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前的紅花村,與貴州絕大部分山區農村一樣,山高地少石頭多,只要出門就爬坡。兩間破舊的「泥夾壁」百年老屋、一畝多責任地、幾十畝山旮沓就是我們的全部身家。
我母親患肺氣腫,常年吊著「藥罐子」,掙的錢全部都裝到藥罐子裡了,貧窮像山上的巨石壓得我們一家人喘不過氣。
2008年,我家開始有了變化,一株石斛小苗開啟了我家的脫貧致富路。
我陸續參加了鎮、村組織的創業培訓,經過多方考察學習,決定在家鄉種植金釵石斛。我先後申請婦女創業貸款、邀請石斛專家技術指導,開闢荒坡、買苗、種苗、遮陰,逐漸熟練掌握了一系列種植石斛的知識和技能,我也從「門外漢」變為「土專家」。
袁圖會在採收石斛花
袁圖會在晾曬石斛花
到2013年,我家的金釵石斛種植面積從原來的10畝擴大到270畝。同時,興建了8000平方米的集約化大棚種植基地,投資30萬元創辦了「赤水市圖惠商貿有限責任公司」,在赤水市區設立了4個銷售網點。家裡的老土屋變成了新磚房,我們還在城裡買了房子,孩子也送到城裡上學,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一家富不如帶動百家富。富順村的馮澤輝找到我,打算從事石斛規模化種植,但是不懂技術和管理。明白他的困難後,我免費提供技術指導,把自己的管理經驗傳授給他,在大家的努力下建起10萬株石斛育苗大棚,在責任山上辦起50多畝原生態石斛種植園。2015年,馮德輝石斛園年收入達到30萬元,並創辦鄉村淘寶電商,經營當地土特產品。一家人成為城市裡的「候鳥部落」,繁忙時節,在鄉下勞作,農閒季節,在城裡經營,日子蒸蒸日上,幸福滿滿。
從2011年到2019年,我周邊已有100多名婦女發展石斛,20名成了石斛栽培管理技術人才,全鎮的石斛大棚面積已達到250畝,原生態石斛種植面積達到15000畝,600多個家庭通過發展石斛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小小的金釵石斛,不僅給我們家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讓昔日變綠的荒山變為了「金山」,已成為我們這裡脫貧增收致富的朝陽產業。
【人物小傳】
袁圖會,漢族,中共黨員,赤水市旺隆鎮紅花村副主任、婦聯主席,旺隆商會副會長,赤水市女子商會副會長,赤水市圖惠商貿有限公司負責人,赤水市圖惠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柳 整理
編輯 謝靜靜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