於地理位置的不同。
四海華夷總圖
東夷、西戎、南蠻、北狄,是華夏對那些與自己生活方式不同族群的稱呼,說他們遠居四方,諸夏盡在中原。先秦時代的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當時中國應為一種華夷雜處的局面。諸夏多在平原,因為這裡更適合他們賴以生存的農耕文明,而夷狄多在山地,那裡能提供更豐富的物產。
中國多山地,這為華夷雜處提供了天然的環境。比如晉國,表裡河山,因此諸如《左傳》之類的典籍,會多次記載其與周邊戎狄的戰事或者和談會盟。其他諸國的情形也多如此。甚至於,華夏歷史進程中的重要事件中,都多次出現了戎狄的軍事力量,比如幽王烽火戲諸侯到平王東遷,晉獻公多次徵討戎狄,公子重耳奔狄等。
由上述的原因可知,華夷雜處的局面自始即然,華夷分離才是歷史的結果。而所謂的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也絕不僅僅是分布於遠方四處的四個民族,不論是蠻夷、戎狄,都是這些民族的統稱,犬齒交錯的生存狀態也不會準確的區分出東南西北。
正是因為華夏與戎狄的出於同源,使得在戎狄地區,或者保持著與戎狄一樣的生活方式的部落裡,有一部分是與華夏擁有著一樣的姓,也不足為奇。除了「姬姓」戎狄,還有姜戎也是個很好的例證。
(2)從晉國的實際情況看「狐氏」的起源
【《左傳·定公四年》
分唐叔以大路,密須之鼓,闕鞏,沽洗,懷姓九宗,職官五正。命以《唐誥》,而封於夏虛,啟以夏政,疆以戎索。】
【《史記·晉世家》
於是遂封叔虞於唐。唐在河、汾之東,方百裡,故曰唐叔虞。姓姬氏,字子於。唐叔子燮,是為晉侯。】
從《史記》中的記載,我們都知道,晉國初封的國名不是晉,而是唐。叔虞最初得到的唐地,在今天的太原市附近。後來唐叔虞的兒子燮,因為封國中有堯墟,其南有晉水,因此改國號為「晉」,準確的說,燮才是第一任晉侯。傳到唐叔虞之後的第三世「成侯」時,他將國都南遷到了曲沃。成侯之後又過了五世傳到了「穆侯」時,再次遷都至距離曲沃一百餘裡外的絳,這裡更為人所知的名字是在多世之後被改為的「翼城」。
晉國
在這些描述中,如果我們仔細思考一下,不難發現,晉國在最初的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都城是不斷南遷的,這是為什麼呢?
太原在霍山以北,一直以來被戎狄之族控制,這些戎狄正是由夏人後裔和當地土著融合後形成的。而從《左傳》中的記載可以看來,當初「桐葉封弟」,唐叔被封在夏墟,其背後是有一個巨大的軍事目的,這就是要監控、鎮撫、歸化這幫來自夏人後裔的戎狄。這就好像設「三監」就監管殷商遺族的道理是一樣的。周公旦和周成王,最初已經具體到,到了當地以後的方針政策都設想好了,要「啟以夏政,疆以戎索」。唐叔到了那裡,因為已經進入夏人後裔的地區,就要因地制宜,也要使用夏制和戎人的習慣,這樣才能做到知己知彼,在了解中歸化對方的目的。
但是,從結果上看,唐叔似乎並沒有守住太原,他的兒子被迫南遷至晉水旁,因此才有了國號「晉」。而在這之後,似乎晉國一直都不是北方戎狄的對手,不得不越過了霍山,一路南遷,最後到了絳和曲沃一帶才安定下來。
霍山、太原一線成為晉國據戎之前線,在這裡雙方雜處,互有攻防。太原並沒有失守,還是在晉國的控制之下,只是與戎狄太近,為了避免頻繁遭受騷擾搶奪,晉侯燮才開始了南遷之路。
【《左傳·莊公二十八年》
晉獻公娶於賈,無子。烝於齊姜,生秦穆夫人及大子申生。又娶二女於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晉伐驪戎,驪戎男女以驪姬。歸生奚齊。其娣生卓子。】
從晉獻公的幾次婚姻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第一次他去了賈國的女人,這個賈國是姬姓封國;第二次,他娶了大戎的狐姬,也為姬姓;第三次,他娶了驪姬,同樣是姬姓。這幾個女子都是與晉國同姓,但是,那時講究同姓不通婚的,但作為出自唐叔虞的晉國為什麼並沒有遵守這個規矩呢?這恰恰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當初分封晉國時,給了晉國一個歸化戎狄的重任,同時也允許晉國「啟以夏政,疆以戎索」。
到晉獻公時,大戎部落的活動地區,就包括今山西省交城縣的範圍,在這裡就有著一支諸如此類的小的族群,就是「狐氏」部落。由於實力不夠強大,他們隸屬於大戎部落。但他們有著「姬姓」,一心想要重新歸入中原姬姓的大家族中,因此有著比戎狄更容易歸化的心。在晉獻公娶了大戎狐姬之後,作為狐氏首領的狐突也就獻地歸順了。
(3)晉國「狐氏」「出自唐叔」還是「出自王子狐」?
