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一線調查·走村串戶探脫貧)

2020-12-12 人民網

當地土族婦女足不出戶參與盤繡製作。

林三秀(右)在家中製作盤繡。

互助縣美麗鄉村高原油菜花飄香。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將如期完成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近年來,各地幹部群眾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腳踏實地、因地制宜,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力量。他們中有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的駐村書記,也有雲南維西傈僳族自治縣老鴉樹村的普通群眾,還有重慶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乾田村的創業青年……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

為此,本版今起推出特別策劃「一線調查·走村串戶探脫貧」駐村報導,與讀者一同走進那些村、走近那些人,一起傾聽華夏大地中華兒女脫貧攻堅的鏗鏘足音……

——編者

產業嬗變

從固守薄田到拿起繡針,生活在指尖越變越美

路好,山村不再遙遠。

遠望,長雲翻卷,祁連支脈達坂山巍峨雄峙;近看,田連阡陌,點綴其中的磚瓦房,很多房簷、大門處換上了傳統而精美的木雕,彰顯著鄉親們新生活的心氣……

這裡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索卜溝村,海拔近3000米。「洋芋青稞和菜籽,靠天吃飯不管飽」,早上一見面,駐村已有5個年頭的第一書記劉鵬用當地俗語向記者道出了脫貧之難:依山不傍水,沒有水澆田,人均兩畝地,旱澇常歉收。

遠近十裡八鄉,何嘗不如是?「高原自然災害頻繁」,借著話頭,村主任索旦主告訴記者:「鄉親們最怕辛辛苦苦種了一年的莊稼一剎那被冰雹破壞。」

主觀因素也曾制約著發展。「過去,家裡男人頭腦活泛的,還能外出務工;婦女則大多固守薄田,操持家務一輩子」,索旦主說,無怪乎,劉鵬駐村伊始,村裡的貧困發生率竟高達16%!

如今摘掉了貧困帽,靠的是啥?

山峁上的林三秀家,正在緊張施工:新起的二層樓,磚瓦結構配上木質雕花;屋內屋外,處處貼著「囍」字。「上個月剛給大兒子辦了喜事」,記者登門,林三秀正坐在炕上搞針線活,說起兩個兒子,她笑得合不攏嘴:「二層在建的新房子,那是準備給二兒子娶媳婦用呢!」

本來擔心採訪時語言不通,誰料與林三秀對話,竟毫無障礙……「她如今可算見過世面」,劉鵬指指炕上這些七彩斑斕的繡片,「靠這些針線活兒,村裡的婦女變成了產業工人。就說三秀家的新房,這一針一線也出了力哩!」

再細聊:原來,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土族盤繡,在民間普及程度很高。「按照當地傳統,女孩從小就要學著為自己繡嫁妝」,已到知天命之年的林三秀,過去「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現在咱除了種地,還會縫物件,村裡的婦女們個個都成了巧手的繡娘。」

這令劉鵬眼前一亮……

觀念改變

從「單打獨鬥」到集中培訓,近百位村民靠盤繡致富增收

通過駐村工作隊牽線搭橋,互助土族自治縣的素隆姑刺繡有限公司與索卜溝村籤訂了盤繡收購訂單,發展「政府 企業 農戶」的盤繡產業模式。

說到這兒,林三秀羞得低下了頭,「想當初,咱還有點打退堂鼓呢!」

駐村工作隊請來企業的培訓老師,對村民們的繡制技藝、產品標準、生產流程進行了為期半個月的統一培訓。「培訓第一天,村裡聞訊而來50多位婦女;過了幾天,就剩下七八個人」,劉鵬當時納了悶:「免費培訓,挺好的事,為啥群眾不買帳?」

一打聽:家裡男人擔心媳婦參加培訓耽誤了農活和家務,說「除非政府每天發二三十元補助,不然你再也別去」。

咋辦?「就算剩七八個人,也要堅持培訓下去!」劉鵬下決心:要用實實在在的成效,扭一扭群眾的思想觀念。

一番動員,林三秀沒有走。接受完培訓,企業派訂單,計件發工資,「巴掌大的一個『太陽花』,60元;託盤大小的,好幾百元!」

堅持下來的七八位婦女,很快成了骨幹。「這可好,村裡的男人們紛紛找到我,要求給家裡媳婦搞培訓,再不提補助的事兒了」,劉鵬如今笑言。

觀念在變:短短兩三年,索卜溝村已有近百位婦女參與到盤繡製作中來,人均年增收達7000元以上。

可不,一上午,記者走家串戶,幾乎家家都有婦女在舞針弄線,好不忙活!村頭,在駐村工作隊的協調下,還蓋起了一座盤繡扶貧車間。「既是生產車間,更是產品展銷中心」,車間裡,駐村工作隊隊員包瑞正在和村民席金花商量著搞直播帶貨……

席金花是村裡的繡娘帶頭人,不僅繡藝高,還能唱一口好花兒。駐村工作隊的觀念也在與時俱進:不但幫助農村婦女轉型成為產業工人,更要讓她們積極參與市場營銷,指望著有朝一日培養出有思路、敢幹事、懂經營的致富帶頭人。

這不,包瑞一鼓動,席金花倒也不忸怩,大大方方地給記者唱起了花兒……就在前不久的青海省投資貿易洽談會上,她就曾被企業邀請到西寧的展廳,面對手機那頭的眾多網友,一邊唱著花兒一邊推銷盤繡產品……哦,原來人家可是名「網紅」呢!

