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石斛花開啟了我家的脫貧致富路丨赤水市旺隆鎮...

2020-12-17 天眼新聞

2008年以前的紅花村,與貴州絕大部分山區農村一樣,山高地少石頭多,只要出門就爬坡。兩間破舊的「泥夾壁」百年老屋、一畝多責任地、幾十畝山旮沓就是我們的全部身家。

我母親患肺氣腫,常年吊著「藥罐子」,掙的錢全部都裝到藥罐子裡了,貧窮像山上的巨石壓得我們一家人喘不過氣。

2008年,我家開始有了變化,一株石斛小苗開啟了我家的脫貧致富路。

我陸續參加了鎮、村組織的創業培訓,經過多方考察學習,決定在家鄉種植金釵石斛。我先後申請婦女創業貸款、邀請石斛專家技術指導,開闢荒坡、買苗、種苗、遮陰,逐漸熟練掌握了一系列種植石斛的知識和技能,我也從「門外漢」變為「土專家」。

袁圖會在採收石斛花

袁圖會在晾曬石斛花

到2013年,我家的金釵石斛種植面積從原來的10畝擴大到270畝。同時,興建了8000平方米的集約化大棚種植基地,投資30萬元創辦了「赤水市圖惠商貿有限責任公司」,在赤水市區設立了4個銷售網點。家裡的老土屋變成了新磚房,我們還在城裡買了房子,孩子也送到城裡上學,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一家富不如帶動百家富。富順村的馮澤輝找到我,打算從事石斛規模化種植,但是不懂技術和管理。明白他的困難後,我免費提供技術指導,把自己的管理經驗傳授給他,在大家的努力下建起10萬株石斛育苗大棚,在責任山上辦起50多畝原生態石斛種植園。2015年,馮德輝石斛園年收入達到30萬元,並創辦鄉村淘寶電商,經營當地土特產品。一家人成為城市裡的「候鳥部落」,繁忙時節,在鄉下勞作,農閒季節,在城裡經營,日子蒸蒸日上,幸福滿滿。

從2011年到2019年,我周邊已有100多名婦女發展石斛,20名成了石斛栽培管理技術人才,全鎮的石斛大棚面積已達到250畝,原生態石斛種植面積達到15000畝,600多個家庭通過發展石斛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小小的金釵石斛,不僅給我們家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讓昔日變綠的荒山變為了「金山」,已成為我們這裡脫貧增收致富的朝陽產業。

【人物小傳】

袁圖會,漢族,中共黨員,赤水市旺隆鎮紅花村副主任、婦聯主席,旺隆商會副會長,赤水市女子商會副會長,赤水市圖惠商貿有限公司負責人,赤水市圖惠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柳 整理