王子狐是何人?他本是周平王次子,東遷之後,「周鄭交質」之時,被當做人質留在鄭國。周平王病逝之後,鄭伯和周公黑肩本想迎王子狐回朝繼位。姬狐因一路上哀傷過度,回朝後就病死了。關於王子狐是否有子嗣,或者其族人是否去過太原附近,都沒有明確的記載。單從他簡單的經歷來看,我們還無法想像,在太原附近的戎狄之中,「狐氏」是來自於王子狐。
我則更加傾向於「狐」這個氏來自於唐叔虞。
正如我們之前提到的,叔虞初封在太原附近,只是由於抵擋不住戎狄的進攻,才開始南遷。唐叔虞有明確記載的兒子有兩人,大子晉侯燮,次子公明,被封賈國。故「姬姓狐氏」部族不會是這兩人,那我們應該怎麼理解「出自唐叔」的呢?
我們可以從當時的大環境中推斷出,在晉國決定南遷時,為了不丟掉太原附近的初封之地,是需要派一些人留下了駐守的。而留下的這些人都是出自姬姓,這很好理解,那時能隨叔虞一同被封到此處的,不管是為官、為將的絕大多數都是姬姓貴族之人。
這些人留下之後,繼續了唐叔虞肩負的重任,繼續想以戎狄的方式去歸化戎狄。在和戎狄打成一片同時,漸漸的就融入到戎狄之中。這些人留駐的地方在「狐地」,因此就以「狐」為氏,這也符合當時的習慣。
因此上,所謂狐氏「出自唐叔」,並不一定是指出自唐叔的兒子,也可能是出自唐叔的臣下,因為這些人年深日久沒有明確的記載,只能籠統的歸結為「出自唐叔」。
02 成於狐姬,興於狐突
從上面的敘述中,我們可以知道,晉國狐氏是出於晉國公室,但久與大戎雜處,並以戎狄習慣生活的一支部落。大戎也叫白狄,長期分布在陝北高原和晉國西部、中部和北部。狐氏是晉國公室與大戎融合的結果,但狐氏始終沒有忘記自己姬姓的身份,想要再次回歸到晉國的願望十分強烈。
【《左傳·莊公二十八年》
又娶二女於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
狐突這個名字中的「突」字,在戎狄中有領袖、公爵、王子的意思。因此,「狐突」就表示這支大戎狐氏的領袖。直到晉獻公時期,一心想要重新歸晉的狐突,機會終於來了。
一般的說,晉獻公取了大戎狐姬和小戎子,這兩人都是狐突之女。但其實,這似乎並不確切,因為,大戎狐姬為姬姓的話,那麼小戎子應該為「子姓」。兩人不同姓,則必定不是出於狐突一人,而是分別來自於兩個不同的部落,狐姬來自於大戎,小戎子來自於小戎。
狐突把自己的女兒(其實也並沒有實際的證據,我們姑且認之)狐姬,連帶著另一個部族的女子小戎子作為媵者,一起嫁給了晉獻公。狐姬非常討晉獻公的喜歡,這兩位也非常爭氣,接連給晉獻公生下了兒子,狐氏也就由此而興。
狐突見機,索性獻出了狐地,帶著整個部族脫離了大戎,歸順晉國。狐突也就憑藉著這個身份,進入了晉國的統治高層。
狐氏家族
《左傳》中狐突的第一次露面,就是在晉獻公命令太子申生伐東山皋落氏的時候,申生代替晉獻公出任上軍主帥,而狐突給他駕車。此時正值晉國的驪姬之亂,驪姬想借晉獻公之手除掉太子。狐突在戰前,對晉獻公賜給申生的「偏衣」和「金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這兩件東西充滿肅殺之意。並且對晉獻公「盡敵而返」的命令,也表示出對太子前景的極度擔憂。
他曾一度極力勸說申生,為了晉國應該外出逃亡,而不應該再在這場爭鬥中越陷越深。狐突直指晉國「亂本已成」,太子儲君之位的廢立也在倏忽之間,接著他說了這麼一句話,「孝而安民,子其圖之,與其危身以速罪也」,這句話很有值得細細品味,本意是勸慰申生,作為太子應該以安定民眾為孝,而不是以遵從君父晉獻公的命令為孝,相反,這種情況下,一味聽從晉獻公的命令去作戰,只能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