比觀念轉變更可貴的,是眼界。

心氣轉變

從建起車間到對接市場,老手藝正煥發勃勃生機

一項統計令人欣喜:幾年來,互助縣已培育出盤繡企業近30家,帶動從業人員上萬人。

午後,扶貧車間裡更加熱鬧起來;婦女們三三兩兩聚到車間,圍坐在一起,討論起新的盤繡產品……

「上次的香包非常成功,大受歡迎」,劉鵬給大家鼓著勁。今年端午節,青海一家農副產品企業向索卜溝村一次性訂購了1000隻盤繡香包,作為產品的外包裝。「咱們不能老是繡一些簡單的繡片,得想想怎麼去做一些更增值的物件」,席金花接話道。劉鵬在一旁補充:「這叫增加產品附加值!」

「對,附加值!」婦女們若有所悟地笑了:打開了眼界,一個全新的世界正在向她們敞開懷抱……

摘了貧困帽,如今謀振興。

這個說做手包,那個說搞掛件……整個下午,大家討論得不亦樂乎;人群中,還不乏一些年輕的面孔。

馬洛三什姐是個「80後」,平時一邊在家帶娃、一邊操持家務打打零工。她趕上了好時代,自小接受義務教育,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另一方面,由於社會環境和生活習慣的變化,「我們這些村裡的年輕女性,再沒有學習過盤繡,更沒有人去給自己繡嫁妝。」

曾幾何時,席金花、林三秀們都不無憂慮:自己家的閨女都不肯學,盤繡技藝怕是要在她們這一輩手裡失傳了。

沒想到,隨著盤繡扶貧產業的發展,竟還意外地解決了盤繡人才傳承「青黃不接」的難題:眼見村裡的姑嬸們都掙了錢,馬洛三什姐主動找到林三秀,「半路出家」學起盤繡,如今也繡得有模有樣,「這比我打零工可掙得多多了!」

索卜溝村「80後」「90後」的年輕媳婦裡,參與盤繡製作的就有十幾個。老手藝煥發青春,有市場、有傳人,才有勃勃生機。

生機勃發的,還有婦女們的心氣。

傍晚將至,扶貧車間裡,繡娘們仍然意猶未盡地在討論著……「你們不用回家做晚飯嗎?」臨別前,記者打趣道。又是一片笑聲,索旦主說了實話:「現在媳婦們掙得比男人都多,家務活兒如今都輪到小夥們幹了!」

哦,誰叫他媳婦也是位繡娘呢!正應了「婦女能頂半邊天」。

記者手記

產業振興

需下繡花功夫

當地婦女大多是巧手的繡娘。這一點,但凡到過互助縣的人都會有所感受。索卜溝村只是記者探訪的一個縮影,說互助處處是盤繡村,應當是不為過的。

但千百年來,刺繡技藝只是當地的一種生活方式。衍變為一種脫貧產業,並且帶動群眾思想觀念的改變、婦女社會地位的提升,甚至破解了技藝傳承面臨人才斷檔的難題,這都是近幾年在脫貧攻堅過程中發生的深刻變化。

技藝走向市場後衍生出如此多可喜的連鎖效應,得益於各方的探索與努力。政府找準了扶貧產業的切入口、為產業發展完善培訓營銷等各個鏈條的「最後一公裡」,企業在扶貧工作中積極作為、主動對接產業上下遊平臺——這才有當地群眾特別是婦女們轉型為盤繡發展的「弄潮兒」。

政府與企業的「穿針引線」,何嘗不是一種繡花功夫?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11日 05 版)

