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晉國設六卿 卻如何演變成三家分晉?

2020-12-08 痴人縱橫

春秋時期一代霸主晉國,地處中原大地,歷來高舉「攘夷尊王」大旗,緣何落得被國內異性貴族瓜分的結局?

可能不太了解那一段歷史的朋友對晉國不太熟悉,我們先來聊一聊晉國的建國史:前1043年,周武王姬發去世,周成王姬誦繼位,周成王八年,周朝諸侯國唐國叛亂,周公旦率兵平定叛亂後,周成王將唐地封給其弟弟姬虞,於是姬虞成為唐國國君,後世稱之為唐叔虞。唐叔虞死後,他的兒子姬燮繼位,遷居晉水之畔,改國號為晉,是為晉侯燮。在其後非常漫長的一段時期內,和後世很多朝代一樣,晉國經歷了發展、強大、公族篡權、衰弱、分裂等過程,而在這一系列的演變過程中,晉國也同時繼承和開拓了許許多多的政治制度。

其實,晉國的壯大和衰弱的變化過程可謂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裡的「蕭何」指的是晉文公設置的「六卿」制度,而早在晉獻公時期,為了防止「曲沃代翼」事件再次發生,晉獻公(曲沃姬姓一支)誅滅了原晉國的公子,並廢除了公族制度。到了重耳時代(晉文公)繼續深化改革,始作三軍、設六卿。外姓制度打破了原有的公族貴族制度,晉國甩掉了原有貴族繁冗且盤根錯節的包袱,在開始設置的很長一段時期內使得晉國國內兵強馬壯,加之晉文公勵精圖治,一時間晉國國富民強,然而「六卿」制度雖然在短時間內打破了貴族體制,卻同時慢慢培養出來一批外姓新貴族,這些新貴族的掌權派嘗到了權力的甜頭後,再也無法壓制內心裡對於權力的渴望,逐步形成了新的權力集團,相互爭鬥、內耗,並最終導致了晉國分裂。

繼續說晉國「六卿」,自重耳時代設置「六卿」後,到春秋末期逐步演化到智、趙、範、中行、韓、魏六大家族,這六大家族相互間明爭暗鬥,相互攻伐,發生了許許多多聞名後世的事件,以後有機會細細說來。到了晉定公(前512年-前475年)時期,在前497這一年,趙家內訌,趙氏宗主趙鞅欲將邯鄲城五百戶遷往其新建城市晉陽城,趙午(趙穿後代 邯鄲大夫)陽奉陰違,口頭答應趙鞅,轉而向齊國發起進攻,打算搶齊國五百戶人口遷往晉陽城,趙鞅聞聽後大怒,以宗主身份召趙午前往晉陽,趙午到晉陽後被囚禁獄中,不久後被殺。趙鞅萬萬沒想到自己這一輕率的舉動引發了趙氏家族嚴重的內訌,這一亂就長達八年之久。趙午的兒子趙稷聽聞父親被殺,隨機發動叛亂,趙鞅準備以大家族族長的身份率兵平叛,圍攻邯鄲城,範式和中行氏兩大家族得知消息後,召集兵馬,準備與邯鄲趙氏一道攻打趙鞅,至前497年7月,中行氏、範氏、邯鄲氏三家圍攻趙氏,趙鞅倉皇逃往晉陽避禍,三家緊追不捨,兵圍晉陽城,眼瞅著趙鞅一脈即將大禍臨頭面臨城破家亡的災難,智、韓、魏達成一致認識:幫助趙氏,將範氏、中行氏趕出晉國。其實智氏與中行氏本同屬荀氏,後世兩家人鬧翻,發展到這裡居然勢同水火,難以向蓉,竟然出現了智氏聯合韓、魏、趙驅逐範氏與中行氏,不得不說權力的鬥爭根本沒有血親一說。智氏遊說晉定公,將範氏與中行氏定為「始禍者」,智、趙、韓、魏「四卿」合力將範氏與中行氏趕出晉國。自此,「六卿」中範氏與中行氏徹底消失於晉國政治舞臺,智、趙、韓、魏四家開始了新的合作與爭鬥。