這句話很能體現出狐突價值觀中,何為忠臣的標準。那就是有利於國家,而不是對一個君主進行一味的愚忠。哪怕是父子關係在先,也要以國家利益為重。狐突對這一點是一貫堅持的,後來也是這樣教育自己的子女的。只有理解了這一點,才能更好的理解後面發生的事。
【《左傳·閔公二年》
狐突欲行。羊舌大夫曰:「不可。違命不孝,棄事不忠。雖知其寒,惡不可取,子其死之。」
大子將戰,狐突諫曰:「不可,昔辛伯諗周桓公云:『內寵並後,外寵二政,嬖子配適,大都耦國,亂之本也。』周公弗從,故及於難。今亂本成矣,立可必乎?孝而安民,子其圖之,與其危身以速罪也。」】
申生最終並沒有聽從狐突的建議,太子也因為他的固執葬送了自己生命。申生死了之後多年,在夷吾成為晉惠公期間,申生還給狐突託夢,告訴他晉國將有為難了,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們二人關係是十分密切的。隨著太子在爭鬥落敗,作為堅定的支持太子的力量,狐突在晉國高層中漸漸沉默下去。
此時,大戎狐姬的兒子重耳和小戎子的兒子夷吾,也因受到太子申生的牽連,逃出了晉國。狐突顯然比較支持重耳為晉國的繼任者,也因此讓自己的兩個兒子狐毛、狐偃一直追隨著重耳在外流浪。
直到晉懷公繼位後,也就是晉惠公夷吾的兒子,也和他爹一樣,感到一直流浪在外的公子重耳是自己最大的隱患。於是,與狐突約定了一個期限,讓他把兩個兒子狐毛、狐偃召回來,如果逾期不歸,那狐突只有死路一條。
狐突廟
狐突面對生死之時,表現出了一如既往的堅持,他堅持了自己的信仰,那就是要忠於國家,利國利民,而不是一味聽從國君的擺布。可見,在狐突的「忠君」理念之中,並不是單一的,而是有很多自己的思考和選擇。
他拒絕了晉懷公要求,說出了下面這段大義凜然的話,由此闡明了自己對「忠心」的堅定信念。當然終於慷慨赴死。狐突也因其「教子不二」,成為了後世忠臣的典範。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子之能仕,父教之忠,古之制也。策名委質,貳乃闢也。今臣之子,名在重耳,有年數矣。若又召之,教之貳也。父教子貳,何以事君?刑之不濫,君之明也,臣之願也。淫刑以逞,誰則無罪?臣聞命矣。】
03 老舅的春天:狐毛和狐偃
狐毛是狐突的長子,也同樣跟隨重耳外逃,其重要性卻顯得不如狐突次子狐偃。狐偃,字子犯,因為是重耳的舅舅,又被稱為舅犯。
狐偃
在太子申生自縊而亡後,狐偃敏銳的預見到了危險,給重耳指出了唯一的活路就是外逃到狄國,也就是重耳的姥姥姥爺家。同樣是外逃的計策,太子申生拒絕了,可是重耳卻欣然接受了。從此開始了19年在外流浪的生活,但是畢竟命是保住了。
這19年裡有12年都是在狄國生活的。重耳顯然很快就適應了狄國的生活,並且在那裡娶妻生子,大有一副就要在這裡結束餘生的架勢。在那裡,狐偃和重耳,既為舅甥,更是君臣,同時也是師生。狐偃和趙衰從這時起,就成為了重耳的心腹。也正是由於長期跟狐偃和趙衰耳濡目染,重耳才有了後來「廣而儉,文而有禮」的評價。
狐偃心中一直有著自己的理想,也可以理解為跟他父親一樣的「忠君」。自己選定的主人的前途,就是自己最大的抱負。在見到重耳有些樂不思蜀後,又是他出來勸解重耳,讓他千萬別忘了這群人當初是為什麼來到這裡的。當初來到這裡,不是為了貪圖享受,而是為了伺機返回晉國成就大業。現在我們的命保住了,可不能就此消沉下去,是該想想怎樣才能返回晉國了。
