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丨晉國1——始封於唐

2020-12-14 老王愛發呆

春秋,以周平王東遷、二王並立為始,三家分晉為終,從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03年,橫跨367年間,100多大大小小的國家徵戰不休,陸續出現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

其中晉文公就是晉國第22任國君。

#春秋戰國#

晉,初代國主,姬虞,即唐叔虞,周武王姬發的兒子,周成王的同母弟弟,和周成王都是姜子牙的外孫。

為什麼姬虞,被稱呼為唐叔虞呢?

公元前1046年,唐國發生叛亂,威脅到周朝在河東地區的統治,周公旦率軍平定了唐國的叛亂,並且將唐國的百姓遷移到杜地,將周王氏子孫遷移到唐地。

兩年後,唐地被周成王分封給弟弟姬虞,所以姬虞也被尊稱為唐叔虞。

關於姬虞的分封有一則趣聞:「桐葉封弟」

周成王和弟弟姬虞閒聊,摘下梧桐葉子,削成圭玉的形狀,對姬虞開玩笑說:「我拿這個分封給你」,這件事被史官記錄,而且周公旦也知道了,真的向周成王請示分封姬虞,並且提出了「君無戲言」,因此周成王分封姬虞到唐地。

為什麼唐國被改名晉國?

唐國變更為晉國,是姬虞兒子姬燮繼位之後發生的事情。姬燮將國都遷移到晉水旁邊,因此改國號為「晉」。(也有其他說法,此為說法之一)

延伸:

(1)唐國,周朝的唐國是堯帝後裔在堯帝故地建立的唐國;

(2)唐國是豕韋氏商末建立的小國家,先祖追溯到堯帝後裔——劉累。劉累被夏代孔甲帝封為「御龍氏」,因為他擅長「養龍」(可能是養鱷魚),替孔甲帝養雌雄兩隻龍,後來雌龍死了,劉累把龍肉加工給孔甲吃,孔甲享用後覺得特別好吃,讓劉累再做一些,劉累怕雌龍死亡的事情被孔甲發現問罪,於是遷徙隱居,並改名劉累。