晉四卿勢力範圍

到了公元前476年,正卿趙鞅壽終正寢,趙氏權勢削弱後智氏宗主智瑤主政,智瑤為了打壓趙魏韓三家,向三家勒索土地,韓魏兩家懼怕智氏強權,交出土地,趙氏領袖趙襄子拒絕了智瑤,智瑤於是脅迫韓魏出兵攻打趙氏晉陽城,圍攻兩年多時間未能攻下,智瑤突生一計,引晉水漫灌晉陽城,就在晉陽城為難之際,智瑤得意地邀請韓魏兩家查看水勢,韓魏兩家家主表面上順從答應,心裡暗暗為自己捏了一把汗,自古建城依山傍水,自家城外也各有一條河道,今天能用水滅趙,明天也能用水滅韓魏,智瑤認定韓魏兩家膽小如鼠,如此驚嚇必然能起到震懾兩家作用。事實也正如智瑤所料,甚至比智瑤預想的效果還要好,韓魏兩家當場差點被嚇破膽,回去之後就動起了反水的心思,趙襄子看出了三家合作的基礎出現裂痕,派出謀士張孟談勸說韓魏反水,韓魏兩家同意與趙家組成聯盟,引水淹灌智瑤軍營,智瑤被殺,隨後三家合力攻打智氏封邑,誅滅智氏全族,平分智家土地,隨後又將晉國其他土地一併瓜分。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打發使者上洛邑去見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封三家為諸侯,周天子不得已,就將三家正式封為諸侯。自此,晉國三分為趙、韓、魏三國。