編輯 謝靜靜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旺隆鎮: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 金釵石斛成為「幸福花」
    近年來,旺隆鎮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靠著一株株金釵石斛,形成了集種植銷售、休閒觀光、藥食養生於一體的產業集群,金釵石斛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幸福花」。
  • 「我的脫貧故事」搬到城裡去,家和萬事興丨赤水市旺隆鎮永興村村民...
    住進縣城去,有個穩定的家,自己做生意養活家人,是我的夢想。我叫陳友勇,是遵義市赤水市旺隆鎮永興村村民,曾一度為了「家」到處奔波。2014年因缺技術成為建檔立卡戶。我的父親在我12歲時意外去世,母親靠種地養活我和哥哥,日子過得非常苦。初中畢業後,我就背井離鄉賺錢養家,不久結了婚,育有一兒,「當家才知鹽米貴」。為了生活,我們長期奔波勞碌,租房搬家很多次,老婆身體吃不消了,一年到頭也沒有什麼積蓄。
  • 「我的扶貧故事」青春,就應該綻放在需要你的土地上|赤水市旺隆鎮...
    2019年10月14日,剛入職赤水市統計局兩個星期,我就接到通知要到旺隆鎮勝豐村工作。從此,我的人生軌跡裡出現了勝豐村。而陌生的扶貧工作與環境讓我對未來有無盡的遐想。說起勝豐村,總讓我有說不完的話。剛來到這裡的時候,有過質疑,有過不解,也有過自豪,而不服輸的我堅定要幹好這份扶貧工作。赤水市旺隆鎮勝豐村駐村第一書記何團工作在田間地頭。當勝豐村急需修建產業路時,我在來扶貧的路上。
  • 赤水市:石斛花開在丹霞石上
    那段時間,他給公司30多個員工開了很多會,說了很多勵志故事,他不斷安慰員工,其實也是在給自己心理暗示——一定不會輸的。 在長達2年的時間中,廖曉康幾乎沒有一個夜晚睡得安穩,白天忙起來沒思緒都收著,到了夜深人靜時,那些焦慮就像被釋放的籠中怪物,一股腦湧出來,「明天又該怎麼辦?吃飯怎麼解決?銀行貸款怎麼解決?」這些問題被丟入黑夜之中,在腦中反覆盤旋。
  • 「我的扶貧故事」一條路改變了一個村丨赤水市天台鎮黨委書記陳強
    我叫陳強,今年39歲,是遵義市赤水市天台鎮黨委書記。從2011年組織安排我到天台鎮工作。十年來,我走遍全鎮7個村2個社區74個村民組、近100平方公裡的山山水水中,變化最大、印象最深、記憶最多的還是我從2014年開始一直聯繫幫扶的省級二類貧困村——天台山村。
  • 各地林草頭條丨2020年貴州省石斛產業推進大會暨錦屏石斛花節召開
    各地林草頭條丨2020年貴州省石斛產業推進大會暨錦屏石斛花節召開 2020-06-24 14: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致富的秘訣丨黎平縣水口鎮金抗村村民王忠玉
    我叫王忠玉,今年50歲,是黎平縣水口鎮金抗村人,育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已不幸去世,現家裡有妻子、次子、孫女和老母親。多年來我們用勤勞、樸實、寬容和愛護演繹著最真實的幸福。我和妻子是1991年結的婚,婚後多年來,夫妻在生活中相互照顧、相互信任,在工作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 「我的脫貧故事」一把手錘錘掉貧困帽丨六枝特區新窯鎮聯盟村沙地...
    之後,我家脫貧攻堅幫扶人常來家裡走訪,宣傳脫貧攻堅有關政策,鼓勵我樹立脫貧信心,自力更生,勤勞苦幹,為我家早日脫貧致富出主意想辦法。陶洪管理的獼猴桃基地天幹餓不死手藝人。我依託自身優勢,提起牆角多年未動的手錘,發揮在祖輩手裡學得的石匠技術,開啟了我家脫貧致富路。我幫人砌保砍、砌溝渠及建房等,幾年來,不顧陰晴雨下,在六枝境內只要聽到哪個老闆或哪家需石匠做工,我就問著去幹,為家裡增加了不菲的經濟收入。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光榮脫貧了!」丨普安縣青山鎮硐口村村民熊...
    2014年,脫貧攻堅的春風吹到了這裡,村裡的幹部來到了我家,了解我家的生產生活狀況後,他們召開小組群眾會張榜公示讓我家成了建檔立卡戶。  當時,我家裡只有破敗的三間瓦房,年久失修,一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住在裡面,我每天都擔驚受怕。  被評為貧困戶後,家裡總有幹部跑來噓寒問暖了解我們的生活狀況和日常需求,並給我家制定了詳細的扶持計劃。
  • 「我的扶貧故事」「賴書記不賴」是玉豐群眾對我最大肯定丨赤水市...
    經過幾年的努力,玉豐村於2017年實現戶脫貧、村摘帽。如今的玉豐村,阡陌交通、設施完善、產業興旺,已不再是之前那個貧困、落後的村莊,而是正一步步向小康生活邁進的美麗富饒新農村。我與玉豐的第一次相遇,要從2015年的夏天開始說起。那年,30歲出頭的我被派駐赤水市寶源鄉玉豐村擔任第一書記。