同時,隨著晉獻公的離世,晉國陷入了巨大的內亂之中。權臣裡克在殺死了二主一臣之後,派人來狄國迎接重耳回國繼位。狐偃果斷的建議重耳拒絕了,因為此時晉國內亂已起,此時回去勢必要做了權臣的傀儡,而且還得把裡克弒主奪權的罪名,背在自己身上。重耳的拒絕讓裡克很沮喪,很快他改為迎立重耳的弟弟夷吾繼位,為晉惠公。
晉惠公上位之後,心中擔心重耳返國,便派出殺手去狄國刺殺。此時,狐偃知道狄國已經不能久留了,便趁此時機讓重耳離開了這片舒適的土地,又開始了7年的周遊列國之旅。
可是在齊國,重耳受到齊桓公的待遇更加好,在這重耳又娶了一個妻子,「遂無去心」,「有終焉之志」。狐偃看出苗頭不對,便與趙衰一起,將重耳灌醉,離開了齊國。
在秦國時,秦穆公想把女兒懷嬴嫁給重耳,重耳起初還有些猶豫,狐偃出面勸說重耳應以復國大業為重,秦穆公又是可以依靠的對象,為了取得他的信任,當然要迎娶其女。在獲得秦國的支持後,重耳才得以順利回國,成為了晉文公。
重耳一眾人回到晉國時,狐突因為拒絕召回自己的兩個兒子,已經被晉懷公殺了。
重耳復國後,遇到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周王室發生王子帶叛亂,狐偃認為這是天賜良機,「繼父(侯)之業,定武(公)之功,闢土安疆」,從而一舉樹立起晉文公「匡扶王室,號令諸侯」的大旗。
在與楚國的城濮之戰中,晉文公的三軍裡,狐偃為上軍將,狐毛為上軍佐。狐偃提醒晉文公曾經對楚國許下的「退避三舍」的諾言。最終,既不失信於天下,又讓晉文公一戰而霸。
城濮之戰
此時,狐氏在晉國最高的統治階層六卿裡佔有兩席,位次僅次於中軍將郤縠和中軍左郤溱之後,位列三四位。狐氏可謂是繼狐突之後,終於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春天。可是,晉文公似乎更加信任的人是趙衰,他將最重要的中軍將之位讓給了郤氏,但郤縠的突然去世,趙衰又讓下軍佐先軫連升五級,直接接替了中軍將的位置,還推薦了多人出任六卿,這些都為他贏得了好口碑。狐氏和趙氏一直都有著共同的目標,就是幫助重耳成為晉文公,再幫助晉文公稱霸。因此直到此時,他們兩家保持著和諧的關係,沒有出現過任何矛盾。
04 最後的狐氏:狐射姑
狐偃和晉文公先後在一年中去世了,這個老舅可以說陪了重耳一輩子,不論他是還是還是老人,也不論他是重耳還是晉文公。於家,狐偃更像父親,讓重耳耳濡目染;於國,狐偃更是忠臣,一心想的都是晉國的前途,讓晉文公無後顧之憂。
此時,不論晉國還是狐氏都要迎來新的篇章。狐偃的兒子狐射姑,繼承了父親的爵位,成為狐氏第三代的宗主。
狐射姑
狐趙兩家從晉文公始,就是晉國最有權勢的兩大家族。19年的在外的流浪生活,讓他們每一個人心裡深知團結對於這個集體的重要性。因此,不論是狐偃還是趙衰都能做到凡事以國家為重,而很少計較自己的得失。
只是狐偃更像屠龍刀,至剛至強,趙衰則像倚天劍,剛中有柔。狐偃生性耿直,趙衰則要更懂得迂迴婉轉,給人易於親近的感覺。也許是因為這種性格的反差,使得晉文公反而更親近和信任趙衰,而不是自己的舅舅。
晉文公的兒子晉襄公繼位之後,一批晉文公時代的老臣先後去世,晉國三軍將領出現了權利的空檔。在對掌管晉國軍政大權的中軍將的人選上,只有狐氏和趙氏是不二人選。晉襄公選擇了狐偃的兒子狐射姑,中軍佐由趙衰的兒子趙盾擔任。
