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一代霸主晉國,地處中原大地,歷來高舉「攘夷尊王」大旗,緣何落得被國內異性貴族瓜分的結局?
可能不太了解那一段歷史的朋友對晉國不太熟悉,我們先來聊一聊晉國的建國史:前1043年,周武王姬發去世,周成王姬誦繼位,周成王八年,周朝諸侯國唐國叛亂,周公旦率兵平定叛亂後,周成王將唐地封給其弟弟姬虞,於是姬虞成為唐國國君,後世稱之為唐叔虞。唐叔虞死後,他的兒子姬燮繼位,遷居晉水之畔,改國號為晉,是為晉侯燮。在其後非常漫長的一段時期內,和後世很多朝代一樣,晉國經歷了發展、強大、公族篡權、衰弱、分裂等過程,而在這一系列的演變過程中,晉國也同時繼承和開拓了許許多多的政治制度。
其實,晉國的壯大和衰弱的變化過程可謂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裡的「蕭何」指的是晉文公設置的「六卿」制度,而早在晉獻公時期,為了防止「曲沃代翼」事件再次發生,晉獻公(曲沃姬姓一支)誅滅了原晉國的公子,並廢除了公族制度。到了重耳時代(晉文公)繼續深化改革,始作三軍、設六卿。外姓制度打破了原有的公族貴族制度,晉國甩掉了原有貴族繁冗且盤根錯節的包袱,在開始設置的很長一段時期內使得晉國國內兵強馬壯,加之晉文公勵精圖治,一時間晉國國富民強,然而「六卿」制度雖然在短時間內打破了貴族體制,卻同時慢慢培養出來一批外姓新貴族,這些新貴族的掌權派嘗到了權力的甜頭後,再也無法壓制內心裡對於權力的渴望,逐步形成了新的權力集團,相互爭鬥、內耗,並最終導致了晉國分裂。
繼續說晉國「六卿」,自重耳時代設置「六卿」後,到春秋末期逐步演化到智、趙、範、中行、韓、魏六大家族,這六大家族相互間明爭暗鬥,相互攻伐,發生了許許多多聞名後世的事件,以後有機會細細說來。到了晉定公(前512年-前475年)時期,在前497這一年,趙家內訌,趙氏宗主趙鞅欲將邯鄲城五百戶遷往其新建城市晉陽城,趙午(趙穿後代 邯鄲大夫)陽奉陰違,口頭答應趙鞅,轉而向齊國發起進攻,打算搶齊國五百戶人口遷往晉陽城,趙鞅聞聽後大怒,以宗主身份召趙午前往晉陽,趙午到晉陽後被囚禁獄中,不久後被殺。趙鞅萬萬沒想到自己這一輕率的舉動引發了趙氏家族嚴重的內訌,這一亂就長達八年之久。趙午的兒子趙稷聽聞父親被殺,隨機發動叛亂,趙鞅準備以大家族族長的身份率兵平叛,圍攻邯鄲城,範式和中行氏兩大家族得知消息後,召集兵馬,準備與邯鄲趙氏一道攻打趙鞅,至前497年7月,中行氏、範氏、邯鄲氏三家圍攻趙氏,趙鞅倉皇逃往晉陽避禍,三家緊追不捨,兵圍晉陽城,眼瞅著趙鞅一脈即將大禍臨頭面臨城破家亡的災難,智、韓、魏達成一致認識:幫助趙氏,將範氏、中行氏趕出晉國。其實智氏與中行氏本同屬荀氏,後世兩家人鬧翻,發展到這裡居然勢同水火,難以向蓉,竟然出現了智氏聯合韓、魏、趙驅逐範氏與中行氏,不得不說權力的鬥爭根本沒有血親一說。智氏遊說晉定公,將範氏與中行氏定為「始禍者」,智、趙、韓、魏「四卿」合力將範氏與中行氏趕出晉國。自此,「六卿」中範氏與中行氏徹底消失於晉國政治舞臺,智、趙、韓、魏四家開始了新的合作與爭鬥。

到了公元前476年,正卿趙鞅壽終正寢,趙氏權勢削弱後智氏宗主智瑤主政,智瑤為了打壓趙魏韓三家,向三家勒索土地,韓魏兩家懼怕智氏強權,交出土地,趙氏領袖趙襄子拒絕了智瑤,智瑤於是脅迫韓魏出兵攻打趙氏晉陽城,圍攻兩年多時間未能攻下,智瑤突生一計,引晉水漫灌晉陽城,就在晉陽城為難之際,智瑤得意地邀請韓魏兩家查看水勢,韓魏兩家家主表面上順從答應,心裡暗暗為自己捏了一把汗,自古建城依山傍水,自家城外也各有一條河道,今天能用水滅趙,明天也能用水滅韓魏,智瑤認定韓魏兩家膽小如鼠,如此驚嚇必然能起到震懾兩家作用。事實也正如智瑤所料,甚至比智瑤預想的效果還要好,韓魏兩家當場差點被嚇破膽,回去之後就動起了反水的心思,趙襄子看出了三家合作的基礎出現裂痕,派出謀士張孟談勸說韓魏反水,韓魏兩家同意與趙家組成聯盟,引水淹灌智瑤軍營,智瑤被殺,隨後三家合力攻打智氏封邑,誅滅智氏全族,平分智家土地,隨後又將晉國其他土地一併瓜分。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打發使者上洛邑去見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封三家為諸侯,周天子不得已,就將三家正式封為諸侯。自此,晉國三分為趙、韓、魏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