相關焦點

  • 三軍六卿,春秋晉國極簡史,起於唐虞,終於世家
    然而,中原諸侯不會長久群龍無首,一個新崛起的諸侯國——晉國,在歷史舞臺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晉國始出於周成王弟唐叔虞。《史記》記載,周武王一日夢見天帝將賜予他一個兒子,名字叫作虞。《左傳》記載:「邑姜方娠太叔。」
  • 晉國因一片桐葉建國,周成王被迫分封,最鼎盛時的晉國有多強大?
    韓、趙、魏三家分晉前,晉國雖然和秦國、齊國、楚國被評價為春秋四大強國,但晉國鼎盛時期,齊秦楚三個大國都無法和晉國匹敵,晉國強大到可以經常壓制住另外三個大國。晉國在鼎盛巔峰時期,軍事上有兵車萬乘,強大的實力可獨霸中原,秦國只能稱霸西戎,齊國在東北部的海邊縱橫,楚國在南邊不斷擴張。春秋時期的大多數的時間內,只有晉國在中原大地上稱霸,另外三大強國皆不敢妄自開戰。
  • 春秋晉國設六卿 卻如何演變成三家分晉?
    春秋時期一代霸主晉國,地處中原大地,歷來高舉「攘夷尊王」大旗,緣何落得被國內異性貴族瓜分的結局?其實,晉國的壯大和衰弱的變化過程可謂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裡的「蕭何」指的是晉文公設置的「六卿」制度,而早在晉獻公時期,為了防止「曲沃代翼」事件再次發生,晉獻公(曲沃姬姓一支)誅滅了原晉國的公子,並廢除了公族制度。到了重耳時代(晉文公)繼續深化改革,始作三軍、設六卿。
  • 春秋戰國之「下克上」——晉國六卿之亂
    春秋時期兼併戰爭十分激烈,用孔夫子話講:「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到了春秋中期,基本形成晉楚南北爭霸、齊秦東西爭雄格局。但到春秋末期,特別是弭兵之會後,由於外部壓力減輕,各國內部問題紛紛爆發,比如田氏代齊,以及三家分晉。
  • 春秋丨晉國7——「正卿」時代
    同年,新的三軍六卿確認,晉國歷史上第一位正卿趙盾,集軍政大權於一身,成為晉國實際上的二把手。三軍六卿是晉文公繼位之後創建的新的執政架構。晉文公時代,文公坐朝,舅舅狐偃執政,先軫統領軍事;而晉襄公時代,襄公坐朝,趙衰執政,先且居(先軫之子)執軍事牛耳。這樣的軍政分離制度讓國君居中調整平衡,有很大的控制空間。
  • 三家分晉之前,鼎盛時的晉國有多強大?秦齊楚三強國不敢妄自開戰
    晉國的始封君和創建者是唐叔虞,唐叔虞因出生時手掌寫著「虞」字,封地在唐地,根據周宗法,叔是老大、老二和最小之間的男孩稱謂,所以叫唐叔虞。唐叔虞擁有的封地是真正的諸侯,而唐叔虞也成為了晉國立國創業的始祖,也是三晉文化的創始人,除了周成王外,對比其它幾位兄弟其名聲也較大,唐叔虞在封國內執行「啟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方針,這也成為晉國的傳統國策。
  • 桐葉封弟,也許沒有這回事
    山西,簡稱為「晉」,「晉」指的是周王朝的諸侯國晉國,所以,說山西的歷史,要從晉國開始。 晉國的第一任國君,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他為什麼能夠成為晉國的第一任國君。
  • 晉國的一位君主:輔佐周平王東遷,奠定晉國霸業!
    晉國(前1033年—前376年),周朝的周王族諸侯國,周初被周天子封為侯爵,姬姓晉氏,首任國君唐叔虞為周武王姬發之子,周成王姬誦之弟。國號初為唐,唐叔虞之子燮繼位後改為晉。晉國被《左傳》、《國語》和《史記》等共同評價為春秋四強國之一,另外三個諸侯國為秦國、楚國、齊國。
  • 《春秋五霸之禍起蕭牆》:晉國內亂,重耳開始了流亡生涯
    然而,這個驪姬卻是一位工於心計、心狠手辣的人,她知道在人生地不熟的晉國,要想獲待長久的安逸和享愛就必須擁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於是,圍繞著權力之爭,一場血雨腥風的暗算在晉國的官闈之中發生了,誰也沒有料到,這個事件最後造成的波折幾乎撼動了晉國王庭,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驪姬之亂」,在整個事件中,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維承王位,她屢次在晉獻公面前挑撥是非,意欲加害其他公子,尤其是太子申生。
  • 「桐葉封弟」竟是後人附會之傳說,而非史實?那麼,史實為何?
    今山西簡稱晉,源於西周初在山西境內建有晉國。考古家鄒衡認為,周人系由北方遷到陝南立國的,太原出土的光社文化即屬先周文化,有草原文化成分。早在文王之父季歷時就討伐克滅了晉東南的餘無之戎(在今屯留)(見《竹書紀年》)。周建國後,成王始封唐國,其子燮父改唐為晉。