三家分晉 戰國諸侯勢力範圍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的分水嶺——三家分晉
    一向稱霸中原的晉國,到了春秋末期,國君的權力也衰落了,實權由六家大夫把持,另外還包括郤、欒等大家族。他們各有各的地盤和武裝,互相攻打。後來有兩家被打敗,還剩下智家、趙家、韓家、魏家。這四家中以智家的勢力最大。
  • 春秋戰國之「下克上」——晉國六卿之亂
    春秋時期兼併戰爭十分激烈,用孔夫子話講:「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到了春秋中期,基本形成晉楚南北爭霸、齊秦東西爭雄格局。但到春秋末期,特別是弭兵之會後,由於外部壓力減輕,各國內部問題紛紛爆發,比如田氏代齊,以及三家分晉。
  • 春秋丨晉國7——「正卿」時代
    「正卿」的產生公元前622年是一個重要的年份,這一年晉襄公麾下三軍六卿中的四位重卿接連去世。同年,新的三軍六卿確認,晉國歷史上第一位正卿趙盾,集軍政大權於一身,成為晉國實際上的二把手。三軍六卿是晉文公繼位之後創建的新的執政架構。
  • 晉國內鬥總決賽:三家分晉,春秋落幕
    自從中行氏和範氏被滅之後,晉國就只剩下了智氏、韓氏、魏氏、趙氏四家卿族,其中要數智氏的實力最為強勁,當時的智氏家主是智瑤,其人聰慧過人,年紀輕輕便已屢立戰功。在智氏家主換屆選舉的時候,智瑤幾乎以全票當選,只有智果一人不支持智瑤,智果認為,智瑤才華橫溢,志向遠大,但是鋒芒畢露,不知收斂,而且性格殘暴,欺壓同仁,將來一定會惹出禍端。
  • 趙、韓、魏三家分晉,那麼晉國原來的主人去哪了?說出來挺可憐的
    秦國依靠這次護送,正式位列諸侯,而鄭國依靠這次護送,和周王室綁定在了一起,也為鄭莊公後面的稱霸打下了基礎,唯有晉國,默不作聲,錯過了最佳的崛起時機。不過,晉國雖然沒有抓住這次機會,但是卻後來居上,成為了春秋時期當之無愧的巨無霸。然而,成也改革,敗也改革。晉國通過改革成為了春秋時期的大國,但同樣因為改革失去了國家的政權,以至於發生了三家分晉的事件。
  • 「另類春秋史13」三家分晉的始作俑者,三軍六卿與趙盾亂晉
    晉獻公生性好戰,為了適應大規模的對外戰爭,晉國始設上、中、下三軍,每軍設兩名統帥,分別為軍將、軍佐,其中以中軍最為精銳,中軍將相當於三軍最高指揮官,同時也是政府的相國,既是武職又是文官,既是將又是卿。「三軍六將」逐漸成為晉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有時他們也被稱為六卿。
  •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是什麼原因導致這麼強大的國家被迫亡國了?
    但是在後期發展中,晉國內部卻出現了危機。最後落的一個三家瓜分晉國的結果。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晉國這麼強大的國家被迫亡國呢?【晉亡國之背景】作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沒有吸取周朝名存實亡的教訓,反而一直實行三軍六卿的國家政權管理制度,在晉國始初,內部權力的制約還算穩定。
  • 春秋丨晉國1——始封於唐
    春秋,以周平王東遷、二王並立為始,三家分晉為終,從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03年,橫跨367年間,100多大大小小的國家徵戰不休,陸續出現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其中晉文公就是晉國第22任國君。
  • 三家分晉到三國歸晉
    更遙遠的春秋末期,還有一件截然相反地,開啟了戰國時代的三家分晉的故事。當時老牌諸侯國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大夫瓜分,從此韓、趙、魏成為了中原大國,再加上原來的秦、齊、楚、燕四個大國,歷史上稱之為戰國七雄。這次歷史事件也被稱作三家分晉,而三家分晉或者叫做三國分晉,沒想到歷經多年,竟然還是三國又歸了晉。
  • 三家分晉為什麼是春秋戰國的分界線?其中有什麼劃時代意義?
    許多人將秦朝之前的那段大分裂時代稱為春秋戰國時期,這種說法並沒有錯,但也不能算完全正確。因為嚴格來說,春秋和戰國是兩個時代,其中作為劃分這兩個時代的標誌性事件就是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史稱「三家分晉」。那麼問題來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大事件那麼多,為什麼三家分晉具有劃時代意義呢?
  • 周朝的衰微是因為三家分晉?周天子無視名分,最終自取滅亡
