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走進綠水青山環抱的保山市龍陵縣碧寨鄉朱家地仿野生石斛種植基地,放眼望去,片片天然林樹幹上、株株雜櫟木樹丫上……一串串石斛條,或正在冒芽抽新條、或剛剛嬌花初綻,一幅幅「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相得益彰預示豐收的美麗畫卷映入眼帘。
綠水青山環抱
近年來,龍陵縣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認真落實「發展生產(產業)脫貧一批」要求,緊扣「深耕產業沃土、厚植惠民福祉」思路,把石斛生態產業作為「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來落實,聚焦石斛產業發展難題,依託林間「立體空間」優勢,找準產業「癥結」,開出打通脫貧攻堅「最後一公裡」的破題良方,點線精準「落針」,「繡」好林間石斛「致富花」,把建設綠水青山的過程變成向林農釋放生態紅利的過程,促進山區林農從中長受益。2019年,全縣石斛栽培面積900萬平方米,實現石斛鮮條產量3600噸、農業產值5.1億元,其中惠及建檔立卡貧困戶(含石斛楓鬥加工農戶)1266戶4500多人。
林業技術人員指導農民種植管理林間石斛 龍陵縣石斛研究所 供圖
在政府+協會+組織上描「圖」布「點」,破解產業脫貧難題。龍陵縣堅持把生態經濟兼容林間石斛特色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產業來推進,把「布線點」放在探索走「政府主導+農民主體+協會推動+部門聯動+農戶主體」的基礎路上,出臺石斛產業發展規劃和指導意見,明晰了石斛產業發展的時間表、任務書和路線圖,成立了石斛產業工作領導小組、縣石斛協會、縣富民石斛專業合作社和縣農民合作社綜合服務中心等組織保障機構,積極為斛農及建檔立卡貧困戶化解產業難題。
目前,已成立石斛協(分)會11個、接收會員1000餘名;建成石斛專業合作組織37個(含國家級和省級示範社12個),吸納社員1.16萬戶,覆蓋全縣10個鄉鎮60個村;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辦好事實事120多件;基本形成了「政府引領、部門聯動、協會助推、合作社帶動」互動發展模式。
斛農採摘石斛花 徐靜 攝
在財政+金融+項目上對「圖」放「線」,增添脫貧產業動力。為破解石斛脫貧產業發展「動力不足」的難題,該縣立足實際找準短板,把「放線點」放在產業發展資金、金融信貸資金、整合項目資金扶持上,採取貼息、以獎代補等方式,重點對石斛龍頭企業、合作社及種植農戶特別是貧困種植戶進行扶持,增添石斛脫貧產業的動力。
2011年以來,縣財政共投入石斛產業發展資金900餘萬元,重點對當年新增野生種植石斛連片面積5畝以上且畝植8000株以上的,按每畝1000元標準補助;近5年來, 整合林草、人社、扶貧等部門爭取貼息貸款6.04 億元,兌付貼息資金2235萬元,惠及斛農3640戶;在象達、鎮安等鄉鎮率先開設「龍陵石斛種植保險試點」,對800畝石斛投保24萬元,增強斛農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
目前,龍陵石斛產業已輻射帶動4.8萬人脫貧致富,拉動民間(社會)資本超過10億元。
老莖開花煥生機 三朵五朵展新顏
在質量+品牌+市場上瞄「線」落「針」,壯大脫貧產業規模。為破解石斛脫貧產業發展「規模弱小」的難題,該縣把「落線點」放在嚴格質量管控、強化品牌建設、延伸產業鏈條上,積極發展壯大石斛產業規模,加速「一根草」工程向林農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持續釋放生態紅利的進程。
質量管控上,在全國石斛種植地首家推行石斛生產檔案、質量認證和市場準入「三項制度」,規範種植申請備案、產品質量檢測檢驗等制度,實現從產地選擇、種植加工到流通銷售的全過程監管。
品牌建設上,先後獲得「龍陵紫皮石斛」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農產品地理標誌和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註冊了「品斛」「極斛」等品牌,開發了石斛楓鬥、石斛精片、石斛酒等6個系列數10種產品,申報了紫皮石斛精片、紫皮石斛酒和鐵皮石斛精片等16個龍陵石斛「健字號」,「龍陵紫皮石斛」成為全國首個獲得食品標準的石斛種。延伸產業鏈條上,大力支持企業、合作社通過開設實體經營店、網絡營銷、媒體營銷等方式開拓市場。
石斛加工
在研發+培訓+標準上縫「針」走「線」,增強產業脫貧後勁。為破解石斛脫貧產業發展「後勁不足」的難題,該縣堅持把「走線點」放在「科技研發+技術培訓+標準創建」三位一體上,著力增強石斛產業發展後勁。成立縣石斛研究所,加強與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藥研究所等科研單位合作,並建成專家基層科研工作站1個、獲得國家認證專利29項;在全縣10個鄉鎮建立科技推廣員制度和聯繫員制度,10年來共培訓斛農2.4萬人次(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5800人次),14261人獲得《國家中藥材楓鬥加工技術資格證書》(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421人);在嚴格執行各項標準的前提下,大力推進石斛標準車間建設,持續延伸石斛深加工產業鏈,加快山區貧困林農增收致富步伐。
雲南網記者 翟芯冉 通訊員 鬱雲江 王庭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