  • 春秋漫談8,鼎盛的晉國繼續稱霸
    我在前幾篇的時候就說過,春秋的歷史其實就是晉國的稱霸史和衰落史,從重耳稱霸這點來看,基本上可以說,晉已經取代了東周。像那些被楚國蹂躪的小國,找東周沒有啥用,但是找晉國可能就相對好使點。我們所謂的「春秋五霸」其實有很多都是名不副實的,至少大部分晉國君主都是霸主。
  •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是什麼原因導致這麼強大的國家被迫亡國了?
    在春秋初期,晉國憑藉著中原地區的封地在中原地區和其他國家同足鼎立。隨著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不停躁動和時代的進步與發展,晉國也出現過不同程度的國家內亂。後來在晉文公時期,其他諸國發生動亂,為了穩定國家安寧,中原各國之間行成同盟國的關係。因為晉國一家獨大,漸漸地就控制住了中原諸侯。就這樣,晉國走上了稱霸中原的道路。
  • 覐公簋:見證晉國早期歷史,顛覆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結論
    覐公簋銘文證實唐國因遷徙而改名說起周代的晉國,春秋時曾經稱霸天下百餘年,那叫一個牛氣。一些歷史愛好者應該也知道,晉國最初並不叫晉國,而叫唐國,是周成王滅掉三監叛亂時起兵反周的祁姓唐國後分封弟弟叔虞所建,因此後來叔虞才被史書稱作「唐叔虞」。周成王怎麼分封唐叔虞的,有兩種說法,一個是「桐葉封弟」(筆者的筆名「唐封葉」就是打這來的),一個是「徒林射兕」,這兩個故事筆者就不在此細講了。我們要說的是,姬姓唐國為什麼會改稱晉國?這個史書上也有幾種說法。
  • 「禮治」與「法治」在晉國的合流,從《範宣子刑書》說開來
    要知道,晉國向來是有著變革精神的諸侯國,從「叔虞封唐」開始,堅決執行著「啟以夏政,疆以戎索」的國策,在經濟、文化、政治各方面都充滿著變革精神,就拿律法制度來說,在「晉鑄刑鼎」之前的春秋二百多年間,就有五次律法的改革。
  • 強大的晉國為何最終慘遭「三家分晉」?根源得從「文侯勤王」說起
    說晉國是春秋時期最為強大的國家,應該不存在太大的爭議。老覃之前寫過《春秋五霸都有誰?說法多種,一清代學者提法獨特,應和您想的不同》有提到過,自從戰國末期趙國思想家荀況提出過「春秋五霸」之說,世間便興起了關於這「春秋五霸」的各種排法。
  • 別樣情趣丨晉國古都侯馬「三寶」
    古老的光影:皮影蜜蜂計(趙翠蓮作)如果你知道「春秋五霸」,那一定知道五霸之一的古晉國,而晉文公的「霸都」就在今天的侯馬市,那時叫新田。後來,韓趙魏三家分晉才有了戰國七雄,而韓趙魏三國的疆域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三晉大地」,也是今天山西簡稱「晉」的由來。
  • 春秋時期有多少個諸侯國?100?800?重要的也就那麼幾個!
    春秋時期一春秋時期諸侯國的具體數量說法不一,最誇張的說法是八百諸侯國,出自《史記·殷本紀》:「周武王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殷會周者八百。」《呂氏春秋·觀世》則說,「周之所封四百餘,服國八百餘。」春秋時期在這100多個諸侯國中,除了少數是周太王以及周文王封之外。大部分是武王伐紂以及周公平定管蔡之亂後分封的。當然也有少數是後來的周王分封或者承認的,也有少數民族國家升格為諸侯的。
  • 春秋之始:周平王東遷洛邑,魯隱公攝政初立
    魯公子益師卒 齊釐公祿父九年 晉翼侯二年,曲沃的莊伯背叛晉國叛,領兵伐晉國的國都翼城,晉公子萬救援翼城,荀叔軫追擊曲沃莊伯,直到家谷才不及而還 秦文公四十四年 楚熊通十九年 宋穆公和七年
  • 古國探尋之唐晉:尊王攘夷,晉國霸主級的實力第一次顯現
    前面的文章幫我們說了唐姬叔虞的唐晉之國的建立和發展,以及在發展過程中的「禮樂崩壞」亂象,不過這無關大局,晉國不僅沒有衰落,反而愈發的壯大,並且成為以後幾百年裡周王朝最有實力、最強大、最重要的諸侯國,不僅讓周王朝王室也「仰之鼻息」,甚至還改變了當時周人的階級思想觀念,成為春秋戰國時代諸侯們爭相效仿的風向標,影響了中華文化幾千年。
  • 《史記》之春秋五霸
    在作周本紀的筆記時就有將春秋五霸整理出來的想法,只是在周本紀裡,五霸的信息太少。只有齊桓公和楚莊王在其中出現。因此當時雖有此想法但不能實施。秦本紀時,各路霸主相繼出現,趁此機會將春秋五霸整理了出來。春秋五霸的說法也是眾說紛紜。這裡所羅列的五位霸主也只是根據秦本紀中的信息來確定的,只能算是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