相關焦點

  •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索卜溝村——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一線...
    為此,本版今起推出特別策劃「一線調查·走村串戶探脫貧」駐村報導,與讀者一同走進那些村、走近那些人,一起傾聽華夏大地中華兒女脫貧攻堅的鏗鏘足音……——編 者 產業嬗變從固守薄田到拿起繡針,生活在指尖越變越美
  • 畢節市:百名繡娘登臺,飛針走線「繡」技
    畢節市:百名繡娘登臺,飛針走線「繡」技 2020-10-16 18: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網絡名人看重慶|一朵胸花繡千針 貧困留守婦女學非遺變身鄉村繡娘
    村裡一棟木結構院落的房簷下,十幾名苗家鄉村繡娘正牽著各色絲線,在花架上輕挑細繡。院落裡掛著一塊牌匾,上面寫著:酉陽縣婦聯巾幗精準扶貧苗繡扶貧工坊。「助力決戰脫貧攻堅——網絡名人看重慶」活動,10月16日下午冒著大雨來到這裡,「繡娘」們的風採留在了網絡名人的鏡頭裡。
  • 煥發精氣神 奔向好光景(一線調查·走村串戶探脫貧)
    近年來,當地聚焦村級交通、農村基礎設施、危房改造等關鍵環節,村居環境煥然一新,群眾居住條件得到改善,引入相關產業助力村民脫貧增收。截至今年6月底,老鴉樹貧困戶已全部脫貧。「發錢了!領錢了!」截至今年6月底,老鴉樹貧困戶已全部脫貧,人均純收入增長到現在的11100元,成為維西縣農民收入增長最快的村民小組之一。
  • 彝繡技藝培訓 託起5000餘名貧困婦女的脫貧奔康夢
    結業回到家後,這100多名繡娘將轉變身份,從學生變成「老師」,以點帶面,一人負責培訓50人,把自己所學習到的彝繡技藝知識,毫無保留地傳遞給所在移民安置點裡居住的彝族婦女。涼山州婦聯主席馬燕靈介紹說,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團結動員廣大婦女在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中發揮半邊天作用,四川省婦聯聯合省直機關工委、省扶貧移民局等部門,在涼山7個未摘帽貧困縣移民搬遷集中安置點開展「彝心彝意·愛購涼山」以購代捐形式,購買襪子、圍巾等彝繡特色產品,幫助貧困婦女增收,活動從今年5月1日開始,至9月30日結束。
  • 巧手繡出新希望
    ,調動婦女參與脫貧攻堅的積極性,促進東鄉刺繡產業發展,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增收。「東鄉繡娘」走秀國際時裝T臺「以前都是在家繡繡小物件,沒想到能賺錢養家,還能走到這麼大的舞臺。」楊梅蘭臉上自然流露出自信而燦爛的笑靨,她是東鄉繡坊的一名繡娘。
  • 保護傳承「青繡」 助力脫貧攻堅
    青海各族刺繡藝人用靈巧的手指創造了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30萬各民族刺繡藝人用一針一線繡出了對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景。  「青繡」是展示青海民族團結進步、綠色發展、民族文化的窗口,更帶動了廣大農牧民脫貧增收。在「青繡」的發展過程中,湧現出了一批「青繡」代表性傳承人和省級「青繡」扶貧就業工坊,展現了「青繡」的風採和魅力。
  • 貴州水族馬尾繡繡娘,為發展鄉村旅遊,指尖絕活「繡」出致富路
    在傳統節日裡,男子們賽馬,女子們身著馬尾繡盛裝參與節日活動,成了美麗動人的習俗。這麼美好的傳說,更加堅定我前往這個地區去探訪馬尾繡的繡娘和了解馬尾繡品的發展歷史,如果條件容許的話,再收藏幾件繡品,我覺得這個旅行是非常有意義的。一月的貴州天氣還是很溫暖的,在這樣的天氣裡,特別適合去旅行。汽車在大山中穿行,不知道翻過了多少座山,終於到達了三都縣中和鎮塘州小區安塘村。
  • 修通山村路 下好致富棋(一線調查·走村串戶探脫貧)
    橫亙的大山沒有成為村民脫貧難以跨越的坎。乘著彭水脫貧攻堅的東風,在鎮村兩級支持下,謝清不僅搞起了肉牛養殖,還在石榴基地當管理員,兼職村裡的公益崗位,一年能掙3萬多元,徹底甩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謝清的經歷,只是乾田村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當地修通了公路,發展了產業,2019年,乾田村成功脫貧,目前全村貧困發生率降至0。
  • 「天才媽媽×東鄉繡娘」公益品牌發布 碧桂園讓公益插上時尚的...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圍繞「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聯合碧桂園、國強公益基金會,牽手中國時尚設計師張肇達,打造「天才媽媽X東鄉繡娘」公益品牌。10名東鄉繡娘首次走出大山,穿上非遺時裝,登上時尚大秀的T臺,綻放鄉村振興「她力量」。