  • 「我的脫貧故事」繡花機織出脫貧路丨赫章縣古達鄉聯營村村民陶學義
    但由於沒什麼文化,苦吃了不少,錢卻沒賺到,我總覺得有些不甘心。  我認為自己不應該、也不能一直這樣窮下去。兩個孩子慢慢長大,兒子已經讀小學,小女兒也要馬上入學,我吃了沒文化的苦,深知讀書對於一個人來說有多重要。  為了給孩子們創造一個良好的讀書條件,在外奔走多年的我決定回家。可是回家後做什麼,我依然沒有思路。  在我一籌莫展之際,突然想到了自己身著的服飾。
  • 「我的脫貧故事」身殘志堅不言棄丨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板寨村村民...
    我叫姚加碧,是黔南州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板寨村下寨組村民,今年46歲,我家有4人,但是全家勞動力只有我一人,我老婆屬於精神智障二級屬於無勞力,家裡還有一個年邁的母親和一個剛上小學的孩子。包保幹部送衣服給我的女兒上天好像給我開了一個玩笑,在2016年,為了養家餬口的我起早貪黑騎著摩託車到貴州與廣西交界地方務工,不慎出車禍,左腿腿骨斷裂,那時我感覺天都塌下來了,家中收入只有那微薄的農村低保了,經過一年的恢復,由於家中經濟困難無法得到更好的治療,導致了無法恢復原樣,走起路來一撅一拐,
  • 「我的脫貧故事」幹部為我量身定製了脫貧路丨正安縣樂儉鎮樂儉居...
    我叫熊周華,是正安縣樂儉鎮樂儉居的村民,我今年50多歲了,沒什麼文化,也沒什麼技術,幹什麼都掙不了錢,2014年被精準識別為貧困戶,剛識別時,家中還有一個年邁的老父親,全家2人收入低,家庭生活困難。那時,我家的生活用旁人的話形容就是「平時上街趕集都要挑著日子去,過得十分拮据」。
  • 「我的脫貧故事」我和我家的脫貧故事丨城南街道李關村老屋基一組...
    我叫郭丹丹,現在是興仁市大山鎮大山中學的一名特崗教師,每每同事們在一起討論扶貧工作的時候,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我和我家的脫貧故事。  我是家中的老大,有一個妹妹和一個弟弟,一家五口人,父母是農民。  弟弟妹妹念小學,我在興仁第三中學讀書;隨著年級的上升,要到城裡讀書,家裡的開支也越來越更大了。  2013年夏天,我考上了貴州師範大學,家裡的擔子變得更重了,雖然考上了大學,但我仍然有不能繼續上學的可能,然而國家的一個政策解決了學費這個大問題——大學生國家助學貸款。
  • 我的脫貧故事|呂敬:我的致富「編年史」
    呂敬和他的致富寶貝以前,我家只有幾畝貧瘠土地,以種植玉米為生,那時候,由於土地的位置海拔高,土質又不好,一年下來收不了多少糧食,全家窮得一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孩子們讀書的生活費也交不起,還欠債1萬多元。2013年,因缺乏致富路子,我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千企幫千村】石旮旯縫隙裡盛開石斛花
    從興義市區出發30公裡左右,車輛沿著盤山路穿行,翻過一個個埡口後,來到興義市則戎鄉冷洞村。一幢幢嶄新的樓房映入眼帘,遍布山坡石旮旯縫隙裡的鐵皮石斛生機勃勃,長勢喜人。而群山環抱的村莊,猶如一幅色彩斑斕的油畫,既富有時代氣息,又給人一種世外桃源的寂靜和恬然。「你們看,像這樣的就該除草了,不然會影響石斛長勢。」
  • 「我的脫貧故事」教育扶貧圓了我的大學夢丨赫章縣雙河街道田壩村...
    當年7月的一天下午,喜訊傳來,當時我還在教室上課,班主任老師通知我說:「你媽媽來學校了,說要蓋什麼章,你去看一下吧。」。媽媽見著我,激動地說:「我們家的精準扶貧申請批下來了,現在只差一個學校證明。你可以繼續安心讀書了。」。那一刻,我的眼淚差點兒奪眶而出!
  • 「我的脫貧故事」生而不幸,但生而逢時丨望謨縣樂旺鎮團結村村民羅...
    包保幹部王超到羅小有家做易地扶貧搬遷宣傳動員工作為了生活,我遠走他鄉,踏上了打工路,成為了一名打工仔,已記不清有多少個夜晚曾坐在工地的水泥上看著城市輝煌的燈火發呆。看著夜空,我也有個城市的小康夢。2013年12月,國家脫貧攻堅乘著春風開始在全國轟轟烈烈地開展,我家也在此時經村組評議納入貧困戶。那時我回到家,想創業,政府貼息貸款給我創業;沒技術,政府就給我們貧困戶培訓技術。
  • 「我的脫貧故事」發展種養產業讓我家脫貧致富|遵義市新蒲新區蝦子...
    我叫何明德,今年56歲,家在蝦子社區,說起我家的脫貧事,最大的攔路虎就是「病」,周圍鄰居都知道,我家四個子女中,20歲的女兒小時侯發燒導致智力障礙,32歲的兒子有殘疾,而我的妻子又有長期慢性病,我便成為了家裡的頂梁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