但這短暫的平靜就被晉襄公的老師陽處父輕易的打破了。很早之前,他曾找到狐偃,想要求個進身之階,結果三年過去了,並沒有任何消息。之後陽處父不得不去到了趙衰,結果三天就如願以償,成為了趙衰的部下,之後更是進階為晉襄公的老師。
陽處父獻策
在晉襄公對三軍將領調整完畢之後,陽處父趕緊對晉襄公說:「這二人都是大才,但狐射姑剛愎自用,而趙盾博採賢能。趙盾更適合中軍將。」晉襄公聽從了陽處父的建議,將二人調換。這看似一個簡單的調換,就換出了兩個家族不同的命運,趙氏從此成為了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的權臣,而狐氏至此走上消亡之路。
陽處父的這一句話,不能說沒有私心,他肯定是出於對趙衰的報恩之情。但是,從另一個側面說,他的話也不無道理。要論政治成熟度來說,趙盾確實更勝狐射姑一籌,這源於雙方都很好的繼承自己家族的特性。即便沒有陽處父的建議,繼續擔任中軍將的狐射姑,之後會如何行事,也未可知。
在中軍將的位置上還沒坐熱,就被換下的狐射姑惱羞成怒,從此對陽處父恨之入骨。
就在趙盾頂替狐射姑為中軍將不久,年輕的晉襄公就一病不起,撒手人寰。狐射姑感覺自己報仇的機會到了。
晉襄公在彌留之際,把自己的太子夷皋託付給趙盾。但等晉襄公去世後,趙盾卻有心要立晉襄公的弟弟公子雍,理由是太子夷皋尚且年幼,而公子雍賢能有才,曾深受晉文公喜歡,又在秦國多年,獲得了秦國的支持。
從對晉國的大局來說,趙盾的理由更有說服力,而且,如果擁立年幼的太子夷皋,既順利成章,也能讓他大權獨攬。但他還是寧願背棄先君遺囑,從這一點說,趙盾此時的做法是為晉國前途著想。但是,敵人贊同的,我們就要反對。被仇恨蒙蔽了雙眼的狐射姑,當然第一個跳出來反對,他公開表示支持公子樂。而公子樂不論從名望地位,還是所在的陳國,都明顯不及公子雍。
兩個頂級家族,就此決裂。
決裂
趙盾繼續往下的動作,派人去秦國迎接公子雍。狐射姑知道後,也派人去陳國迎接公子樂。趙盾得知此舉後,馬上派人半路截殺,竟然將公子樂一網打盡。
公子樂再怎麼不適合繼位,他的生死也不該由一個做臣子的趙盾來決定。而如今先是違背遺命,再殺公子,這讓趙盾在與狐氏的爭鬥中陷入非常被動的局面。但和趙盾一樣是年輕人的狐射姑,有著同樣的衝動。他在知道了趙盾對公子樂下了毒手之後,竟然首先想到是,也派出刺客,但是暗殺的對象竟然是自己最恨的陽處父。
狐射姑失去的從輿論上搬倒趙氏的機會,當這樣的機會被趙氏拱手奉上的時候,他竟然想到的只有仇恨,這顯然不是一個理智而成熟的政治家應該有的作為。
頂級權力之間的鬥爭,機會從來都是轉瞬即逝的,容不下半點錯誤。狐射姑並沒有理睬趙盾從來的機會,從而失掉了翻盤的可能。但是僥倖逃過一劫的趙盾卻絕不可能再犯同樣的低級錯誤。
在安頓完晉襄公之後,轉手就抓著刺殺陽處父的事不放,將刺客誅殺。此時的狐射姑見勢不妙,連忙出逃,又逃回了狄國,那裡曾經是狐氏家族曾經的起點。而趙盾見狐射姑出逃,也顯示了高人一籌的智慧,他沒有繼續追究,而是讓人將狐射姑的家產都送到了狄國。仿佛是對他說:「好好的活著吧,也好好的死去吧。」
在兩個年輕人的爭鬥中,狐氏落敗了,他敗的很徹底,從此就在晉國的政壇上消失了。這一切都在於,到狐射姑這一代,狐氏的精神變了。變得不再那麼坦蕩,不再那麼忠於國家命運,而是被仇恨蒙心後,只想著私仇和私利。從狐突到狐射姑不過短短的三代人,狐氏也成為晉國第一個在卿士爭鬥中消失的氏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