  • 苗繡出深山 繡出新希望
    2019年8月,吳柳英靠繡品領到第一筆1000多元的工資後,立馬給女兒買下心儀已久的粉色小裙子。女兒的笑容,是苗繡給吳柳英帶來最好的禮物。現在,吳柳英每月靠苗繡獲得約1500元的收入順利脫貧了,更認識一批志同道合的繡娘朋友,她變得開朗愛笑了。目前她最大的心願便是開一間苗繡小店。
  • 三都:「馬尾繡第一村」繡出水鄉新畫卷
    由於馬尾繡獨特的材質和製作手法,加上其神秘深厚的水族文化背景,使得馬尾繡在全國所有繡品中一枝獨秀。2006年「水族馬尾繡」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聽說這裡的民俗文化保存得特別好,我們特意請假過來看看,順便感受一下水族『端節』的節日氛圍。」在三都縣中和鎮板告民族文化村的水族民間博物館內,前來參觀的遊客程瓊熱切而興奮地說到。
  • 千年瑤繡出山記
    瑤繡是瑤族婦女人人都要掌握的傳統手藝,她們擅長用五色絲線將民族「文化基因」繡在布面上,延續瑤家人千百年對美好生活的期許。「80後」瑤家女房偉豔不曾想到,在各方的扶持下,自己的一雙巧手也能打開瑤繡市場——她的瑤繡產品遠銷海外,年銷售額超百萬;她帶領繡娘們在家刺繡,脫貧增收,闖出一條非遺扶貧的新路子。
  • 飛針走線,聽她們指尖上的脫貧故事
    巧奪天工  在家門口  她們重拾傳統手工藝技巧  用一件件精美的作品  展現出文化傳承的魅力  也在栩栩如生的作品裡  織就出脫貧奔小康的幸福故事楊成蘭在村裡成立傳統織染合作社  吸引村裡及周邊村寨貧困戶入股  帶動當地貧困戶和村民加入合作社  從事織布、染布、藍靛種植等產業  在傳承民族傳統手工技藝的同時  幫助村民脫貧增收
  • 【中國的脫貧智慧】傳統刺繡「繡」出美好新生活
    53歲的繡娘高娃說,刺繡是自己的愛好,從小就喜歡。不過以前是自己繡了自己用,現在是不僅可以自己用,還能賺錢,每月還有2000多元的收入。對於有些需要在家照顧小孩和老人的婦女,出門不太方便,合作社就帶著繡娘下鄉,上門服務。今年初,合作社的繡娘們組成服務小分隊,在幾個相鄰的村之間設一個刺繡培訓班,每個班30人左右,集中授課,既方便了照顧家庭的婦女,又吸納了更多的成員參與進來。
  • 繡娘天下四大名繡記
    說起繡娘,可以說我們中國人沒有不知道的。同樣說起蜀繡、湘繡、蘇繡及廣繡等我們國家的四大名繡,也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還有由此延伸出的產業絲綢之路及其經濟帶,更是直接影響著華夏數千年來的生存經濟命脈。大家都知道繡品的主要原料是蠶絲,而蠶絲來源於桑蠶絲業。
  • 貴州"錦繡計劃"助力脫貧攻堅
    為促進搬遷婦女居家就業,黔西南州貞豐縣婦聯利用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將實施「繡娘計劃」融入到脫貧攻堅的工作中去,幫助貧困婦女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強化培訓:做足繡花功夫「自己辦公司,既能賺錢又能照顧家,同時,還能給姐妹們提供就業崗位,她們每人月工資都在1000元以上。」
  • 水族馬尾繡的電力情結
    趙勻川 攝 「在我們水族人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一直離不開供電的大力支持,特別是近年來,有了南方電網充足的電能,繡品的質量提高了,我們的馬尾繡品已經賣到了全世界,未來,我們將把馬尾繡產業做大做強,讓水族繡娘的指尖技藝變成指尖經濟,也讓老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瑰寶綻放出燦爛絢麗的光芒。」
  • 太陽戴頭上、彩虹系腰間 「花腰傣」繡出好生活
    中新社雲南玉溪9月24日電 題:太陽戴頭上、彩虹系腰間 「花腰傣」繡出好生活作者 劉大煒平靜寨子裡,傣家繡娘圍坐在一起刺繡,不需要畫稿,她們就可以在布料上繡出精美圖案。「花腰傣」,是人們對居住在紅河中上遊新平縣等地傣族的一種稱謂,有「傣灑」「傣卡」「傣雅」三個支系,因其服飾古樸典雅,特別是女子腰部那條繡有精美圖案的花腰帶而得名。「男人看田邊,女人看花邊」。新平縣花腰傣手工藝品開發協會副會長刀向梅介紹,「花腰傣」女孩六七歲就能舞針弄線,她自己是小學畢業後就跟母親學刺繡。
  • 人大代表宋水仙:馬尾繡裡的新生活
    同時,本次連線還通過三都自治縣融媒體中心連線當地馬尾繡繡坊,向網友描述了馬尾繡為三都自治縣婦女帶來的新生活。馬尾繡是一種水族婦女獨創的手工刺繡技藝馬尾繡是一種水族婦女獨創的手工刺繡技藝,是水族地區現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藝術。2006年,「水族馬尾繡」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