    在《資治通鑑》的第一篇記載的就是歷史中的一次巨變,那就是周天子承認了三家分晉的事實。原本還是士大夫的三位卻成為了諸侯,這也就意味著由下至上的事情得到了認可。原本魏斯、趙籍和韓虔三人都只是晉國的強臣,但轉眼一變瓜分了晉國的土地,還自作主張裂土封侯。
  • 春秋小國「偪陽」之滅,孔子父親叔梁紇一戰成名,晉悼公一箭雙鵰
    晉國送給宋國的一個禮物偪陽國的命運在春秋後期走到了盡頭,一場無妄之災發生於公元前563年。這一年二十三歲的晉國國君晉悼公可以說是當時春秋社會最春風得意的人。和楚國爭霸佔於上風,息兵養民之策又讓晉國上下一心、民無怨言、國內強盛,晉國似乎一度恢復到了文公霸業的時期。
  • 晉國趙氏內亂是因為先祖的謀劃,範氏、中行氏之亂的根源在哪裡
    趙鞅年紀輕輕就進入了晉國的政壇,代表趙氏一族擔任六卿中的一員,伴隨著幾十年的沉沉浮浮,趙鞅已經成為了一個老辣的卿大夫,他既是晉國的中軍將,又是趙氏一族的族長,自然一言九鼎,但沒多久,趙氏內部就爆發了內戰。
  • 三晉之地,為何隨著三家分晉,便開始處處挨打,滅亡之路無法改變
    試問曾經傲視群雄的晉國是如何變得如這般的不堪的,曾經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何等的意氣風發。如今卻只剩下了三個人人可打的韓趙魏,實在是令人唏噓。曾經的晉國,不論是疆域,還是人口,軍事實力,都是名利前茅,傲視中原之地。
  • 血雨腥風,他淡定走過丨春秋時任晉卿的臾駢:一位君子的開掛人生
    春秋晉國的朝堂,是卿族的天下。曲沃代翼之後,晉候總感到家賊難防,對兄弟姊妹極力打壓。於是外姓的卿族在政壇唱了主角。晉國六卿,被卿族瓜分得乾乾淨淨。但也有一個例外,那便是臾駢。在趙氏家族與朝臣、晉侯鬥爭的血雨腥風中,作為君子的臾駢,是如何做到身居高位,並全身而退的?晉國中軍副將臾駢像愛護眼睛一樣守護真理身處晉國的職場,你會發現這裡的鬥爭此起彼伏,一刻都未曾停息。
  • 《史記》之春秋五霸
    因為在我的整理中發現,有六位人選都有成為五霸的資格。分別是:齊桓公,秦穆公,楚莊王,楚靈王,晉悼公,吳王夫差。齊桓公的時候,諸侯中實力最強的應當是齊國其次就是晉國。秦國在穆公的時候後來居上,開始能夠與晉國分庭抗禮。秦穆公八年年底的時候,領兵親徵與晉國戰於河曲。
  • 三軍六卿,春秋晉國極簡史,起於唐虞,終於世家
    據傳,晉人師服曾預言,兩子之名嫡庶顛倒,預示晉國將有一場動亂。晉穆侯死後,其弟殤叔自立為君,太子仇出奔,內亂開始。仇就是後來的晉文侯。此時,西周被犬戎所滅,中國歷史正式進入春秋時代。由此可見,晉國在春秋初期已經有所壯大。晉文侯仇去世之後,其子昭侯伯即位,將其叔師分封到曲沃城。不久,晉國發生動亂,晉昭侯被人殺死,公子成師有意奪權,未果。
  • 《資治通鑑》為什麼從三家分晉開始?
    禮是君臨天下的紀綱;分等級是區分君臣上下;定名是公、卿、大夫各守其責。天子君臨天下,並不是一個人掌管所有的事,而是通過禮來實現的。什麼是禮?晉文公重耳,是春秋繼齊桓公之後的第二個霸主。他曾因晉國內部爭儲而被排斥,流亡在外二十多年,之後復國。復國後,周王室也發生了爭儲。周襄王的弟弟叔帶跟嫂子,也就是周襄王的老婆偷情,叔帶把周襄王趕出了周國。周襄王避居鄭國。晉文公為了爭霸,就將勤王作為資本,率領諸侯,滅了叔帶,重新請周襄王回到周國。這對周襄王是莫大的幫助。勤王大功,晉文公底氣硬了,就向周襄王請功。
  • 晉國因一片桐葉建國,周成王被迫分封,最鼎盛時的晉國有多強大?
    韓、趙、魏三家分晉前,晉國雖然和秦國、齊國、楚國被評價為春秋四大強國,但晉國鼎盛時期,齊秦楚三個大國都無法和晉國匹敵,晉國強大到可以經常壓制住另外三個大國。晉國在鼎盛巔峰時期,軍事上有兵車萬乘,強大的實力可獨霸中原,秦國只能稱霸西戎,齊國在東北部的海邊縱橫,楚國在南邊不斷擴張。春秋時期的大多數的時間內,只有晉國在中原大地上稱霸,另外三大強國皆不敢妄自開戰。
  • 春秋五霸是如何過渡到戰國七雄的
    俗話說春秋無義戰,春秋時期時局動蕩,大大小小的戰爭不計其數。春秋五霸大家都很熟悉,一般來講指的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也有種說法指的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這其中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他任用管仲為相,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國力日漸強盛,最終一匡天下,他召集諸侯會盟,周天子都派人參加。另一位重量級人物便是晉文公重耳,在他的治理下晉國疆域遼闊,可以說是當時最強。然後春秋時期五個大國怎麼到戰國變成七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